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区管理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25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社区管理文化
分类号: C916.2
页数: 8
页码: 202-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调查组对八井畲村的社区管理文化状况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涉及村民政治态度、民族政策认同、周边民族关系、干群关系、选举参与和满意度。采用问卷式个别访谈和群体交谈,访谈对象包括老中青和男女干部群众。访谈人次约50人,但明确表态的仅有25人。
关键词: 八井村 社区管理 文化

内容

调查组专门花了近一周的时间对八井畲村的社区管理文化状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问卷和访谈所涉及的问题有:村民的政治态度、对民族政策的认同情况及周边民族关系、干群关系、选举参与和对本届村委选举的满意度。采用的方法是:问卷式的个别访谈和群体交谈。被访对象分为老中青各年龄阶段、男女性别、干部和群众。访谈人次约50人,但能统计出明确表态的仅有25人。
  一、八井村民的政治态度
  从表7-2中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制度回答“好”的最多,“好”和“最好”的比率占52%;对党的领导回答“好”的为13人,也是最多,“好”和“最好”的比率占68%;对政府的态度回答“一般”的最多,占76%;对改革开放政策统计的25人全部回答“很好”和“好”,100%的认同和接受这一政策。这些回答有点让我们难以理解,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共产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是由党组建和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但是为何人们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呢?我们且看看村民们的回答:
  72岁的原村主任雷某某说:“解放后,穷人还能当上干部;改革开放后,日子好过多了。”这也是50岁以上的群体的心声,他们经历了新旧中国的更替,历次政治运动,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社会主义、党、政府的理解较深,对几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很好”或“好”。
  25岁到40多岁的这一群体大多所持的是比较实在的观点,他们对以上问题仅是比较感性的认识,他们注重的是实惠,改革开放后,农民都富起来了,日子也比较好过了,因此,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必然要高过其他几个问题。有的村民的回答是:“生活太苦,这段时间太旱,没水喝,我们还住在上山腰,想搬下来,地基没有,又没有钱。”“这几年村里是有所改善,但是钱太难赚了。”“书学费太贵,读小学每个小孩一个学期要花200多元。”透过这些回答,我们可以概略地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人对政府的态度是“一般”,这些问题都是政府所管的事。
  村里的15岁以上到20多岁左右的青年人要么在读书,要么不定期出去打工。较有文化的青年人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认为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是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好的,但对政府的态度是一般。年轻的打工者们在外打工赚钱,有的曾受到过不公正待遇,所以,个别人态度就稍偏激了一点。
  各年龄段中都有一些几乎没读过书的,尤其是女性,他们对前两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而对政府或改革开放政策却可以明确表态。
  二、八井村民对民族政策的认同情况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从表7-3和表7-4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所执行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基本上是得到八井村畲族人民的赞成和认可的。在八井村的公益事业和贫困补助中,基本都有县民委的拨款,但是,所得的民族补贴和村里建设所需之间的差距永远是存在的,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本地民族政策执行的情况”这个问题,有56%的人认为“一般”。
  与八井畲村相邻的汉族村是小获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罗厝里,因此谈到与周围的民族关系,也主要是指与小获村尤其是罗厝里的关系,有44%的村民的态度是“一般”,24%认为“好”,20%认为“不太好”。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汉族曾有过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经过50多年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实现了平等,但直到现在,两个村之间偶尔会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两村人之间的交往中,除个别私人交往甚密外,依然有隔阂。例如,小获村的小孩可能会欺负八井畲村的小孩,而八井畲村的小孩可能会趁小获村小孩骑车去八井水厂玩耍时,把其车胎锥破,以解被欺负之仇。尽管有这些情况发生,但两村总体上相处得比以前和谐了,还出现了极个别人家相互通婚的好现象。
  三、八井村的干群关系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八井村的干群关系总体上属于一般,村民们说;“县乡的干部很少来村里。”政府的许多任务都是用开会的形式传达给村两委及其相关负责人,由他们回到村里来执行。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说,天气预报说近几天可能会刮台风,乡里负责包村的干部就必须赶往村里监督做好防备工作,以减少村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村里的干群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曾经紧张过,主要是因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征收公粮款等引起的矛盾。那一段时期,曾经有过乡村干部用强制力来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或征收公粮等任务的现象。村民对此非常反感,也大大影响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印象。自从1997年以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干部的粗暴工作作风逐步得到改善,由以前的强制、粗鲁变为说服教育。但是,这又导致了另一种情况,有的村民对说服教育持不合作态度。村干部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完成上级政府分配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教育的方式去说服村民。因此他们只得采取一些“软”办法来对付说服不了的个别村民。比如,有人因超生孩子不交罚款,或拖欠公粮,村干部们就会在这些人有求于村委时把旧账算清,例如村民的孩子办结婚证、年轻夫妇办准生证、砌房的宅基地审批等需有村里的证明。这时,村委就要求欠账的人必须补交清楚,才能开证明给他们。这一绝招解了村干部的两难处境。
  由于村干部的多重角色,即上级任务的执行者,村里的统治者和村里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村民们既反感他们,又需要他们。因此在被调查对象中,56%认为乡村干部“一般”,16%认为“好”,16%认为“不太好”。
  四、八井村民的管理参与和对本届村委选举的满意度
  (一)管理参与
  在八井畲村,村民们最主要的管理参与方式是选举自己的村干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主任和村委委员由村民直接投票选出。村支部书记和支委本来是由党员投票选出,现在松山镇实行“二推一选”,“二推”是指支部书记和支委候选人由党员推举和由群众推举,“一选”是在支部大会上由党员投票选出。村里的乡人大代表也是由村民投票选出。因此,了解村民对选举的态度就显得十分必要。经过调查,25人中,有72%的人认为要以“积极参与”的方式来行使好他们的基本权利。
  在访谈中,有的人说,他们选举的标准是“要有能力,但希望与本人关系好,好办事”,这就是在该村的选举中,为何亲戚多的人会特别有优势的原因。这反映了村民们的矛盾心理,亲戚和能力,孰轻孰重?有人认为,与其选一个非常有能力但不一定能代表自己的利益的候选人,倒不如选一个一定会代表自己利益但不是最有能力的候选人,如此一来,亲戚、朋友关系就会在选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的人说,他本人是想认真投票的,但选举前候选人并没有与他们见过面。不认得,不了解,怎么知道选谁呢?所以,在不了解候选人的前提下选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认为像这样的选举是在应付、在走过场。
  (二)对本届村委选举结果的满意度
  八井村本届当选的村主任叫雷桃俤,男,33岁,初中文化,畲族的传统医生,经常在连江县一带行医,而且他家在村里的亲戚较多。在2003年7月7日的换届选举中,全村18岁以上的公民有380人投票,有效票为320票,当选票为260票,得票率高达80%以上。村委委员雷知文,男,29岁,初中文化,在外打工多年,懂得一些畲族武术。村委委员雷知国,在村里开一小卖部,并且每天凌晨两点骑摩托车去县城批发一些常用菜来村里,早上卖给村民,这一职业使得村里认得他的人很多。
  由表7-7中可看出,25人中有12人认为本届村委的选举结果是令他们“满意”的,“满意度”为48%。有16%的人“不太满意”,有8%人认为“无所谓”,28%的人认为“不知道”。这一结果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反映出选民希望选举更公开、更民主,在了解候选人之后才选举的呼声。有人提出:“应该公开竞选。”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