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服用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35
颗粒名称: 一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服用现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155-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随着现代文明和经济的发展,畲族服饰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在福建和浙江的畲族村庄中,传统服饰的日常穿着已经较少见,大多数畲族妇女在平日生活中穿着现代服装。虽然一些老年妇女仍保持着梳凤凰髻的传统,但现代化的服饰元素已混入畲族服饰中。传统的服饰材质和工艺技术逐渐式微,现代面料和机织花边取代了苎麻和手工艺。物质承载和精神承载在畲族服饰中共同构建了其承载媒介,但随着现代化的影响,服饰已偏离了传统特色和风格。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存现状 浙闽地区

内容

随着现代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广大畲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的背景下,畲族服饰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在笔者田野调查所至的浙闽两省的十几个畲族村,鲜少看见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饰的畲民。各地畲族妇女大多会准备一套民族服饰在节庆或重大活动时穿着,但平日生活中则是以现代服饰为主。
  在福建省宁德、霞浦等地的一些较为偏远的畲族村,仅有极个别畲族老年妇女还在平日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笔者在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村调查时,村长介绍说村里仍有一个老人平日里也坚持穿畲族服饰,但不喜与外人接触,经过村长的劝说,老人仍旧拒绝拍照。相较而言,这些地区日常生活中,畲族妇女梳凤凰髻的传统仍保持得较为完好,尤其在六十岁以上人群中,时常可以看见一些身着现代服装但梳着传统发髻的老年妇女。图5-1所示为霞浦县半月里村在村口大树下纳凉聊天的畲族群众,可以看见图中六七十岁的畲族妇女仍梳着传统发髻,身着西式衬衫长裤,而图中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及远处的青年男女的穿着装束均与汉族完全相同。
  与霞浦福安衣着现代但保持传统发髻不同,罗源装地区少数传统的老年畲族妇女保持日常穿着民族服装的习惯但不梳凤凰髻,可能与罗源式发髻较为高耸,附加物突出不便日常活动有关。老年罗源服装以黑色棉布为主料,仅在服装门襟及领窝处有简单的花边装饰,腰间围有拦腰,而年轻女子则只有在民俗庆典活动中才穿戴民族服饰,服饰花边繁复华丽(见图5-2)。
  在浙江境内的畲族村庄,浙南的服饰保存得较浙北要完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青年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装束与汉族一样,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较多人使用蓝黑色麻质素面拦腰,腰间仍采用彩带束腰,穿在现代服装的外面做围裙用。仅有少数畲族老年妇女穿青蓝色大襟上衣,款式较传统“兰观衫”窄小贴身,但花边基本取消(见图5-3)。与福建地区平时梳凤凰髻,在结婚和入殓时佩戴凤冠的传统不同,景宁地区的凤冠是自结婚之日起始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日日佩戴的。但现在浙江的畲族地区日常生活中已无人佩戴凤冠了,发型和现代汉族人一样,妇女中也有剪短发或扎发辫的,凤冠仅在节庆日或民俗活动中佩戴,而且佩戴传统凤冠的多为中老年妇女(见图5-3右图),很多年轻女性都佩戴着简化的凤冠,这种简化的凤冠以机织的花边包裹海绵做成头箍戴在额头,于脑后通过系带或松紧带固定,前方有一个红色绒布做的鸡冠状凸起,凸起及发箍边缘饰有银链,模拟凤冠中的珠串(见图5-4)。这些服装样式糅合了多地区的畲族服饰元素,甚至添加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图5-5是2009年景宁三月三行嫁踩街活动中穿着现代畲服的畲族伴娘:头冠是简化的头箍,走在前面的蓝衣女子门胸下襟边有福安式的三角印元素,但领口特征不鲜明,且外罩红色缎面镶白色毛边马甲属于北方民族的典型服饰元素;走在后面的女子衣襟领口采用了罗源式元素,但连衣裙的样式及缩小的三角形拦腰显然加入了现代服饰元素。年轻女子家中多准备有一套至两套新制作的畲族传统服饰,但形制较为混乱,除了掺杂了非本地区的畲族服饰元素外,还加入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如白色毛边和百褶裙等,这种多种不同来源的服饰元素混合杂糅导致畲族服饰偏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下图(图5-6)为2009年在景宁所拍摄到的现代畲族服饰:左一图为景宁县黄山头村青年畲族女子雷婷婷的畲族服饰,据雷婷婷所言,主要穿着场合是在节庆日或者村镇里组织节庆活动时,服装为红色交领大襟上衣,衣长及腰,下配百褶花片裙,领口、袖口和裙面上镶嵌有机织花边。从畲族服饰的传统样式来看,这套服装虽是浙江景宁地区的,但领口是福建罗源式畲族女装上衣的形制,虽然都是畲族服饰,但存在地域上的服饰元素混淆,且服装色彩、装饰及搭配等方面已经超出畲族服饰的基本特征范围,吸收了苗族裙子的一些特征,体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与畲族传统样式相距甚远。左二图是当年三月三活动中进行采访的景宁电视台记者的装束,服装的整体风貌已经与传统畲族服饰存在较大差异,腰间虽然保留了拦腰,但拦腰的裙面改成了鸡心形,整体颜色也脱离了蓝黑基调,大襟镶花边连衣裙款式给人的第一观感是少数民族服饰,但无法判断是畲族服饰。左三图是活动中参加歌会比赛的福建地区选手,可以看出头冠是在罗源式头冠的基础上改装的,额头所戴发箍也是用松紧带在脑后固定,所着服装则显然是在现代裙装的基础上添加镶边和绣花制成,与任何一种畲族服饰均相去甚远。右一为歌会中在福安式服装基础上稍做改动制成的表演装,以圈帽模仿福安传统匣式发髻,保持了福安式盛装服饰中服装黑底红边和佩戴银色胸挂的特征,扩大了胸前三角印的面积,增加了胸襟彩色镶边的装饰面积,使服装更艳丽夸张。
  当今一些节庆日和民俗表演中,畲乡男子多着对襟镶花边单衫,前襟五粒一字扣,衣长及臀两侧开衩,或在日常服装外面套一个对襟镶花边马甲。使用的现代机织花边精致度和民族性均欠佳,多用在领口、袖口、底摆和对襟止口两边,色彩多用大红、明黄、宝蓝等色,比传统的青蓝色更为绚丽,服装面料多为现代化纤材料(见图5-7)。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