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89
颗粒名称: 二 经济生活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丘陵地带进行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早期畲族生活中经常迁徙,新开垦的瘠土通过石粪和灰肥改良。他们从事采矿采石、挑担、抬轿等副业,种植苎麻和蓝靛。尽管畲民源自古代传说中永免杂役、不纳粮税的说法,但在历史上他们还是经常受到盘剥压榨。
关键词: 畲族 经济生活 浙闽地区

内容

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山地游耕与狩猎采集并存。畲民男女老少都参加劳动。早期畲族的生产是在丘陵地带刀耕火种,兼射猎为生,地力尽而他徙,这种生产生活模式在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如明《惠州府志》记载“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①。畲民离开时种上竹木以偿山林,不纳田税,这也是当地汉民称呼他们为畲客的原因之一:“随山而徙,而种谷三年,土瘠辄弃之,去则种竹偿之,无征税,无服役,以故俗呼之曰客。”②
  畲族在东南一带的分布是在不断地迁徙中形成的,在一次次的迁徙中,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被当地原住民占有开发,外迁来的畲民只能结庐深山,搭寮而居。畲民每迁至一处,多在荆棘丛生的山岳地带落脚,用猎物和薪炭向当地人换取铁制生产工具,沿用刀耕火种的传统劳作方法开山种粮,凡山谷岗麓地带皆开辟为田地;有水源的地方则开为梯田,所种植的作物多为粟、薯、黍等。畲族新开垦的田地多为生地,土质贫瘠,畲民通过烧山形成草木灰肥土和“石粪”(即石灰石)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畲族所处的山地耕作自然条件不如平地,作物收获不丰,加上畲村大多分布在深山林区,靠近荒山野林,频繁有野兽出没,畲民通过毒弩射杀、陷阱捕捉或组织猎户队伍以火铳捕猎,所以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狩猎不仅可以消除兽害、增补肉食,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以弥补农业生产收入的不足。
  历史上,为了生计畲民还从事采薪、挑担、抬轿等副业。采薪者,多为妇女,男性则从事挑担、抬轿等体力活③。明末清初畲族居住地逐渐稳定,改游耕为定耕,20世纪后半期由于国家采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和大力发展工商业、旅游业,狩猎渐少,采薪挑担的体力活也逐渐被外出打工的谋生方式取代。
  畲族所居山区矿藏丰富,有煤、铁、金、铜、石墨、石膏、硫黄、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各种有色金属①,故畲民历史上有采矿采石谋生的传统,而畲族服饰上也多用五色石珠串成串珠装饰。除此之外,各地畲民还根据山区特点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在众多的经济作物中,苎麻和蓝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两种作物一为纺织原料,一为染色原料,它们在畲民中的普及流行对畲民传统服饰有相当的影响力。
  畲族的经济作物中,苎麻种植面积占有很大比例,有的畲族村由此被称为“苎寮”。苎麻是畲族传统衣着原材料,清明时种麻,立秋时收割,旧时畲民“家家种苎,户户织布”,畲族男女所穿服装用布一半以上系自己纺织的苎麻制成②。畲民大多自备木制织布机,苎麻剖成麻丝、捻成麻绩,用于织麻布或绞麻线,自织自染自用。1950年后随着国产棉布、化纤布大量投放市场,苎麻布受到冲击,种植面积日渐减少。据笔者在景宁东弄村的田野调查中走访的(畲族老人)回忆,当地人20世纪60年代还穿自种自纺自染的苎麻服装,同期调查中还见到畲民家中新制的苎麻围腰。
  蓝靛学名马蓝,又称青靛、菁草、大青叶,畲民俗称“菁”,在畲族地区有很长的种植历史。畲民尤擅种菁,甚至一度因此获得诸多以“菁”命名的别称:明弘治以前,从闽西、闽南一带迁徙到莆田的畲民因大量种菁而被称为“菁民”。明中叶以后,又有一批畲民迁到闽东种菁,被称为“菁客”。明末清初进入浙南一带的畲民搭建草寮,垦荒种菁,其草寮被称为“菁寮”。明清时期,畲区不仅普及种菁,而且畲民种菁技术好,所得菁的质量很好。种植者将其叶绞汁,用石灰拢成靛,用于染布,其色鲜艳,经久不褪,品质极佳。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染料和纺织品进入国内市场,蓝靛逐渐被现代染料取代,畲民中种菁的人越来越少,到近现代种菁者逐渐消失。
  虽然在畲民族内流传的《开山公据》和民族传说中有永免杂役、不纳粮税的说法,但是在历史上,畲民还是经常受到当地政府和权势地主的盘剥压榨,明清时期由于大部分地区的山林已被地主、官吏所占,畲民只能租种土地沦为佃户,或开山造田缴纳山租。历史上,畲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小农生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以狩猎、帮工、编织彩带和竹制品等手工业、副业为重要补充。苎麻和蓝靛的生产为畲族服饰从种、纺、织、染、缝都可自己完成,也决定了畲族服饰传统上以麻为材料、色尚青蓝的传统。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