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概念界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7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概念界定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8
页码: 15-22
摘要: 本文以全球化对畲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为背景,探讨了畲族服饰的研究方法和构架。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三证归一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书包括对畲族基本民族情况和背景资料、畲族服饰的具体形制、审美和现状分析、畲族服饰在当代社会的嬗变与动因等内容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研究方法 当代研究

内容

民族服饰根植于其所在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技术、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全球化,少数民族的“世外桃源”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及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带来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全球化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畲族服饰文化更真实地呈现于世界眼前,促进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也以势不可当之势对畲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服饰文化的生态环境等进行影响和同化。应对全球化浪潮,文化多样性的观点应运而生,文化多元理论主张保存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畲族服饰虽然在当代社会中逐渐退出了日常着装舞台,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性应得到重视和尊重,对其承载畲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功能应予以特别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一直是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活形态和文化传统的载体的畲族服饰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性,本书在研究其本体作为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其生产技艺和服饰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艺术人类学关注边缘的非主流的民间草根文化,主张开展实地调查,收集原创性第一手材料,遵循真实性原则、多角度原则、综合整体原则进行研究,这种将理论研究植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方法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依据。
  基于以上提到的文化变迁理论、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理论、文化多元理论、文化遗产和艺术人类学等理论基础,本书综合借鉴、运用这些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及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文献是指包含有研究对象信息的各种载体,是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在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物、档案和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来获取文献资料。文献研究法因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又称间接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方法,是文学、哲学和早期社会科学最常使用的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必要过程,包括历史文献的考据,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比较,统计资料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理论文献的阐释以及对文字资料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数量化分析等。
  文献研究法是服装史论及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民族背景资料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和发展,可以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为自己佐证,增强说服力。本书对文献研究法的运用主要在于对浙闽地区的畲族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及其传统服饰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整理,全面了解畲族服饰的历史和现状。相关文献来源渠道主要有:畲族聚居区收集和整理的传说、族谱和祖图;从史书中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文献记录;历代游记、杂文、报道及地方通志中收集和整理的文献。
  (二)比较研究法
  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①,比较的方式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许多事物之间既有相同或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比较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行区别对待。对共同点的比较有助于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对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区分和鉴别事物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区域比较研究是服饰文化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对浙江和福建两地畲族服饰的图像资料、文字记载、服饰实物资料进行对比,横向上进行同一时间点不同地区以及和周边地区人民的服饰比较,纵向上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民族、相近地区的服饰流变进行比较。
  (三)实地研究法
  在西方民族学中,民族学实地调查被称为人类学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 Work),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②,或归类为接触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深入民族聚居区居住体验、直接观察和调查访问,通过勘测、询问、交谈、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实地调查法是民族服饰研究中惯用的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获取民族服饰资料的最主要来源。一些民族习俗和民间艺术形式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在现代文明大潮强力冲击的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录、保留少数民族服饰生态环境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民族服饰研究领域中,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即便是同一民族内的不同分支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生产劳作方式和历史发展变迁而孕育出各不相同的服饰面貌、工艺和细节,因此田野调查成为民族服饰研究者收集一手资料、了解服饰民俗和服饰生态环境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实地研究法是本书收集畲族服饰资料信息的重要途径,收集畲族服饰的传世遗存资料以及对现代畲乡中传统服饰的穿着使用现状进行了解,并通过与广大畲乡群众和各服饰工艺传承人的访谈掌握畲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2009年至2012年,笔者分四次对浙江和福建的主要畲族聚居地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时间选择上囊括畲汉共同节日(元旦)、畲族民族节日(三月三乌饭节)和非节庆时间,对所在地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馆、博物馆、民族学校和畲族村进行了调查走访,访谈对象包括各级机构相关负责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收藏家、一般畲族群众等,从不同渠道获取服饰遗存、穿着使用现状和民风民俗等第一手信息,以此为基础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类,分析服装结构和穿着方式,并对典型式样进行复原制图。本书撰写过程中展开田野调查的地区主要有浙江省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桐庐县莪山畲族乡;福建省的福州市罗源县、宁德市金涵乡及霞浦县、福鼎市等地及其下辖的十余个畲族村,收集一手图片资料两千余张,涵盖畲族传世服饰遗存、畲族村民生活环境、传统节日活动场景、传承人及服饰工艺技艺制作过程等多项内容。
  (四)调查研究法
  也称问卷调查法、问卷法、填表法,即通常所说的调查研究(SurveyResearch),也简称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式,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是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式之一①。它通过问卷形式搜集研究材料,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某一总体的详细资料,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有较高的可信度,能获得较真实的资料。本书在对畲族服饰的认知及保护态度的研究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畲族聚居地青少年人群的书面问卷调查及基于网络的大众认知调查两种渠道对当今民众对畲族服饰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当代大众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状况以及畲族地区的青少年对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服饰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为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
  (五)三证归一法
  是文学考古学家扬之水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三线归一”或云“三证归一”,是对任何一种名物的考证和叙述,力从实物、文献(历史记载和文学)、图像三个方面、三类线索、三条源流的交汇点上,穷尽与对象相关的资料。这种“三证归一”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从实物、图像和文字文本上,囊括名物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发展源流①,拥有较高的真实性和证明力。本书中将其运用于对畲族服饰相关文献、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上,从传世服饰实物、服饰着装图像和文本记载三条源流的交汇点上对畲族服饰进行“三证归一”的研究。
  (六)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本书的研究主要涉及民族学和艺术学两个学科,由于服饰是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对于畲族服饰的研究必然包含其外观、材质、工艺、装饰、审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对于服饰现状调查的研究还借鉴了统计学方法,为传统的定性研究增加定量分析,使之更趋科学化、客观化,增加调查的可信度和真实度。所以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综合民族学、民俗学、服装史、美学、服饰文化学、服装心理学、计算机绘图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民族学调查研究方法采集研究对象,再运用艺术学中服装学的知识对服饰进行比对、测量、绘图及美学分析,对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外观、工艺、结构、装饰、审美、服饰民俗、服饰心理和服饰发展变迁等进行综合研究。
  二 基本思路与构架
  本书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史、艺、工结合,从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入手,通过对畲族民族分布和历史服饰文化习俗文献资料梳理,以及对浙闽两地畲族聚居地传世服饰品遗存的图像整理、走访民间手工艺人、问卷调查以及对畲民地区传统畲族服饰的服用现状的概括,进而对畲族服饰的发展变迁、服饰遗存、艺术审美、工艺技艺进行综合研究;其中针对畲族服饰认知展开的问卷调查采用了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普通大众调研和畲族聚居区年轻民众两种群体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当下畲族服饰认知和保护的情况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依据。
  本书的基本构架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畲族基本民族情况和背景资料,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从服饰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乃是全书研究的前期铺垫(第一章);
  第二部分为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具体形制、审美和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梳理出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脉络性,是全书的重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第三部分为畲族服饰在当代社会的嬗变与动因,并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提出传承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是第二部分的延续与扩展,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第六章、第七章)。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为避免混淆,首先对书中涉及畲族服饰的一些相关概念做如下界定:
  (一)浙闽地区
  本书中的浙闽地区是指浙江、福建两省,尤其指畲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后聚居于两省交界处的闽东、浙南山区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
  (二)畲族
  畲族是我国华东地区东南丘陵地带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自公元7世纪初开始生息繁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至1956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单一少数民族,确定统一的族称为“畲族”。
  (三)畲族服饰
  意指畲族人民的民族传统服装、饰品及服饰配件,包括男子服饰及女子服饰。由于长期的畲汉杂居和文化交融,畲族男子服饰基本与汉族服饰相同,女子服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整套畲族女子服饰包含上衣(衫子)、下装(裤装、裙装)、拦腰(围裙)、绑腿、鞋子及头饰和其他饰品,它们共同构成了畲族传统服饰形象。由于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不同地区的服饰形象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及民族共性。
  (四)凤凰装
  畲族女子传统服饰的别称,传说是起源于畲族“始祖婆”三公主(高辛帝第三个女儿)的装束。相传三公主出生之时凤凰百鸟飞临,后成婚时,帝后娘娘赐她凤冠和凤衣,祝福她的生活像凤凰一样吉祥如意。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并把女儿从小就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长大出嫁时,美丽的凤凰从凤凰山衔来五彩的凤凰装,此后畲族遂以美丽的凤凰为本族人的图腾符号,凡本族人生下女儿,均赐予凤凰装束①,这种服饰又被称为“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成为习俗流传至今。浙闽两地的凤凰装式样均以青蓝色为底,饰以五彩花边、刺绣,但不同地区的具体式样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五)凤凰冠(髻)②
  畲族女子传统头饰的别称,亦简称为“凤冠”,其凤凰崇拜的来源与“凤凰装”相同,浙闽地区畲族女子凤凰冠有显著差异,浙江地区凤凰冠以细小珠饰连缀成串辅以银牌、银簪等装饰,婚后才开始每日搭配民族服饰佩戴,福建地区的凤凰冠则是新娘和入殓装束,平日以红绒绳和头发丝缕混合缠绕,并辅以银簪固定装饰形成凤凰髻,发髻的造型和红绒绳的缠绕方式也因地区差异略有不同。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的凤冠发髻不同,畲族女子的婚姻状况从冠髻上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
  (六)拦腰
  即围裙,很多畲族地区称为“合手巾”,初时不分男女,劳动时都围麻布拦腰,女子拦腰多有绣花和彩带装饰,系畲族女子传统服饰的配套服饰品,浙闽不同地区的畲族服饰中均配有围裙,与服装和头饰共同形成畲族女性服饰形象,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围上后起紧身和装饰作用。拦腰裙面多为蓝黑色长方形棉麻材质,腰头宽约二寸,多由红布或蓝布缝制,腰带多为畲族传统手织彩带,裙面上面的绣花装饰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以福建罗源地区的围裙装饰最为华丽,四角拼绣大朵角隅纹样图案。
  (七)彩带
  彩带又叫“拦腰带”、“合手巾带”、“带子”、“字带”,是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还用作拦腰腰带、背篼带、裤带、刀鞘带等生活实用品,而且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和定亲回礼以及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妇女代代相传编织彩带,开始了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人文接力”①。彩带是一种简单的经锦,纬纱固定后通过经纱的变化形成字符性几何图案,这些字符图案还具有相应的寓意。
  (八)绑腿
  浙闽地区的畲族传统服饰日常装中均有绑腿,一般与短裙搭配穿着。绑腿以一块梯形的白布或青蓝色布覆于小腿上,两端以细条带缠绕固定。有时亦可以手工彩带进行固定,以增强装饰性。
  (九)花鞋
  畲族男子所穿的鞋子与汉族男子相同,但传统女鞋则富有民族特色,多用彩色绣花装饰。福建罗源地区畲族女鞋俗称“单鼻鞋”。畲族花鞋的鞋面用黑色布缝制,鞋底布质(称千层底),鞋面为红线缝中脊,鞋头隆起,鞋头和边沿绣花,有的还配有红色短穗,制作工艺精致。早期均为手绣,现在新制作的花鞋都是机绣,图案多以龙凤、图案和以牡丹为代表的花卉图案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结婚时才穿花鞋,平时穿布鞋、解放鞋,80年代后青年妇女多穿皮鞋②,花鞋在生活中逐渐消失,仅在大型活动或节日的表演场合穿用。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