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色彩之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23
颗粒名称: 二 色彩之美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的主要色彩为青蓝色或黑色,这源自畲民种菁制靛的习俗。青蓝色符合劳作时耐脏的需求,而靛蓝的色彩鲜艳、持久不褪色。畲族服饰崇尚五色斑斓,不同地区的服装在色彩使用上有所差异,但主要以蓝黑色为基调,配以红色、白色等饰边和绣花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效果。服饰细节中广泛运用红色,夹杂其他颜色的绚丽色彩,营造出细节丰富的装饰效果,体现畲族女子服饰的美感和审美特点。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审美比较 浙闽地区

内容

(一)源出同宗,衣尚青蓝
  各地畲族服饰皆喜用青蓝色或黑色,这种习俗源自畲民善于种菁。菁即靛蓝,是一种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战国时期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当时的染蓝技术。这里的“青”是指青色,“蓝”则指制取靛蓝的蓝草。明清时期开始,各地畲区不仅普及种菁制靛,而且技术上佳,量多质优,所种之菁用于染布,其色鲜艳,经久不褪,所以畲民地区对自种自染的靛蓝衣料应用相当普遍。另一方面,由于畲民大多从事耕猎活动,日常劳作非常辛苦,男女皆然,青蓝色的服饰经久耐脏,适合劳作时穿着。故而各地畲民不论男女均喜着青蓝色服装。蓝靛色彩丰富,《通志》曰“蓝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以青蓝、青黑色为主调的畲族日常服饰看似朴实,配以月白或大红镶边,衬托出穿着者或淡雅,或奔放的形象,盛装时绚丽的刺绣和花边在蓝黑色服饰的基调下反衬得越发艳丽(见图4-2)。
  (二)五色斑斓,各不相同
  各地畲族服饰上的用色崇尚五色斑斓,但随着用色部位、用色面积的不同,形成浓艳素雅各不相同的服色风格。
  从整体色彩上来看,福安式和景宁式比较朴素淡雅,罗源式最为花哨绚丽,霞浦式和福鼎式整体大方沉稳,细节精致华美。畲族服饰不似绣工繁复装饰华丽的苗族女装,在动荡迁徙的民族发展历程中养成了畲族人民沉稳、朴实的性格,畲民服装以蓝黑色为本料,喜欢在边缘镶绲装饰和彩绣上使用红色布条和丝线,从而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比如福安式上衣的红色边缘绲边,肋下必镶嵌象征半枚金印的红布,精美的还在上面绣上凤鸟或花卉图案,老年妇女的亦有仅做简单的边缘装饰而不绣花鸟图案的。福安和景宁的拦腰腰头均为宽约2寸的大红色棉布。罗源装大量镶嵌的花边和“捆只颜”绲边也是以红、白为基调,由于花边间隔细腻,远观即形成视觉上的色彩空间混合效果,成为粉色调,衬托在底色为蓝黑色的服装本料和黑色短裙(短裤)上,大花配素黑的色彩搭配在华丽外平添一丝沉稳。霞浦和福鼎的衣襟绣花基本是以大红、玫红色图案为主,间或掺杂一些金黄、牙白、水绿色作调和,整体色彩感觉是在蓝黑色服装本料上凸显出红色的绣花块面。另外,凤冠上的色彩也是以红色为主,冠首裹以红布,珠饰则有白色、绿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五色椒珠”。
  可见,畲族女子服饰的主色为黑底红饰的基调,在诸如镶绲、刺绣等装饰细节上采用红色为主,夹杂五色斑斓的绚丽色彩,大红、玫红、水绿、靛蓝、牙白、金黄、鹅黄等色彩丰富了装饰的细节,与《后汉书》中所载盘瓠后代“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描述相吻合,服饰色彩鲜艳明朗,在大量运用对比色时采用白色勾边,黑色压底的配色手法,有时掺入金线作为装饰,无意中竟和现代色彩美学的配色原色相符。同时,暖色基调的各种边缘装饰与图案在青蓝色服装基底上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体现了一种稳重、端庄的审美特点(见图4-3)。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