闽东畲族二十一世纪初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09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二十一世纪初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调查
分类号: G122
页数: 26
页码: 220-2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闽东地区作为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其畲族人口分布和聚居格局的特点。在开放开发、城镇化、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畲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2004年宁德市开启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系列工程,畲族文化传承有所改观。相比其他畲族传统文化,闽东畲族的家族文化传承较为系统完整,编修族谱、建祠和祭祖等家族传统得到传承。中华畲族宫和福宁山民会馆的建设和恢复展现了畲民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畲族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内容

闽东是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现有畲族人口19万人,分布在宁德9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734个村委会,1789个自然村;其中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有51个,主要聚居在8个畲族乡,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229个,在大分散的格局下具有适度规模的小聚居,这种聚居格局对畲族家族的凝聚以及家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天然地理优势。但在开放开发、城镇化、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起,畲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传统在消失、习俗在淡化,越来越少的人能说畲语、畲歌成了少数人的表演、畲族服饰甚至成了游客参观的道具………2004年宁德市开启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系列工程,畲族文化传承有所改观。相比畲族语言、畲歌、畲族服饰、习俗等畲族传统文化而言,闽东畲族的家族文化传承较为系统完整,编修族谱、建祠和祭祖作为畲民家族的三件大事一直得到传承,同时作为畲族同胞朝圣地的中华畲族宫的建设,以及作为畲族祭祖及重要聚会之所和同宗团体的福宁山民会馆得以恢复,展现了闽东畲民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闽东畲族宗谱传承现状
  畲族族谱是畲家三宝(族谱、祖图、龙头杖)之一,是畲民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畲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畲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特定历史文化的全过程。闽东畲族主要有蓝、雷、钟三姓,还有因历史上汉族家庭成员加入畲族家族演变而成的“李、吴、杨”等姓畲族。闽东畲民家族历来十分看重编修族谱,将修谱作为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将族谱视为家珍,其谱牒的保存和修谱的延续有一个很好的维系。
  (一)闽东畲族现存谱牒情况
  闽东畲族各姓族谱保存较多且好,畲族谱牒现存版本都是自清朝以后修编的,且以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居多。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也多有重修族谱,其中在2000年以后重修族谱的有8支,闽东畲族族谱保存情况大致是:蓝姓保存族谱约200部,雷姓保存族谱约180部,钟姓保存族谱200多部。另有畲族吴姓宗谱10部、李姓宗谱7部。
  1.蓝姓藏谱
  福安蓝姓族谱:
  穆云畲族乡《溪塔蓝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宣纸线装,4开本,本次总撰雷一声,整本谱牒由11个部分组成。
  穆云畲族乡王楼《蓝氏宗谱》,现存民国五年(1916年)修本,宣纸线装,整本谱牒由4个部分组成。
  穆云畲族乡铁场《蓝氏宗谱》,铁场蓝姓于清乾隆十三年(1947年)从穆云溪塔迁入。清代以来历经3次修谱,现保存有谱牒4部。
  穆云畲族乡外厝篙尾村《蓝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4次修谱,现存谱牒2部。
  穆云畲族乡洋坪《汝南蓝氏支谱》,现存有谱牒3部。
  康厝畲族乡洋里《龙岗蓝氏宗谱》:藏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本,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修本,1986年修本
  康厝畲族乡樟后《蓝氏宗谱》,藏本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修本,宣纸线装,8开本,长60厘米,宽42厘米,整本谱牒由5个部分组成;民国五年(1916年)修本,宣纸线装,整本谱牒由5个部分组成;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修本,宣纸线装,整本谱牒由7个部分组成;1982年修本,宣纸线装,整本谱牒由6个部分组成。
  溪柄镇九龙村《蓝氏宗谱》,1982年修。
  下白石镇长坑村《蓝氏宗谱》,现存谱牒1部。
  社口镇谢岭下村《蓝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清光绪、民国、1984年3次修谱,现存谱牒3部。
  上白石镇南山头村《蓝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10次修谱,现存谱牒10部。
  甘棠镇过洋半岭《蓝姓家谱》,历经多次修谱,现存谱牒5部。
  坂中畲族乡和安《蓝氏宗谱》,现存谱牒3部。
  霞浦县蓝姓宗谱
  崇儒上水《蓝姓宗谱》,清光绪二十一年修,后修谱2次。
  福鼎市蓝氏宗谱:
  桐城乡浮柳《蓝氏宗谱》,2003年重修,宣纸线装,整本谱牒由15个部分组成。
  佳阳乡华洋(双华)《汝南蓝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整本谱牒由11个部分组成;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整本谱牒由13个部分组成。
  福鼎《汝南蓝氏族谱》(昌禅派),清光绪五年(1879年)修。整本谱牒由9个部分组成。
  麻坑底《汝南蓝氏族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修。整本谱牒由5个部分组成。
  店下镇亥窑村《蓝姓宗谱》,现存谱牒2部。
  蕉城区蓝氏族谱:
  八都镇新楼《蓝氏族谱》,民国八年(1919年修),整本谱牒由8个部分组成。
  七都镇际头村《蓝姓宗谱》,现存谱牒2部。
  周宁县蓝氏族谱:
  周宁县玛坑乡《云门蓝姓宗谱》,1986年修,整本谱牒由10个部分组成。
  古田蓝氏族谱:
  古田县平湖富达《蓝氏族谱》,首修于宋代,此后经屡世修辑,现存族谱2部。
  屏南蓝氏族谱:
  屏南县甘棠乡巴地《蓝氏族谱》,现存谱牒1部。
  2.雷姓藏谱
  福安雷氏宗谱:
  穆云畲族乡燕窝村《冯翊雷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整本谱牒由13个部分组成。
  穆云畲族乡后舍《雷氏宗谱》,现存有:清嘉庆元年(1796年)首修后,历经道光五年,清光绪十四年,民国五年,1955年,1986年等多次重修,现存宗谱9部。拟于2016年重修宗谱。
  穆云畲族乡南山《雷氏宗谱》,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只余谱牒世系部分。
  穆云畲族乡南山《雷氏支谱》,1995年修。
  穆云畲族乡外厝篙尾村《雷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5次修谱,现存谱牒3部。
  穆云畲族乡岭坑半岭村《雷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多次修谱,现存谱牒2部。
  穆云畲族乡燕坑《冯翊郡燕窝雷氏支谱》,2012年修
  康厝畲族乡牛石板《雷氏宗谱》,1983年修,整本谱牒由5个部分组成。
  康厝畲族乡红坪《雷氏宗谱》,现存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本,1989年修本。
  潭头镇鹅山《雷氏宗谱》,历经5次修谱,现存谱牒5部。
  坂中畲族乡林岭《雷氏宗谱》,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整本谱牒由12个部分组成。
  甘棠镇田螺园《冯翊雷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整本谱牒由13个部分组成。
  溪柄镇九龙村《雷姓宗谱》,民国十三年(1924)首修,1988年重修,现存谱牒3部。
  溪柄镇龙潭面村《雷姓宗谱》,历经5次修谱,现存谱牒5部。
  溪潭镇岐山村《雷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6次修谱,现存谱牒6部。
  上白石镇南山头村《雷氏宗谱》,历经3次修谱,现存谱牒3部。
  霞浦县雷氏宗谱
  崇儒乡霞坪《雷氏宗谱》,现存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本。
  溪南镇半月里《雷氏宗谱》,现保存谱牒1部。
  蕉城区雷姓宗谱
  七都镇际头村《雷姓宗谱》,历经2次修谱,现存谱牒2部。
  洋中镇雷厝村《雷姓宗谱》,现存族谱1部。
  福鼎雷姓宗谱
  太姥山镇牛埕下村《冯翊雷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修,宣纸线装,16开本,整本谱牒由5个部分组成。
  周宁雷姓宗谱
  玛坑乡灵凤山半岭村《雷氏宗谱》,历经清光绪、民国三十三年、1985年3次修谱,现存开基祖传说手抄本1本,谱牒3部。
  柘荣雷姓宗谱
  楮坪乡茶湾村《雷氏宗谱》,历经1975年、1989年和1999年3次修谱。
  寿宁雷姓宗谱
  寿宁县坑底乡云风村(林枫坑) 《云峰坑雷氏宗谱》,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1963年重修。
  古田雷姓宗谱
  古田县大桥镇梅坪《雷氏族谱》,历经多次修谱,现存谱牒3部。
  3.钟氏藏谱
  钟氏联谱:溪南白露坑村钟氏联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侯官进士钟大焜主修,宣纸印刷,长28厘米,宽27厘米,分八本装订。《钟氏联谱》在宁德主要有福安和霞浦各钟氏支谱。钟氏联谱是同姓联宗的杰作,这项极为浩大的畲族家族文化工程最终实现是极为困难的,钟氏族人以数年之功仅仅福州、霞浦、福安、蕉城等地157处钟氏族谱系。编成《颍川钟氏族谱》。
  福安主要有:《铁场钟氏支谱》、《塔后钟氏支谱》、《凤凰池钟氏支谱》、《梨乾钟氏支谱》、《叠石钟氏支谱》、《深水湾钟氏支谱》、《吴山湾钟氏支谱》、《林岭钟氏支谱》、《林岭上村钟氏支谱》、《东兴埕钟氏支谱》、《过洋钟氏支谱》、《金斗量钟氏支谱》、《下澳钟氏支谱》、《济离确钟氏支谱》、《牛埕岗钟氏支谱》、《大填钟氏支谱》、《竹园兜钟氏支谱》、《桔垅钟氏支谱》、《横林钟氏支谱》、《凤翔钟氏支谱》、《小贝并楼里钟氏支谱》、《南安钟氏支谱》、《王家山钟氏支谱》、《上天池钟氏支谱》、《二三都前洋颍川钟氏支谱》、《二十六都茶洋钟氏支谱》、《二三都岭门钟氏支谱》、《六都橄岭钟氏支谱》、《二十六都茶坑钟氏支谱》、《十五都老虎湾钟氏支谱》、《二十六都长潭钟氏支谱》、《二十四都筠竹坪钟氏支谱》、《二十四都白路东山官垅镜钟氏支谱》、《二十四都九龙钟氏支谱》、《二十四都下三坪钟氏支谱》、《二十四都上三坪钟氏支谱》、《二十二都林前钟氏支谱》、《四都梨坑钟氏支谱》、《二十都牛埕钟氏支谱》、《二三都濑湖钟氏支谱》、《五都白岩下钟氏支谱》、《二十七都可坑乡钟氏支谱》、《二三都下天池颍川钟氏支谱》、《二十二都茄山钟氏支谱》、《二三都倪宅钟氏支谱》、《二十八都山头庄钟氏支谱》、《二十六都确洋头钟氏支谱》、《十八都东山钟氏支谱》、《十八都燕窝钟氏支谱》、《十八都考河钟氏支谱》、《十八都洋勘钟氏支谱》、《三十六都林洋半山钟氏支谱》、《三十六都溪尾马山钟氏支谱》、《三十六都林洋奥里钟氏支谱》、《二十七都葛藤坪钟氏支谱》、《二十七都柳溪里厝钟氏支谱》、《二十七都龙潭面钟氏支谱》、《二十九都大留里颍川钟氏支谱》、《二十七都王家底钟氏支谱》。
  霞浦主要有:《四十七都暮前岗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古厝里钟氏支谱》、《三十四五都金谷侗白若湾钟氏支谱》、《三十六七都西胜牛楼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老虎湾钟氏支谱》、《四十六都白露坑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山仔兜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瓮里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上坎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台江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西江钟氏支谱》、《四九五十都大湖境钟氏支谱》(开基祖钟茂明)、《四九五十都大湖境钟氏支谱》(开基祖钟茂豪)、《四十六七都南洋山尾罗钟氏支谱》、《四十六七都南洋山钟氏支谱》、《四十六七都半路里钟氏支谱》、《四十四五都下北山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后地洋东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岭头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菜堂下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梨坪湾钟氏支谱》、《四十四五都葛藤湾钟氏支谱》、《四十都大岚里钟氏支谱》、《四十一都下岐山钟氏支谱》《二十五六都尤家岚钟氏支谱》、《三十八九都一贝钟氏支谱》、《三十六都请皎瓦窑头钟氏支谱》、《三十六七都将军潭钟氏支谱》、《三十八九都青蛟七罗洋钟氏支谱》、《三十六七都田螺旋钟氏支谱》、《三十八九都二铺五斗里钟氏支谱》。
  福安市钟氏宗谱:
  坂中畲族乡大林《钟氏宗谱》,历经清同治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三年、民国二十四年、1984年多次修谱,现存谱牒5部。
  坂中畲族乡仙岩村《仙岩钟氏宗谱》,历经清道光二十七年、清光绪十一年、民国七年、1982年多次修谱,现存谱牒4部。
  坂中畲族乡和安《颍川钟氏宗谱》,历经清道光二十七年、清光绪十六年、民国九年、1982年多次修谱。现存谱牒5部。
  坂中畲族乡濑头《钟氏族谱》,历经清同治十二年、清宣统三年、民国二十七年、1986年多次修谱,现存谱牒4部。
  社口镇徐墩坂《钟氏宗谱》,始修本已遗失,历经清嘉庆六年、同治九年、民国五年、1983年、2004年多次重修,现存谱牒5部。
  潭头乡小岭《钟氏宗谱》,现存谱牒1部。
  溪潭乡蓝田《钟氏宗谱》,现存谱牒5部。
  城阳乡铁湖《钟氏族谱》,始修本已遗失,清光绪十年、民国三年、民国三十七年重修,现存谱牒4部。
  城阳乡茶洋《钟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四年首修,1992年重修,现存1992年修辑本。
  城阳乡前洋《钟氏族谱》,现存谱牒1部。
  甘棠山头庄《钟氏族谱》,清光绪年间首修,民国三年、民国三十二年重修。
  甘棠坑门里《钟氏族谱》,清光绪十二年首修,民国九年重修。
  甘棠小岭《钟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二年首修,民国三十六年重修,1985年再修。
  下白石镇红夏《钟氏族谱》,现存谱牒2部,始修于清光绪八年,光绪二十一年重修。
  溪柄镇仙仁《钟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八年。历经光绪六年、光绪三十二年、1957年和1989年4次续修。
  潭头乡《橄岭钟姓宗谱》,清光绪年间重修。
  溪柄镇长洋葛藤坪村《钟氏族谱》,清光绪十年修。
  溪柄镇九龙村《钟姓宗谱》,1980年修。
  溪柄镇龙潭面村《钟姓宗谱》,历经多次修谱,现存谱牒3部。
  溪潭镇蓝田村《钟姓宗谱》,历经9次修谱,现存谱牒6部。
  穆云乡高岭《钟氏族谱》,始修于清代,1983年重修。
  上白石镇南山头村《钟氏宗谱》,清代以来历经6次修谱,现存谱牒6部。
  松港岭头村《钟姓宗谱》历经1981年、2000年2次修谱。
  福鼎市钟氏族谱
  松树洋《颍川钟氏族谱》,民国八年(1919年)修,整本谱牒由7个部分组成。
  枇杷坑《颍川钟氏族谱》,民国四年(1915年)修,整本谱牒由7个部分组成。
  佳阳乡丹桥《颍川钟氏族谱》,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整本谱牒由9个部分组成。
  店下亥窑村《钟姓宗谱》,历经2次修谱,现存谱牒2部。
  柘荣县楮坪湾里王家山村钟氏宗谱,历经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元年(1875)、光绪十一年(1885)、1958年、1979年6次修谱。
  周宁县七步乡东岗《钟氏宗谱》,1953年修,整本谱牒由7个部分组成。
  南阳镇帽底村《帽底钟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整本由《钟氏世系源流》和后记2个部分组成。1983年再修,整本谱牒由9个部分组成。
  (1)序
  (2)钟氏世系源流
  (3)家训
  (4)题诗
  (5)宗谱凡例
  (6)钟氏历代世裔图
  (7)祠堂记
  (8)行第表
  (9)桥记
  4.吴姓宗谱
  柘荣乍洋乡宝鉴宅村《吴氏宗谱》,清代首修,1978年续修。
  柘荣楮坪乡湾里村《吴氏宗谱》,2003年重修,现存谱牒9部。
  5.李姓宗谱
  福鼎佳阳乡罗唇村《罗唇李氏宗谱》,2003年重修,现存谱牒6部。
  福鼎白岩《陇西李氏族谱》,存有1936年修本。
  (二)闽东畲族修谱程序及规仪
  闽东畲族视修谱为族内不可偏废的一件大事,一个村可以没有祠堂,但“族不可以无谱”,闽东畲族族谱大约每隔20—30年重修一次,相隔一代人的时间,这样才能做到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确保家族血缘关系记载上的清楚准确。在距离上次修谱时间20—30年后,经畲村某姓族中耆老提议,各房商议达成重修共识后启动修谱。
  1.设谱局
  设谱局,即设立修谱董事会,由族长和热心公益事业、办事公正、有一定威望的本族文化人担任修谱董事会成员。一次修谱往往是一次族内人才大动员,董事会成员多则30余人,少则10几人,畲民把参与修谱视为一件十分光荣的善举,族谱修成后,他们的名字将载入谱牒以示褒奖。董事会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或筹集资金或资料采集汇总或世系审核,通常各司其职。
  2.订章程
  设立谱局后聘请修谱先生和制定修撰方案。修谱先生有本族的文化人,也有汉族文化人。修谱先生是族谱的撰稿人,也往往是谱牒章程的拟稿人。章程在谱牒修撰之初,很多条款要以文告方式公告全村同族人,对入谱人丁资费的初步分摊、资料采集程序渠道,以及内容要求等必须有统一的规定,且要做到家喻户晓。在族谱修成后,部分章程的内容被收入“凡例”,作为规范今后族谱编修的范例或法则。
  3.筹措资金
  编修族谱的资金筹措最通常的做法是按入谱人丁来分摊,即收取丁钱,男丁、女丁都要分摊,如遇增加造葬、绅士、节孝等记载事项的均要加钱,新世纪修谱过程中,对一些研究生、官员等乡贤也提出加钱,也有按入谱字数或版面计算资费。除了收取丁钱和版面费外,来自族人的捐资也是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
  4.征集资料
  征集资料是修谱的重头戏。闽东畲族修谱惯例是采取分发家状的方式,分头征集入谱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分家填写,内容包括五代人的子、行、生辰八字、逝世时间、婚姻对象、死后坟墓地点坐向以及生育之女情况。但村民能按单填报回馈的并不多,大部分需要谱局派出专人深入各户协助填写回收。新世纪由于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外迁,资料收集更为艰难,更需要配备大量人员负责收集资料。
  5.取谱式
  闽东畲族族谱多首修于清中叶,谱式最常见的为盛行的欧苏式。欧式仿年表书法,世经人纬,条理分明,脉络贯通。苏式依家礼宗图,系联派属,高曾祖考,一堂如见。一部完整的闽东畲族族谱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修谱人员名录、新旧谱序、上古遗风(由盘瓠王敕书、开山公据、铭记、受姓记或历代封赠、上古遗风连环图、龙首师杖、祖地凤凰山、会稽山、七贤洞、祖坟图、重建广东盘瓠祠等组成,这一部分为汉族族谱所没有的)、凡例、谱论、姓属字行、历代名贤、族规家范、总图支图、世系、祠产契约、名胜艺文等。世系图是主体部分,篇幅一般占全谱的60%以上。新世纪所修族谱也基本保持了这种谱式,如福鼎桐城乡浮柳《蓝氏宗谱》,2003年重修。其主要内容是:
  (1)祖像(12幅)
  (2)祠图、坟图(6幅)
  (3)凡例
  (4)序7篇
  (5)祠图记
  (6)诸儒谱论
  (7)传
  (8)古风一则
  (9)赞
  (10)汝南郡种玉堂蓝氏历代迁居始末记
  (11)蓝氏始祖出处辨析
  (12)后语
  (13)蓝氏本宗上纪直系图、汝南郡蓝氏总图
  (14)修谱名录
  6.定谱例
  修谱凡例也有直书谱例的,是有关修谱的原则规定和体例说明。
  7.取谱名
  谱名是载于畲家宗谱中的宗祠内人丁所用之名日,与一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用的“俗名”不同。逝世后灵堂牌位、坟墓碑文则用谱名,但今人墓碑也镌刻俗名。谱名表明命名对象的世属和排行,闽东畲族谱名由“讳名(世名)、字、行第”等三者组成,谱内男性谱名兼有三者,而女性仅用俗名或另加排行。讳名和字都是复名,复名的第一用字俗称为“字头”,是由主持修谱的族长、董事和修谱先生等人议定,每一世(代)的讳名和字的“字头”仅各用一字,这一世的每个男性的讳名和字都冠上此字。谱名、讳名用字有一定法则。畲族宗谱内部分人丁还有“奏名”,又称“醮名”,俗称“法名”。“奏名”获得者为十六岁时传法“入录”“度身”,即学师传师的人,男性奏名都冠以“法”字,名如“法勤”、“法勇”、“法明”等,女性奏名一般配以“婆神”字样,名如“淑妃婆神”、“明妹婆神”等。已获奏名者,意即祖师已封他们为“神职”,他们可以把所获奏名的时辰写在红布条上,并系于祖杖首端,作为他们在族内地位和威望的佐证。
  8.分行第
  行第是同世男丁或女性按出世年月时辰先后依次排列。闽东畲族行第用字有一定变化和发展,明代清初按族规,畲族排列主要用字仅是“念、大、小、百、千、万”等字,每世(代)仅用一字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其中蓝姓用6个字,雷、钟两姓只用5个字。即蓝姓按世(代)排列为“念、大、小、百、千、万”,而雷姓排行少“念”字,钟姓排行少“万”字。同时,排行时男丁不排一,女性不排二,即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字开始,而女性排行序数缺去“二”字。具体排法是,同辈人同属一字,再加上按出生月日时辰所排顺序。如蓝姓某男,同世用字为“念”,他在同辈中排第36位,便为“念三十六郎”;雷姓某女,同世用字为“百”,她在同辈中排第14位,便为“百十四娘”。而独缺的“一郎”、“二娘”等,要留给未满16岁而夭折的男女亡灵。清代中期,受汉族文化影响,排列改为多字。现在畲族已基本取消这种排行方法,只以排世作为辈分长幼的序列。
  9.祭谱封谱
  畲族族谱修好后,通常用蓝色或青黑色厚布做封面,装订成册,然后选吉日良辰举行隆重的封谱仪式,日期时辰是要经过精心挑选的黄道吉日,时辰通常选夜晚12点以后。祭谱封谱仪式在宗祠内举行,在祠堂大厅正中摆上祭桌,供上新修好的族谱,左右分别以全猪、全羊上祭。法师在祠堂内,搭起三界(用三张桌子代表三界),挂上神像,做请神科仪,接着起三层洪楼,祈请神灵保佑合族平安。并举行隆重的迎祖仪式,族人抬出供有祖先牌位的香亭或将始祖牌固定在八仙桌上,罩以红布,两人抬着,在全副仪仗的前导下周游全村。晚上时辰到前,先由董事会、村中全福(三、五代齐全)之人到供桌前祭拜,在司仪高呼:“保合族子孙后代平安大吉,发五代全堂、百子千孙”声中跪拜礼成后,将族谱装入特制的樟木或铁皮箱中,由修谱先生贴上封条,上好锁,将钥匙交给族中年纪最轻的一位裔孙保管,谱箱一般放在祠堂内干燥处保藏。如果各房有为自己祖先制作龙牌的也选择这个时辰放进祠内神龛。没有祠堂的村选择宫庙作为封谱场所。
  封谱当天家家户户捣糍粑、包粽子、煮乌米饭,迎接回来拜祖的在外宗亲和赶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10.保管查阅
  畲族族谱大都放在祠堂和宫,一般不放在私宅中,通常由祠堂董事或村总耆老负责保管。族谱封起来后,每年只有在六月初一至初六之间,或作七月半时,才能开封曝晒。如遇上特殊的事项需查谱,必须选择吉日良辰,在有关族人、耆老的陪同下,开封查阅。开谱当然也必须设祭,祭品不必全猪全羊,小三牲及酒水果蔬和元宝香烛即可。族谱一旦封起来,查看多有不便,为此修谱先生在修谱期间会分给各房抄一个副本或支谱、房谱,以应各人不时之需。现在部分新修族谱采用现代印刷,各房藏本多了起来,但查阅依然谨慎循矩。
  二、闽东畲族宗祠修建的传承现状
  祠堂是家族特殊的建筑,是家族历史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浓缩,其功能主要在于崇宗祀祖,既是构建家族权威的大厦,又是累积家族团结的基石,既有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性,又有贴近于世俗的亲和力。闽东畲族各姓宗谱几乎都有建祠记,建祠是一村一姓特大事项。畲族祠堂是供奉族内祭祖和存放祖牌的地方,是一族办公、议事和盘歌演出的公共场所。一般某个区域的血缘相近的同姓畲族都有自己共同的祠堂,又称为同姓“公祠”、“家庙”。“公祠”是以某个区域的肇基祖为核心的列祖列宗的构成。少数村落还有蓝雷钟联姓的宗祠。公祠中血脉相连,往往会覆盖同一县境内,特殊的情况,覆盖的范围延伸至临界的县域。如福建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钟氏宗祠,即是以音公为核心的钟姓公祠,钟姓派系迁居福安已有五百余年,不仅覆盖福安全境的大部分钟姓畲村,而且还扩展至临近的霞浦、福鼎等县域的钟姓畲村,即闽东北有相当一部分的钟姓均为音公派下。“公祠”之内由“房”组成,“房”是以肇基祖的若干儿孙分别组成的家族支派,肇基祖的每个儿子所形成的支派为一“房”。各房运通常按长幼序列依次称为“长房”、“次房”、“三房”等;随着时间的推进,子孙的繁衍和人数的递增,一些村落中原有“房”内子孙另立宗祠,又称“支祠”或“私祠”。根据一地同族人丁的多少,祠堂也有建筑规模大小及总祠、支祠之分。但不论规模大小如何,均系一族一派所共有的标志性建筑。
  (一)闽东畲族宗祠分布及建设情况
  闽东现有畲族蓝雷钟联姓宗祠1座,蓝姓宗祠15座,雷姓宗祠22座,钟姓宗祠20座。多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修,20世纪80、90年代有重修或重建的宗祠28座;2000年以后重修或重建的宗祠15座;另有畲族吴氏宗祠1座、李氏宗祠1座。
  1.联姓宗祠(蓝雷钟祠)
  柘荣乍洋柯岭蓝雷钟祠,20世纪末由柯岭村蓝、雷、钟三姓共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分设供奉祖牌神龛3个,大门匾额书有“蓝雷钟祠”,两侧对联云:“震向潮来泽及子孙皆富贵,兑局金位惠我宗亲尽贤良”。
  宗祠一般都为同姓的公祠,罕有多姓共享的祠堂。柘荣乍洋蓝雷钟联姓宗祠是个特例,但这种特例并非乱了家族宗祠秩序,而是在畲民家族族源观念的情理之中。在畲族的历史记忆中,在祖地广东凤凰山曾建有盘瓠祠,盘瓠祠到清代以后也叫“忠勇王祠”或“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经辗转迁徙流散四方的畲族,总也念念不忘要重建盘瓠祠,构建畲族四姓同宗、供奉始祖盘瓠的虚拟大宗祠。这是极具畲族特色的民族认同和宗族认同的结合,说明了畲族同一始祖的四姓子孙的亲密关系。柘荣乍洋柯岭蓝雷钟祠正是合符畲族四姓同宗的情理,也反映了闽东现代畲族的团结与凝聚力。
  2.蓝姓宗祠
  古田富达蓝氏宗祠:始建于宋祥符五年(1012),现宗祠为2001年重建,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建筑高度8.5米,进深38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608平方米。
  福安穆云溪塔蓝氏宗祠:始建于1850年,现宗祠为1990年重建,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进深30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分上下两座,上座为正殿,有供祭列祖龙牌的神龛;下座为戏台。
  福安康厝洋里蓝氏宗祠:始建于1805年,现宗祠为2002年重建,进深26.5米,面宽12.6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座,上座为正殿,下座为戏台。
  福安上白石.南山头蓝氏宗祠:为2000年3月重建,单座,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高度13米,进深22米,面宽12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
  福安坂中井口蓝氏宗祠,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福安社口谢岭下蓝氏宗祠:建于1928年,2003年重建,占地面积338平方米,进深26米,面宽13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分上下两座。
  福安谭头前村蓝氏宗祠:1984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福安溪柄龙谭蓝氏宗祠:1984年建,进深12米,面宽6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
  福鼎桐城浮柳蓝氏宗祠:1990年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砖混结构,单座2层,建筑高度9米,进深23.5米,面宽24.5米,建筑面积486平方米。2003年重建两廊。
  福鼎佳阳双华蓝氏宗祠:1989年建,2004年重修,砖混结构,进深23米,面宽18米,建筑面积414平方米。
  屏南甘棠巴地蓝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1884年重修,现宗祠1999年重建,单座,进深18米,面宽12.2米,建筑面积122平方米。
  霞浦崇儒上水蓝氏宗祠:1783年始建,1948年重建,悬山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6平方米,建筑高度5.13米,进深13.5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
  霞浦白露坑牛跤岭蓝氏宗祠:1985年建,单座,砖木结构,进深14米,面宽11米,建筑面积154平方米。
  蕉城七都北山蓝氏宗祠:1995年建,砖木结构,进深19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
  蕉城飞鸾长园蓝氏宗祠:清道光年间建,1966年重修,面积130平方米。
  3.雷姓宗祠
  福安康厝金斗洋雷氏宗祠:元至顺年间(1331—1333)始建,历经明天启年间(1621—1627)、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初年多次重建,1996年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分上下两座,建筑高度9.6米,进深26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福安坂中和安雷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2002年重建,分上下两座,进深17米,面宽14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福安穆云燕窝雷氏宗祠: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建筑面积375平方米。
  福安康厝红坪雷氏宗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1983年重建上座正殿,2005年重建下座,土木结构,青瓦(悬山顶)屋面,进深26米,面宽20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福安甘棠田螺园宗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始建,2000年重建,进深30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福安坂中后门坪雷氏宗祠:请咸丰十年(1860)建,进深29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435平方米。
  福安坂中上廉岭雷氏宗祠:1947年建,1998年装修,为上下两座,进深23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祠堂坪深5米,宽16,米,面积80平方米。
  福安穆云后舍雷氏宗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始建,光绪二年(1876)重建,1991年再建。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高度7.8米,进深26.5米,面宽13.2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
  福安社口坑里雷氏宗祠:民国年间建,面积400平方米。
  福安穆云南山雷氏宗祠:1980年建,面积400平方米,1985年农历9月18日午时上梁,1989年农历9月11日九月十一日午时进主安位。
  福安社口潘洋雷氏宗祠:进深25米,面宽15米,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砖木结构。
  福安溪潭马山坎下雷氏宗祠:1989年建,砖木结构,进深30米,面宽16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蕉城区洋中溪旁雷氏宗祠:清乾隆十年(1745)始建,1962年重建,土木结构,进深18米,面宽12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蕉城七都漈头雷氏宗祠:清康熙三年(1664)始建,清道光年间重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高度8米,进深15米,面宽11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蕉城八都猴盾雷氏宗祠:清道光年间建,民国年间重修,1981年再修,砖木结构,进深21米,面宽13.6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霞浦水门茶岗雷氏宗祠:始建于清代,1944年重建,2004年再建,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0平方米,每年三月初三和七月七日雷氏合族祭祖即在此举行。
  霞浦溪南半月里雷氏宗祠:清雍正八年(1730)始建,历经多次重修,20世纪90年底再修,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建筑面积136平方米。
  霞浦下浒四斗雷氏宗祠:为该村雷氏祖厝改用,原为四扇,因年久失修,仅10月平方米,供有雷氏祖先祖牌。
  霞浦北壁盘前雷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原为木构,1995年重建,为石构,面积20平方米。
  福鼎白琳牛埕下雷氏宗祠:清末建。
  福鼎白琳青寮雷氏宗祠:清末建,面积500平方米。
  柘荣乍洋宝鉴宅雷氏宗祠:始建于1930年,2003年重建,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高度6.5米,进深16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柘荣茶湾楮坪雷氏宗祠:1989年重建,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建筑面积94平方米。
  4.钟姓祠堂
  福安坂中大林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6),现存建筑物于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土木结构,由戏台和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15米宽,进深三间30余米。祠保存钟姓历代(唐至清光绪年间)祖先的神牌487块。这些神牌造型一致,均为木雕,上顶雕衔珠翘须龙头,两侧镂刻双龙或双凤,中间是表明祖先名分的宋体阳刻,底池为宝蓝色;下端是托座,雕有围栏、吊柱、流苏,镶嵌青云头、花卉、寿字等图案。正中神牌是“大林钟氏”派系始祖的龙牌,高达1.3米,宽0.5米。1991年大林钟氏神牌供奉祠堂被福安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安康厝凤洋钟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1947年重建,经1958年、1984年、1990年、1998年和2003年5次重修。占地面积442平方米,分上下两座,土木结构,建筑高度9米,进深26米,面宽13.4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
  福安坂中和安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新中国成立后曾5次重修。占地面积280平方米,面宽14米,进深20米,由前后两座,左右两厢组成,中间隔一天井。后座中堂及左右两厢供奉各世祖宗神牌。
  福安坂中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1950年重建,1983年重修。面宽11米,进深23米,建筑高度7.8米,建筑面积253平方米。为福安宗祠传统的悬歇山顶穿山减柱方式结构,前进戏台,两旁回廊,后进正殿,正殿中堂及两侧设有神龛,用于供奉开基始祖及列世祖宗的神牌。
  福安城阳茶阳钟氏宗祠:1992年建,高5.6米,进深5米,宽3.8米。
  福安康厝东山钟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福安溪潭兰亭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2000年重修,占地面积780平方米,面宽17米,进深33米,建筑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福安小岭钟氏宗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立正座,宣统元年(1909)完成前座。1990年重修,为土木结构,面积约500平方米。
  福安坂中濑头钟氏宗祠:始建于1958年,2001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为福安宗祠传统的悬歇山顶穿山减柱方式结构,前进戏台,两旁回廊,后进正殿,正殿中堂及两侧设有神龛,用于供奉开基始祖及列世祖宗的神牌。
  福安城阳铁湖钟氏宗祠:建于1984年,砖木结构,面积20平方米。
  福安甘棠山头庄钟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土木结构,面积100平方米。民国年间重建,改为砖木结构,宽15米,深29米,面积为435平方米。2005年再次重建,面宽16米,进深29米,建筑建筑面积530平方米。
  福安社口徐墩坂钟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938年重修,1954年遭台风洪水损毁,1982年秋季再建。土木结构,面宽15.5米,进深23.6米,建筑建筑面积378平方米。
  福安溪柄仙仁钟氏宗祠:2002年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福鼎佳阳钟氏宗祠,1990年建,砖木结构。
  蕉城九都柴坑钟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面宽9.4米,进深22.2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蕉城又加塘钟氏宗祠,清乾隆二年(1767)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霞浦溪南白露坑钟氏宗祠,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霞浦岭头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794),1995年重建,面宽12.5米,进深22.58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砖空斗墙结构。大门进去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后楼上为祖牌,保存完好,高2.82米。每年要开展三次祭祖活动。
  寿宁南阳帽底钟氏宗祠,土木结构,青瓦屋面,单座建筑,面宽12米,进深20米。
  4.吴姓祠堂
  柘荣县楮坪乡湾里吴氏宗祠,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198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5.李姓祠堂
  福鼎市桐城浮柳李氏宗祠,1963年建。
  (二)闽东畲族祠堂格制
  闽东畲族祠堂多为土木结构,按中轴线两侧对称,屋顶多为悬山式。约有一半祠堂为上下两座组成,上座为正殿,有祭坛供桌香案和供奉祖牌的神龛,下座为戏台、两厢看台,中间为天井。
  1.戏台
  戏台设在祠堂下座,利用地势差有利于人在上座看戏,加上祖牌和神龛均供在上座,有利于演神戏(名为“娱神”,实际上是群众自我娱乐)时不挪动神主牌。戏台通常由前台演出区(舞台)、演奏区,后台化妆区和两厢的看台几个部分组成。根据祠堂面积的大小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主演区即舞台面积的大小以及有无两厢看台上,小的祠堂一般就不再建看台。演奏区在演出区左侧,高出演出区20厘米。
  戏台的结构以木为主,新建宗祠部分已改用钢筋水泥与木相结合的形式,因为宗祠的下座正中有一通道直抵大门,为平时神像出游等重大庆典而设,故演出舞台正中台板必须是活动的,因此改用钢筋水泥后,这部分仍用木板,以备开启。以福安康厝凤洋钟氏宗祠为例。舞台高度为1.5米,面宽4.12米,进深4.36米,中间活动板宽1.58米。西边有化妆道具室各宽2.36米,深6.9米。宗祠建成后,新建的戏台在使用之前,先要请戏班和法师祭台,祭台驱赶邪魔恶煞后,才能使用。
  戏台是一座宗祠的视线集中点,所以戏台天棚通常是雕梁画栋,绘有各种人物及花鸟图案,有的在屋顶上饰以凤凰泥雕,取意始祖婆高辛帝之女三公主为“凤”,与畲族传统服饰为凤凰装遥相呼应。如林岭雷氏宗祠、凤洋钟氏宗祠的戏台均装饰的富丽堂皇。
  2.器物
  畲族家族祠堂有六件镇祠之宝:族谱、香炉、祖图、族杖、祖牌、楹联。
  (1)香炉。在家族分离时,每个房支往往以一尊香炉作为日后会面的信物,因为香炉便是家族的象征。闽东“二月二”会亲节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的道具是香炉。明宣德年间,罗源县梧桐岔村雷姓畲民兄弟三人分家,每人随带一个香炉为记。兄弟中一人流落在福安后门坪村境,他得到了一对魏姓兄弟的帮助,雷氏开荒种地,成家发族。后来,后门坪雷氏在村头建立起了“魏公侯庙”、立魏氏兄弟为当境土主(保护神)。每届农历二月初二,闽东畲民便来后门坪畲族村瞻仰香炉,祭祀魏氏兄弟。在福安畲族地区多处可见畲民分流迁徙时随带的各种香炉,其中主要是铜制香炉。
  (2)祖图。祖图,又称“太公图”、“永远图记”、“长联”、“环山轴”,是关于盘瓠传说和河南传说的实物材料。今藏的祖图多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为底,平图勾勒,浓墨重彩,以条状横幅长卷居多,也有直幅多屏组合而成。画面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以盘瓠传说为依托,展示畲族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文化习俗等。
  闽东畲族祠堂还存有祖像。蕉城柴坑钟氏宗祠、北山的蓝氏宗祠内供有忠勇王神像;富达、巴地的蓝氏宗祠内供有本派开基祖像。这些祖像有泥塑也有木雕而成,平时供在祖龛里,遇到重大节日,即行抬出迎祖。
  (3)族杖。又称“祖杖”、“龙首杖”、“龙头杖”、“龙首师杖”、“法杖”。族杖是畲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今藏祖杖雕成龙头,祖杖有长短两种,长者四尺多,藏于祠堂;短者二尺余,置于祖箱。闽东部分宗祠供有龙头杖,如八都猴盾、七都北山、康厝红坪、飞鸾南山等祠堂均供有祖杖。通过醮明祭后,族人新取的法名写在红布条并系在族杖上。
  (4)祖牌。祖牌,是祠堂供奉祖先神位的象征,简陋的就直接将祖牌移供于祖龛。略有规模的宗祠,均为特制的祖牌,为上等木材雕刻而成,高50-100厘米之间,精雕有龙首、人物、吉祥图案等,中间书祖先名讳行第、职衔等,做工精细,俗称“龙牌”。福安大林钟氏宗祠、红坪雷氏宗祠、金斗洋雷氏宗祠、溪塔蓝氏宗祠均存放有数量不等的精雕“龙牌”。福安大林钟氏宗祠祖牌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器物,共170余面,祖牌自元代开基始祖至清光绪八年共34世,均保存完整。祖牌于光绪十二年进祖龛。祖牌进祖龛时,仪式隆重,一般在族谱中均作记载。祖龛是供奉祖先灵位的地方,根据各祠的财力,设置规模亦不同,简陋的仅设一坛,高约1.2米,宽约1米,分两级,上一级放祖牌,或为神主牌;下一级为香案,摆列香炉。由祖厝改座祠堂的祖龛都是这一类。还有一种就是较具规模的,在后座建有专用于安放保存祖牌的祖龛,通正殿中堂外,还连至左右两侧。祖龛排列祖牌也有不同规矩,如有变动必须选择专门日子致祭才行。新放入祖龛的祖牌,也一样要选择吉日良时设祭崇祀,叫进主,往往是一祠堂最盛大的活的之一,进主通常和封谱、祭祖等重大活动结合进行,设全羊、全猪大礼致祭,然后按龙牌所代表的备份入座。祖龛内龙牌也按所代表人的辈分依次排列。
  在宗祠内举办的最大活动是每年的祭祖大典,合村参与,通宵达旦,同时伴随戏剧演出等文化和神事活动。
  (5)楹联。畲族村祠堂内楹联专门独特,每年更换一次,但内容不变。如福建古田县富达畲村蓝氏宗祠内祖龛首联日:“存忠孝心,行仁义事。”正厅首联日:“今修祠宇其地以唐宋史基之,古肇宗风有堂衍子孙恢廓者。”这些楹联自清代至今,始终不变。为了避免祠堂毁圮而楹联消失,畲民往往把楹联的内容记载在族谱中,待日后祠堂恢复时再行显出。
  (三)闽东畲族祠堂的鼎建
  闽东畲族修建祠堂的事宜由族长亲自主持,配以若干名首事主办,祠堂地基和修祠时间的选择都由专人负责。修建祠堂的资金筹措类似于修谱,组成董事会,由董事各司其职,负责筹措资金,材料采购,工匠聘请,督工营建。建祠最难在于资金筹措,除部分由族中富户认捐外,其余部分按人丁分摊,少数有族产的,变卖部分族产,充做建祠资金。对于大村望族,资金较好解决,如古田富达是闽东最大的畲族村,富达蓝氏宗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历经多次重建重修,清嘉庆年间建的宗祠因1999年失火烧毁,2001年由乡贤蓝春、杨英夫妇捐资28万元和全村人集资20万元重建,占地面积850平方米,重建后仍为闽东最大、最壮观的畲族祠堂。而小一点的村建祠就困难多了,如福安红坪雷姓宗祠上座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下座直到2005年才落成。
  三、闽东畲族祭祖的传承现状
  祭祖是畲家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祭祖过程,举族动员,数村呼应,气势恢宏,氛围庄严,是一种民族凝聚力量的显示。仪式表达了族人对氏族神灵的纪念和祈祷。仪式体现了畲家对民族传统意识的承续,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祝福。祭祀仪式既具有神秘性,又洋溢着民族民间的世俗色彩。畲族祭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时令祭:是畲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的祭祖仪式。畲族居住比较分散,加上崇山峻岭阻隔,各村寨的具体祭祀仪式因地而异。一般是逢年过节,每月的初一、十五,分别焚香点烛敬奉祖先。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及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祖三大节,福鼎畲族改八月十五为十二月十五作为最大畲族祭祖节。祭礼在家中厅堂设案祭供,挂祖图、立祖杖,除始外,也祭祀本姓祖先。另外还有独特的“三月三”染乌米饭祭祀祖先活动,畲族“三月三”节日,从21世纪初的一年一届的宁德畲族“三月三”歌会发展到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并且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结合起来举办,到2015年已经举办了四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逐步打造为畲族节庆品牌,闽东畲族“三月三”染乌米饭祭祀祖先活动也更加为人所知晓。每年清时节,畲族也有上山扫墓习俗,各家各户带上香、酒、纸钱、糕点、猪肉或鸡肉等供品到祖坟前,焚香祭奠,墓祭仪式比较简单,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2.醮明祭:按畲族传统习惯,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又叫“度身”、“学师”。每个畲民都希望通过主持“传师学师”的祭祖仪式,继承先祖的意志和力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勇士。学过师的称“红身人”,未学过师的叫“白身人”,只有“红身人”才有资格主持祭祖。“做醮”多在家中举行,日期由祭师挑选。仪式举行前,家人要从自已同姓同支的“祖祠”挑回“祖担”,叫“游祖”。“祖担”就两个竹编的箱子,装着祖图、祖杖、祖簿、香炉、龙角、龙刀、铃钟等物件。把这些东西一一摆在堂屋香桌上。仪式由法师主持,法师用念唱、歌舞方式,叙述始祖学艺的艰难历程,唱罢引弟子三拜天地、始祖、本师公(学师前辈),接着参牒,取法名。法师还要传授头冠、衣衫、剑刀、号角、笏板、锣、鼓给弟子,要进行洗坛、置坛、坐坛、传渡、折坛、生筵一系列仪式。通过“做醮”后才有资格主持祭祖礼仪,祭过祖先的男人称“法师”、女的叫“皇母娘”或“西皇母”。女性没有行成丁礼,只要夫家上代有人做过“西皇母”的,自己有子孙就可请“法师”主持祭祖仪式。祭过祖的人,要把取得“法名”、做醮日期写在红布条上,结扎在祖杖上,表明就有身份的人,可主持祭祖活动,作为孝子为父治丧,否则要去请祭过祖的人来(民国后“做醮”祭已不多见)。学师仪式依祖传经文《卷头本》规定程序共60个台本,须三天三夜完成。
  3.迎祖祭:迎祖即接迎祖亭,祖亭内设置祖牌和祖杖。畲家三姓除共奉氏族神灵外,同姓同支畲家还共设祖亭一座,由县境内外的同姓同支的畲族轮流陈列祭祀。经商议按顺序由乙村向陈放祖亭的甲村请祖亭,置于本村祠堂或祖厝大厅,敬奉三年或两年后,再由丙村至乙村请祖,依次类推,周而复始。如闽东宁德雷姓“迎祖”,由县域内以猴墩、新楼高山互轮祭祀,县域外,则猴墩与福安康厝乡牛石坂、下白石镇下赤、金腰带、广门、半岭等村轮流祭祀。际头村、麒麟寨分别与罗源县竹里林、护国林洋村等对轮祭祀。请祖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之间,逾期不请,须待来年,若村里有特殊的天灾人祸,可不受此限,以“迎祖”禳灾。
  4.祠祭:畲族比较看重祠堂合族祭祀典礼。祠祭分春秋两祭(或一年一祭),礼仪隆重、热烈。祭礼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人主持。祭日前一天,要整扫祠堂,陈设器皿,洗涤用具,备办牲礼供品。供品备好后,祭日子时,放铳一响,大家做准备。丑时,铳炮一响,每家每户成年男子手捧香烛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不参祭,只在旁观看,进祠堂门时要半跪蹲行进,将香烛祭品排列供桌上,然后退站两旁。黎明时,开炮三响,祭典正式开始,法师设坛请天神安位,迎祖图、祖杖、族谱入祠,悬图、置杖、开谱,叫请祖安位。这时鼓乐鞭炮齐鸣,由族长领唱《祖源歌》,边歌边跳“祭祖舞”,气氛热烈欢快。接着瞻仰祖图,宣读祭文,而后按辈分先后向祖先礼拜。祠祭完毕后,举行隆重的迎祖游行动。迎祖队伍由锣鼓队、彩旗队、龙头队、刀枪队、舞蹈队组成。出游时,锣鼓开道,彩旗招展,一路歌舞、放鞭炮,跳“龙头舞”、“迎祖舞”。其舞蹈中有三步一回头的动作,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出游的目的是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全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迎祖队伍所经之处,家家户户出门焚香朝拜同,感谢神福降临。大道小道走遍后,迎祖队伍才返回祠堂。有的地方祭祀仪式长达两三天,法师代各户读“疏文”祈福,还要带参祭者跳“独角舞”、“铃刀舞”,最后行谢神、送神、封谱之礼。礼毕,各家各户的户主(或代表者)带走自家香烛供品以半跪蹲方式退出,将供品摆在家中祖龛上。接着参祭者聚宴一堂,祭祖仪式才告终止。
  四、闽东畲族宗族凝聚形式的新发展
  除了编修族谱、建祠和祭祖作为畲民家族的三件大事之外,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闽东畲族对传统福宁山民会馆的恢复、建立中华畲族宫以及成立中华畲族宫协会等事件,传承了畲族人民“民族即家族”的观念,体现了闽东畲族族缘观念和血缘观念并存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了闽东畲族宗族凝聚和自我认同的新形式。
  1.福宁山民会馆的恢复
  福宁山民会馆,又名福宁三明会馆,其意在于倡导“三明”精神。一,平等、团结、和谐的“通明”精神;二,自强、开拓、共同繁荣的“昌明”精神;三,尊严、高尚、明理的“文明”精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福宁山民会馆建在霞浦西郊教场头,1919年8月,建新会馆于霞浦县松城旗下街6号(旧门牌为3号)。会馆由山门、前座、后座等组成,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面积683平方米。在前座厅堂恭设“盘护忠勇王”神牌,时有祭祀活动,视同“山民”同族祠堂,这是颇具特色的畲民内部联宗式祠堂,也可以看成是多姓祠堂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福宁三明会馆是全国唯一跨省、跨地区的畲族公益团体,也是闽浙赣畲族民众联合组建的社会公益组织。历史上会员多时有闽浙两省2000余名“山民”会员,以及赣、粤、皖、台诸多联谊加盟的“山民”宗亲,影响到闽浙赣三省10多县的畲族社群,是畲族主要聚居地区畲族同胞的民间社会组织,起着联谊、商议、祭祀、慈善、维护畲民权益等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福宁山民会馆遭受几次兵祸,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十来户无房者居入.保护不善以及私自改修,会馆原貌受到较大破坏。“文革”时期木雕涂金大型神牌被焚毁,大厅两侧刻字木板被拆下用于抗洪而丢失。2009年恢复后的福宁山民会馆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0月,“畲族三明会馆研讨会”隆重召开,闽浙两省与会代表一致主张恢复成立畲族三明会馆董事会,开始了畲族三明会馆恢复工作。
  2011年11月19日,畲族福宁山民会馆五届一次大会在福建霞浦召开,共有九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畲族同胞参加,选举产生了常务董事、执行董事等。
  中华畲族福宁山民(三明)会馆显示了畲族民众力量“自发、主动的聚合”,这里汇聚了畲族文化、经济精英,这里扩大与突破了家族祠堂的原有功能,更是以族内联谊、城市会馆的形式,拓展了畲族的社交活动。
  2.中华畲族宫
  中华畲族宫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亭坪民俗村内,1995-1997年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一期工程礼仪台和忠勇王殿,2000年投入57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2001年投资360万建设三期工程畲族文物馆,到2007年整个工程基本完成。中华畲族宫包括汉阙门、龙头主杖、月亮池、祭祖坛、礼仪台、忠勇王殿、高辛帝阁及畲族历史博物馆、畲族革命纪念馆。2008年1月成立闽东畲族文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畲族分馆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之成为畲族同胞的朝圣地,费孝通为中华畲族宫题写门匾——中华畲族宫。
  中华畲族宫除了馆藏文物及革命纪念功能之外,很重要的是作为畲族同胞朝圣地,也是畲族家族凝聚和祭祖的重要场所。中华畲族宫的麒麟墙、龙头祖杖柱和凤凰石刻则凸显了畲族三大图腾崇拜——龙、龙麒与凤凰。祭祖坛和忠勇王殿中,体现了现代畲族人民对待祖先崇拜的虔诚态度。
  (1)麒麟墙:中华畲族宫入口广场为一座彩雕有两只踩云踏水麒麟的壁墙,墙背书有“中华畲族宫”简介(赋):
  伴金溪水,枕麒麟山,坐北朝南,雄哉壮乎,中华畲族宫!选址金涵畲族乡,奠基一九九五年,且以“中华畲族宫”名之,是因闽东畲族居中国之冠,且分布广泛,风情迷人;是因有志于推进团结进步事业,弘扬畲族优秀文化也。
  隋唐之际,东海之滨。闽粤赣交界地,哺育畲族先民。聚啸山林,征战南北,筚路蓝缕,辗转西东。明清时期,播迁闽粤浙赣皖湘黔等省,以“大分散、小聚居”,随山扎寨,遇水建村。其大量迁入闽东始于明代,闽东遂成畲民主要聚居地。
  古老民族,深厚底蕴。祖辈传承《高皇歌》世代铭记凤凰山。忠勇王、三公主,家族双子星座。盘蓝雷钟与李吴,“原是南京一路人”。祖图、祖杖、祖牌,家族见证物。人人畲话,户户歌言。盘歌三月三,演武九月九。凤凰发饰,云锦女装,黄竹婚礼,龙角道场,节俗、猎规、茶艺,源远流长。
  千年畲族,史不绝书,宋代《漳州谕畲》一文,将“畲民”披露。明季武夷兄弟诗人,开一代风骚。有清一朝,水师将领:蓝理牌坊,立芗城街头:廷珍新城,筑漳浦石椅。普宁鹿洲,“南包公”之誉;宁化翠庭,朝考榜首位。史称“畲军”戎机万里:蓝奉高、蓝万兴、钟明亮,等等英明,慕慕状剧。
  锤镰交辉,召唤畲民。足及海陆丰、井冈山、闽西苏家坡、闽东柏柱洋,处处青山,猎猎红旗,喋血湘江水,捐躯长征路,抗日阳澄湖,支前油车岭。共和国将军,刊进畲家谱牒:新生活曙光,照亮畲族寨门。自此,激情山水,欢乐人群,敕木山茶香,观音亭歌甜,酒醉畲家男女,梦圆幸福家园。
  盛世太平,百业隆兴。中华畲族宫之设,是以象征性之建筑符号,铺陈漫漫历史,咏叹渺渺沧桑。人们凭依此地,可叩开一扇生生不息之门,健步时间甬道,感触一个民族之灵魂,解读一个民族之未来。是为记也!
  公元二〇〇一年九月敬撰
  (2)龙头祖杖柱:在中华畲族宫门前广场中伫立畲族代表的龙头祖杖,通高约5米,直径约50厘米,周身金黄,龙首高昂,口含金珠,凝结着畲族人民对忠勇王至高无上的崇敬以及畲族人民的龙图腾崇拜。畲族宫内博物馆还存放着两根清朝时期的龙头祖杖,每根高约1.5米。
  (3)凤凰石刻:中华畲族宫内博物馆藏有一层两块石头浮雕分别是出战归来和凤凰图腾雕刻,体现畲族人民的凤凰图腾崇拜。
  (4)祭祖坛:在中华畲族宫的中央是一个铜盆式建筑的祭祖坛,通体铜黄,上绘八卦图。祭祖坛用于再现古老的祭祖仪式。
  (5)忠勇王殿:主殿“忠勇王殿”面积656.6平方米,高13.2米,殿前六根玄武岩廊柱雕刻有畲族农耕艺术图案,雄伟庄严;殿内在神龛前的供放了敕封忠勇王神位和妣考三公主神位和神像(这与苗瑶等同奉盘瓠王的同源共祖的民族是不同的,他们仅是信奉盘瓠王,对三公主没有多少关注)。殿内的立柱上共有四副对联:
  铁卷赐畲田总不负官井长溪好腾龙,兵船助闽王原祗为霍桐太姥堪栖凤;
  畲拳畲杖千般套路会师演武招兵节,歌言歌教万卷唱本聚族颂史讲酒会;
  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勒赐,驸马金卿名传后裔皇宫子孙免差徭;
  尊之龙恭之凤五千秋先哲显圣麒麟寨,源于豫发于闽七十万后裔增辉始祖堂。
  四副对联将畲族的主要历史文化表现出来,包括盘王铁券、助力闽王王审知、畲族武术、畲族民歌、招兵节等,同时也彰显了畲族人民对始祖盘瓠与三公主的崇敬心理。
  中华畲族宫建成以来,经常开展畲族各类民俗活动和上刀山、下火海、起洪楼、婚嫁仪式等畲族民俗表演,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畲族父老乡亲们自发地来此祭祖、赛歌等,同时也有一些有组织的祭祖大典。
  3.中华畲族宫协会
  中华畲族宫协会于2006年11月16日成立,是以畲族为主体的民间文化组织,以中华畲族宫为平台,主要职能是保护、传承和发展畲族传统民间文化,开展畲族文化交流和两岸畲族宗亲联谊活动,增进民族团结。
  中华畲族宫协会成立后,积极推动和组织参加畲族文化交流、宗亲联谊等活动。2009年,组织参加在福建漳州召开的海峡两岸蓝姓宗亲联谊活动,促进了两岸蓝姓宗亲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组织参与由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德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协会并与台湾蓝姓宗亲会,签署了两岸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协议;2014年4月,中华畲族宫协会作为承办者之一,积极组织参与由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宁德市政府组织的“中华一家亲·2014年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三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2015年4月,作为承办者之一,积极组织参与第四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
  协会还致力于传承畲族祭祖活动,2013年12月13日,协会组织在中华畲族宫隆重举行了畲族祭祖大典,祭祖大典由“盥洗礼”、“迎神礼”、“进馔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礼”、“望燎礼”、“分食福胙”等十多个环节组成,千名畲族子孙满怀虔诚地拜谒祖先,共同缅怀祖先之万代恩泽,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2010年古田县富达畲族村蓝公节祭祖仪俗被正式列入宁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中华畲族宫协会启动将“畲族祭祖”申报列入市级乃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中华畲族宫协会在畲族同胞内影响力的扩大,一些畲族族内事务也征求协会意见。如2015年福安某刘姓公民,其父为汉族刘姓,其母为畲族雷姓,欲申请变更民族身份随母为畲族,市民宗局征求中华畲族宫协会意见,协会开会讨论,协会从闽东畲族姓氏的特殊性考虑,认为不能予以变更其民族成分,如习近平同志在《闽东畲族志》中题词:“一族信史承前启后,六姓新篇继往开来。”“六姓”是闽东畲族传统姓氏,不可轻易变更。这件事情可以体现出中华畲族宫协会在对于传承畲族姓氏文化、家族文化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五、结语:闽东畲族家族文化传承的喜与忧
  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很重要的是源自于其民族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凝聚,畲族的自我认同感高和自我凝聚力强是具有历史的传统,畲族三姓同宗的族缘观念和同姓同宗的血缘观念并存在畲族的家族成员中,有着“民族即家族”的族缘思想,畲族的家族观念是族缘观念与血缘观念并存的,其家族行为也遵循着这两个原则,在族际交流中遵循族缘观念的原则,而在族内交往中却大多遵循血缘观念的原则。闽东畲族的“民族即家族”的族缘思想表现明显,在历史上闽东畲族人民有着“总祠”的观念和编修钟氏联谱的大工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个阶段,也在凸显这种“民族即家族”族源观念,如20世纪末修建蓝雷钟联姓宗祠,21世纪初期对山民会馆的恢复、中华畲族宫的建立、中华畲族宫协会的成立等事件,体现了闽东畲族族缘观念和血缘观念并存的传承与发展,展示出闽东畲族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凝聚,必将进一步促进闽东畲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畲民族的繁荣发展。
  在近几十年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浪潮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至上的价值观念冲击到每个角落,坚守传统文化变得异常艰难,闽东畲族传统文化也无法置身度外。在2011蕉城区政协组织开展的畲族文化调研中发现,不讲畲语有七成是因为“不好意思讲”、“不愿意讲”,要求在参加节日活动穿畲服时,有人问“穿一天会给多少钱?”,这些情况反映了部分畲族人对本民族文化不自觉、不自信,这虽是个案,却是个普遍性问题。从面上看,这似乎不关畲族家族文化的问题,但这些观念、行为的形成正体现其族源观念、家族观念的淡化甚至消失,这是一个民族必须忧虑的问题。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闽东畲族宗祠的大量重修重建,既是畲族家族认同和家族凝聚所使然,也是由于闽东畲族经济发展、财力增强、知识精英、产业精英积极参与等因素的影响。也许可借鉴修建宗祠的模式,由畲族人民中知识精英、产业精英带动,扩展到修谱、祭祖等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以家族文化为内核提升畲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内化的动力推动畲族语言、畲歌、畲医畲药、畲族服饰、习俗等畲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文化带动旅游、带动产业,进而改善民生。此路径可以政府对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发展、扶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资料引用说明:
  2004年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开始组织人员对全市畲族文化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并编写出版了一套13册、500万字的畲族文化全。本文有关畲族修谱建祠的资料引用了缪品枚编撰《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的普查资料以及笔者在福安、霞浦等部分畲族乡村的点上调查资料,同时也引用了蕉城区政协2011年牵头的组织的蕉城区畲族文化调查有关资料。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赖艳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