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交融与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29
颗粒名称: 三 文化交融与宗教信仰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49-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与汉文化的交融导致服饰形式和图案的趋同,女子服饰上衣基本样式与汉族大襟衫相似,图案中出现了汉族常见的植物如荷花和莲花。道教和佛教信仰对服饰图案产生影响,如八吉祥图案和莲花被广泛应用。这种文化交融为服饰审美塑造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审美文化 浙闽地区

内容

畲族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迁徙伴随着与周边文化主要是汉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虽然历史上畲汉之间有过一些武装冲突,但到了明清以后,随着畲族分布格局的逐渐形成,畲民逐渐由游耕转向定耕生活,这种民族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渐趋缓和,民族交往逐渐增强,畲汉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造成了占主流强势地位的汉文化对畲族文化的不断涵化。反映在服饰上,表现为服装基本款式的趋同性和装饰工艺手法及表现题材的相似性。各地畲族服饰中男子服饰和汉族服饰已经相同,就女子服饰来看,各地一致认为罗源装是保持最完好的畲族女子装束,而福安、霞浦、福鼎、景宁等地的服装虽然在具体样式和细节上各有特色,但上衣的基本样式和汉族的大襟衫相同,而罗源装上衣所保持的交领大襟式样也和汉族历史上深衣的开领方式相同。在服饰图案的表现题材上,除了山地耕猎环境中常见的动植物外,还有一些如荷花莲藕这种汉族常用,但并不常见于山地环境的植物,应该也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此外,汉文化中的一些民间传说、戏剧形式也常常出现在畲族服饰中,比如刺绣中出现的白蛇传等戏文的场景和身着戏服起舞的人物,甚至一些童帽的样式也和戏剧中舞台服饰的样式有相似之处。畲族自身的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祖灵崇拜,而这种祭祖活动中法师的穿戴和道教存在极为深厚的渊源,因其先祖盘瓠曾闾山学法,包括福建各地信仰的“奶娘”陈靖姑也是学法后得道升仙的,故道教在畲族民间信仰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除了对宗族祭祀服饰的影响外,在民间服饰中也多处折射出道教的影子,如在女子贴身肚兜、儿童帽甚至枕套上都可见到八卦图案、八仙的人物形象和暗八仙的图像也经常出现在刺绣图案中(见图4-13)。
  除了道教外,佛教也是畲民中影响较广的宗教信仰,佛教中“卍”字、“八吉祥”或曰“佛八宝”图案也是畲族民间服饰中常用的装饰题材,寄托了人们期盼福佑的美好愿望。在汉文化中,“八吉祥”中的莲花和盘长在单独使用中和本土文化交融,衍生出诸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如“并蒂同心”、“莲生富贵”等,莲花因其多子而带有母性的特质,在民间刺绣中以莲喻阴,以鱼喻阳,二者相戏意味阴阳交合的生殖崇拜内涵,从而产生了“鱼戏莲”图案。这种图案寓意在畲汉文化交融中也对畲族服饰图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宗教信仰共同迎合了畲族人民的审美价值观,所以虽然畲族崇凤,除了和凤同属富贵寓意的牡丹外,莲花成为畲族服饰图案中应用颇广的花卉图案。而由一根线盘曲连接形成的盘长无头无尾,无休无止,象征着绵远悠长、万世不竭,常作为“八吉祥”的代表,和汉民族系用编结来表现盘长不同,畲族日常服饰简洁朴素,便于劳作,常通过刺绣的形式在服装的领座、衣襟等边缘装饰上通过盘长纹表现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由于盘瓠实为汉族皇帝的驸马,所以自始祖盘瓠起,畲族文化即和汉文化存在割舍不断的联系,加上畲族并非像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将自己长期封闭在大山深处不与外界来往,而是在长期的徙居生活中频繁与各地的人民产生经济生活上的联系,流散至各处的畲民大多与当地汉族杂居生活,所以各地畲民与汉族人民经济上的来往和文化上的交融也是不可避免的。畲民的宗教信仰也深受汉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畲汉文化交融及宗教信仰作用下的服饰审美也和汉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又在图形使用和装饰部位等具体细节上带有畲族生活环境和民族背景特征。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