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8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现代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页码: 428-434
摘要: 本节介绍了八井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乡村医生素质和医疗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 八井畲村 现代医疗 医疗条件

内容

现在八井畲村,由于所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健全,村民的常见疾病可得到及时治疗,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里的孕妇都能定期到乡镇或是县医院做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儿童的计划免疫率达100%,母亲和儿童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或县,村民的医疗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保证。
  一、县、乡级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罗源县现代医学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入的。1887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派英国籍的女医生顾玛琍到罗源县凤坂村创办“安立间”诊所。1889年,诊所迁入县城,专门医治女病人,俗称“女馆”。宣统二年(1910年)增设“男馆”后,合称罗源基督教医院,顾玛琍任院长,隶属福建教区罗源支区,领受英国教会津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罗源基督教医院外籍人士回国,院长、医生全由中国人担任。①1952年4月,县人民政府接收该医院,改名为罗源县人民医院。当时的县人民医院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4人,助产士1人,行政人员3人。病床36张,设内科、外科、药剂室、检验室、手术室等。
  1949年,全县共有3家医院(含麻风病院),23家诊所(含坐堂医生药铺),22张病床,117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病床0.21张,卫生技术人员1.12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每每遇上瘟疫,死者以千百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结合”的方针,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防疫、妇幼保健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新中国成立前肆虐的鼠疫、天花、古典型霍乱已在20世纪50年代初消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疟疾、麻风等也于20世纪60~80年代间基本消灭。20世纪80年代,白喉、麻疹、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病率较20世纪50年代初下降了90%以上;同时,也基本消灭了产妇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病症。
  2001年罗源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2个,县级卫生单位有5个,即县医院、县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卫生进修技术学校。县级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10个,乡镇医院11个。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的卫生院,是在1965年由城关保健院分立出来的。1990年,院本部有医疗用房785平方米,设有14个科室,15张病床。卫生院的下属机构还有外洋医院和南岐、迹头医疗点。全院有员工26人,年门诊量为3.27万人次,住院人数140人次。2001年,松山镇卫生院有病床22张,工作人员30人,其中西医师9人,中医师1人,西医士4人,护师3人,护士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人,管理人员1人。
  2002年10月,松山镇卫生院新建了一幢13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大楼。内设门诊部、住院部、各医技科室、大小手术室、大小产房、供应室和病床50张。松山镇卫生院还新购置了500毫安的X光机、九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床、全自动产床、心电监护仪、高频电刀。增购了各种手术器械、骨科器械、蒸馏水机、全自动洗胃机、手术推车、各种器械橱柜、婴儿恒温箱、妇科激光治疗仪、新生儿抢救台、全不锈钢和半不锈钢病床(29张)等。病房内也新配有监控系统、呼叫系统和病友娱乐室。此外,还安装了院内电话切换机48门和IP卡电话,安装空调18台,有线电视14台,冰箱5台,各种饮水机9台。一共投资了2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150万元,仪器设备投资了50万元。
  2003年,松山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整洁、优美,布局合理,医疗设备相对比较先进,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松山镇卫生院在岗职工有57人,其中外聘专家医生6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4名,中专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有42名,占全院职工的70%。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泌尿科、康复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等科室。
  除了院内开展的治疗外,松山镇卫生院还负责管理镇里的16个村级卫生所。他们为每个乡村医生都建立了档案,每个季度有乡村医生的例会,并要求乡村医生的购药渠道要正规。2002年,松山镇卫生院召开了4次乡村医生例会,乡村医生参加县里举办的中医和艾滋病知识培训达42人次,在一定程度上使乡村医生的医学素质和乡村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2002年,全镇村级卫生所的年门诊量为13153人次,乡村医生出诊为2868人次,其中中医诊疗6702人次,其比率达41.8%。村级卫生所的总收入为263138.07元,其中医疗业务收入为25846.05元,中西药品收入237292.02元,上交管理费9020元,稳定了农村卫生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村防病治病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八井村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1949年以前,八井畲村没有西医,村里有人生病,主要是请当地法师念经、做法、驱鬼或是用一些草药治疗。1955年,在距八井畲村2里多的汉族村落小获建立了一所保健站,有3名医务人员,其中一位毕业于县卫生训练班,一位是学徒,另一位则是兽医。八井村民生病,常到小获村保健站看病。当时村中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痢疾、疥疮、脾脏肿大等。1958年,八井畲村建立了第一个卫生保健站,并派畲族妇女雷金珠到县里学习新法接生,学习回来后,在村内开展新法接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八井畲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每年向合作医疗站缴纳合作医疗费2元(其中1.50元为个人负担,0.50元由生产队公益金支付),村民在医疗站看病不用出医药费,仅需交挂号费0.1元。那时八井畲村请了一位叫陈汝华的赤脚医生在八井村为畲民看病,他主要是用中医的方法为畲民治病,他的助手是八井畲村的村民雷德容。据村民雷德容说,那个时期,村中患肝炎和肺结核病的人很多,陈汝华医生用中药、草药和肌肉注射药物给村民治病,大多数人都已治愈。
  1978年,村合作医疗站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关闭,八井畲村有一段时间没有医疗卫生站。1984年以后,松山镇卫生院在八井畲村设立了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曾有几位医生在八井村卫生所里工作。但由于到村卫生所看病的人少,生意不好,他们都先后离开了八井畲村。
  2003年,在八井畲村卫生所行医的乡村医生名叫刘文强,男性,24岁,汉族,他家是八井村附近上杭村的人。他曾于1999~2000年期间,在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2000年8月毕业后,向松山镇卫生院申请到八井畲村担任村医。
  村卫生所设在村委会办公楼一楼,村委会免费提供了一间面积大约有25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村卫生所的治疗场所。村卫生所属于个人承包,接受松山镇卫生院的管理,每季度松山镇卫生院都要召开村医例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据刘文强村医说,现在的乡村医生行医,必须有行医执照,他正在自学,准备参加2004年县里组织的乡村医生统一考试,争取拿到行医执照。
  2003年7月至8月间,笔者经常到村卫生所了解情况,发现其医疗设备简陋,医疗器械仅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血管钳、注射器、输液器等。另外,还有一张输液用的病床,一个可以装200味中药的中药柜,两个玻璃的西药柜,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卫生所里备有常用的西药近100种,如病毒唑、地塞米松、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保泰松、复方桔梗止咳片、布洛芬、安乃近、穿心莲、头孢氨苄胶囊、吗丁啉、利福平、氯霉素眼药水、三金西瓜霜、皮康霜、达克宁霜等药品。中药有麦冬、连翘、麻黄、川芎、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银花等150多种。村医刘永强医生看病,主要以中医为主,兼看西医。
  八井畲村的乡村医生刘永强从医时间比较短,他刚从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回来两年左右,因此每天到诊所找他看病的人不是很多,平均每天约4~5人,每月的收入大约为400~500元。邻近的小获村的乡村医生黄义灿、黄光顺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来八井畲村一趟,为八井村民看病治疗。一些畲民认为,小获村的医生年纪大、有经验,因此找他们看病的人很多。
  据乡村医生刘永强说,近几年来,八井村内没有传染病流行,畲民所患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胃疼等。现八井畲村儿童的免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都由松山镇卫生院负责。松山镇卫生院每年都要对全镇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体检,每月的15日和28日为儿童体检日。2002年全镇0~7岁的儿童有2178人,参加体检的有1921人,保健覆盖率为88.2%。通过体检,发现体弱的儿童有54人,进行系统管理的为845人,管理率达到了91.25%。全镇2002年出生的儿童230人,建儿童保健卡230人,建卡率100%。计划免疫保偿226人,保偿率达98.26%。乙肝接种的有226人,接种率达98.26%。
  过去村内孕妇主要是在家里由村里的接生员或家中老人接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源县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当时,俗称“安立间”的基督教医院首办新法接生业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罗源县基督教医院开始推行新法接生,但接受新法接生的产妇为数不多,只有城区的产妇接受,而农村产妇的分娩仍由产婆用传统方法接生。
  畲族传统的临产习俗是坐式分娩,孩子产出后,胎盘如未娩出,须将脐带绑于木屐上,待其自然脱落。断脐带时,男婴用毛笔筒破开的竹片来断,女婴则用吹火筒破开的竹片来断,然后用麻线结扎脐带。据说前者象征兴文兴业,后者则象征理家旺家。但这种旧式的接生方法,由于没有消毒接生,容易导致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和产妇的感染,使新生儿与产妇的死亡率增高。
  1949年前,妇幼保健工作仅在县城区推广新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工作,1953年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以后,开展新法接生、围产期保健、妇女病查治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推广,罗源县里经常办训练班培训新法接生员,八井畲村妇女雷金珠曾参加过新法接生的培训,她培训回来后在村里推广了新法接生。
  2000年以后,八井村所有的孕妇都到罗源县或松山镇卫生院做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母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了保障。如村民雷月仙,23岁,她自怀孕3个月起,就开始到罗源县医院做定期的产前检查,每月检查1次。自怀孕6个月后,每月则到县医院检查2次。我们在村里调查时,她已怀孕8个月,她说到临盆时,将到为她做定期检查的罗源县医院去分娩。
  在八井村,由于传统的畲医有祖传秘方,在治疗一些外伤、风湿等疾病方面很有特色,当地村民有外伤、风湿等病时,多请村里的畲医治疗。而小孩子生病、妇女生孩子、胃病、发热、拉肚子、高血压等疾病,他们则多到村卫生所、乡卫生院或县医院看病。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