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服饰的二元性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服饰的二元性特征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既具有固态的物质性,又具有活态的非物质性。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物质形态、生态环境、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畲族传统服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呼吁全面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畲族服饰 二元性特征 浙闽地区

内容

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性。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与符号,记录着民族发展的历史与演变的脉络,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冲击,民族服饰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损坏。人们正在意识到需要对这些文化与遗存实物进行继承和保护,否则将出现一个个丧失文化记忆的族群。探讨民族服饰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前首先要对民族服饰的特性进行分析。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二元特点。民族服饰存在的物质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展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非文本的记录;其非物质的文化特性则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化生态保护机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在现实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相互依存,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依托。它们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整体性,防止单纯文化碎片的保护①。
  一 固态的物质性
  服饰首先是一种对身体具有保护、装饰功能的物化存在的实体,它是由具有不同视觉和触觉特性的各种不同材质构成的,这就是服饰的固态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决定了民族服饰有一定的物理存在形式、因其材质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质地与肌理特性也不相同。服装材料按品质不同有麻之硬挺、棉之细软、丝之光泽、毛之茸暖,装饰材料也各具风骨,有银之璀璨、玉之温润、竹之斑驳、石之清冷,这些材质的多样性特征带来的是服饰特征的丰富多元。同时,因为不同材质服装的纤维特性和物理牢度不同,周边环境诸如虫蛀、水渍、光照等对其也有不同的影响,所以需要有相应的方法进行保存、运输和展示,例如丝绸、皮毛等动物纤维制品易受虫咬应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棉制品易生霉需要翻晒,银制品易氧化变黑需要定期护理等。正是依托这种固态的物质性,民俗服饰才能通过各式材质表达相应的色彩、样式、装饰效果等外观特征,并以此传递该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民族服饰固态的物质性使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并通过展示、陈列给观者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和感性认识。作为传世实物的服装、鞋帽、饰品和手工艺品,它们以物质性的存在状态无声地描述着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观念和审美。
  二 活态的非物质性
  虽然民族服饰具有固态的物质性特征,但是它们同时又有非物质性的一面。这些服饰用品的穿戴有其特定的生活场景、节日活动、宗教祭祀等生态文化,一些独特的服饰制作手工艺技术也有其代代相传的传承特色,如苗族女子精美的刺绣和蜡染技艺和畲族女子独特的彩带编织技艺。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活动场景中,民族服饰也是必不可少的烘托和装点,如畲族大型的三月三乌饭节、民族歌会、婚嫁风俗中,畲族人民都需要身着民族盛装来参与活动。正是这种非物质的特性赋予民族服饰以独特的人文艺术特色,也正是这种特色使民族文化在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现代社会散发出熠熠夺目的文化之光。民族服饰的这种活态的非物质性决定了民族服饰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对其物质形态的遗存进行保护,而要结合其活态的一面加以综合考虑,对于民族服饰的生长环境、穿着场景和气氛,以及技艺的延续与发展都要进行保护,而且这种保护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所必需的民俗文化环境。只有让服饰文化以某种符合当代社会进程发展的方式重新走入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才能保证其生存发展的民俗养分和民众基础,也只有这样,畲族服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而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死物。
  目前,畲族传统服饰及其所依托的服饰文化、手工艺技术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已被各省级国家认可,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①(国发〔2008〕19号),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民歌(Ⅱ-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景宁的畲族三月三(X-73)、罗源县的畲族服饰(X-110)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