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194-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元素杂糅导致外观变化、意识减弱带来的认知混淆、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更新以及文化冲击带来的审美趋同。这些问题影响着畲族服饰的原汁原味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 畲族服饰 保护 浙闽地区

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畲族服饰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程,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变化过快导致的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文化阵痛。畲族服饰及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新制畲族服饰和当前的畲乡服饰文化现状中,简单概括如下。
  一 元素杂糅带来的外观变化
  畲族传统服饰有一定的固定式样和装饰风格,在新制作的畲族服饰中大面积地出现了多民族服饰元素杂糅,这种元素杂糅导致了当代畲族服饰外观的变化。元素杂糅有两种类型:一是在畲族服饰类别内,对不同地域的畲族服饰式样中的元素进行杂糅。例如,穿着罗源式的交领上衣,佩戴景宁的珠饰凤冠。还有一种是超越民族界限,对各民族服饰中的元素进行糅合,比如苗族服饰的华丽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堪称首屈一指,现代畲族服饰中将其元素借鉴过来,在服装的花边边缘加缀银链流苏或直接在镶边百褶裙外添加裙片装饰。这种跨民族糅合有时跨度甚大,甚至是对南北民族服饰间的元素进行杂糅。比如,畲族是典型的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喜用短裙绑腿和镶滚绣花装饰,但是在景宁三月三的行嫁踩街活动中的伴娘服饰(见前文图5-3)是在畲族服装的外面套上镶有毛边的短外套,这显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元素的借用。
  二 意识减弱带来的认知混淆
  作为对民族生存、民族交往和民族发展综合反映和认识的一种社会意识①,民族意识需要民族社会成员来作其载体。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民族意识通过民族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等表现出来。民族意识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核心要素,只要存在民族共同体,就会形成民族意识,特殊的民族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是产生民族意识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畲族经济社会结构发展而带来的文化震荡,畲族青年一代中民族意识减弱,并相应带来民族服饰认知上的混淆。在笔者进行的畲族服饰认知调查中,畲族聚居地青少年人群中对于畲族服饰的认知程度虽然高于普通民众,但仍存在认知不全面、不够深入的遗憾。例如,在笔者给出五种不同地区的畲族女子着传统服饰的形象照片时,浙江地区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分属不同民族,而在服饰式样种类较多的福建省的调查对象中,这一数据为15.17%。这种认知混淆会导致青年畲民对原生畲族服饰样式的意识模糊,这也是新制作的畲族服饰中出现多元素杂糅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 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更新
  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技术上的更新,这些技术更新也对畲族服饰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首先是现代纺织技术发展带来的服装服饰材料的更新,这种材质更新给畲族服饰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和发展空间,使服饰材质在原来的棉麻制品的基础上变得更丰富,材质上的变化也会带来穿着方式的便利和服饰外观的改观,如弹性面料和耐磨材质的使用可以使服装外观更适体、活动更舒适。在设计开发上要注意在尊重传统样式与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其次是服饰制作技术进步对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冲击,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必然会侵蚀传统工艺的市场,例如机织花边取代手织彩带、机绣取代手绣。这些当代服饰产品往往制作粗糙,且由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而导致千篇一律的纹理、用色和图案,使服饰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性和精湛工艺。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提升工艺品质并注意新工艺技术使用的方式方法,防止工业化产品滥用在民族服饰发展中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传统服饰手工艺要注意保护并引导其盈利模式转变以保证其生存空间。最后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畲族服饰产品上下游渠道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种畅通的信息交流通道是传统服饰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抓住这个机遇可以发挥畲族服饰的民族文化特色,使传统服饰走出畲乡,并开拓更为广阔的上下游供销渠道。
  四 文化冲击带来的审美趋同
  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随着全球化进程从“经济—技术层面”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迈进,人们逐渐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全球化给各国的本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使之空心化;另一方面它又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带有一种趋同的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与运作,信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流使文化传播突破地理与语言的障碍而得以广泛扩展,人们开始从本土文化相对狭小的圈子中走出来,在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中,审视人类文化发展的种种表现①。社会经济剧变及文化涵化的影响使畲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经历着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与改变,并在服饰文化审美上呈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很多畲民走出畲乡外出求学工作,分散居住于城市中,他们是民族服饰审美观念首先受到同化冲击的一批人,畲乡的通信、电视、广播、杂志等信息媒介和无处不在的连锁公司则给现代经济文化得以快速普及提供了便利,留在畲乡的青年畲民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已经十分现代化,服饰审美上与当代社会的主流审美文化趋同,在服饰装扮上畲族青年急于奔向现代文明的怀抱,在畲乡的调查访谈中很多畲民青年都认为牛仔裤高跟鞋的现代时尚装束比传统服饰更美。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