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技与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74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科技与卫生
分类号: K892.28;R197
页数: 27
页码: 408-434
摘要: 本章介绍了八井村畲族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险,包括木匠、裁缝和纺织技术等。传统医疗在当地仍有一定影响,与现代医学互补。随着现代化商品渗入,传统技艺逐渐被取代,但仍有部分保留。
关键词: 八井畲村 传统技艺 传统医疗

内容

随着现代化商品在农村地区渗入,八井村的传统技艺如木工、手工缝制衣服、刺绣手艺、纺织技术等在八井村现在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有些传统技术如苎麻纺织技术已经消失,另一些传统技术如农耕技术、利用节气安排农时等的知识仍有一定的保留,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八井村的畲族传统医疗很有特色,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因此,农村现代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在当地虽已健全,畲族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第一节 传统科技
  一、木匠
  八井村现有木匠3人,他们是雷有金、雷友财和雷可财。木匠手艺的传承通过拜师学艺或父传子承,是典型的学徒制。雷有金1935年出生,2003年77岁。他17岁时拜村里木匠雷水磨为师,学习木匠手艺3年,主要学习锯、劈、刨、凿等木工技术和计算、设计房屋结构框架的技术。他出师后,主要工作是做“大木”,即建筑木工,为村民建民宅与神庙。据雷有金说,当时建房每天的工钱是3元。现村里许多老式的瓦房如木结构的四扇房、六扇房、假八扇房等都是他设计、放样、建筑的;小获村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庙宇,也是雷有金师傅设计建造的。建房时,房子的高度、厅堂的宽度、前后门的宽度、院子大门的宽度、屋顶的倾斜度等,通常都用“鲁班尺”来测算,并记录在当地俗称“六尺”的“膏尺”上。“鲁班尺”上有“财、义、官、本”四组数据是吉祥的,根据需要建筑的房子大小,通常需选择不同的吉利数据。据雷有金师傅说,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一幢土木结构的六扇房大约需要70~100天左右的工作时间。除建房的“大木”活外,他也兼做“细木”活,如做一些床、桌和柜子等日常生活用的木制家具和生活用品。他已将木匠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和四个徒弟。
  近十多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村中新建的住房都已用水泥钢筋和砖头建造,传统木结构的房子已无人再建筑了。由于建造水泥钢筋住宅所需要的木工只是木模工,而不需要能设计与搭建木构框架的“大木”师傅,所以现在雷有金师傅的“大木”技术已无用武之地,只好在家里做一些煮饭用的木饭甑、木锅盖等日常生活用品,拿到市场上卖,每个木饭甑15元,每个木锅盖7.5元,以维持生计。
  二、裁缝
  裁缝是八井村畲族的一项传统手工业,主要缝制妇女的绣花衣服、围裙和男子穿的对襟布衫,即汉装。因此,畲族的裁缝既要会缝制成衣,又要会刺绣手艺。过去主要靠手工缝制与刺绣,1949年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裁缝都学会用缝纫机缝制畲族传统的服装,并利用买来的花边拼接在服装上作为装饰。八井村畲族妇女服装上刺绣的花纹种类多样,如牡丹、凤凰、蝴蝶、喜鹊、莲花、桃花、兰花等图案,还有云头、锁同、柳条、波浪等花纹。在衣襟和手袖边沿用红、白两色的布镶边,然后在上面镶上许多层红、白花纹的花边。系在腰上的围裙做工精制,裙面用红、白两色布镶边,中间绣有很多花纹和图案。
  八井村现有雷信春、雷信银和雷义妹等人当过裁缝。10多年前,他们在村中为村民缝制衣服,主要是本民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布娘衫”或称“凤凰装”,缝制一件,大约需要4~6天时间,费用约100元左右。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常在村里,已经没有人穿本民族的衣服了,因此没有人再需要缝制畲族的传统服装。村里的这几个裁缝也不再从事缝制本民族传统服装的工作了。他们平时务农,闲时为家人缝补旧衣服或缝制一些自己或家人日常穿的时装。因此,现在村中如果有人结婚,因新娘仍有在婚礼上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的需要,则他们要到附近的竹里畲族村中去请人缝制,一件传统的民族服装上衣大约需要300元左右。
  三、纺织
  历史文献中记载,畲族“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①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八井畲民大都穿用自家种植的苎麻织成布做成的苎麻布衣服。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八井村家家户户种植苎麻,把苎麻去骨刮皮晒干,妇女将麻捻成纱线,再用织布机织成麻布,缝制成衣服。男女服装皆用自织的苎麻布缝制。苎麻布纺织需先拧线,拧线时将麻皮浸湿后撕成丝,再用手拧接。拧线多由女性负责,一般在农闲时间进行。线拧好后,用纺车将其纺牢实,再用其织布。现在村里雷氏家族250多年前的老房子中,还存有废旧的木制纺线机2台,织布机1台。其已经很多年无人使用,部分已经破损。用苎麻布做的衣服,质地较硬,牢固耐穿,夏天穿着很凉爽。将苎麻衣服放在稻草碱水中煮后,再放到小溪中漂1天,使衣服变柔软,穿着更舒适。在村民雷可寿家的老房子中,还留有其奶奶曾经穿过的苎麻布衣裤、一箱纺织成的苎麻线和苎麻布。
  腰带,又称“合手巾带”,俗称“带子”。它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而且还可以作为爱情的信物。在畲族的“情歌”中,有专门的“带子歌”,歌中唱到:“一条带子斑又斑,丝线拦边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①过去八井村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腰带,腰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八井村妇女佩戴的腰带一般长1.3米,宽0.15米,腰带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手工用麻线纺织的条纹形腰带;以红色为基调,配上青色、白色或咖啡色的条纹;另一种是用棉布染成蓝、白相间的图案,通常在这种腰带的两头,多会镶上约10厘米宽,红白相间的花边。
  现今村里的中、青年人已不会纺织苎麻布和编织腰带了,人工纺织麻布做衣服已成为历史,仅在老年妇女保存的本民族服装中,才可见到用苎麻布做的本民族衣服和苎麻织的彩色腰带。平时,村里的人大多数穿从县城商店里买的衣服;也有人到街上买回布料,自己用缝纫机做一些平时自己穿的现代式样的衣服。
  四、地瓜米与地瓜粉的制作
  在过去,八井村畲民除了吃煮熟的新鲜地瓜当饭外,八井村民多把它加工成俗称地瓜米的地瓜丝收贮与食用。吃的时候,或纯煮地瓜米,或加上稻米一起煮,其即为地瓜米饭。有的也加工成地瓜粉。
  地瓜加工的方法是在地瓜收成季节里,将收下来的地瓜洗干净后,用瓜菜刨刀刨成细细的地瓜丝,直接摊在竹匾或竹笪中晒干,或刨好的地瓜丝倒入稻楻中洗涤后,再捞出来摊开晒干;后者有时又专称“洗楻地瓜米”;而在稻楻中洗涤地瓜米的浊水,经过一夜的沉淀,可得到一层白色的淀粉,晒干后即为地瓜粉。
  村里有的人也专门用鲜地瓜制作地瓜粉。其制作方法为:在稻楻或大缸上架一张细孔米筛,将漏底的细齿“擂钵”放置于上,作为磨制地瓜粉的工具。将洗干净的地瓜在“擂钵”磨成稀泥状,然后倒入清水,将地瓜泥中的淀粉洗出,流入稻楻或大缸中。将地瓜渣从擂钵中取出,搓团晒于竹匾上,接着再继续上述过程,直至稻楻或大缸水满,再换一个稻楻或水缸继续从事,直至一批地瓜磨完为止。隔了一夜或一天,当稻楻或水缸中的淀粉浊水沉淀而澄清后,将清水倒掉,将沉淀在底部的白色淀粉膏刮出来,放在细密的竹匾上晒干,即成为地瓜粉。在过去缺粮的岁月中,那些粉被冲洗干净剩下来的地瓜渣,晒干了也可以贮藏起来当粮吃和做饲料。
  五、米酒酿制
  畲族的谚语说:“无灰莫包麦,无酒莫请客。”过去与现在,八井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要酿制几十斤糯米的米酒。有时为了办事,如某家的媳妇要坐月子,也会临时酿些米酒。酿米酒的时间多在农历十月,因为酿米酒所需要的、最好的糯谷是在冷水田中成长的单季糯稻,它的收成大约在十月,而且村民在过春节时也需要消费大量的酒,每年的酿酒最主要的就是应付这一需要,所以这种糯米酒多在农历十月里酿制,因此村民也称其为“十月酒”。在过去酿制时,先将新收的糯谷用谷砻去壳,再放入石臼中舂去糠皮,并用竹筛筛去糠、簸壳,或用手摇的风车将谷皮与糠扬净,使之成为糯米。现在则用碾米机碾糯谷。制作时,将30~40斤糯米洗净,浸泡半天或1天,使米粒泡涨后,放入大铁锅中,加入山泉或井水70斤左右,大火烧煮;煮之半熟后,捞起来放在蒸笼或饭甑中,将之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糯米放在簸箕中晾冷以后,再加入红色的酒曲3斤,搅拌均匀后放入酒坛中发酵;由于十月天气较凉,为使米酒加快发酵,酒坛外还须用阴燃的谷壳等焙烧;10多天后,就酿成了红色的米酒。这种红米酒味道醇香、浓烈、甘甜,性热。如果在蒸熟的糯米中加了酒曲后再加入大量的清水加以发酵,就成为红色的水酒。这种水酒清淡而寡味,过去村民长途跋涉去当挑夫或上山砍柴劳作时,常用竹筒制作的水筒装着它当作饮品,既可解渴,又可解乏。现在,村民多以啤酒取代之,已很少人再酿造这种水酒了,而米酒则仍然酿制。
  第二节 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在八井村的生产方面有较多的运用。村内有一台电动碾米机,现为村民雷信银私人经营,每碾100斤稻米收5元钱。夏季收割时,在田边的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村民用脚踩的打谷机打刚收割下来的谷子,集体化时代使用的电动打谷机也因生产的个体化而用不起。水田里,各家只管自己承包的一小块地。有的人用1头水牛牵引着耙子把自家的水田耙两遍就算平整了;有的小块水田,甚至用锄头挖一挖稻头,捣一捣泥,推抹平也就可以插秧了。集体化时代用手扶拖拉机耕地的现象也成了过去的旧影。八井村的农作物主要为水稻,村落附近的水田大多种植双季稻。虽然农事过程仍根据节气来安排,农具也延续古老的样式,但在早季育秧和种经济作物如西瓜等时,也使用塑料薄膜育秧和地膜技术。现在村里很少人家养牛,没有人养猪,也没有人用稻草编织草鞋、稻草褥子等日用品,稻草没有什么其他用途,所以每年农历七月收割早稻和十月收割中稻、晚稻后,人们就在田里把稻草烧了做灰肥,用以肥田,使田地中能有一点有机农家肥投入。除此之外,现田地中使用的多是化肥,八井村常用的化肥有尿素、复合肥料、炭氨、过钙等。农药则常使用三唑磷、杀虫双和甲胺磷等。水稻种植的品种多选用杂优72、仙优六三、得优六三等品种,水稻单季亩产大约700斤左右。
  在日常生活方面,村民已较多地用上了现代科技的产品。电风扇、冰箱、电视、电话和煤气灶在八井村基本普及。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气温最高可达40℃,村中100%家庭有电风扇,有的一户人家有几台电风扇,如挂扇、落地式电风扇和台式电风扇等。有彩色电视的人家占了80%,电冰箱的普及率在50%左右,100%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灶,它主要用来炒菜,用高压锅煮饭和烧开水。
  村里的通信设备较发达,电话普及率在70%以上,手机拥有的家庭近40%。手机的拥有者主要是村干部和经济条件较好和在外做生意的家庭。村委会有一台卫星电视接收器,接收电视信号,在村里建立了自己的有线电视,因此,村民可以看到3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每天晚上,村民们大多在自己家中看电视,特别是小孩子,很喜欢看电视。我们房东的小孩丽云和灵杰,晚上经常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村里年轻人和小孩子,普通话都说得很好,这与他们经常看电视有关。
  近20年来,八井畲民有的也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1987年,罗源县组织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教育,在西兰、鉴江、洪洋、凤山、霍口、飞竹等乡镇办有6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并在起步、中房、松山、碧里、白塔等5个乡镇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办有食用菌栽培、柑橘管理、淡水养鱼等培训班316期,受训农民15594人次。八井畲村的部分村民参加食用菌栽培、柑橘管理、淡水养鱼等培训班,回村后也曾以学习到的技术经营食用菌的栽培,但由于经营不好,销售渠道不畅,经济效益差,而被迫放弃该项目。现村民中有个把人参与股份,从事淡水鳗鱼的养殖,或是到海边的村落承包鱼塘养殖虾等海产品。
  第三节 传统医术
  八井村民多居住在丘陵地区,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以及周围的山中,生长着许多草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利用周围丰富的植物资源,逐步掌握了一些草药的性、味和治疗功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医疗体系。
  一、传统治病方术
  八井村民有不少人懂得畲族民间医术,比较有名气的畲医有雷赛香(女)、雷佺尧、雷金佺、雷德明、雷桃俤、雷清木、雷信钗、雷水胜、雷祖俤、雷月团等人。雷赛香是八井村有名的畲族民间医生,她已76岁,有38年行医历史,她的医术是雷家祖传下来的,主要医治风湿病、六时病和伤科疾病。在雷赛香家中的前厅中悬挂着病人送来的两幅锦旗,一幅上写着“妙手解六时”,另一幅写着“六时能手,祖上流传”。
  平时上门向雷赛香求医的人很多,病人中有汉族,也有畲族,主要都是来自连江县、罗源县、长乐县、宁德市以及省会福州市一带的人。她已把医术传给孙子雷桃俤,雷桃俤自18岁开始行医,现33岁,已行医15年,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
  雷桃俤的高曾祖父雷乾祯(珍)生活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他在治疗跌打损伤疾病方面很有名气。特别是在治疗“六辰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他根据发病的不同时辰(即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不同部位、症状的轻重等方面,用草药配制了自己的“六辰药”验方,并辅以针刺、拔火罐等治疗方法,在治疗外伤和风湿病方面有特殊的疗效,曾经闻名罗源全县及连江、宁德、霞浦、福州等市、县周边地区,日求诊者皆10人以上。①雷赛香、雷桃俤家中现珍藏着一本由高曾祖父雷乾祯用毛笔书写的医书,名叫《六辰书》(见图13-1),已传了五代人,现由第五代孙子雷桃俤收藏。书中载有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40个,配有讲明病理和治疗方法的许多穴位图、八卦图、五行图等,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民间医书。
  另外,其家中还有一本古代的医书,名叫《医宗金鉴校正脉诀》,该书中记录了一些有关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如有一首“五脏察色歌”,内有“肝脏歌”、“心脏歌”、“脾脏歌”、“肺脏歌”和“肾脏歌”。如肝脏歌云:“面肿仓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心脏歌云:“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间到冥间。”脾脏歌云:“脐跌肿满面浮黄,泻痢不觉污衣裳,肌肉麁濇兼唇反,一日十二内灾殃。”肾脏歌:“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毛濡结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这首“五脏察色歌”,生动地描述了肝、心、肺、肾、脾五脏的病理症状及其预后情况。
  村里另一位比较著名的畲医叫雷佺尧,他既懂得畲族传统医药,又是法师(道士),而且还是村里雷氏宗族禄房的房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他擅长于伤科病的治疗,曾为许多人疗伤,在他家的前厅中悬挂着5面锦旗,其中3面锦旗上写着“六时能手”,是六时病人愈痊后,感激雷老先生的医术高明而赠送的。另外两面写着“法术高明”,这说明他善于用法术驱邪治病,并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病者愈痊后,赠送锦旗给他。据称法术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在现代医院里不能治好的病,或是比较难治而经常发作的疾病。
  在雷佺尧老先生家中还保存有两本用法术驱邪治病的科仪手抄本,书名为《添坛三界科》(造病者科文、法文)一、二册。书中记录了许多驱邪治病的经文和法术科仪,所有这些都是雷老先生根据记忆重新背诵与抄录的,因为有许多祖传的文本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四旧”而烧掉。现摘录部分如下:
  收邪
  一画金井高千丈,二画金井阔万里,三画金井深无底,四画金井阔无边,收起天邪师、地邪师、年邪师、月邪师、日邪师、时邪师、茅庵草舍作害之师、阳间阳师、阴间阴师、生师、死师、假道邪师、一切邪师,还吾手中,押在千丈金井、万丈金井不得动,不得作,吾奉张、赵先师敕,急急如律令。(画一符镇之)(图13-2,左)
  火生在寅,火库居戌,火临在巳,巽上起风,午上发火,敕去千邪百秽都除尽。吾今弟子见天尊,发起天火、地火、年火、月火、日火、时火,王斑饿虎火、洛洋三味火、麒麟狮子火、雷公霹雳火、南方丙丁火,天火连天发,地火烈地烧,祛除冥阳百鬼村,病人房中百秽尽消除。(画“收百鬼,斩千邪”符)。(图13-2,右)
  (唱:)
  东(南、西、北、中)方挂起青杨弓、青杨弩,青杨弓弩挂东(南、西、北、中)方。
  打退床头诸祸鬼,打退床尾口舌精,打退床中诸祸鬼,一时人鬼两分离。祖师起手存变化吾身,本师起手存变化吾身,仙师起手存变化吾身。吾身不是凡间身,化为牢山捉地陈六师父是吾身,王母仙娘差吾下来,牢四山捉四海,牢山捉海讨病魂,牢到山头无水出,牢到山尾断弊流,年上身中天,杀天肖邪地,杀地肖邪年,杀年肖邪月,杀月肖邪日,杀日肖邪时,杀时肖邪半,天午酉游戏,六洞花邪病,人身上有祸鬼、有祸邪,为祸野鬼还吾尽牢上,连排三圣送三魂,一圣取一魂,二圣取二魂,三圣取三魂,汝放三魂吾法止,三魂不放法不收,死鬼批枷连带锁,批枷带锁入棺除。
  (宣代人关)
  收天毒、地毒、年毒、月毒、日毒、时毒,春夏秋冬行毒、布病、邪魔、恶魅、相害等鬼还,吾收在入棺内,病人立刻保平安。(封纸棺放在病人身上)
  闾山衙内借出关锁,关锁锁何处?锁何方?关锁锁断左边,关锁锁断右边,关锁锁断中边,亡泉一条路一门,亡泉二条路二门,亡泉三条路三门,冥阳三港口,冥司七里七路头,锁断路头并路尾,莫被冥阳死鬼偷魂行。
  左道沙王把鬼路,右道沙王把鬼路,中道沙王把鬼路,取得生魂还病身,天今飘飘地遥遥,祖、本、仙师造金桥,桥头透何处?桥尾透何方?桥头直透闾山九郎殿,桥尾直透病人床中来。
  功曹师父云头现,跳入房中救病人。
  (启师父)
  祖师来退病,本师来退病,仙师来退病,(打手诀)吾道祖师来退病,退去病人身中上、下烂病除,三十六骨节、七十二毛孔退寒(热)气,诸般毒气、妖魔、冷气还吾手中散,病人立刻起高床。
  床前烧起一炉香,连叫三声张大娘,张六仙娘赐吾一条针,止去病人身中上、下烂病消,凉风止痛张六嫂,凉风止痛张六娘,今日(夜)凉风并止痛,凉风止痛救病人。
  (代人交替白)
  今日(夜)代人来到房中,替人死,替人病,代人誓愿顶替病人某某某年灾、月厄、日难、时殃,俱愿代人替去抵当(挡),消灾解厄大将军敕,急急如律令。
  替某某某人(连手贴符)(见图13-3)
  一替现患疾病某某某,深灾、重厄、百难、千殃,俱愿代人替去。
  二替现患疾病某某某,年灾、月厄、日难、时殃、天罗地网、凶星照命,俱愿代人替去
  三替现患疾病某某某,四季凶神、行毒、布病邪魔、恶魅为害怕侵,俱愿代人替去。
  四替现患疾病某某某,古墓伏尸风水不利,上祖怨愆遗祸儿孙,俱愿代人替去。
  五替现患疾病某某某,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年月日时相形克战,俱愿代人替去。
  六替现患疾病某某某,前后修方、动土、架造方所冲犯土煞,吊丧探病野鬼临身,俱愿代人替去
  消灾解厄大将军,祈保病人早赐平安。
  宗教与医术合二为一,是人类医学的早期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人类自身的疾病、生、死、梦等生理现象,是医学和宗教共同思考的对象。由此产生的观念既是医学,也是宗教诞生的基础,宗教与医学的目的相似,都是为了防范邪恶、灾难和病痛。雷佺尧老人就是集民间医生和法师为一体的典型,是畲族传统文化的表现。
  二、传统诊治方法
  八井畲村的民间畲医主要是治疗外伤、风湿类疾病、“六辰病”和一些杂症。“六辰病”又称“六时病”,是闽东地区民间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称病因是被人点“六辰”的穴位所致。其症状有大小便失禁、全身发抖、乏力、消瘦、肤色变黄等。如果病情较轻,或是刚点穴不久的六时病,比较容易治好,而症状重者,则不易治好,有的甚至根本无法救治。八井畲医对治疗民间所说的“六时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率大约在90%以上。在村里的一些民间畲医家中都悬挂着许多病人在病愈后送来的“六时高手”、“妙手解六时”等锦旗。
  村中畲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放血、拔火罐、按摩、青草药、药酒等疗法。常见的传统疗法有下列几种:
  1.放血疗法。用银针在患者的指尖、趾尖、肘窝、人中或病变部位等处针刺放血,视病情的轻重放1~5毫升血液即可。治疗风湿、寒症、跌打损伤等疾病。
  2.刮痧。畲医认为感冒、中暑、周身不适为痧症,治疗时用钱币或瓷汤匙等边缘光滑的物品,蘸清水、茶水、米醋、酒或食用油、万金油等作润滑剂。在前额、头顶、鼻梁、后颈、脊柱两侧、胸部、腹股沟、四肢等处进行刮疗。刮疗时一般从内向外刮或从上向下刮,力度适当,一直刮到该处出现暗红色淤点或淤斑为止。
  3.拔火罐。拔火罐用的工具有竹筒、广口圆肚的玻璃火罐和透明的抽气火罐,后者为类似钟形的透明塑料罐,口径约5厘米宽,其底部设有专门的负压抽吸装置。用竹筒和玻璃火罐拔火罐时,先用火在罐内烧一会儿,然后再按到根据病情选择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上,使之吸附在皮肤上,过10分钟后,再轻压罐口边上皮肤,使空气进入,而使火罐脱落。而使用抽气火罐时,则将罐口对准根据病情选择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轻放在皮肤上,把罐底的负压装置拧紧抽气,使瓶子紧紧地吸附在皮肤上,保持10分钟左右,透过透明的罐体,可以看到皮肤颜色逐渐变成暗红色,这表明淤血都吸附到表皮上,这时再拧松负压装置,使空气进入罐中,将抽气火罐取下即可。
  拔火罐常与放血疗法同时进行,通常是先针刺,然后在针刺的部位上拔上一火罐,使皮肤内的淤血逐渐放出,以治疗风湿、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等疾病。
  4.抓筋疗法。用拇指与食指合力抓提腋下窝胸侧的肌肉,再抓提肩部、肩胛骨内侧的肌肉,直到局部充血为止,所抓的部分与程度,视病情而定,非常灵活。
  5.扣压法。当病人突然昏迷时,用手指紧扣人中、足三里等穴位,使病人迅速恢复神志,为抢救病人的常用方法。
  6.时辰疗法。畲医在治疗外伤性疾病时,特别注意发病的时辰,认为人体有12处气血调和往来,按十二时辰(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循环,若某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导致内伤。根据不同时辰和病变部位,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7.食物疗法。八井村民经常使用饮食疗法来强身健体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因此他们有一些滋补性的药膳:(1)水奶草炖鸡或鸭。水奶草是当地生长的一种草药,具有活血补气的性质。将活鸡或鸭子宰杀洗净后,切块与水奶草一起用小火炖煮2个小时即可服用。可滋补身体,增强体质。(2)八珍药炖鸭子。用熟地、白术、当归、川芎、枸杞、党参和茯苓等八味药与鸭子一起小火清炖,炖煮2~3个小时以后,即可服用。能补气、补血,主要用于身体疲乏,气血不足等的治疗。(3)药膳兔子。用苦刺草、土黄芪和牛奶子根三味药与兔子一起小火炖煮,2个小时以后,即可服食。药膳兔子香味宜人,可祛风利湿,滋补身体,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腰疼等疾病。
  八井村的大多数畲医都是在各自的家中为病人治病疗伤,病人慕名上门求医,有的病重,需调理几天才能愈痊,也有住在畲医家中的客房中治疗的。有时外地的重症病人打来电话求畲医出诊,畲医就到病人家中治疗。医疗费通常都由病人自愿给,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
  畲医治病时,首先是询问病史,然后诊脉,再观察病人眼睛巩膜的颜色,检查病患的部位来诊断疾病。另外,还有一种村里畲医自己配制的药酒,据说也可用于诊断疾病。在诊病时,观察患者眼睛,是畲医诊断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以瞳孔为中心,将巩膜分为上下左右4个区,各区代表人体不同的部位,观察巩膜上的红、黄、黑等不同斑点,诊断发病的时间、损伤程度,就可以做到对症治疗。
  八井村畲医认为,疾病大多数是由人体的气血不调或气滞血淤所致,用银针刺激一定的穴位,放出淤血,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前通常用新鲜的生姜进行皮肤消毒。银针多用一种约5厘米长,0.3毫米粗的银针。针刺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轻刺,另一种则是重刺。首先是选择一些穴位用银针轻刺,然后再在一定的部位重刺,并在重刺的穴位上拔火罐,这时大约有3~5毫升暗红色的淤血流入玻璃制的火罐中,5~10分钟以后,将火罐移开,再用新鲜的生姜消毒皮肤和银针。在针刺、放血和拔火罐治疗后,根据病情再配合内服几付青草药治疗,一般的疾病1~2周后即可治愈。
  八井村畲族民间医术自清代以来,在罗源县一带就有一定的影响。其通过家庭内部的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当我们在村中进行家访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外村人到村内找民间畲族医生求医治病,病人中有汉族,也有畲族。我曾询问过一些病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看病?他们回答说:朋友告诉他们,这里的人医术好,能治好他们的病,所以他们就找到这里来求医。
  三、常用草药
  罗源县畲族居住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山清水秀,地貌多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多种草药的生长。据2000年罗源县畲药研究所筹备组的初步调查,常用的草药有357种,①其分布如下:
  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带盛产乌药、金樱子、枸杞、紫珠草、葛花、海风藤、夜交藤、双忽藤、瓜蒌、石菖蒲、天门冬、射干、土茯苓、百合、佛手、盐夫木、半夏、龙须藤、路路通、苍百子、益母草、夏枯草、虎杖、百部、仙鹤草、石橄榄、千里光、女贞子、防杞、淮山药、小春花、金钱莲、黄连、天竹根、胶股蓝、茜草、淫羊藿、七叶一枝花、淡竹叶、毕澄蔡茄、贯众、仓耳子、草扣、黄精等。
  中部平原丘陵地带,主产紫花地丁、鱼腥草、老君须、鹅不食草、松花粉、乌梅、金银花、枝子、薄荷、紫苏、旱莲草、车前草、白毛藤、大蓟、桑叶、稀仙草、艾叶、透骨草、络石藤、马粪便草、积雪草、骨碎补、香附、杜仲等。
  东部沿海半岛高丘地区,主产丹参、福参、海金沙、青蒿、枳壳、厚朴、侧柏、太子参、淮山、肺风草、半边莲、兰花参、叶下珠、百花蛇舌草、雷米草、苦草等。
  八井村畲医用的草药多是全草,有的只用根、叶、皮、茎、花、果等。用药讲究新鲜,随用随采;生长季节性较强的草药,则按季节采集,加工后备用,但储藏期一般都以百日为限,最长的不超过一年。畲医的用药多以水煎服,碰到寒症加生姜、红糖;碰到热症加白糖、冰糖,碰到跌打损伤多加黄酒,特殊的病例则加童子尿,碰到虚症则加猪蹄或俗称“夹心肉”的猪腿部瘦肉。
  四、常用的单方验方
  在八井村民的房前屋后,常可见一些草药如百花蛇舌草、雷米草、苦草等,村民们常用这三种药制成凉茶喝,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另外,在治疗跌打损伤性疾病方面,八井村的医术和药物,在当地很有影响,具有特效。下面即是八井村畲医雷桃俤告诉我们的一些常使用的单方验方:
  1.百花蛇舌草,100克,加8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即可服用。这服药的作用是清热解毒,可作为凉茶喝,预防疾病。
  2.雷米草,100克,加8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后即可服用。作用是清热利尿,可作为凉茶喝,预防疾病。
  3.淡竹叶,100克,加8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即可服用。作用是清热利尿,可作为凉茶喝,预防疾病。
  4.苦草,味道极苦,采苦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白糖50克,即可服用。作用是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胃病等疾病。
  5.当归尾、血沉香、西洋参、生地、青皮、红花、川朴、肉桂、甘草。作用是治疗跌打损伤。
  6.川芎、牛夕、厚朴、木香、枳壳、山栀、陈皮、肉桂、白芍甘草、生地、生姜。作用是治疗跌打损伤。
  7.当归尾、川芎、牛夕、红花、生地、川朴。作用是治疗跌打损伤。
  8.白颈蚯蚓去内脏,烘干研磨成粉,调醋外敷,治疗丹毒。
  9.红跳墙鱼(石磷)熬油调米饭,治疗小儿疳积。
  10.山蛤清炖服用,治疗小儿骨骼发育迟缓。
  第四节 现代医疗
  现在八井畲村,由于所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健全,村民的常见疾病可得到及时治疗,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里的孕妇都能定期到乡镇或是县医院做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儿童的计划免疫率达100%,母亲和儿童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或县,村民的医疗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保证。
  一、县、乡级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罗源县现代医学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入的。1887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派英国籍的女医生顾玛琍到罗源县凤坂村创办“安立间”诊所。1889年,诊所迁入县城,专门医治女病人,俗称“女馆”。宣统二年(1910年)增设“男馆”后,合称罗源基督教医院,顾玛琍任院长,隶属福建教区罗源支区,领受英国教会津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罗源基督教医院外籍人士回国,院长、医生全由中国人担任。①1952年4月,县人民政府接收该医院,改名为罗源县人民医院。当时的县人民医院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4人,助产士1人,行政人员3人。病床36张,设内科、外科、药剂室、检验室、手术室等。
  1949年,全县共有3家医院(含麻风病院),23家诊所(含坐堂医生药铺),22张病床,117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病床0.21张,卫生技术人员1.12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每每遇上瘟疫,死者以千百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结合”的方针,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防疫、妇幼保健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新中国成立前肆虐的鼠疫、天花、古典型霍乱已在20世纪50年代初消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疟疾、麻风等也于20世纪60~80年代间基本消灭。20世纪80年代,白喉、麻疹、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病率较20世纪50年代初下降了90%以上;同时,也基本消灭了产妇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病症。
  2001年罗源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2个,县级卫生单位有5个,即县医院、县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卫生进修技术学校。县级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10个,乡镇医院11个。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的卫生院,是在1965年由城关保健院分立出来的。1990年,院本部有医疗用房785平方米,设有14个科室,15张病床。卫生院的下属机构还有外洋医院和南岐、迹头医疗点。全院有员工26人,年门诊量为3.27万人次,住院人数140人次。2001年,松山镇卫生院有病床22张,工作人员30人,其中西医师9人,中医师1人,西医士4人,护师3人,护士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人,管理人员1人。
  2002年10月,松山镇卫生院新建了一幢13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大楼。内设门诊部、住院部、各医技科室、大小手术室、大小产房、供应室和病床50张。松山镇卫生院还新购置了500毫安的X光机、九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床、全自动产床、心电监护仪、高频电刀。增购了各种手术器械、骨科器械、蒸馏水机、全自动洗胃机、手术推车、各种器械橱柜、婴儿恒温箱、妇科激光治疗仪、新生儿抢救台、全不锈钢和半不锈钢病床(29张)等。病房内也新配有监控系统、呼叫系统和病友娱乐室。此外,还安装了院内电话切换机48门和IP卡电话,安装空调18台,有线电视14台,冰箱5台,各种饮水机9台。一共投资了2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150万元,仪器设备投资了50万元。
  2003年,松山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整洁、优美,布局合理,医疗设备相对比较先进,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松山镇卫生院在岗职工有57人,其中外聘专家医生6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4名,中专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有42名,占全院职工的70%。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泌尿科、康复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等科室。
  除了院内开展的治疗外,松山镇卫生院还负责管理镇里的16个村级卫生所。他们为每个乡村医生都建立了档案,每个季度有乡村医生的例会,并要求乡村医生的购药渠道要正规。2002年,松山镇卫生院召开了4次乡村医生例会,乡村医生参加县里举办的中医和艾滋病知识培训达42人次,在一定程度上使乡村医生的医学素质和乡村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2002年,全镇村级卫生所的年门诊量为13153人次,乡村医生出诊为2868人次,其中中医诊疗6702人次,其比率达41.8%。村级卫生所的总收入为263138.07元,其中医疗业务收入为25846.05元,中西药品收入237292.02元,上交管理费9020元,稳定了农村卫生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村防病治病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八井村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1949年以前,八井畲村没有西医,村里有人生病,主要是请当地法师念经、做法、驱鬼或是用一些草药治疗。1955年,在距八井畲村2里多的汉族村落小获建立了一所保健站,有3名医务人员,其中一位毕业于县卫生训练班,一位是学徒,另一位则是兽医。八井村民生病,常到小获村保健站看病。当时村中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痢疾、疥疮、脾脏肿大等。1958年,八井畲村建立了第一个卫生保健站,并派畲族妇女雷金珠到县里学习新法接生,学习回来后,在村内开展新法接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八井畲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每年向合作医疗站缴纳合作医疗费2元(其中1.50元为个人负担,0.50元由生产队公益金支付),村民在医疗站看病不用出医药费,仅需交挂号费0.1元。那时八井畲村请了一位叫陈汝华的赤脚医生在八井村为畲民看病,他主要是用中医的方法为畲民治病,他的助手是八井畲村的村民雷德容。据村民雷德容说,那个时期,村中患肝炎和肺结核病的人很多,陈汝华医生用中药、草药和肌肉注射药物给村民治病,大多数人都已治愈。
  1978年,村合作医疗站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关闭,八井畲村有一段时间没有医疗卫生站。1984年以后,松山镇卫生院在八井畲村设立了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曾有几位医生在八井村卫生所里工作。但由于到村卫生所看病的人少,生意不好,他们都先后离开了八井畲村。
  2003年,在八井畲村卫生所行医的乡村医生名叫刘文强,男性,24岁,汉族,他家是八井村附近上杭村的人。他曾于1999~2000年期间,在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2000年8月毕业后,向松山镇卫生院申请到八井畲村担任村医。
  村卫生所设在村委会办公楼一楼,村委会免费提供了一间面积大约有25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村卫生所的治疗场所。村卫生所属于个人承包,接受松山镇卫生院的管理,每季度松山镇卫生院都要召开村医例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据刘文强村医说,现在的乡村医生行医,必须有行医执照,他正在自学,准备参加2004年县里组织的乡村医生统一考试,争取拿到行医执照。
  2003年7月至8月间,笔者经常到村卫生所了解情况,发现其医疗设备简陋,医疗器械仅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血管钳、注射器、输液器等。另外,还有一张输液用的病床,一个可以装200味中药的中药柜,两个玻璃的西药柜,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卫生所里备有常用的西药近100种,如病毒唑、地塞米松、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保泰松、复方桔梗止咳片、布洛芬、安乃近、穿心莲、头孢氨苄胶囊、吗丁啉、利福平、氯霉素眼药水、三金西瓜霜、皮康霜、达克宁霜等药品。中药有麦冬、连翘、麻黄、川芎、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银花等150多种。村医刘永强医生看病,主要以中医为主,兼看西医。
  八井畲村的乡村医生刘永强从医时间比较短,他刚从福州的中医学院学习回来两年左右,因此每天到诊所找他看病的人不是很多,平均每天约4~5人,每月的收入大约为400~500元。邻近的小获村的乡村医生黄义灿、黄光顺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来八井畲村一趟,为八井村民看病治疗。一些畲民认为,小获村的医生年纪大、有经验,因此找他们看病的人很多。
  据乡村医生刘永强说,近几年来,八井村内没有传染病流行,畲民所患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胃疼等。现八井畲村儿童的免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都由松山镇卫生院负责。松山镇卫生院每年都要对全镇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体检,每月的15日和28日为儿童体检日。2002年全镇0~7岁的儿童有2178人,参加体检的有1921人,保健覆盖率为88.2%。通过体检,发现体弱的儿童有54人,进行系统管理的为845人,管理率达到了91.25%。全镇2002年出生的儿童230人,建儿童保健卡230人,建卡率100%。计划免疫保偿226人,保偿率达98.26%。乙肝接种的有226人,接种率达98.26%。
  过去村内孕妇主要是在家里由村里的接生员或家中老人接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源县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当时,俗称“安立间”的基督教医院首办新法接生业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罗源县基督教医院开始推行新法接生,但接受新法接生的产妇为数不多,只有城区的产妇接受,而农村产妇的分娩仍由产婆用传统方法接生。
  畲族传统的临产习俗是坐式分娩,孩子产出后,胎盘如未娩出,须将脐带绑于木屐上,待其自然脱落。断脐带时,男婴用毛笔筒破开的竹片来断,女婴则用吹火筒破开的竹片来断,然后用麻线结扎脐带。据说前者象征兴文兴业,后者则象征理家旺家。但这种旧式的接生方法,由于没有消毒接生,容易导致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和产妇的感染,使新生儿与产妇的死亡率增高。
  1949年前,妇幼保健工作仅在县城区推广新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工作,1953年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以后,开展新法接生、围产期保健、妇女病查治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推广,罗源县里经常办训练班培训新法接生员,八井畲村妇女雷金珠曾参加过新法接生的培训,她培训回来后在村里推广了新法接生。
  2000年以后,八井村所有的孕妇都到罗源县或松山镇卫生院做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母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了保障。如村民雷月仙,23岁,她自怀孕3个月起,就开始到罗源县医院做定期的产前检查,每月检查1次。自怀孕6个月后,每月则到县医院检查2次。我们在村里调查时,她已怀孕8个月,她说到临盆时,将到为她做定期检查的罗源县医院去分娩。
  在八井村,由于传统的畲医有祖传秘方,在治疗一些外伤、风湿等疾病方面很有特色,当地村民有外伤、风湿等病时,多请村里的畲医治疗。而小孩子生病、妇女生孩子、胃病、发热、拉肚子、高血压等疾病,他们则多到村卫生所、乡卫生院或县医院看病。

附注

①陈国强、蓝孝文主编:《崇儒乡畲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58页。 ① 施联朱编著:《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89页。 ①罗源县方志办主编:《罗源县畲族志》,医疗部分(内部资料)。 ① 罗源县方志办主编:《罗源县畲族志》,医疗部分(内部资料)。 ①《罗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851页。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