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导致的统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18
颗粒名称: 一 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导致的统一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两地的畲族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上具有一致性,体现在祖先传说、生活习俗等方面。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由于相同的民族记忆,畲族服饰的符号性展现出一致性。服饰的形制和符号体现了畲族对盘瓠祖、凤凰的崇拜,以及山地生活和归属感的影响。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成因分析 浙闽地区

内容

浙闽两地畲族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上毫无疑问地存在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直接导致民族观念、祖先传说、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一致。而服饰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外在物化表现,服饰上由于相同的民族记忆所表现出来的符号性也表现出一致性。两地畲族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始祖传说、宗族祭祀、重大节庆和信仰上。
  各地畲族一致认盘瓠为祖,认广东潮州凤凰山为祖地、对于民族的迁徙、历史发展则通过《高皇歌》这种类似于民族史诗的歌谣进行传唱,以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犬图腾进而发展为对凤凰的崇拜等。后汉书记载盘瓠“其文五色”①,后代“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②的服饰习俗。而畲族服饰传统中不论何地均衣尚青蓝,似乎与之不符。但深入分析畲民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经济生活环境,可以发现畲民生活基本处于相对贫苦的条件,又穿梭于山地间,男女皆耕作,“射猎其业,耕山而食”①,“随山散处,食尽一山则他徙”②,在动荡不稳的生活环境中难以耗费大量精力在织绣上。各地畲民在青蓝色服装上均有五色镶边、刺绣装饰,以领口和胸襟处的装饰为主要装饰,各地均有拦腰和腰带,腰带一般为白色间杂字符图案的自织彩带(亦有地区为自织布或蓝底白花布的宽腰带),腰带系扎后一般在前腹中心或后腰中心垂下一尺余长的带尾,末端饰有流苏,这被畲民视为一种对凤凰尾部的模仿,实则可能源自对其始祖盘瓠的崇拜,盘瓠实为五色犬,这个腰带尾部其实是对犬尾的模仿,后由于受汉文化及东夷凤鸟文化的影响,遂逐渐改为凤尾。而且各地彩带的形式、图案大同小异,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且都起到腰带、绑腿带等系扎功能。此外,相同的民族归属感使畲民普遍认同祖辈流传下来的刀耕火种、耕山为食的生活,共同的山地生活使各地畲族服饰上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尽管各地服饰样式有差异,但都喜欢在小腿使用绑腿且多自织彩带。正是因为畲民需要在山岭间耕猎劳作,所以不穿长袍而选择绑腿,使行动便捷、保护小腿在劳动时少受蚊虫树枝伤害,而且能使长时间劳作下的小腿不易发胀。
  《高皇歌》和《抚徭券牒》中均有对盘、雷、蓝、钟四大姓氏的描述,且由于历史上畲族流行族内通婚的婚姻习俗,导致千年流传至今,姓氏仍保持得相对稳定。除盘姓流落消亡外,各地畲族也基本由雷、蓝、钟三大姓氏构成,这使得各地畲族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民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促进和加深了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在服饰上通过一些固有的形制和符号体现出来。此外,正是由于这种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一些远迁他地的畲族分支反而更加固守原始的民族文化中的某一部分以示不忘先祖,这也导致现今由闽东迁入的浙南畲族的凤冠特征更加符合历史资料中对畲族装束的描述。虽然由于迁徙及由地理阻隔形成的畲族服饰次文化圈使服装形制外观各异,但各次文化之间的共性非常鲜明,文化内涵相近或一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地畲民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归属感正是导致畲族服饰保持相对统一的搭配形式、服饰配件和色彩基调的原因,从而保持服饰内涵和服饰文化的统一性。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