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图案之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24
颗粒名称: 三 图案之美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上的图案主要通过绣花和錾刻两种工艺来呈现。在服装上,常见的图案题材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和几何字符等。动物图案中,龙凤图案是最常见的,源自畲族的始祖传说和崇拜。其他动物图案如鸟、鱼、鹿等也常出现。植物图案主要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其中牡丹图案最常见。人物图案包括仙道形象、文人场景和戏文故事等,通过刺绣来表现。几何图案以边缘修饰和字符图案为主,简洁明快。字符图案包括文字类和符号类,常用的包括吉祥文字和道教、佛教符号。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审美比较 浙闽地区

内容

畲族服饰上有很多图案装饰,这些图案主要通过服装和饰品两个部分来呈现。服装上主要借助绣花和彩带编织工艺来表现,在饰品上则通过各种银簪、银笄和银牌、胸挂等饰品上的錾刻图案来表现。浙闽地区畲族服饰图案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传说和戏剧故事,表现形式主要以刺绣、錾刻为主,按照图案表现的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和字符四大类别。其中动物图案中的龙凤图案是畲族服饰装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龙形图案主要来自畲族始祖盘瓠是高辛皇后耳中取出的金龙,化为五色龙犬,被赐名“龙麒”。凤鸟纹则源自由畲族始祖婆“三公主”及广东凤凰山祖地的传说和崇拜,亦受到汉文化龙凤吉祥寓意和东夷凤鸟崇拜的综合影响。由于族源崇拜的影响,龙凤图案在各地畲族服饰中被频繁使用,是绣花和银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
  由于福建地区的服饰中绣花运用较浙江地区广泛、频繁,所以图案形式也较浙江地区更为多样和丰富,常见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几何文字等图案题材。浙江地区畲族服饰常服中绣花运用较少,图案主要以花鸟、几何文字为主。下面从图案题材入手,对畲族服饰常见图案进行分类论述。
  (一)动物图案
  动物图案是常见的服饰装饰图案,表现题材多为祥瑞动物。
  1.龙凤图案。
  龙凤是畲族服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图案题材(见图4-4),尤其是凤凰图案,这与畲族服装中源于始祖婆“三公主”的凤凰装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这种凤凰崇拜意识,在畲族女子服装的衣襟、领口、拦腰等装饰部位频繁出现凤凰的形象。龙纹的运用则多以某种固定的构图形式出现,比如和凤纹一起体现龙凤呈祥的寓意,或两条龙形成二龙戏珠的条状装饰,应用于领座部位。凤纹也经常和植物图案里的牡丹同时出现,表现富贵吉祥的寓意。由于畲族文化里并无龙图腾崇拜,始祖传说中盘瓠原为龙犬,但也并非纯粹的龙形。而凤凰崇拜是源自三公主嫁衣的典故,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龙纹出现得较晚,且运用的频度和广度远不及凤纹。结合民族迁徙中畲汉文化交融的影响,这些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的纹样应该是受到汉文化中龙凤图案的影响而产生的。虽然题材受到汉文化影响,但畲族服饰图案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朴拙,尤其是凤凰形象的写实程度不高,而是加入了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拙中见巧的民族风格。凤纹除了在服装上经常出现,在畲族凤冠中象征凤身的银牌上也一般都錾刻有凤纹。
  出于民族同源和祖先崇拜的缘故,以及各地畲汉交融的影响,龙凤图案是各地畲族服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装饰图案,尤其是凤纹。值得注意的是,畲族服饰图案中对龙凤形象并非盲目的膜拜,其中不乏一些将龙凤和人物结合的表达形式,将得道的仙人形象和龙凤放在同等的地位,如天官或道士形象骑龙驾凤的图案(见图4-11),表达了一种企盼求仙得道飞升的愿望。
  2.其他动物图案。
  龙凤图案乃是虚拟的瑞兽形象,畲族服饰中另有一些以生活中的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图案(见图4-5),这些动物大都富有吉祥的寓意,和汉文化中常用的吉祥图案基本一致,如鱼代表年年有余、仙鹤、鹿竹代表长寿、喜鹊蝙蝠代表“喜”和“福”、象征爱情和美好的蝴蝶等。和汉族民间喜好一样,畲族儿童用品,尤其是童帽上特别喜欢用贴布绣的虎头纹样,且虎耳都做成立体的,像帽子上长了两个耳朵,一方面可以体现孩童虎头虎脑的可爱,一方面也有辟邪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具畲族特色的动物,如雉鸡、松鼠等也是旧时服饰上喜用的装饰题材,根据畲民生活环境推测应该和常年的山地耕猎生活有关。但是在笔者对福鼎刺绣老师傅雷朝灏的交谈中得知,随着近年来畲民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外界审美意识的影响,鸡类形象已经不再受欢迎,松鼠的图案也很难见到。可见,生活环境的变迁对于服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服饰图案题材是直观反映民族生活环境的一面镜子,图案题材的变化也从一方面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植物图案
  植物图案是服装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汉文化中喜用的象征高洁的梅兰松竹因其美好的寓意也常被使用(见图4-6),但单独运用的较少,梅花常和喜鹊组合出现,兰、松、竹图案则常与人物组合出现,兰花图案在外衣、拦腰上较少单独出现,仅单独运用在肚兜、荷包、帽子等配件上。
  植物图案中尤以牡丹图案最为常见(见图4-7),这也是和畲族崇凤文化相关,凤纹的大量运用决定了牡丹作为搭配形象频繁出现,在上衣服斗胸襟绣花处一般和凤纹组合运用。在福安式和霞浦式拦腰中,拦腰裙面左右上方所用绣花为花盆或花篮造型的团花,尤以福安为甚,霞浦式拦腰中亦有将花卉与人物故事图案结合的。在花卉种类中,除了牡丹外,以荷花最常见,荷花常伴有莲藕和莲蓬造型,在肚兜等贴身服饰上亦有石榴的图案。莲藕、石榴均象征多子,故多运用在女性贴身肚兜上(见图4-8)。
  畲族服饰中还有很多组合花卉图案(见图4-9),将各式花卉或凤鸟纹一起组合成盆花或花篮的形式,装饰在衣襟和拦腰裙面上(主要是福建地区的拦腰裙面,浙江地区的拦腰多为素色,无图案)。拦腰上以单独纹样的形式为主,在衣襟上则根据布局需要进行变化,形成角隅纹样或适合植物花卉图案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运用方式,就是形成二方连续纹样对服装各个边口部位进行带状装饰。主要的构图骨架形式有波纹式和散点式两种,波纹式骨架除了简单的单波纹形式外还经常使用双波纹交叠的骨架形成复杂多变、生动而富有韵律感的图形。不同于汉族传统服饰纹样里求“全”避“破”的构图法则,畲族服饰纹样中散点式骨架构图时不拘泥于全幅图案的齐整性,常常截取图形的一个部分加以运用,多用于立领的领座图案或边缘装饰图案(见图4-10)。
  (三)人物图案
  人物图案是畲族服饰中较有特色的一种图案表现题材,表现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仙道形象、文人场景和戏文故事几种类别(见图4-11)。仙道形象主要是骑着龙凤、麒麟等瑞兽的人物,有时亦会以道教八仙的形象为刺绣图案或银器錾刻图案,包括暗八仙图案(道教图案,将八仙手持的八件法器,即渔鼓、宝剑、花篮、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作为图案,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道教宫观常将这八件法器画成图案作为装饰)。文人场景则主要表现的是古代文人凭栏赏花、童子烹茶等场景。戏文故事则通过刺绣来表现一些民间传说戏文,比如白蛇传里断桥相会、祭塔救母等故事情节,福鼎式上衣胸襟绣花还常以头戴戏冠,手舞绸带的戏台人物形象作为图案。人物图案是畲族服饰装饰图案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种类,除了刺绣的表现手法外,畲族童帽上钉缀着浮雕人物图像的银牌作为装饰,畲族人民通过多样的人物图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几何字符图案
  几何图案常见于服装的各个边缘修饰上,常通过刺绣工艺进行表现。比如福安式服装中边缘常用的马牙纹、罗源式服装和拦腰上常用的山字纹、柳条纹等(见图4-12)。几何图案造型简洁、线条明快,装饰效果简单朴素,有时与花卉、人物图案组合使用,构成块面装饰,形成丰富、完整的视觉效果。
  字符图案主要包括文字类和符号类两种图案形式。文字类图案主要出现在童帽上,表达一种美好的祈愿和祝福。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字图案均是以汉字为表达媒介,常在帽子前额处彩绣“福如东海”、“福禄祯祥”等吉祥文字(见图4-12),包括前文所述童帽顶和纽扣上的“福”字、罗源装后领的“囍”字等。符号类图案则以道教的八卦符号和佛教的“卍”字符号为主要表现内容,尤以八卦图案应用得更为广泛,在童帽、肚兜、荷包等服饰品上常通过彩绣的形式表现,也有錾刻在银牌或胸挂上的。“卍”字图案有时将其四角延伸、转折,形成几何图案。字符图案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类别是彩带上的字符,皆由45°角交叉构成,由于在前文彩带工艺部分已经详细分析过这些字符的造型和含义,此处不再赘述。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