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族称释源——畲、輋、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85
颗粒名称: 二 族称释源——畲、輋、畲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公元7世纪初起,中国东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后被正式称为“畲”、“輋、畲”,音念有yú和she两种,含义涉及田地开垦、刀耕火种。13世纪中叶出现“畲民”和“輋民”两词的族称,后经历多个称谓如“畲客”、“畲蛮”等。1949年后,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调查,国家确认其为单一少数民族,正式公布名称为“畲(从佘从田)族”。
关键词: 畲族 族称释源 浙闽地区

内容

早在公元7世纪初,对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在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中可查的正式作为族称的名称有“畲、輋、畲”三个。“畲”作为民族名称最早写为“畲”(从余从田,与现在从佘从田用作族称的“畲”字不同)。“畲”字来历甚古,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易·无妄》有“不耕获,不菑畲”之句①,至南宋末年才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畲”字读音有二,一念yú,二念she。读音不同,含义也有区别。《说文解字》曰:“畲,三岁治田也。”《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也有将二岁之田称为“畲”的,如郑玄注《礼记·坊记》时称“二岁曰畲”。不论二岁、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两三年的田地。作此解时,其音念yú。音念she的“畲”,意为刀耕火种。无论畲念何音,其意均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之意①。畲,又有“畲 田”之意。畲田民族是以畲田,即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畲”(从余从田),今作“畲”(从佘从田),畲族是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①,于是,刀耕火种者被称之为“畲民”②。需要说明的是,畲族是我国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但历史上的畲田民族,除畲族外,也包括一些以畲田为特征的民族,如苗、瑶、壮等其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③。可见,以“畲”字作为族称大约是由于这一民族采取刀耕火种、烧田开荒这种生产生活特点而命名的。
  公元13世纪中叶南宋末年,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一文中说:“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已久矣”,“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护孙者”,“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④,是为畲族族称最早出现的记载。在古籍中,“畲”又作“輋”,据《广东通志》载:“畲与輋同,或作畲”⑤。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亦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⑥至此,汉文史书上才正式出现“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的族称。“畲民”、“輋民”二者字异音同,意思并不完全相同,“輋”是广东汉族的俗字,意为山地或在山里居住。清代李调元《卍斋璅录》记载:“广东潮阳有輋民,山中男女,椎髻跣足,射猎为生。按,輋音斜,近山之地曰輋。”⑦“輋”为族称,意指在山里搭棚居住的人,“畲民”指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輋民”指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輋民”和“畲民”一样靠刀耕火种烧田为肥,两者是同一个民族的两种称谓。
  宋末元初对当时参加抗元武装的畲族队伍称为“畲军”,元代以来,“畲民”逐渐被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畲族名称这才得到普遍使用。明代对“畲民”、“輋民”、“畲瑶”、“輋瑶”等称呼都有使用。清以后出现“畲客”、“畲民”等称呼,甚至一些地区因其奉狗头人身的盘瓠为祖,乃蔑称其为“狗头蛮”。综上可见,宋元明清以降,畲族的族称历经“輋民”、“畲(从余从田)民”、“畲客”、“畲蛮”、“徭人”、“畲人”、“畲(从佘从田)民”等不同名称,粤闽浙赣等地对畲族的称呼亦有不同。何联奎曾作“畲民变称表”(见图1-5)对其名称演变进行归纳,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概括出南宋以降至清末民初粤闽浙赣四省对畲民的称呼。
  前文说的种种称呼都是汉人对畲族人的称呼,畲民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这个名称不见史书记载,但在畲族民间却普遍流传。对于为什么以“客”自称,有学者认为与他们的迁徙居地有关:乾隆《龙溪县志》卷十《风俗》记录畲民“无土著,随山迁徙,而种谷三年,土瘠辄弃之,去则种竹偿之。无征税,无服役,以故俗呼之曰客”①。“畲族”是汉族对“山哈”人的称呼,由于畲民四处迁徙,浙闽一带亦有汉族居民称其为“畲客”。“畲”字的两种读音,从余从田乃是其正体,后因一般习惯读“she”音,从佘从田写作“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浙、闽、粤、赣等省畲民一起确认民族身份,国家先后于1953年、1955年组织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浙闽粤等省的畲民进行认真、慎重、稳妥的民族识别调查,认为畲族虽然居住分散,但在服饰等物质生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上有自己的特点。直至1956年国务院确认其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正式公布确定民族名称为“畲(从佘从田)族”。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