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在当代的生存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在当代的生存现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4
页码: 155-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地区畲族服饰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分析了畲族服饰的现状和反思,包括服用现状和对其反思。第比较了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包括畲族服饰认知现状调查、大众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以及浙闽畲区青少年对畲族服饰认知现状比较。最后对认知调查进行总结。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存现状 浙闽地区

内容

第一节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现状与反思
  一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服用现状
  随着现代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广大畲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的背景下,畲族服饰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在笔者田野调查所至的浙闽两省的十几个畲族村,鲜少看见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饰的畲民。各地畲族妇女大多会准备一套民族服饰在节庆或重大活动时穿着,但平日生活中则是以现代服饰为主。
  在福建省宁德、霞浦等地的一些较为偏远的畲族村,仅有极个别畲族老年妇女还在平日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笔者在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村调查时,村长介绍说村里仍有一个老人平日里也坚持穿畲族服饰,但不喜与外人接触,经过村长的劝说,老人仍旧拒绝拍照。相较而言,这些地区日常生活中,畲族妇女梳凤凰髻的传统仍保持得较为完好,尤其在六十岁以上人群中,时常可以看见一些身着现代服装但梳着传统发髻的老年妇女。图5-1所示为霞浦县半月里村在村口大树下纳凉聊天的畲族群众,可以看见图中六七十岁的畲族妇女仍梳着传统发髻,身着西式衬衫长裤,而图中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及远处的青年男女的穿着装束均与汉族完全相同。
  与霞浦福安衣着现代但保持传统发髻不同,罗源装地区少数传统的老年畲族妇女保持日常穿着民族服装的习惯但不梳凤凰髻,可能与罗源式发髻较为高耸,附加物突出不便日常活动有关。老年罗源服装以黑色棉布为主料,仅在服装门襟及领窝处有简单的花边装饰,腰间围有拦腰,而年轻女子则只有在民俗庆典活动中才穿戴民族服饰,服饰花边繁复华丽(见图5-2)。
  在浙江境内的畲族村庄,浙南的服饰保存得较浙北要完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青年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装束与汉族一样,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较多人使用蓝黑色麻质素面拦腰,腰间仍采用彩带束腰,穿在现代服装的外面做围裙用。仅有少数畲族老年妇女穿青蓝色大襟上衣,款式较传统“兰观衫”窄小贴身,但花边基本取消(见图5-3)。与福建地区平时梳凤凰髻,在结婚和入殓时佩戴凤冠的传统不同,景宁地区的凤冠是自结婚之日起始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日日佩戴的。但现在浙江的畲族地区日常生活中已无人佩戴凤冠了,发型和现代汉族人一样,妇女中也有剪短发或扎发辫的,凤冠仅在节庆日或民俗活动中佩戴,而且佩戴传统凤冠的多为中老年妇女(见图5-3右图),很多年轻女性都佩戴着简化的凤冠,这种简化的凤冠以机织的花边包裹海绵做成头箍戴在额头,于脑后通过系带或松紧带固定,前方有一个红色绒布做的鸡冠状凸起,凸起及发箍边缘饰有银链,模拟凤冠中的珠串(见图5-4)。这些服装样式糅合了多地区的畲族服饰元素,甚至添加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图5-5是2009年景宁三月三行嫁踩街活动中穿着现代畲服的畲族伴娘:头冠是简化的头箍,走在前面的蓝衣女子门胸下襟边有福安式的三角印元素,但领口特征不鲜明,且外罩红色缎面镶白色毛边马甲属于北方民族的典型服饰元素;走在后面的女子衣襟领口采用了罗源式元素,但连衣裙的样式及缩小的三角形拦腰显然加入了现代服饰元素。年轻女子家中多准备有一套至两套新制作的畲族传统服饰,但形制较为混乱,除了掺杂了非本地区的畲族服饰元素外,还加入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如白色毛边和百褶裙等,这种多种不同来源的服饰元素混合杂糅导致畲族服饰偏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下图(图5-6)为2009年在景宁所拍摄到的现代畲族服饰:左一图为景宁县黄山头村青年畲族女子雷婷婷的畲族服饰,据雷婷婷所言,主要穿着场合是在节庆日或者村镇里组织节庆活动时,服装为红色交领大襟上衣,衣长及腰,下配百褶花片裙,领口、袖口和裙面上镶嵌有机织花边。从畲族服饰的传统样式来看,这套服装虽是浙江景宁地区的,但领口是福建罗源式畲族女装上衣的形制,虽然都是畲族服饰,但存在地域上的服饰元素混淆,且服装色彩、装饰及搭配等方面已经超出畲族服饰的基本特征范围,吸收了苗族裙子的一些特征,体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与畲族传统样式相距甚远。左二图是当年三月三活动中进行采访的景宁电视台记者的装束,服装的整体风貌已经与传统畲族服饰存在较大差异,腰间虽然保留了拦腰,但拦腰的裙面改成了鸡心形,整体颜色也脱离了蓝黑基调,大襟镶花边连衣裙款式给人的第一观感是少数民族服饰,但无法判断是畲族服饰。左三图是活动中参加歌会比赛的福建地区选手,可以看出头冠是在罗源式头冠的基础上改装的,额头所戴发箍也是用松紧带在脑后固定,所着服装则显然是在现代裙装的基础上添加镶边和绣花制成,与任何一种畲族服饰均相去甚远。右一为歌会中在福安式服装基础上稍做改动制成的表演装,以圈帽模仿福安传统匣式发髻,保持了福安式盛装服饰中服装黑底红边和佩戴银色胸挂的特征,扩大了胸前三角印的面积,增加了胸襟彩色镶边的装饰面积,使服装更艳丽夸张。
  当今一些节庆日和民俗表演中,畲乡男子多着对襟镶花边单衫,前襟五粒一字扣,衣长及臀两侧开衩,或在日常服装外面套一个对襟镶花边马甲。使用的现代机织花边精致度和民族性均欠佳,多用在领口、袖口、底摆和对襟止口两边,色彩多用大红、明黄、宝蓝等色,比传统的青蓝色更为绚丽,服装面料多为现代化纤材料(见图5-7)。
  二 对畲族服饰服用现状的反思
  结合笔者田野调查中的观感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对当代社会畲族服饰现状概括为:民俗生态环境正在急速流失,文化碰撞与震荡下的传统服饰样式逐渐蜕变,日常服饰正在退出畲民日常生活,转而成为民俗表演和节庆的礼服,大量畲民的日常穿着失去民族特色,传统服饰工艺后继乏人,新制作的畲族服饰存在着形制混乱、元素杂糅、工艺粗糙、材料劣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当地畲族村地理位置的便利及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照此发展速度和轨迹,畲族服饰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退出畲民的日常生活。
  当然,正如文化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民族服饰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所见的各民族服饰都经历了各自的演变过程,随着本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外界的影响、审美心理的变化等都会成为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动因,所以它必然会随着该民族所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环境加剧了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剧烈程度,这种现代文明的介入式干预虽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跨越式发展,但对于民族服饰文化而言则容易产生发展脉络的断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而言,这种脉络的断裂使他们的服饰由演变转而成为突变,甚至彻底消亡。民族服饰研究者的任务不是力图阻止或延缓这种变化,而是在变化发生的时候分析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引发变化的原因,结合民族服饰特有的物质特征和文化背景,使这种变化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代研究中常用“汉化”这个词汇来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受汉文化的影响,及其在服饰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变化。在笔者看来,这个词不甚准确,殊不知当代汉文化亦是在西方化影响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代社会,强势经济体的文化必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向其他弱势经济体进行文化输出,最终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目前的汉族服饰正是在西方服饰文化的这种输入下形成的,而畲族服饰所受的汉化影响更应该说是一种西方主流文化影响下的汉化。现在畲族所经历的服饰文化嬗变正是近一百年来汉文化所受西方主流文化影响的小规模重演。时至今日,诸多民间团体开始发起汉服复兴的活动,在生活和设计的各个领域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汉族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厚重的文化背景、广博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及对异文化的融合能力都是畲族等少数民族所不具备的,所以,今天畲族服饰文化快速变化发展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畲族服饰未来的担忧,也感受到收集整理畲族传统服饰资料并梳理其脉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比较
  一 畲族服饰认知现状调查
  以往大多数的畲族服饰研究中偏重以观察者研究者的角度对畲族服饰现状进行主观的描述,虽然可以从研究者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但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为了了解当今社会对畲族服饰的普遍认知态度,以及畲族聚居地的青少年对畲族服饰的认知和对服饰文化传承的态度,获得社会大众及当代青年畲民对畲族服饰的客观评价,笔者进行了畲族服饰认知现状的调查。①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普通民众和畲族地区的青少年。针对普通民众的调查方式为网络随机调查,针对畲族地区青少年的调查则抽取浙闽畲族聚居地民族学校的中小学生为对象,对畲族基本情况、畲族服饰基本认知以及对畲族传统手工艺的态度等进行了调研,相关结果可以作为畲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参考依据。这两种方式可以对普通民众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以及聚居区青少年对地方民族服饰的认知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分析和筛选。
  第一题到第五题是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地区、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第六题和第七题是对畲族及畲族服饰基本认知的筛选,由于本问卷是对畲族服饰认知的调查,故对畲族这个民族和服饰形象毫无认知的选项进行了跳转设置,筛选出对畲族传统服饰有基本形象认知感的调查对象。以此亦可了解当今社会中普通人群对畲族及其服饰形象是否有基本概念。第六题设计为“参加本调查前,您知道畲族这个民族吗”,对于选择“知道”的允许继续完成后续问题,选择“不知道”的直接跳转至问卷末尾,结束调查。第七题为“您对畲族传统服饰形象的认知如何”,选择“完全不知道”的结束调查,从而排除掉对畲族及畲族服饰完全无概念的人群。经过调查对象筛选后继续后续问题回答的被调查者都是对畲族及其服饰形象有一定基本认知的人群。
  2.对于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调查。
  第八题至第十三题以及第十九题主要调查受访者对于畲族服饰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包括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布地域省份、来源等。第十四题至第十七题主要调查受访者对畲族服饰几种具体代表式样的辨识度。通过提供几种典型畲族服饰着装人物形象图片,测试受访者能否准确辨别它们分属哪一地区。
  3.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
  第十八题至第二十四题(不含第十九题)主要是调查受访者对日常生活中畲民服饰的态度,包括日常生活中是否能通过服饰区分其民族身份、生活中见到身着传统服饰畲民的场合、对当代新制作的一些畲族服饰的认可程度,以及畲族服饰中给人印象最深、最具辨识度的元素。
  4.对于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的态度。
  第二十五题至第三十三题主要调查受访者对于当下社会中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的态度。包括畲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与意义、对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存在意义以及有无互动体会和学习的兴趣、传承中民俗生活环境保护的意义等。
  二 大众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借助网络调查平台,共收到有效答卷数416份,其中399份答卷来源共分布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国内答卷部分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为: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海南、内蒙古、吉林、云南、西藏和香港各只有1份答卷,答卷分布地理位置如图5-8(一)调查对象分析和筛选
  由于两性对服饰类问题关注程度不同,在416份回收的有效答卷中女性占大多数,有301人,占72.36%,男性115人,占27.64%。汉族人占主体,有387人,占93.03%,畲族9人,占2.16%,其他少数民族20人,占4.81%。由于问卷是通过网络投放的,所以被调查者的主体人群为居住在汉族地区为主的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中青年人群,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程度最多,大专文化程度以上者占92.79%,被调查人群中93.27%的人来自非畲族聚居地区,这也保证了普通调查问卷与聚居区人群调查问卷的区分度。经过筛选,416人中仅余152人进入后续问卷,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能够对畲族服饰有基本认知的仅占36.5%。
  (二)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
  在416名被调查对象中,有232人知道畲族这个少数民族,占整个人群的55.77%,不知道畲族的人高达44.25%,而在这232名受访者中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形象完全不知道的比例高达34.38%,另有57.33%的人处于印象模糊说不清的认知程度,仅有8.19%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分辨。结合本问卷被调查对象九成以上的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说明在我国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人群对于畲族这个族群的认知程度尚不够高。
  对于畲族服饰形象认知的获得渠道,主要来自电视宣传和网络宣传,其次是旅游见闻和学校教育,再次是学术讨论和熟人朋友。152名回答问题者中有21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可以概括为答题者本身为畲族人或自身对民族服饰感兴趣通过网络、文献等渠道查找到相关信息(表5-1)。
  被调查者在谈到畲族传统服饰时首先想到的是女装,比例高达84.21%,选择男装的仅为0.66%,15.13%的人选择“两者皆有”。显然,在畲族传统民族服装中,女子服饰在民众眼中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首先和女子装束极富民族特色有关,同时在各地民族服饰中,女装一般都是更富装饰性且特征突出,而畲族男装清末以来与汉族男装趋同的状况也是造成这种一边倒选项的原因。畲族女装崇拜来源中“凤凰”的认知程度最高,这和各地民族文化宣传中着力突出渲染的“凤凰”形象有关,旅游宣传中对“凤凰装”的宣传力度较强也有一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选项中有2人给出了“狗”的答案,可见选择者对于畲族盘瓠传说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表5-2)。
  对于“您所知道的畲族传统服饰样式有几种”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访者(78.95%)认为各地分布的畲族在服饰上不尽相同,但只有5.26%的人宣称自己能清晰分辨出各地服饰的不同,41.6%的人不知道畲族服饰样式有几种,8.34%的人认为有5种或6种以上的样式种类(表5-3),可见民众对于畲族服饰的正确认知仍有待提高。笔者给出了(a)景宁、(b)福安、(c)霞浦、(d)罗源和(e)福鼎五种典型畲族服饰样式让被调查者进行识别测试,被认同是畲族服饰的比例依次为:景宁48.68%、福安21.71%、霞浦29.61%、罗源26.32%、福鼎18.42%(表5-4)。对于笔者给出的五种同为畲族但分属不同地区的服饰形象,只有7.24%(11人)的人能辨识出他们属于同一民族,而15.79%(24人)的人对于这五种式样一个都不能分辨。
  (三)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
  在152名被调查者中77.63%没有见过真实穿着畲族服饰的人,他们对于畲族服饰的认知主要渠道依次为:网络、电视、宣传图片资料、学校教育等渠道。见过真实的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被访者中50%的人认为在生活中畲民服饰外观和汉族相同,38.24%的人可以通过服饰直接辨认出对方是畲族,另有11.76%的人能从服饰外观辨识出是少数民族,但不知道是畲族;他们见到穿着畲族服饰的畲民的场合依次为(表5-5):民俗表演、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日常生活及其他场合(8.82%,国家人代会和旅游接待)。
  被访者中对于目前各种民俗表演、活动中的畲族服饰的式样和工艺水平持认可态度的只有18.42%,40.79%的人持不认同态度,另有40.79%的人表示无法判断。畲族女子服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依次是:头饰、带彩带的拦腰、花边衫(表5-6);对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存在的不足,51.97%的被调查者认为“颠覆传统样式,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43.42%的人认为是工艺粗糙,27.63%的人认为是材料劣质,另有15.79%的人在“其他”选项中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色彩不华丽、宣传太少、样式材质混乱以及没有与时俱进等。
  (四)对于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的态度
  进入本阶段的有效问卷为152份,在对畲族传统服饰保护的态度上,被调查者的意见较为一致,15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有149人,占总人数的98.29%,对于现代生活中畲族传统服饰存在的方式,按比例多寡依次为:“在节假日、重要场合穿用”、“继续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穿用”、“进入博物馆保存、展览,生活中不再穿用”;有2人(1.32%)认为“不适合现代社会应予以摒弃”(表5-7)。在对当代畲族服饰的态度调查中,半数人(50%)认为当代制作的畲族服饰应当保持传统原貌,沿用传统工艺手段进行制作;小半数人(45.39%)认为应该与时俱进,维持民族特征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材质进行创新发展,选择“其他”选项主观答题者认为畲族服饰应“保持传统原貌,加入现代技术”、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与发展”,“多注重颜色样式”。
  对于畲族服饰中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的态度调查,持否定观点的与肯定观点的比例持平,44.74%的人认为可以,42.76%的人认为不可以。在选择“其他”选项的被调查者中,有的认为可以视场合而定,有的认为出于美观的目的可以,但为了教育后代则不可以,另有部分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对于民族服饰元素混淆这一问题,还有大量人群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彩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其了解甚少,152人中仅有24人(15.79%)确定地表述自己“知道”这一工艺,84人(55.26%)“听说过,但不了解”,剩下的44人(28.95%)则“不知道”这一传统工艺。被调查人群对于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如彩带和刺绣的传承整体持肯定态度,145人(95.39%)认为非常有必要传承下去;3人(1.97%)认为其不适合这个时代而没必要传承,余下4人(2.63%)持无所谓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有机会免费学习畲族服饰手工艺是否愿意参与时,130人(85.53%)表示愿意,不愿意的22人(14.47%)中,主要因为时间因素和兴趣因素而无学习意愿。
  对于畲族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是否有必要保持原生民俗生活环境的态度,有145人(95.39%)持肯定意见,认为传统的民俗节庆是服饰文化生存的环境,需要保留这些民俗环境,占被访者的绝大多数;4人(2.63%)认为应顺其自然发展,自生自灭;有3人(1.97%)认为畲族人民要过上现代生活,老的习俗不适应时代而没必要保留。
  三 浙闽畲区青少年对畲族服饰认知现状比较
  本部分调查为针对浙闽畲族聚居地的定向调查,调查以纸质问卷的形式在浙江和福建畲族地区的中小学人群中进行,分浙江、福建两省分别进行统计,侧重对青少年人群中对畲族服饰认知的调查,选择青少年人群也能够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地区在畲族服饰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的现状。浙江省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为景宁一中和莪山民族小学在校学生,共计投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32份,回收率92.8%。福建省调查对象为霞浦民族中学在校学生,投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38份,回收率95.2%。
  (一)调查对象分析和筛选
  调查对象均为18岁以下在校青少年学生,其中畲族人口的比例浙江为20.26%,福建为46.64%,可见杂散居是畲族分布的主要状态。筛选后,对畲族及其服饰认知符合基本要求的比例两省均在八成以上,其中浙江高达98.26%,远远高于网络调查36.5%的筛查合格率,可见生活环境和当地民族教育仍是畲族服饰认知最主要的渠道(表5-8)。
  (二)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
  对畲族地理位置的认知问题中,浙江地区认知前三名为:华南(48.25%)、完全无概念(26.32%)、华东(24.56%),福建地区认知前三名为:华东(54.03%)、华南(32.23%)、完全无概念(11.37%),对于华东和华南的认知基本相同,浙江和福建两省的被调查青少年在对于畲族省份的认知均对本省认知度最高,其中浙江地区的被调查者对浙江、福建的认知最高,有204人(89.47%)选择浙江省,60人(26.32%)选择福建省;而福建地区的则只对本省认知最高,为204人(96.68%),其余省份均不超过4%。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平时所在地区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对本地区认知最高的结果外,对其余省份的认知偏差和学校教育以及各地畲族的日常宣传有关,相比较而言,浙江地区对于我国畲族分布的教育略胜一筹。
  对于畲族服饰认知渠道的调查中,浙江地区根据选择人数排列依次为:“学校教育”、“电视宣传”、“熟人朋友”、“网络宣传”;福建地区为:“学校教育”、“熟人朋友”、“电视宣传”、“网络宣传”(表5-9)。可见在畲族聚居地的青少年在校生中,学校教育仍是获取认知的最主要渠道,由于地处畲族聚居地,通过熟人朋友和亲友渠道获取相关认知也是重要的渠道。福建的畲族人口分布比例较浙江高,且福建被调查人群中的畲族人口比例也高于浙江被调查人群,所以通过亲友了解畲族的比例也较高。
  对畲族服饰具体认知仍是以女子服饰为主,提到畲族传统服饰,浙闽两地的被调查者均有六成以上首先想到女子服饰,由于男性服饰汉化的时间较长,故聚居地青少年学生也对其认知印象不深。在对女子服饰崇拜来源的认知中,浙闽地区对于凤凰崇拜的认知度非常高,两地的认知比例分别为:浙江82.89%,福建87.2%。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地区选择“其他”选项的3人均填写的是“狗”,占1.32%,说明极少数的调查对象对于畲族犬图腾存在一定的认知(表5-10)。
  在对畲族服饰不同样式的认知调查中,浙闽两地地区差异以及畲汉民族差异不大(表5-11),福建畲族学生中对“不同地区畲族服饰样式不同”的认知较高(87.04%)和福建省内存在四种不同样式的典型畲族服饰有很大关系,可见在对于非本地区畲族服饰的知识中,畲汉学生获得的途径与认知结构大致相当,对畲族服饰的样式分支存在总体上的认同。但是这种认知并不全面,因为在接下来对于各地畲族代表性服饰的样式种类的认知中,选择5种以上的畲族学生较少,浙江地区有6人(17.65%),而选择不知道的有9人(26.47%);福建地区有23人(24.47%)选择5种以上,12人(12.77%)选择不知道(表5-11)。
  从整体认知结果来看,福建略强于浙江,可能是因为福建省内畲族分布和人数都较浙江要广和多,畲族服饰样式显然比浙江的要更加多样化,除教育和媒体渠道外,青少年学生在亲身接触和潜移默化中形成常识性的基本认知。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学校教育及媒体宣传的片面性,对于畲族服饰文化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宣导,从而导致对服饰样式种类认知的准确度低。
  笔者给出五种典型畲族传统服饰着装图片让被调查者选择他们认为属于畲族服饰的选项,能够认知出他们同属于畲族的人群很少,浙江地区仅4人(1.75%),福建地区略好于浙江,有20人(9.48%)。浙江地区对于景宁式的认知度最高,达197人(86.4%),其余四式的认知度均较低,在11%以下;福建地区则对各种式样的认知较为平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内畲族式样分支较多,问卷中的五种典型式样中有四种的影响区域分布属于福建省境内,而福建被调查者对浙江省的景宁式服饰也有53.55%的认知比例则一方面说明景宁式特征性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福建地区对于畲族服饰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更强(表5-12)。
  (三)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
  浙闽聚居区人群中对畲族服饰有直观感受的比例相当高,这也是和被调查者身份有关,他们中部分人本身就是畲族,可以通过家庭、亲友的渠道见到畲族服饰,此外,当地政府近年来举办的一些畲族文化活动也使大家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畲族服饰,但是其中很多人并不能根据服饰外观辨识对方是否是畲族(表5-13)。即使是聚居地人群,见到畲族服饰的场合也主要是在民俗表演、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中,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人非常少,在畲民学生中这个比例略高少许(表5-13)。以上数据从侧面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畲族传统服饰的服用比例相当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日常生活中的服用比例略高于浙江,从数据上看福建略高于浙江近10个百分点,这也与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见情节基本吻合,即除福建少数偏远山村的老年妇女外,畲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已基本汉化。
  畲族服饰的各项构成部分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依次是被称为凤凰冠的“头饰”、“有彩带的拦腰”、“花边衫”。综合前文对浙闽两地畲族服装样式的比较分析,不论何种样式,拦腰都是固定出现的服饰配件,虽然拦腰的具体式样也和服装一样随地域差异而有不同,但相较在传统汉族大襟上衣基础上添加民族性装饰的花边衫,拦腰这一在汉族妇女正装中不出现的服饰配件反而因其和上下装的搭配性和装饰性,突显了畲族的民族特色,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观非聚居地人群调查中,对该题的选项排名前三的同样依次是头饰、有彩带的拦腰和花边衫,但花边衫的获选比例明显高于聚居地数据,为19.74%。这说明在对民族样式不熟悉的非本地人眼中,服装的样式仍保持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对于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能否代表传统式样和工艺的问题,持否定观点的人略高于持肯定意见者,而对于新制畲族服饰的不足,浙闽两地均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是“颠覆传统工艺形制,加入其他民族元素”,这一比例略高于非聚居地数据的51.97%;其次是“工艺粗糙”和“材料劣质”(表5-14)。
  (四)对于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的态度
  畲族服饰保护的必要性获得了两地青少年的共同认同,对于现代生活中畲族服饰的存在方式约八成的被访者认为应当在节假日及重要场合穿着,浙江地区另有21.05%的人支持在日常中穿用,而福建持这一观点的只有14.69%的人;“进入博物馆,生活中不穿”的支持率浙江为11.84%,福建为18.01%。非聚居地人群中对于日常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支持率明显高于聚居地人群。
  浙闽两地的青少年被调查者对当代畲族服饰设计的认识和要求基本相同,约六成的人认为应“保持传统原貌,沿用传统工艺手段”,另有超过三成的人认为应“维持民族特征,运用现代技术材质创新发展”。对于畲族服饰中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的问题,浙闽两地被访者中均有超过半数的人持否定态度,而有约四成的人持肯定意见,这一数据比例和非聚居地调查数据接近(表5-15)。
  浙闽两省畲族聚居地青少年中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及工艺的传承均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认为传统工艺非常有必要进行传承,并应该保持服饰文化的民俗生活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畲族传统彩带工艺有基本的认知,这个认知率(浙江43.42%,福建24.17%)明显高于普通的非聚居地人群(15.79%),在提供免费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条件下,学习意愿非常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是否愿意免费学习畲族传统手工艺的调查中,福建地区的总意愿率为78.67%,低于浙江的91.23%,但经过筛选分析,福建畲族被调查者中有90.74%的人表示愿意,学习意愿比同地区汉族被调查者中66.32%的人高出近三分之一(表5-16)。
  青少年人群中对传统工艺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学习意愿对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应当对这种积极性进行引导和培育,可以基于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平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民族服饰工艺的学习和培训,这种学习并非以传承人培养为目的,而是一种宣传普及性的教育,从而培养当地青少年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兴趣,进而从中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进行进一步培养。
  四 认知调查总结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群中对于畲族及其服饰形象的普遍认知程度并不高,对于畲族所在地域省份的认知中,浙江、福建两省的认知率最高,这也和浙闽两省畲族人口在全国所占比例相吻合。在畲族服饰形象的认知中,女子服饰具有绝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对于女子服饰崇拜来源的认知中,凤凰崇拜不论普通民众还是畲族地区的青少年均为最高获选项,这说明在畲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史上所崇拜的犬图腾形象已逐渐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变迁中被凤凰形象所代替。结合20世纪初期民族学研究者凌纯声等人的研究,这种图腾认知的转变应是自民国后期随着畲汉民族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不论是否是畲族、是否是畲族聚居地的人群,对于畲族各种服饰形象的认知都极其薄弱,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所处地区或所见过的某种式样的服饰是畲族服饰,这说明畲族服饰的综合性研究和宣传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论是否是聚居地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穿着畲族服饰的畲民的概率非常低,主要是在民俗表演、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中才能见到身着畲族服饰的畲民,这说明畲族服饰在当代社会正逐渐脱离日常服饰的范畴,转而蜕变为礼服和表演服饰,畲民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穿戴便捷、活动自如和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而选择便捷的现代服饰。
  畲族传统女子服饰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前三名依次是:头饰、拦腰和花边衫,其中花边衫在普通民众中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畲族聚居地的人群,因为花边衫尽管民族特征性不如头饰和拦腰突出,但相比平时生活中淹没在现代服装海洋中的普通人群,它仍属于具有较高特征性和分辨度的服饰元素。对于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多数人认为对传统样式的颠覆、多民俗元素杂糅是其最主要的不足,其次是工艺粗糙和材料劣质。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畲族传统服饰有保护的必要,并认为应当在节假日和重要场合穿用。对于保持日常生活中的畲族服饰穿着使用的态度聚居地和非聚居地人群略有不同,非聚居地认同此观点的人群为36.84%,高于浙江的21.05%和福建的14.69%。全体被调查者中的绝大多数均认为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需要传承。聚居地人群对“彩带”这一畲族服饰手工艺的认知远高于普通人群,说明在其宣传和教育上仍局限于当地范围。不论何地的人群均对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学习表示出了较高的学习意愿,且对于民俗生活环境保护也持肯定观点,说明如果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存在较好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畲族聚居地青少年,甚至畲民青少年,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认知仍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有必要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群众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工艺及其民俗环境的保护和传承都持肯定态度,并且有较高的民俗手工艺学习意愿,认为当代新制的畲族服饰在形制、工艺和材质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说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存在较好的群众接受意愿和需求,且现代畲族服饰设计和工艺水平亟待整顿和提高。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畲族服饰的保护和发展,虽然大部分人支持保持原有的传统样式和工艺,但亦有不可忽视的人群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在维持民族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材质进行创新发展。对于服饰中融合其他民族服饰元素的问题,虽然聚居地人群主要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可以加入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但持肯定观点的亦不在少数,同时非聚居地人群中两种观点的人群比例持平,持赞同观点的略高2个百分点。这种结果说明畲族地区和畲族群众虽然对于本民族的服装式样有一定的固守和排他心理,但也有较明显的求新求变意愿,而普通人群中赞同多民族服饰元素混合的观点也占有接近半数的比例,这或许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当下畲族地区民俗表演中服饰的乱象。

附注

①注:由于部分问题是多选,故存在部分题目数据总和大于100%的情况。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