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族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族概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2
页码: 2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南地区山区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他们传承着盘瓠和凤凰的祖先崇拜,将其作为族群认同的重要符号。盘瓠被尊崇为始祖,而凤凰则成为族群传统服饰中的重要图腾。这种图腾崇拜不仅体现在民间故事、宗教仪式上,也深刻影响着畲族服饰文化的形制和审美意味。
关键词: 畲族 人文地理 浙闽地区

内容

一 语言与民族分布基本情况
  畲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地区山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相传为神话人物盘瓠的后代,拥有千年的历史。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畲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语调、构词、词汇、语法独具特色,自成系统。畲族通行双语制,即同汉族交往时,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或汉语普通话;本民族内部则使用畲语。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各地畲语稍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闽、浙、粤、赣、皖各省基本相通①。畲人通用汉字,主要通过民歌传唱和图像绘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记录和传承,或直接以汉字进行记录。
  歌谣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种类繁多,有历史歌、神话歌、小说歌、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礼俗歌、情歌等,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很多设计民俗、生活、服饰风貌的内容。发源于福建霞浦的“畲族小说歌”是畲民中传唱甚广的一种歌谣形式,又称“全连本”或“戏出”,畲民俗称“大段”,属于长篇叙事歌,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通过畲语唱念表达长篇叙事情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区域文化特色①。晚清以后出现借用汉字来记音的手抄唱本,使用大量土俗字,其内容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②。畲族长篇叙事歌中最著名的当数堪称民族史诗的《高皇歌》③,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传说及盘瓠子孙盘、蓝、雷、钟四姓的来历及民族迁徙发展历程,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高皇歌》在各地有很多抄本,内容基本相同,但长短不同,两百多句至四百多句不等。各地“祖图”是一种以绘画形式记录畲族祖先来源与民族历史的画卷,是畲族百姓举行宗教仪式时必备的彩绘图像系列(见图1-1),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畲族祖图长卷,俗称长联,是以图像形式演绎该民族口耳相传的图腾故事,是具象化了的《高皇歌》④。祖图画卷前一般会抄录一段《敕赐开山公据》(有时简称为《开山公据》,亦名《抚徭券牒》),是传说中古代皇帝赐给畲族的一种汉文券牒文书,对于畲族起源的描述与高皇歌相仿,据说畲民持有这种文书就可以“遇山开产为业”,“永免杂役,抚乐自安,代代不纳粮税”。
  畲族史在东南地区的开端是“七世纪隋、唐之际”⑤,彼时畲族先民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赣漳汀地区(见图1-2),宋代开始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期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①,目前大部分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山区地带,主要姓氏有“盘、雷、蓝、钟”四大姓氏,后因民族迁徙发展及与汉族通婚逐渐产生“李、杨、吴”三大姓氏,“盘”姓则逐渐消失,亦有一说称“盘”姓这一分支流向台湾地区。195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认定畲族为单一少数民族,确定统一的族称为“畲族”。畲族是我国华东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浙江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关于畲族族民分布的记录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志和史书中,近现代以来最早对于浙闽一带畲族的地理分布展开系统研究的当数民族学家何联奎先生,何先生于1940年曾对浙闽一带畲族的分布进行了考证研究,并做“闽浙畲民分布图”(见图1-3),对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族分布进行了标注。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有708651人,其中男性383213人,女性325438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②,其中福建省有365514人,占51.58%,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浙江省有166276人,占23.46%,江西省有91068人,广东省有29549人,安徽省有1682人,贵州省有36558人,湖南省的畲族人数为3059人,浙闽两省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75%①。福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罗源、连江、顺昌、建阳、建瓯、宁化、永安、上杭、漳浦、龙海等53个县市;浙江畲族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云和、文成、泰顺、平阳、苍南、遂昌、龙游、武义、桐庐等29个县市②。畲族一般有自己的聚居村落,居住较分散,多与周边的汉族村落交错杂处,也有村落是畲汉杂居。《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中的畲族人口分布图清晰地展示了畲族在东南各省的分布,根据图中所示,畲族在粤北、赣南、闽中南一带呈散点式分布;浙闽交界处分布较为密集,尤以闽东浙南为甚(见图1-4),这一带的畲族服装式样也是重点研究的对象;自浙南向浙北则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二 族称释源——畲、輋、畲
  早在公元7世纪初,对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在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中可查的正式作为族称的名称有“畲、輋、畲”三个。“畲”作为民族名称最早写为“畲”(从余从田,与现在从佘从田用作族称的“畲”字不同)。“畲”字来历甚古,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易·无妄》有“不耕获,不菑畲”之句①,至南宋末年才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畲”字读音有二,一念yú,二念she。读音不同,含义也有区别。《说文解字》曰:“畲,三岁治田也。”《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也有将二岁之田称为“畲”的,如郑玄注《礼记·坊记》时称“二岁曰畲”。不论二岁、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两三年的田地。作此解时,其音念yú。音念she的“畲”,意为刀耕火种。无论畲念何音,其意均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之意①。畲,又有“畲 田”之意。畲田民族是以畲田,即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畲”(从余从田),今作“畲”(从佘从田),畲族是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①,于是,刀耕火种者被称之为“畲民”②。需要说明的是,畲族是我国最主要的畲田民族之一,但历史上的畲田民族,除畲族外,也包括一些以畲田为特征的民族,如苗、瑶、壮等其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③。可见,以“畲”字作为族称大约是由于这一民族采取刀耕火种、烧田开荒这种生产生活特点而命名的。
  公元13世纪中叶南宋末年,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一文中说:“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已久矣”,“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护孙者”,“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④,是为畲族族称最早出现的记载。在古籍中,“畲”又作“輋”,据《广东通志》载:“畲与輋同,或作畲”⑤。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亦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⑥至此,汉文史书上才正式出现“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的族称。“畲民”、“輋民”二者字异音同,意思并不完全相同,“輋”是广东汉族的俗字,意为山地或在山里居住。清代李调元《卍斋璅录》记载:“广东潮阳有輋民,山中男女,椎髻跣足,射猎为生。按,輋音斜,近山之地曰輋。”⑦“輋”为族称,意指在山里搭棚居住的人,“畲民”指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輋民”指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輋民”和“畲民”一样靠刀耕火种烧田为肥,两者是同一个民族的两种称谓。
  宋末元初对当时参加抗元武装的畲族队伍称为“畲军”,元代以来,“畲民”逐渐被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畲族名称这才得到普遍使用。明代对“畲民”、“輋民”、“畲瑶”、“輋瑶”等称呼都有使用。清以后出现“畲客”、“畲民”等称呼,甚至一些地区因其奉狗头人身的盘瓠为祖,乃蔑称其为“狗头蛮”。综上可见,宋元明清以降,畲族的族称历经“輋民”、“畲(从余从田)民”、“畲客”、“畲蛮”、“徭人”、“畲人”、“畲(从佘从田)民”等不同名称,粤闽浙赣等地对畲族的称呼亦有不同。何联奎曾作“畲民变称表”(见图1-5)对其名称演变进行归纳,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概括出南宋以降至清末民初粤闽浙赣四省对畲民的称呼。
  前文说的种种称呼都是汉人对畲族人的称呼,畲民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这个名称不见史书记载,但在畲族民间却普遍流传。对于为什么以“客”自称,有学者认为与他们的迁徙居地有关:乾隆《龙溪县志》卷十《风俗》记录畲民“无土著,随山迁徙,而种谷三年,土瘠辄弃之,去则种竹偿之。无征税,无服役,以故俗呼之曰客”①。“畲族”是汉族对“山哈”人的称呼,由于畲民四处迁徙,浙闽一带亦有汉族居民称其为“畲客”。“畲”字的两种读音,从余从田乃是其正体,后因一般习惯读“she”音,从佘从田写作“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浙、闽、粤、赣等省畲民一起确认民族身份,国家先后于1953年、1955年组织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浙闽粤等省的畲民进行认真、慎重、稳妥的民族识别调查,认为畲族虽然居住分散,但在服饰等物质生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上有自己的特点。直至1956年国务院确认其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正式公布确定民族名称为“畲(从佘从田)族”。
  三 祖先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性的祖先崇拜,图腾作为一种祖先认同外化的符号性表现,更多的起到一种族群识别的符号性作用。畲族是一个多图腾崇拜的民族,除了盘瓠乃是全体畲族共同认同的始祖外,凤凰也是畲族人民认同的图腾形象,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盘瓠图腾本身就是鸟犬合一的图腾,而非单一的犬图腾。
  (一)盘瓠信仰
  盘瓠(槃瓠)是上古的神兽,是现今苗、瑶、畲、仡佬等民族信奉的祖先。盘瓠本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犬名,相传在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条金龙,遍体斑纹,育于盘中,后变成龙犬,高辛皇帝赐名龙麒(期),号称盘瓠。“高辛氏有老妇,居王室,得耳疾,排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瓠中,覆之以盘,俄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槃瓠”②。后犬戎入侵,高辛皇帝发榜征天下英雄,帝下诏求贤,告示天下能斩犬戎番王头者妻以三公主。盘瓠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它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提前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开荒种田,繁衍后代。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祐,女儿嫁给钟智深(有的地方亦作“志”),故有畲族“盘、蓝(现今有些地区写作‘兰’)雷、钟”四大姓氏。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闽东、浙南又称盘瓠为“龙麒(期)”、“盘瓠王”、“忠勇王”,表现形态有龙犬、鱼龙、龙、麒麟等。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尊称为“忠勇王”。虽然畲族族民散居各地但“始终保持对始祖盘瓠的信仰,这个信仰贯穿在组图、族谱、祖杖、传说、山歌、服饰、习俗、祭祀等方面,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护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意识”①。在记载畲族民族传说的“祖图”和《盘瓠王歌》(又称《高皇歌》)中,盘瓠信仰被演变为生动感人的神话故事,在畲民中世代相传,成为畲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盘瓠信仰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祭祀仪式和仪式工具,如每年的祭祖活动和祖图、神牌等,并形成了“做醮”、“传师学师”、“做西王母”、“吃乌饭”等一系列与之相应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盘瓠变成了龙犬,象征着神祖盘瓠的犬头祖杖变成了龙头祖杖。畲族的盘瓠信仰虽已有所削弱,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已稀释了纯粹图腾崇拜的意义,但是盘瓠作为图腾的符号,其图腾名称、祖先观念、图腾禁忌、图腾艺术等各要素在畲族社会生活中仍有相当完整的体现。不论在浙江还是福建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在畲族村走访所至的一些传统畲民家庭至今仍在住房中堂安放有盘瓠的祖先牌位或榜书(畲族榜书即在红纸上用毛笔墨书祖先名号牌位)。
  (二)凤凰崇拜
  凤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典雅等至圣至美的化身,与龙一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畲族的图腾崇拜中,盘瓠与凤凰是共存的,在畲族传统习俗中,“凤凰”是使用率很高的专用语之一,如服饰中的“凤冠”、“凤凰装”,发式中的“凤凰头”、“凤凰髻”,婚联及山墙上的“凤凰到此”批文以及传说中的祖居地“凤凰山”等。畲族的凤凰崇拜情结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来自始祖传说,凤凰形象来自民族传说中身为盘瓠妻子的三公主成婚时帝后所赐的凤凰装束,三公主的女儿出嫁时亦作凤凰装扮,自此畲族女子均以凤凰装束为美。此外,畲族认定广东凤凰山是本族的发祥地,畲族先祖是自凤凰山迁移至现今的各处居住地的,故对于凤凰山的崇拜也是各地畲族中普遍存在凤凰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是长期畲汉文化交融的结果,汉文化中对“狗”形象的鄙视心理使得“狗头人身”的盘瓠形象受到一定的冲击,而与汉文化相契合的凤凰崇拜则不断发展,最终得以全方位地融入畲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第三是族源影响因素,在畲族族源的考证上,大致有畲瑶同源说、古越后裔说、东夷说、土著说和河南夷人说几种说法,其中东夷乃拜鸟的部族,凤凰崇拜有可能是自此而来。凤凰崇拜在畲族女子服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们的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凤凰装”。在实地考察中,浙闽地区的畲族村庄中随处可见白色外墙上绘制着来源于盘瓠妻子身化彩凤及昭示本族来源于“凤凰山”的凤凰图案,上书“凤凰到此”四字(见图1-6)。可见在畲族人民的传统意识中仍保存有“盘瓠后代”的族群认同意识。
  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基本形制和刺绣吉祥寓意都与汉族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大批汉人进入畲民集中聚居的闽粤赣交界区,特别是明清之后汉畲互动程度日深,凤凰的意象因其高贵的寓意且与汉文化相契合而受到重视,于是凤凰便成为凝聚族群认同的另一种象征符号,被畲族的知识分子写进追溯祖居地的历史记忆当中,并以谱牒的书面形式和神话传说的口头形式代代相传,其中“三公主”凤凰装的传说成为畲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来源,浙闽两地的畲族女子传统服饰通过图案、头饰、彩带等不同形式的服饰细节描绘出这一共同的民族记忆,这种民族认同也使畲族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意味。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