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统文化的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3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传统文化的传承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10
页码: 398-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八井村村民有练武术的传统,包括拳术和棍术,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家传或拜师学艺。此外,村民也懂传统医术,多为祖传,通过家庭传承方式传承。山歌也是畲族喜爱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会唱,青年男女通过山歌对唱相识、相恋,甚至结为夫妻。过去有一些歌本帮助识字的村民学习记忆歌词。
关键词: 八井村 教育 传统文化

内容

一、武术传承
  在八井村民中,流传练武术的传统。八井的武术包括拳术和棍术。据当地村民说,雍正时期南少林铁珠和尚逃难经过八井村时,向当地村民传授武术和医术。此后,练武术就成为村民防身健体的传统。清末八井畲村出现过武术高手雷朝阳,家传的拳术有虎庄、半龙虎、七星及十八罗汉等,棍术有齐眉棍、七步缠身等。他讲武德,“点穴”的绝招不轻易传人,不以拳术欺人。遇有挑衅者常忍让三分,在忍无可忍情况下才奋起反击。据说雷朝阳在宁德大桥曾一人击败寻衅者18人,流氓地痞闻风丧胆。从清代至今,八井村的拳术在福建罗源县和闽东一带享有盛誉。
  “八井拳”既有中国南拳刚健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又有完整的攻防套路而独具特色。其基本套路有半龙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半龙虎庄共有12个动作,即三箭、控鞭、三击、牵基、圆化、赴掌、推马、掩耳、摘桥、三垮、按手、十字,每个动作基本是三步一反复,做完一个动作,便大吼一声。半龙虎庄进攻多用拳,脚呈马步或箭步,形态威武,别具一格。龙庄、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皆在半龙虎庄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龙庄、虎庄均为10个动作,五虎30个动作,七星8个动作,十八罗汉18个动作。棍术有齐眉棍、七步缠身等套路。八井拳和棍术,每个动作攻防结合,步伐稳健,连贯自如,简练有力,节奏分明,具有很强的防身作用和观赏价值。
  雷德明是八井村的武术师傅之一,武功很好,他今年53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习得一身好武艺,又懂传统医术,还会唱畲族山歌。据雷德明说,其祖父雷金钥就会武术和医术,他小时候父亲曾教过一些武功和医术,由于其父去世早,后来他又向村中的武术师傅雷金俤进一步学习武术,武艺日臻精进,成为村里的习武者中的佼佼者。他把他的一身功夫都传授给他的子女。1992年,雷德明在福建省运动会上,表演了八井村的传统武术半龙虎拳,获得表演奖。他的大女儿雷钗桃,1986年在乌鲁木齐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八井拳,获得表演奖。二女儿雷钗绿在1992年福建省运动会上,表演过八井村的传统武术。三女儿雷钗香,今年22岁,初中毕业。她8岁就开始跟随其父学习武术,半龙虎庄、五虎、七星等拳术和棍术都操演得非常娴熟。1994年,她13岁时,就在福州三月三艺术节上表演八井拳中的半龙虎拳。1995年,在罗源县福湖三月三艺术节上,她也应邀去表演八井拳和棍术。1999年,她18岁时,在福建省龙岩上杭举行的全省体育运动会上,她和同村的一位同伴共同获得武术双人对打二等奖。此外,雷德明的儿子雷知文也师承其父亲学习过武术,功夫也很不错。
  目前,八井村有20多人会武术。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家传或拜师学艺。武术打得好的人有雷金俤、雷清木、雷德明、雷信钗、雷知土、雷进玉、雷可华、雷知文、雷钗桃(女)、雷钗绿(女)、雷钗香(女)等人。习武者在每年正月期间都要练习武术,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集中练,练武的地点,大多在师傅家中的前厅,每次习武前,都要在神龛前先给田公元帅烧一炷香,然后才开始练习武术,练完后还要点一炷香敬田公元帅。雷金俤和雷清木是八井村中出名的武术师傅,曾指导过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学习过武术,也有连江、罗源县一带的外村青年向他们拜师习武。
  二、传统医术传承
  畲族医药大多数是祖传医术,畲医世家都有祖辈相传的单方、验方和医疗技术。八井村民懂传统医术的人很多。相传八井村的医术和武术均为清雍正时期南少林铁珠和尚逃难经过八井村时,向当地村民传授的。
  据村民雷赛香的孙子雷桃俤说,他们家的医术是祖传的,现在还能记清名字的、懂医术的直接祖先是高曾祖父雷乾祯(珍),他著有畲族的医书《六辰书》,并将医术传给儿子雷坤粮的媳妇雷珠兰,雷珠兰又将医术传给儿子雷志育的媳妇雷赛香,雷赛香将医术再传给孙子雷桃俤,雷桃俤是雷乾祯医术的第四代传人。雷桃俤18岁时,跟随奶奶雷赛香学习畲族民间医术,现已行医15年,有丰富的民间医疗经验。
  在八井畲村民间医术的传承都是通过家庭传承,耳濡目染,口传心记或是通过撰写医书、医方等方式,将医术传给后代。如上述的雷桃俤家,通过雷乾祯→雷珠兰→雷赛香→雷桃俤而在家族中传承。祖传的医术,既可传给家中的男子,也可以传给媳妇。
  三、山歌传承
  过去唱山歌是畲族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特别是青年男女在田间或上山砍柴时经常边劳动边唱山歌。每当村中有客人来时,与客人对歌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主客双方对歌,比一比谁会唱的歌多、歌好,常常一唱就是一夜或几天几夜。唱歌的方式多为男女对唱,内容以平时生活、劳动和爱情相关的内容为主,有时也唱小说歌等。有的男女青年往往在对唱山歌中,产生爱情,再请媒人说合而结为夫妻。少年人在听歌的过程中,听多了就跟着哼和记忆,也就慢慢学会了。过去还有一些歌本,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它学习歌词和记忆歌词。据八井村民说,在过去,如果你不会唱歌,你就无法去做客,因为去做客就需要对歌,你如果不会,对方的姑娘会毫不留情地用杉树枝追着抽打你,因此激励你努力去学唱歌,这样你才能去做客,而不会丢面子。此外,过去新娘子结婚前必须去“做表姐”,这也是一种学习唱歌和检验新娘唱歌唱得如何的机会,准新娘到一个亲戚的村子里做客,村中通常会找来最厉害的歌手陪准新娘唱歌,如准新娘唱赢了,说明准新娘歌学得好,而如果唱输了,则说明准新娘还得努力学习,有的也会留在那里学习学习才回家。也就是说,过去通过对歌激励、做表姐、做亲家伯等需要唱歌的一些形式,使得畲族的山歌得以一代一代传承。
  近10多年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与外界交往也增多了,加上电视、录音机、激光唱机、MP3等现代娱乐方式多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受这些现代娱乐方式的影响,再加上畲族山歌是用假嗓唱的,主要是为了使声音传得远,让对面山上的人也能听见,但唱起来也比较吃力,连续唱的话,相当累。所以现在青年人都喜欢用真嗓子唱流行歌曲,有时晚上也三五个人聚合在一起对唱流行歌曲。而很少有人去学唱山歌,因此,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村内还会唱山歌,并能出面与客人对阵唱歌的人不超过10人,他们都是男性,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如村民雷德明、雷德育等人还会唱一些山歌,也记忆了许多山歌,足以与客人对歌,但由于多年未曾唱歌和去对歌,嗓音也大不如以前了。此外,村内也找不出一个能与他们对歌的女歌手。现在,每当夜幕降临,当你在村中穿行时,就能看到一群一群的村民围坐在村内几个小卖铺前看电视或唱卡拉OK的热闹景象,然而再也听不到畲族传统的山歌在八井畲村的上空萦绕。畲族传统的山歌已逐渐被人们搁置到历史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不及时记录与抢救,畲族传统的山歌将会逐渐消失殆尽。
  四、法师的传承
  八井村现有法师4人,雷佺尧、雷可良、雷可仁、雷可寿,其中雷可良和雷可仁2人持有福州市道教协会发给的道士证。八井畲村的畲民为了使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经常要请村里的法师给家中16岁以下的孩子做“过关”仪式。另外,村民们还请法师做“太岁”、“超度”、“还愿”、“治病”、“求雨”、“神诞”等仪式。
  雷可良,男,26岁,是八井畲村的法师(又称道士)。入道时间是1994年,师承正一派中的闾山茅山派。雷可良十几岁时跟随其爷爷雷佺尧学习道教的做法科仪。雷佺尧现年76岁,他的师傅名叫蓝得兴,法名为蓝法吉。蓝法吉是八井畲村对面山上树楼畲村(该村现已不存在)的人,其谱名为蓝得兴,乳名康金,行铨三,字心书,生于光绪二年丙子十月初二日子时。娶陈八井(现八井村)雷显莲为妻。蓝得兴的闾山、茅山法术知识初由其父亲蓝益礼传授,后来又到连江县等地拜其他道士师父学习。蓝益礼乳名成,行均一,字忠奎,谱名蓝益礼,其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三月十九日申时,娶陈八井雷金弟,生有六子二女。蓝益礼在“光绪丙子岁演学茅山科仪传度,奏名法如”,他的法术知识是去连江县,通过拜师学艺获得的。根据雷佺尧藏的科仪本上“光绪丙子科连邑(连江县)岚岭境法佑付与罗邑(罗源县)小获(铺)上牛溷境(树楼村)蓝法如流传后裔,宝惜可也”的记载,蓝法如的师父是法佑。他把自己的法术知识和收藏的科仪书都传给了蓝法如(蓝益礼)。蓝法如的六个儿子中,有二人即长子和三儿子跟着他学习他的法术知识。其长子名蓝得旺,乳名康佑,行铨一,字心翰,奏名法馨,生于同治六年丁卯七月二十二日巳时。三儿子即蓝得兴,是八井畲村雷佺尧的师傅,法名为蓝法吉。
  蓝法吉教授雷佺尧法术,并把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下来的道教科仪书也传给了雷佺尧。在蓝法吉去世后,雷佺尧也通过“奏名”仪式,获得了法名:雷法莲。雷佺尧也将自己掌握的法术科仪传授给其孙子雷可良。据雷可良说,他1994年开始学习法术时,一方面要背诵科仪书中的经文、咒语等和学习如何打手印,另一方面则是跟着祖父雷佺尧去给人家做法术或仪式,现场听祖父念唱,看他的步伐,做科仪的程序,并跟着操练,日积月累,耳闻目染,这样就逐渐学会了这些科仪知识。雷可良家中收藏的有关于道教方面的科仪书有:《雷法莲科文》、《造病者科文》、《添坛界科》(一、二)、《说狱科仪》、《请佛供王》、《破狱科仪》、《罗连文》、《太上正一早晚功课》、《道教常识》等书。
  雷可良于1999年9月参加福州市道教协会在罗源县举行的道士资格证考试培训,培训期为1个月,老师是福州市道教协会的郑孔霖道长,教的内容是道教科仪等内容。雷可良参加培训后,通过了考试,于1999年10月3日取得由中国道教协会发给的正一派道士证。雷可良现是八井村有名的道士,经常有人请他去做法术科仪。每次做科仪后,由当事人自愿给一些报酬。据说给村内的人做法事,一般每次50元,外村的100元。作为职业道士,雷可良每月要向罗源县道教管理委员会交纳管理费36元。
  八井畲村雷可良法师家,法师的传承已有五代,即从法佑→蓝法如→蓝法吉→雷法莲→雷可良。从中可以看出,村中畲族法师的传承主要有二种途径,一是通过拜师学艺,师徒传承;二是家庭传承,父传子继或祖父传给孙子。
  五、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的传承
  在八井畲村,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的传承,一方面靠家长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也依靠孩子的模仿等方式来进行与完成。八井畲村的家长,尤其是父亲,也遵从“子不教,父之过”的汉族古训,经常会教育子女应老老实实地做人,并努力奋斗。如八井畲村的小伙子雷知嘉今年22岁,他曾对我们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说父亲从小就经常教育他,不要与人打架,不能偷盗,不要和坏人玩等。这些话到现在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贪玩,小学没读好,毕业后因此没能继续读初中。所以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帮助做一些煮饭、为家人烧洗澡水等家务活,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轻微的农活。16岁成年以后,他主要都是到外地打工。在打工期间,也谨遵父亲的教诲,努力工作,深受老板的信任。我们在调查期间,他正好从打工的地方回来探亲。在我们即将调查完时,他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要他早点回去,继续在那里干活。他接了电话,也准备动身再到那里去工作。此外,像我们上面提及的八井畲村的第一位大学生雷桃金的成功,也离不开她父母亲的教诲与支持。
  除了教育子女外,家长会手把手地教孩子一些生活和生产技能,而且这一教育过程通常很早就开始。村里的孩子,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一些日常生活技能,如做饭、洗衣,甚至是农田里的插秧、收割等农活。在我们调查期间,由于大旱,村中的自来水供应发生问题,每天只供应两小时。由于管道有问题,有的人家的龙头甚至没水,这就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如我们的房东家的供水就有些问题,在放水时间里,水细如丝,由于接不到水,他只得跑到对面的村委会去挑水。水的供应如此艰难,以致房东的母亲或太太不敢用挑来的自来水洗涤他们家八口人的衣服,因此,在傍晚时分,她们常常要端着一大盆家人洗澡后换下来的衣服去溪边洗,有时,房东虚岁九岁的女儿也跟着,端一小盆衣服跟着大人一起去帮忙,并学着洗涤。
  我们调查期间正值双抢的农忙期间,我们看到一两个10多岁的小学生在田里帮忙,与大人一起收割稻子和插秧。对初次干这些农活的孩子,家长就会告诉他们,应该如何使用镰刀才不会割到自己的手,双手如何配合才会割得快,以及教他们如何将稻草捆扎成一束一束的,和如何才能捆扎紧而不会松脱等;也会告诉他们,插某品种的水稻,一丛秧苗大约要多少根才合适;秧苗不能插得太深,如这样,秧苗今后的生长会受到影响;也不能插得太浅,这样就容易造成浮秧,等等。在家长手把手的指导与传授下,孩子多看看大人如何做,自己再多实践一会儿,也就能很快地学会插秧技术,至于能否插得又直又快,成为种田能手,那就得靠孩子自己日后的继续磨炼了。
  对孩子来说,社会规范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有许多则是在不经意的游戏中模仿大人的行为等方式来获得。如我们的房东雷桃俤是个多面手,除了能用家传的畲族医术为人治病外,也会做细木活,他家中的一些家具如矮柜、衣柜、大床等就出自他的手,同时,也会修理电器和机械等,家中的电风扇坏了,他自己拆了修理,其4岁的儿子雷灵杰看见他修理电风扇,也凑在旁边观看。后来,在其玩耍中,也模仿着父亲干活的样子,拿起螺丝刀,到处东戳戳、西拧拧,自己琢磨。有时,他会一个人蹲在家门外的土埕上,在那里“研究”建筑艺术。他找来几块砖头、石块和沙土,又是垒,又是砌的,在那儿搭房子玩,搞得灰头土脸的。他的姐姐见了,叫他进屋,不要在那里玩土。但他却不听劝,仍专心致志地在火热的太阳下琢磨他的玩意儿。看到大人泡茶请我们,他也凑过来,学着大人的样子要倒茶请我们,见茶壶里没水了,就把已倒在茶杯中的茶水又倒回茶壶中,然后再一杯一杯地倒出来请客人。当他见到调查组的成员小李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笛)放在嘴里摆弄,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来,他觉得很新鲜,就去找了一块长条的铁片,放在嘴里拖来拖去,跟在小李的屁股后面,模仿着想“弄”出点声音来,但却把嘴唇给搞破了,使得他母亲和姐姐手忙脚乱了一阵子。
  有一天,我们在村边的小桥上乘凉,那几位老跟着我们的小学生也跑来找调查组成员小李玩,在闲聊中,我们得知这几位小男孩竟然懂得按摩技术,“蚂蚁上树”的按摩手法做得蛮地道的。我们好奇地追问,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曾见过家人按摩,于是就偷偷地模仿着学习,小朋友之间也互相实践,你给我按摩,我为你按摩,手法老练些时也为父母亲等大人服务,就这样,通过反复模仿、实践后,他们也就学会了按摩的某些技术,而且技术还很熟练。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