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190-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保护传承面临挑战,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推广传统活动等,但仍存在保护意识不足和传统手工艺衰退问题。传统手工艺也面临困境,传承人少、材料供应不畅,传统技艺难以继承。需要综合采取措施促进畲族服饰和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畲族服饰 保护 浙闽地区

内容

一 服饰的保护传承现状
  当代社会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瓦解或消失了,另一部分正在转化和重组,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②。我国很多民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不约而同地面临着两个问题:民族文化的去主体化和民族服饰的异化,畲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的挑战。目前,浙闽地区对于畲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有保护意识,很多地方着手在做一些民族服饰文化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浙江、福建各地纷纷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征集服饰藏品展出等,并提出了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如景宁政府提出“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的文化保护原则和畲族民俗文化四个传承的观点:第一是生活化的传承,即让传统的畲族文化回归到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第二是艺术化的传承,把畲族里面最美的东西,歌舞、文化、彩带、工艺等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第三是经济化的传承,把文化跟经济相结合才能够让普通畲族群众感受到文化的价值,才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畲族传统的生活模式去生活,这种传承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四是社会化的传承,通过一个全社会性的广泛宣传逐渐营造成一种大家都重视畲族文化,传承畲族文化的氛围。这四个传承的设想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点出发,为畲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构架,但这些举措仍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足的遗憾,主要的难点在于全民文化意识的觉醒还不到位,或者有一些有保护和发扬畲族文化的意识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专业性指导,实际操作中贯彻和执行的力度欠佳。比如在鼓励民族服饰发展时由于畲族杂散居的状况,服饰形制多样,年青一代的畲民自身也容易产生认知混淆,(注意:是混淆而非创新,笔者在畲乡民族服装店问及这些改变时,年轻的畲服制作者也说不清所以然)。
  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政策,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地政府和旅游服务公司发展了很多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如畲族婚嫁表演,同时大力宣传畲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并联合周边省市的畲族地区文化馆举办歌会活动和民族服饰大赛。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很多民俗活动成为揽客的表演节目,活动的民族传统意念逐渐被边缘化,活动主体演变为专职的表演者。对此,民俗研究学者提出要警惕民间文化由“民俗”向“官俗”的蜕变,行政权力主导下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作,使文化主体逐渐失去文化发展的主导权,需要通过“还俗于民”重塑普通民众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①。
  民族服饰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放弃自己的民族服饰改穿其他民族的,主要表现为民族服饰的汉化;二是吸取其他民族的部分元素应用在自己的服饰上②,即多民族元素杂糅。笔者在对畲族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现代民俗活动中出现的民族服装已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服饰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影响,与传统畲族服饰形制相差甚远,时常可见花片裙、银泡、绒毛饰边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出现在当代畲族服饰上。这种民族服饰异化现象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一是民族服饰意识淡漠。在对当地民族服饰制作作坊的走访中,问及为什么会有别的民族服饰的元素出现,畲民坦言觉得好看就拿来用于自己的民族服装上,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给畲族服饰带来异化。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进化现象,如新面料的使用、新装饰手段的开发。这些变化是任何一个民族服饰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观念和技术的进化而出现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阻止民族服饰的自然发展,但是必须对这种发展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
  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服饰生态人文环境的流失。服饰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其发展必然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脱离了生存环境的服饰都是失去生命力的物品。服饰会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演化,所以合理的民族服饰保护必须要给服饰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只有在这样发展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民族服饰才是活态的、有灵魂的、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服饰。传统文化载体的消失必将使民族服饰的纯粹性和原生态受到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破坏性极大。失去生存土壤的民族服饰仅靠表演舞台无法改变其消亡的命运。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来源于民间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设计加工而成,当失去原态的民族服饰支撑时,表演服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反对民族服饰的融合和设计突破,但当这种变化同时伴随着本民族服饰的淡化时,无疑是给民族服饰保护者敲响了警钟。
  二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现状
  畲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民族服饰中的传统工艺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全民族人民在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作用下形成的对服饰特有的一些加工装饰手段,它不仅是结合民族经济水平和劳动生活特色逐渐沉淀下来的特色工艺,更是民族服饰彰显独特审美情趣的符号。畲族服饰的传统手工艺有的由专职人员师徒相传继承从事,如外衣的刺绣、首饰制作、凤冠银器打造等,有的是通过家庭中的女性代代相传的工艺,如彩带的编织、贴身物件的刺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服饰中的装饰有很多采用粗糙简陋的现代替代品来完成,而传统手工艺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无法和外出打工、经商的收入相比,目前畲乡中传统的服饰手工艺,如彩带、刺绣、传统服装制作等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状。
  作为畲族服饰中统一度最高的彩带(又称字带),原本畲族女子人人都会的工艺现在在各地畲乡几乎只有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才会,年轻女子基本无人会做也无人愿意做。在景宁对彩带编织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延兰的采访中了解到,她虽然也带了一些彩带徒弟,但由于畲女自己编织的彩带仅作为日常服饰自用品使用,且年轻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穿用传统服饰,所以彩带的使用价值并不明显。由于编织彩带不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收入改观,不如打工和经商甚至务农的收益好,相对于现代青年喜欢的游戏、上网、影视娱乐等休闲方式而言,彩带编织过程枯燥乏味。编织彩带既不能作为主要谋生手段成为日常工作,又不适应现代人闲暇娱乐放松的爱好,所以在相关单位组织学习过一阵后,徒弟们纷纷回去忙生计或外出打工了。在浙江景宁黄山头村的调查中,据畲族女青年雷婷婷说,村里的年轻人都不会编彩带了,她奶奶辈(约五六十岁)的老人中有一些还会编织彩带,但也有很多年不曾动手编织了。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雷婷婷家开了一家农家乐,出于游客对畲族特色工艺的好奇和需要,她奶奶这两年才又开始编一些彩带,起到招揽生意和展示表演的作用。这些精美的彩带图案和工艺代代口手相传,随着学习织带人数的减少,很多图案正在面临失传的命运。“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已经进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彩带的传承和发展不但需要更多传承人的参与,更需要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中,才能重焕生机。
  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乡67岁的刺绣老艺人雷朝灏师傅也表示他的刺绣手艺无人继承。现在福鼎市民宗局对于福鼎式服装上精致的刺绣采取了保护措施,通过机绣对传统绣品进行复原和模仿,仿照他的绣品制作实现了图案一致的效果,但机绣成品比手绣粗糙、色彩变化不够丰富,且造型呆板。而且困扰老人的不仅是继承人问题,还有彩绣最重要的绣线材质问题。传统的丝质绣线光泽度好,色彩丰富鲜艳,但在当地市面上很难买到,硖门乡民族专案钟敦畅曾专门陪同雷师傅到义乌寻找合适的绣线,但始终未能寻到合适的丝质绣线,目前雷师傅用的是涤纶线进行彩绣,与丝质绣品相比色泽明显暗淡一些。而在传统刺绣保护的较好的地方,如苏州,一些绣坊有丝质绣线供应,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但由于消息不畅且不善网络交易,雷师傅此前一直不知道如何购买。
  在民族服饰保存较好的福建省罗源县,畲民女子一般每人会准备一套民族服饰。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畲族服饰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曲钗师傅目前是以畲族传统服饰制作为生,主要制作传统的罗源式服装和福安式服装,供应当地居民和政府各种会议中的民族代表的服装需求,一套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闽东畲族服装价格在400元至600元之间,加上服装上的手绣(福安式与罗源式的手绣面积都不大)耗时约五天左右。现在兰师傅的儿子正在跟着父亲学这门手艺,但由于传统制作工艺烦琐且收入不高,学习和继承的意愿不高。在问及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目前的传承发展境况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时,兰曲钗师傅说,虽然作为传承人政府对其进行扶持,每月会有一些经济上的补助,但仍是杯水车薪,对于一些服饰辅料的厂商也缺乏通畅的渠道,比如目前罗源式服饰中大量使用的花边他只能从福州进货,但质量和价格均不够理想,临行之时,兰师傅反复拜托我帮他寻找一些优质的花边厂家和供应商。
  可见,不论浙江还是福建境内的畲族地区,传统服饰手工艺均面临着现代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冲击,各地的手工艺传人都陷入了一种弟子难寻的窘境,仅凭一己之力坚守传统工艺的最后领地。另外,虽然已经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但是由于老艺人大多不善于使用电脑及网络工具,材料的上下游供应渠道不畅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