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井村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89
颗粒名称: 二、八井村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R197.3
页数: 4
页码: 430-4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八井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使用中草药和肌肉注射方法治疗常见疾病。
关键词: 八井村 合作医疗制度 治疗方法

内容

1949年以前,八井畲村没有西医,村里有人生病,主要是请当地法师念经、做法、驱鬼或是用一些草药治疗。1955年,在距八井畲村2里多的汉族村落小获建立了一所保健站,有3名医务人员,其中一位毕业于县卫生训练班,一位是学徒,另一位则是兽医。八井村民生病,常到小获村保健站看病。当时村中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痢疾、疥疮、脾脏肿大等。1958年,八井畲村建立了第一个卫生保健站,并派畲族妇女雷金珠到县里学习新法接生,学习回来后,在村内开展新法接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八井畲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每年向合作医疗站缴纳合作医疗费2元(其中1.50元为个人负担,0.50元由生产队公益金支付),村民在医疗站看病不用出医药费,仅需交挂号费0.1元。那时八井畲村请了一位叫陈汝华的赤脚医生在八井村为畲民看病,他主要是用中医的方法为畲民治病,他的助手是八井畲村的村民雷德容。据村民雷德容说,那个时期,村中患肝炎和肺结核病的人很多,陈汝华医生用中药、草药和肌肉注射药物给村民治病,大多数人都已治愈。
  1978年,村合作医疗站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关闭,八井畲村有一段时间没有医疗卫生站。1984年以后,松山镇卫生院在八井畲村设立了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曾有几位医生在八井村卫生所里工作。但由于到村卫生所看病的人少,生意不好,他们都先后离开了八井畲村。
  2003年,在八井畲村卫生所行医的乡村医生名叫刘文强,男性,24岁,汉族,他家是八井村附近上杭村的人。他曾于1999~2000年期间,在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2000年8月毕业后,向松山镇卫生院申请到八井畲村担任村医。
  村卫生所设在村委会办公楼一楼,村委会免费提供了一间面积大约有25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村卫生所的治疗场所。村卫生所属于个人承包,接受松山镇卫生院的管理,每季度松山镇卫生院都要召开村医例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据刘文强村医说,现在的乡村医生行医,必须有行医执照,他正在自学,准备参加2004年县里组织的乡村医生统一考试,争取拿到行医执照。
  2003年7月至8月间,笔者经常到村卫生所了解情况,发现其医疗设备简陋,医疗器械仅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血管钳、注射器、输液器等。另外,还有一张输液用的病床,一个可以装200味中药的中药柜,两个玻璃的西药柜,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卫生所里备有常用的西药近100种,如病毒唑、地塞米松、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保泰松、复方桔梗止咳片、布洛芬、安乃近、穿心莲、头孢氨苄胶囊、吗丁啉、利福平、氯霉素眼药水、三金西瓜霜、皮康霜、达克宁霜等药品。中药有麦冬、连翘、麻黄、川芎、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银花等150多种。村医刘永强医生看病,主要以中医为主,兼看西医。
  八井畲村的乡村医生刘永强从医时间比较短,他刚从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回来两年左右,因此每天到诊所找他看病的人不是很多,平均每天约4~5人,每月的收入大约为400~500元。邻近的小获村的乡村医生黄义灿、黄光顺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来八井畲村一趟,为八井村民看病治疗。一些畲民认为,小获村的医生年纪大、有经验,因此找他们看病的人很多。
  据乡村医生刘永强说,近几年来,八井村内没有传染病流行,畲民所患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胃疼等。现八井畲村儿童的免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都由松山镇卫生院负责。松山镇卫生院每年都要对全镇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体检,每月的15日和28日为儿童体检日。2002年全镇0~7岁的儿童有2178人,参加体检的有1921人,保健覆盖率为88.2%。通过体检,发现体弱的儿童有54人,进行系统管理的为845人,管理率达到了91.25%。全镇2002年出生的儿童230人,建儿童保健卡230人,建卡率100%。计划免疫保偿226人,保偿率达98.26%。乙肝接种的有226人,接种率达98.26%。
  过去村内孕妇主要是在家里由村里的接生员或家中老人接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源县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当时,俗称“安立间”的基督教医院首办新法接生业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罗源县基督教医院开始推行新法接生,但接受新法接生的产妇为数不多,只有城区的产妇接受,而农村产妇的分娩仍由产婆用传统方法接生。
  畲族传统的临产习俗是坐式分娩,孩子产出后,胎盘如未娩出,须将脐带绑于木屐上,待其自然脱落。断脐带时,男婴用毛笔筒破开的竹片来断,女婴则用吹火筒破开的竹片来断,然后用麻线结扎脐带。据说前者象征兴文兴业,后者则象征理家旺家。但这种旧式的接生方法,由于没有消毒接生,容易导致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和产妇的感染,使新生儿与产妇的死亡率增高。
  1949年前,妇幼保健工作仅在县城区推广新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工作,1953年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以后,开展新法接生、围产期保健、妇女病查治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推广,罗源县里经常办训练班培训新法接生员,八井畲村妇女雷金珠曾参加过新法接生的培训,她培训回来后在村里推广了新法接生。
  2000年以后,八井村所有的孕妇都到罗源县或松山镇卫生院做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母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了保障。如村民雷月仙,23岁,她自怀孕3个月起,就开始到罗源县医院做定期的产前检查,每月检查1次。自怀孕6个月后,每月则到县医院检查2次。我们在村里调查时,她已怀孕8个月,她说到临盆时,将到为她做定期检查的罗源县医院去分娩。
  在八井村,由于传统的畲医有祖传秘方,在治疗一些外伤、风湿等疾病方面很有特色,当地村民有外伤、风湿等病时,多请村里的畲医治疗。而小孩子生病、妇女生孩子、胃病、发热、拉肚子、高血压等疾病,他们则多到村卫生所、乡卫生院或县医院看病。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