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8
页码: 52-59
摘要: 本节介绍了八井村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体现在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管理的互助合作,但仍然面临劳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八井村 劳动生产方式 劳动工具

内容

在八井畲村,过去拥有适合水稻耕种的田亩并不多,水利条件差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旱地杂粮耕作始终与水稻耕作具有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作用,所谓“地瓜丰年粮”的俗话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但随着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兴修水利的重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状况得到改变。
  新中国建立前八井村的农作物有:水稻、地瓜(番薯、甘薯、红薯)、小麦、黄豆、花生、油菜、苎麻等,其中以水稻面积最大,地瓜居次,除了这两种作物之外,其他并非每家每户普遍种植,数量也很少。水稻有单季,也有双季,以双季为多。早稻种子有“流山余早”、“早仔”、“软亭早”,其中以“软亭早”为主,占早稻播种数量的70%。晚稻有“黄尖”、“红谷”、“莳谷”、“术谷”等五种,尤以“黄尖”为主,占晚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红谷”、“南旱”主要种在山田中。八井畲村虽地处山腰上,但河谷平原地居多,梯田仅有1/3,双季稻一般都种在土质较好,水源充足的平原水田中,而贫瘠土质的水田一般只种单季稻。在1949年以前畲民很少种小麦,大麦更少,因为畲民喜欢种小麦而不喜欢种大麦。虽然以产量来说,大麦可以多产,但由于价格低于小麦一半,同时也很难卖,所以畲民只种少量供自己食用。
  水田稻种平均每亩5斤,但有的晚稻只下4斤。地瓜每亩平均2500株,植单行。小麦每亩平均下种子3.5斤,大麦2.5斤多。根据土壤的质地,1958年土改时,八井村对土地进行了等级评定,农田可分四等,产量不一,水田以收成最好的双季稻为例:甲等每亩年产量可收成500斤,乙等420斤,丙等350斤,丁等250斤。晚稻收获量一般要比早稻多收成50%,而旱田单季稻每亩平均150斤左右。农地以地瓜米计算(每百斤干的地瓜米合400斤生地瓜),甲等亩产500斤,乙等400斤,丙等300斤,丁等200斤。
  小麦最好的可收130斤左右,一般是100斤,差的只能收成80斤;大麦最好的亩产可达200斤,中等有120斤,差的100斤,这是一般情况,荒年不在此数,且由于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如遇家境困难,肥料缺,那收成就会减少,如果是较富裕的农户,因肥料充足,还可以多收。①
  八井村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犁、耙、山锄、田刀、耘草耙等。犁耙用于犁耙水田,但也可以犁地瓜园,山锄用于开荒及耕种山地,田刀用来割田埂草,锄头可农、田通用,耘草耙适宜在农地使用。
  这些工具的构造样式与附近汉族的无异,都是汉族铁匠打制的,或从县里买来的铁农具,所以这些生产工具都是模仿汉族的,唯有锄头与其他地方的畲族有异,其刃部不是平的,而是圆锥形的,这种锄头用来翻稻头较为方便,但也与附近汉族相同。所以,从生产工具的相互仿样可以看出畲汉两族人民生产工具的交流。耕畜方面主要是牛,有黄牛和水牛两种,根据1949年统计,全村有牛40头,平均每4.5户有1头牛,它们全部用于耕田。在农业运输上,新中国建立之前这里尽是些羊肠小道,出门就需要登山越岭,加上山区道路崎岖不平,不可能应用任何交通运输工具,全部靠人用肩挑。
  勤劳是八井村民的传统美德,全村男女都参加劳动,没有很严格的分工,但在过去犁耙田由男人来承担。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也开始学犁田和插秧,而且完全可以胜任。过去拔秧是妇女的专业,男子很少会拔秧,现男子也干拔秧的活。男子还兼搞手工业,而妇女则管家务多。老年人干些轻活、零工和指导生产等工作。由于劳力缺乏的缘故,八井村许多小孩从小就参加劳动。
  在1949年以前,八井畲民每人平均要耕种2亩多田地,但因无劳动力的畲家占多数,因此形成地多劳力少的状况,而且山区的地比平原的需要更多的劳力,因而,显得八井村劳力不足,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农民自发组织帮工来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一般在农忙时,除了插秧外,其他事都可帮工,几家人互相换工、轮流收割、耕种。一般都是以工代工,不计男女劳力,帮一天工主人只给一餐饭,不计工资。这种季节性帮工在1949年以前是普遍存在的,也形成为一种惯例,彼此间没有剥削存在,纯是一种互助性质。在家庭劳力组织上,过去都是个体单干,所有农事由各家自行安排,没有其他生产管理上的共同组织。
  据统计,在八井村1个劳动力全年的田间劳动最多能达280天,最低也有160天,劳动力强的女人可耕9亩田,最低也可耕5亩地。1949年前,雷志华给地主当雇工,他们2人共耕作地主田地20亩。其中1.5亩是地瓜田,全年可收成120担左右。如果每人每年的口粮平均以480斤计算,可供给25人吃1年。如以自耕农计算,在八井村这个地方,只要耕作1亩上等田即可维持1个人全年的食粮,但由于1949年前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向地主租佃的,需要付给地主以高额地租,因此,即使是丰年,绝大部分畲民还是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
  八井畲民在常年劳动中,已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知识。如他们习惯用农历计算,一年24个节气一般的老农都能对答如流,播种、收割、施肥等农活,都是根据24个节气来安排的,其安排详见下表:
  耕作技术方面:水田一般是二犁三耙,即在秋收后,有的田种上麦子;有的先把稻头挖起来烧后作肥料,约在十二月把田犁好晒土,明年三月临春耕时,再引水来溶田,并施1次人畜肥约20担作基肥,然后耙平;其后不久,再翻犁1次,插秧时再耙1次,然后再用“木梯”把田耙平,就可以插秧了;插秧的同时,再施1次草木灰肥,每亩用量约15担。早稻一般不用除草,但在播种时需把田埂草铲除掉。早稻插秧后15天左右,再间插晚稻。早稻一般只要65~70天就可以收割。早稻收割后,挖去稻根15天后,晚稻除草1次,施肥数量一般与早稻相同,施肥与除草同时进行,这样到了十月立冬时就可收割晚稻。
  旱田都种单季稻。旱田的耕作比较粗放,一般只一犁二耙。先挖起稻根,然后翻犁晒干,下种时再引水进来,耙二次即行。旱田大部分不施肥,如果施肥,每亩约施人畜肥5~6担,并除草1次。旱田的产量比水田低,亩产才100斤。有的单季山田还施用牛骨肥1次,每亩每下1斤种子施1斤牛骨。牛骨肥的制作是把牛骨压成粉,掺和进稻草灰和人粪;其分量大约是牛骨5斤和人粪半担、稻草灰1担一起拌搅作肥。施肥后产量较高,这是畲民在长期农作摸索中作为增产的一种经验。
  地瓜最早在芒种时种下,最迟不能超过夏至。种地瓜的耕作技术简单,首先进行翻犁,然后用锄头敲碎土块,搞成一畦一畦后,把地瓜苗插下去。1949年以前一畦通常只种一行。种地瓜的肥料以草木灰为主,方法是挖洞施肥,即在每株旁挖一个洞盛肥料。第一次下肥,大约每亩需草木灰20多担;约半个月后,除草1次;1个多月后,再下第二次肥,施人畜肥约20担。过去种地瓜不割藤,也不再翻土。
  过去种麦子不用犁,用锄头把稻根挖出来,把地挖得一畦一畦的,上面有一层薄薄的松土,能盖埋住种子就行。1949年以前不用条播,采用的方法是挖洞点种,把种子和肥料放进洞里,盖上松土即可。种小麦每亩需肥料约32担,以草木灰居多数;而大麦则仅需15担,其肥料也是以草木灰、土粪居多。
  在新中国建立前,选育种办法很简单,只要选择一丘长势比较好,没受过灾害的就选为种子。育种时,先把谷种浸在木桶里,把浮在水面的捞起来,沉下去的即作为秧苗种子。
  早晚稻的行距都在33厘米左右,根据老农的经验,凡是水田土质好的秧要插得稀些,土质差的田秧则要插得密些,但相差也只是5~6厘米。因为他们认为,土质好的田,秧苗插稀些,秧可以长得茁壮;而土壤差些的田,插密些,秧苗多长些也可以多得收获。
  八井村水利灌溉设施只有两条10米宽的水沟,没有池、潭建设,更没有水坝蓄水的设施,因此,水利灌溉方面,都是利用天然的山水,对水资源无力控制,有水整天流,无水则干旱。而旱地都是靠天下雨来灌溉,名为“靠天田”。
  新中国建立前,农业的病虫害很厉害,而且种类又多。稻子以蜉流子最厉害,其宿于稻根,吃掉稻根茎使之枯萎。此外,还有螟虫、琉球虫等。地瓜以九节虫、金龟子最厉害,尤以九节虫更凶,把根茎咬断,使之枯萎而无收。由于当时畲民科学知识极端贫乏,认为这是天灾、气候的关系,因而通常把防止虫害的唯一办法寄托在神灵身上,拜神求佛以求防治。
  1949年以后,农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全面推广水稻新产品和连作制,耕作技术改由一犁一耙为二犁二耙甚至三犁三耙,改旧式步犁为新式深耕犁。犁分为犁辕、犁底、犁板、犁箭、犁把、犁头、犁铧、犁弓八部分,犁头、犁铧是铸铁的,其余均为木质,一般重24公斤左右。耙分为耙身、耙架、耙梁、耙齿、龙楸等五部分,耙梁是用木连成的,重18公斤左右。田刀分为田刀和田刀柄,柄木质,重2.5公斤左右。五齿耙分为耙齿和耙把两部分,柄木质,重1.8公斤左右。其余还有斗笠、谷桶、扁挑、草刀、箩筐、风车、谷砻、石臼和石杵槌、筛、磨、簸箕等。利器有大柴刀、镰刀、斧头、锯子等。这些工具与汉族无差异,都是从市场上或汉族铁匠处购买来的。
  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产劳动的个体化和农业工具的改革,过去集体化时期使用过的插秧机、切薯机、电动打谷机、手扶拖拉机等都不用或很少使用了,但一些适应于山区和个体劳动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小型农业生产工具仍继续使用。八井村畲族普遍使用脱粒机代替了以前的稻楻、稻梯;除病虫害则用喷雾器。现在田间管理也有改进,在普遍进行三翻三耙的同时,也进行同次数的除草;除虫主要靠掌握好虫期,用农药来治灭;水稻品种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通常都选用各个时代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例如“闽优一号”、“威化二号”等;地瓜的情况也一样。水田翻耕过去为20厘米左右,现在则28厘米左右;深耕后便于密植,1亩田可以增播秧苗2万株以上,如肥足和管理得当,密植能增产。种子的使用量与收获量因土质的不同而有差别。大致是水稻、地瓜1∶21;小麦1∶17;大麦1∶19;京豆1∶13;田豆1∶10;黄豆1∶9;马铃薯1∶19;芋头1∶12;玉米1∶6;高粱1∶7;豌豆1∶8;四季豆1∶16。不适宜种双季的水田逐步改回种单季;在适宜种双季的田地中,多实行两熟制(稻—稻,稻—菜,经济作物如西瓜—稻等)或三熟制(稻—稻—蔬菜等)。蔬菜种植一般不外售,自己食用。蔬菜主要有萝卜、南瓜、茄子、冬瓜、菠菜、扁豆、老虎豆、辣椒、白菜、芥菜、葱、蒜、韭菜、芋头、胡瓜、空心菜等。但近几年也种一些批量卖于市场。此外,近年来还有人把闲置的旱田与山地用来种植龙眼、橄榄、柿子、柑橘、柚子等果树,生产水果供应市场。
  现在八井村已很少使用如牛骨粉、兽骨粉、草木灰、垃圾灰、山灰、沟土、沃土烧熏、人粪肥、禽畜粪肥、饼肥等农家肥和天然肥,普遍是到市场上购买硫酸铵、钾镁肥、尿素、碳铵、氯化钾、复合肥等化肥。除虫一般常用的农药有甲铵磷、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稻瘟净等。化学肥料与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质弱退,瘦瘠情况逐年深化;化学农药的喷洒,也污染了空气,致使天然的灭虫、除虫的能手青蛙、蛤蟆、田蛙、水蛇等大量消失。干粉农药的喷洒,随风吹散四方,也殃及山林中的黄鹂、啄木鸟、夜鹰子等,造成了其负面的环境问题。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