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服饰的保护传承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58
颗粒名称: 一 服饰的保护传承现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当代社会中,民族服饰面临着民族文化去主体化和服饰异化的问题。目前,浙闽地区已开始对畲族服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征集展示服饰等。然而,对民族服饰的保护仍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足,需要警惕民间文化向官俗转变的现象。民族服饰保护应结合生活化、艺术化、经济化和社会化的传承观念,通过综合措施重塑普通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地位。民俗活动常被商业化和演艺化,需警惕文化意念的边缘化。
关键词: 畲族服饰 保护 浙闽地区

内容

当代社会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瓦解或消失了,另一部分正在转化和重组,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②。我国很多民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不约而同地面临着两个问题:民族文化的去主体化和民族服饰的异化,畲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的挑战。目前,浙闽地区对于畲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有保护意识,很多地方着手在做一些民族服饰文化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浙江、福建各地纷纷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征集服饰藏品展出等,并提出了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如景宁政府提出“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的文化保护原则和畲族民俗文化四个传承的观点:第一是生活化的传承,即让传统的畲族文化回归到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第二是艺术化的传承,把畲族里面最美的东西,歌舞、文化、彩带、工艺等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第三是经济化的传承,把文化跟经济相结合才能够让普通畲族群众感受到文化的价值,才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畲族传统的生活模式去生活,这种传承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四是社会化的传承,通过一个全社会性的广泛宣传逐渐营造成一种大家都重视畲族文化,传承畲族文化的氛围。这四个传承的设想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点出发,为畲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构架,但这些举措仍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足的遗憾,主要的难点在于全民文化意识的觉醒还不到位,或者有一些有保护和发扬畲族文化的意识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专业性指导,实际操作中贯彻和执行的力度欠佳。比如在鼓励民族服饰发展时由于畲族杂散居的状况,服饰形制多样,年青一代的畲民自身也容易产生认知混淆,(注意:是混淆而非创新,笔者在畲乡民族服装店问及这些改变时,年轻的畲服制作者也说不清所以然)。
  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政策,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地政府和旅游服务公司发展了很多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如畲族婚嫁表演,同时大力宣传畲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并联合周边省市的畲族地区文化馆举办歌会活动和民族服饰大赛。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很多民俗活动成为揽客的表演节目,活动的民族传统意念逐渐被边缘化,活动主体演变为专职的表演者。对此,民俗研究学者提出要警惕民间文化由“民俗”向“官俗”的蜕变,行政权力主导下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作,使文化主体逐渐失去文化发展的主导权,需要通过“还俗于民”重塑普通民众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①。
  民族服饰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放弃自己的民族服饰改穿其他民族的,主要表现为民族服饰的汉化;二是吸取其他民族的部分元素应用在自己的服饰上②,即多民族元素杂糅。笔者在对畲族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现代民俗活动中出现的民族服装已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服饰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影响,与传统畲族服饰形制相差甚远,时常可见花片裙、银泡、绒毛饰边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出现在当代畲族服饰上。这种民族服饰异化现象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一是民族服饰意识淡漠。在对当地民族服饰制作作坊的走访中,问及为什么会有别的民族服饰的元素出现,畲民坦言觉得好看就拿来用于自己的民族服装上,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给畲族服饰带来异化。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进化现象,如新面料的使用、新装饰手段的开发。这些变化是任何一个民族服饰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观念和技术的进化而出现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阻止民族服饰的自然发展,但是必须对这种发展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
  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服饰生态人文环境的流失。服饰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其发展必然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脱离了生存环境的服饰都是失去生命力的物品。服饰会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演化,所以合理的民族服饰保护必须要给服饰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只有在这样发展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民族服饰才是活态的、有灵魂的、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服饰。传统文化载体的消失必将使民族服饰的纯粹性和原生态受到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破坏性极大。失去生存土壤的民族服饰仅靠表演舞台无法改变其消亡的命运。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来源于民间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设计加工而成,当失去原态的民族服饰支撑时,表演服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反对民族服饰的融合和设计突破,但当这种变化同时伴随着本民族服饰的淡化时,无疑是给民族服饰保护者敲响了警钟。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