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差异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12
颗粒名称: 二 差异性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120-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畲族服饰在女子装饰造型和头饰外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上衣开襟、领口的形制、花边装饰的面积和多寡、凤冠的样式及佩戴习惯以及拦腰的装饰细节等方面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长期迁徙和周边民族影响下,浙闽两地畲族服饰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形制比较 浙闽地区

内容

虽然源出同族,但由于长期的迁徙以及和周边民族杂居的影响,浙闽两地畲族服饰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男装受汉族影响形制皆与汉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具体表现为领部至大襟的装饰造型和头饰外观变化:
  首先,上衣开襟和领口的具体形制不同。罗源式衣领为无纽交领,其余各式均为立领有纽,领圈开口窄小,实际穿着时领口多敞开不扣。领座高度不一,福安式领座最矮小,霞浦式居中,福鼎式约为福安式的2倍,福鼎式在领口饰有两颗红绿毛线制成的“杨梅球”。景宁和福安的服斗大襟为上抬式,即自领口平行向右延伸12—15厘米,再下行至侧缝,转折处2粒扣固定,但福安式大襟几乎成直角,景宁式则较为圆顺,弧线向下至侧缝;霞浦和福鼎为下凹式,即从领口直接下凹弧线至侧缝,故较前两者在门襟处少2粒纽扣。
  其次,花边装饰的面积和多寡不同。镶绲工艺的运用程度由浅至深依次为:罗源最盛,福安、景宁次之,霞浦更次之,用在胸口大襟边及服斗多层绣花带的间隔处,以刺绣见长的福鼎最末,仅在领圈和部分大襟边口处有极细的绲边,装饰效果甚微。服饰刺绣应用多寡以福鼎刺绣面积最大,图案最丰富,霞浦次之,罗源的刺绣面积虽小,但结合云纹补花和花边,显得最为华丽,福安较少、景宁最少。花边镶嵌为罗源装最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装饰手法,因其使用简单为广大畲族人民所喜爱,在现代畲族服饰中大量使用,如景宁的现代畲装在领口、袖口大量镶嵌机织花边,但由于使用手法简单,缺乏特色,装饰效果和辨识度远不如罗源装。
  再次,凤冠的样式及佩戴习惯不同。福安、霞浦的凤冠式样相似,面前均有银片“圣疏”遮面,罗源凤冠制式和景无凤冠最为接近,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形象最吻合,福鼎式凤冠简化程度最'高。两省凤冠佩戴习俗差异显著:景宁凤冠自结婚之日始戴,为日常头饰;福建畲女平日梳凤凰髻,凤冠为结婚时新娘的装束。两地的凤冠均可作为去世后入殓的冠戴。第四,拦腰的装饰细节不同。景宁式最简单,黑色麻质素面配大红腰头;福安式较简洁,裙面上方绣对称的花篮或盆花;霞浦式较福安式略复杂,花盆或花篮位置和福安相同,但绣花更饱满繁复,两边各3个褶,一些精致的拦腰还在左右侧边和上缘增加绣花装饰;福鼎式在图案装饰上较简洁,但裙面分大小双层;罗源式拦腰装饰最为繁复华丽,有大朵的云纹角偶图案和花鸟刺绣。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