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刺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08
颗粒名称: 三 刺绣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115-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中广泛运用刺绣装饰,包括在衣领、袖口、衣襟边缘和裙面等部位进行刺绣,并在荷包、花鞋、童帽等服饰品上进行精致的刺绣装饰。刺绣图案配色绚丽、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包括几何、花卉、凤鸟和人物故事等。畲族刺绣针法多样,主要采用平绣和补绣技法,以简单的针法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畲族刺绣常由专职的男性刺绣师傅完成,与畲族家庭结构和社会分工有关。畲族刺绣还善于使用补绣技法,在罗源式女装等服饰中形成大片的云纹图案。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工艺特征 刺绣

内容

刺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因针法、用线和图案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在各民族服饰中均有使用,经过不同的地域民俗的孕育、历代的传承和各种文化交融下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征。畲族妇女喜欢在衣服的领、袖口、衣襟边缘以及拦腰的裙面上刺绣各种装饰图案,在一些荷包、花鞋、童帽、肚兜等相关服饰品上也用精致的刺绣进行装饰,并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些刺绣配色绚丽、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是畲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题材大多来自自然生活、民族传说、历史神话等,图案的构成形式多样,有单独纹样、角隅纹样、二方连续等,表现内容有几何、花卉、凤鸟、人物故事四大类。和汉族服饰绣工多由家庭中的女子完成不同,畲族服饰上大量繁复的刺绣很大部分是由专门的刺绣师傅完成的,且刺绣师傅大多为男子。这或许和畲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分工有关。畲族家庭男女共同劳动,实行一夫一妻制,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在婚姻结构中可以女嫁男也可以男嫁女,双方独子的可以“做两头家”,男方到女方落户。女子“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①,畲族女子历来就肩负着和男子同样的劳动工作,同时也具备相对较高的地位,这些因素导致畲女不像汉族女子一样深藏闺房,埋头绣工,她们背负锄头走向田间和男子一样劳作的时候就决定了畲族服饰中大量的绣工需要专职人员来完成②。
  畲族服饰上的刺绣针法多样但并不复杂,善于以简单针法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平绣、补绣居多。闽东一带衣领边缘的马牙纹就是通过最简单的针法表现领口饰边(图2-79),这种马牙纹是畲族常用的一种几何装饰纹样,在其他畲区也有称其为虎牙纹或犬牙纹的。畲族服饰刺绣中还喜欢通过不同针法表现相应的图案,如以长短针绣法表现色彩的渐变参差效果,以盘梗绣或锁链绣表现线条感及枝叶花茎,以缎纹绣来表现图案的整体块面感。
  此外,补绣也是畲族服饰中常用的手法,罗源式女装拦腰中大片的云纹图案就是通过补绣来形成的,且白色底布和补绣的红色花布之间形成正负形的云纹效果,和图案设计中图底互换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补绣时多选用对比强烈的色布,以形成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图2-80)。在一些童帽、围嘴和肚兜等服饰品中也常通过不同色彩、图案的补绣来表现色彩差异和较大面积的图案,尤其在童帽的虎头帽中通过红、黑、白等撞色补绣将稚拙可爱的老虎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虎头虎脑的畲族孩童戴上更加显得憨态可掬。畲族服饰中十字绣所见不多,在服装上运用的尚未见,所见的几件十字绣绣品都是儿童用品,图案精美,以八角花等几何图案为主,也有表现雉鸡、花卉等题材的,针法细腻、工整,件件皆属精品。图2-81所示为笔者田野调查中所见畲族服饰品上的刺绣,从左向右依次为:十字绣、补绣、平绣和盘梗绣。
  除此之外,畲族中一些富裕的人家在荷包、桌围、床帏等装饰品上还常用夹杂金线的彩绣增添绣品的富贵华丽感,金线通过盘梗绣表现荷花或藤蔓类植物的茎,结合平绣展现花朵,使图案颇具生动感和立体感;有的还通过金线勾勒图案的边缘来增添闪烁的光彩(图2-82)。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