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浙闽畲族服饰异同成因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浙闽畲族服饰异同成因分析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地区的畲族由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导致其服饰在形制上保持一致性。然而,由于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响,畲族服饰在外观装饰上呈现出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变化。尽管畲族服饰在形制和色彩基调上保持统一,但各地畲族在服饰工艺和装饰偏好上存在差异。民族迁徙和周边文化交融带来的接触和融合影响了服饰形制和装饰,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次文化圈。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成因分析 浙闽地区

内容

一 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导致的统一
  浙闽两地畲族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上毫无疑问地存在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直接导致民族观念、祖先传说、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一致。而服饰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外在物化表现,服饰上由于相同的民族记忆所表现出来的符号性也表现出一致性。两地畲族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始祖传说、宗族祭祀、重大节庆和信仰上。
  各地畲族一致认盘瓠为祖,认广东潮州凤凰山为祖地、对于民族的迁徙、历史发展则通过《高皇歌》这种类似于民族史诗的歌谣进行传唱,以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犬图腾进而发展为对凤凰的崇拜等。后汉书记载盘瓠“其文五色”①,后代“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②的服饰习俗。而畲族服饰传统中不论何地均衣尚青蓝,似乎与之不符。但深入分析畲民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经济生活环境,可以发现畲民生活基本处于相对贫苦的条件,又穿梭于山地间,男女皆耕作,“射猎其业,耕山而食”①,“随山散处,食尽一山则他徙”②,在动荡不稳的生活环境中难以耗费大量精力在织绣上。各地畲民在青蓝色服装上均有五色镶边、刺绣装饰,以领口和胸襟处的装饰为主要装饰,各地均有拦腰和腰带,腰带一般为白色间杂字符图案的自织彩带(亦有地区为自织布或蓝底白花布的宽腰带),腰带系扎后一般在前腹中心或后腰中心垂下一尺余长的带尾,末端饰有流苏,这被畲民视为一种对凤凰尾部的模仿,实则可能源自对其始祖盘瓠的崇拜,盘瓠实为五色犬,这个腰带尾部其实是对犬尾的模仿,后由于受汉文化及东夷凤鸟文化的影响,遂逐渐改为凤尾。而且各地彩带的形式、图案大同小异,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且都起到腰带、绑腿带等系扎功能。此外,相同的民族归属感使畲民普遍认同祖辈流传下来的刀耕火种、耕山为食的生活,共同的山地生活使各地畲族服饰上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尽管各地服饰样式有差异,但都喜欢在小腿使用绑腿且多自织彩带。正是因为畲民需要在山岭间耕猎劳作,所以不穿长袍而选择绑腿,使行动便捷、保护小腿在劳动时少受蚊虫树枝伤害,而且能使长时间劳作下的小腿不易发胀。
  《高皇歌》和《抚徭券牒》中均有对盘、雷、蓝、钟四大姓氏的描述,且由于历史上畲族流行族内通婚的婚姻习俗,导致千年流传至今,姓氏仍保持得相对稳定。除盘姓流落消亡外,各地畲族也基本由雷、蓝、钟三大姓氏构成,这使得各地畲族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民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促进和加深了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在服饰上通过一些固有的形制和符号体现出来。此外,正是由于这种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一些远迁他地的畲族分支反而更加固守原始的民族文化中的某一部分以示不忘先祖,这也导致现今由闽东迁入的浙南畲族的凤冠特征更加符合历史资料中对畲族装束的描述。虽然由于迁徙及由地理阻隔形成的畲族服饰次文化圈使服装形制外观各异,但各次文化之间的共性非常鲜明,文化内涵相近或一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地畲民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归属感正是导致畲族服饰保持相对统一的搭配形式、服饰配件和色彩基调的原因,从而保持服饰内涵和服饰文化的统一性。
  二 民族迁移与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
  浙闽两地的畲族所处自然环境极为相似,均为山地林密、耕地紧缺的自然环境,相似地貌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浙闽畲族服饰形制的统一性,而由于迁徙带来的服饰形制演变和差异则是基于此同一性上的外观装饰变化,这种变化是主要受到迁徙后与周边民族融合、聚居地之间的地理隔离隐私以及经济条件和审美习俗导致的装饰偏好所形成的服饰亚文化圈影响。
  历史上畲族由于长期迁徙形成的游耕与狩猎生产生活模式,使得尽管浙闽各地的畲族聚居区都处在崇山峻岭之间,生存大环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散居地畲民生存的小环境不尽相同。前文在对自然地貌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闽东浙南一带均是山高岭深的自然环境,这些分迁后的畲民分支的地域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和明显的地理障碍,这些障碍足以使各个迁居点的畲民也处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的文化圈内,他们和周边文化不断交融互通,但由于地理隔离、交通不便等因素而与本身的同源文化圈内的族民逐渐减少甚至中断联系,从而形成了包括服饰差异在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次文化圈。由于居住地境内高山成群,一些看似相隔不远的畲民聚居区之间其实存在着旧时人力难以跨越的障碍,如太姥山南脉在霞浦式服饰分布区域与福安式分布区域交界处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霞浦式服装覆盖区域与福鼎式区域之间最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公里,但有近千米高的玉山盘桓阻隔①,这种隔离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发达的道路网的时代对两地文化圈起到了较强的隔离作用,畲民迁至这些地区后分别形成自己的服饰次文化特色。
  畲族先民在长距离、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周边民族进行交流,畲族直至明末清初才稳定形成目前的杂散居分布状态,所以在漫长的族群迁徙历史中,畲族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互动给畲民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浙闽畲族栖身的山脉周边,汉族是最多也最大的族群,畲族所处村落一般在山腰上,山脚下多为汉族的田地和村落,畲族在迁徙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最大。畲族在历次迁徙过程中尤其是由闽东迁往浙南的过程中,和汉族形成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畲民经常需要负薪挑担下山至汉族地区进行一些生活上的必需品的购置与交换,或者为汉族地主帮佣做工,这种经济生活的交融促使了服饰上的一些转变。经济上的交流融合首先是各族男子间的接触,所以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男子服饰。在清末的各地方志记载中可以发现,当时畲民男子服饰就已经和汉族没有太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女子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符号性代表,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慢,对本民族文化因子保持得较为坚固。所以畲族女子服饰仍固守着传统的凤冠穿戴,上衣的基本款式也受汉族女子上衣影响,但在装饰细节和局部点缀上维持本民族特征。
  所以,畲族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使得服饰上在保持民族一贯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多变异,这些变异是随着迁徙地周边的民族融合互动而逐渐产生的,有的地区对周边服饰文化接纳度高,有的地区接纳度低;有的地区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装饰工艺而改进本民族服饰,有的地区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局部细节来改进本民族服饰,最终导致了多样化的畲族服饰外观。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