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态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3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生态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问题
分类号: X171.1
页数: 6
页码: 37-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八井畲民在长期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辅以狩猎、制瓷等多元经济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封山育林、退耕还山等措施,八井周边山体得以改善。然而,乱砍滥伐树木和开山采石现象仍偶有发生,亟待解决。
关键词: 八井村 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

内容

八井畲民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以犁耕农业为主,水田种植的水稻和旱地种植的番薯是粮食来源的大宗。其次,他们也种植姜、葱、蒜、韭菜、黄瓜、丝瓜、苦瓜、南瓜、葫芦、辣椒、青菜、油菜、蕹菜、苋菜、芥菜、包菜、花菜、萝卜、胡萝卜、白菜、四季豆、扁豆、豌豆、芋头、薯蓣、大豆、花生等蔬菜和油料作物。其三,他们也种植橄榄、龙眼、柑橘、柿子、甘蔗等水果,并饲养家畜、家禽和自制一些日常用品如竹木器等,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们也到山上狩猎和到小获海边从事讨小海的生产,向大自然索取,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此外,由于八井地区的碗窑里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故从宋代以来,碗窑里的制瓷业一直持续发展,有时也曾出现繁盛的时代。过去烧窑要靠柴草,所以附近的畲民也到自己的山上砍柴、割草,卖给瓷窑用以烧瓷。因为这种卖柴草的行为是畲民唯一可以挣到比较多现金的行业。这种只砍不种的现象使得山林破坏殆尽,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以致1928年连降3天暴雨后,干旱的山体一下吸收那么多的水分,使得吸附水饱和的表土松动与流动,导致了山体崩塌,形成汹涌的泥石流将碗窑里淹没,毁掉了整个村子和该处的制瓷业。因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八井周围山上以前郁郁葱葱的原生林早已不复存在,山上多只剩下桃金娘、黄瑞木、胡枝子、杜鹃、蚊母树等灌丛和杂草。
  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也进行过人工林的营造,但据说效果并不是很好,没有改变环境面貌。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可持续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其中除了大力宣传外,主要的变革措施是把荒山承包给个人经营,而且承租时间50年不变。因此,有许多人承包了荒山种树,在八井周边山上人工营造了许多常绿针叶林群落,有的种马尾松树,有的种杉木树,有的则营造马尾松与杉木杂合的混交林。经过25年退耕还山、封山育林的努力,八井附近的山体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工林成长起来,山开始绿了。所以,今天当我们从八井村眺望周边的大山,到处都有茂密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或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绿水青山,郁郁葱葱,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八井村和横埭(竹里村的一个自然村)村之间仅一溪之隔,距离很近。因此,20世纪50年代,横埭属于八井村。但在当时,两边的通道只有一座小木桥,八井地区夏天雨水多,小木桥经常会被洪水冲走,造成两边村民无法通过,联系困难。曾因这一原因,横埭不得不在20世纪60年代与八井村分开,并入与该村有一山之隔的竹里村。1983年,八井村从县民委等上级部门争取到12000元,修建了横跨小溪的八井小桥,大大方便了溪流两边的八井与横埭、竹里村群众的联系。
  八井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除牛洋村外,其中3个村民小组为八井自然村,其住宅连成一片。牛洋村以前住在山顶,生活环境较差,水、电、路等的改善都非常难。20世纪90年代,罗源县推出“造福工程”,对该搬、愿搬、能搬、可搬的特困村实行整村的搬迁。1997年,八井村积极落实县委和政府的政策,从县里争取到18户约90人的“造福工程”基金,把牛洋村全村从山上搬到现在的小获村芝堂前墓亭下。此地位于公路旁,首先就解决了交通的难题。1997年下半年,搬迁地开始建房,1998年下半年牛洋村民搬进了新房。新建在墓亭下的牛洋村有3排砖混房屋,每排约有6户住户,基本解决了水电问题,还修了公共厕所。但从整个村寨公共设施和村民屋内的陈设看,新牛洋村的情况还是落后于八井自然村中的其他3个村民小组。
  搬迁后的牛洋村民远离了他们原来的土地,据他们说,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到那里,因此他们基本不回去种那些土地了,但是公粮依然要向政府缴纳。好在小获村已有许多人不再种田,就让给牛洋村民去种。搬迁后的牛洋村民在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上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2003年7~8月的调查期间,我们看到了八井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乱砍滥伐树木与开山采石的现象偶有发生。八井畲民经过25年左右封山育林的生态建设,其周边的山上的环境已有很大的改观,许多地方林木茂密,人工林也已初步成材,不少原来的裸岩山体也覆盖了绿草,到处青绿、青翠。过去跑走的野兽野禽类也由于树林得到保护和重建以及动物保护而又回到八井附近山里来,以致村民抱怨现在野猪增加,活动猖獗,山上种的番薯地常被它们糟蹋得不成样子甚至没有收获。
  此外,经过25年的宣传教育与努力,八井畲民也改变了烹调习惯,家中虽还保留有烧柴灶,但只用来温饭、温水、节日里蒸蒸年糕或蒸糯米做糯米糍等,每天三顿必需的烧煮,大多都改使用液化气灶来替代。现在人们煮饭、炒菜已极少使用柴草了,从树林里钩斫一些枝枝丫丫,从山上筢些蕨类就足以应付柴灶的使用,不太可能会因烧柴灶或卖柴草而去砍伐树木。
  然而,这次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发现仍有人在砍树,主要是在自己种植的人工林中砍伐树木,不是为了日常煮食用,而是卖到外地挣钱。虽然,这些树是卖树木者在自己所承包的山中种的,现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但他们没有依照法律规定,报经林业部门批准,有计划地砍伐与补种。因此这种行为仍属于乱砍滥伐,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完全有可能再次破坏生态平衡,使人们花25年时间所从事的生态建设成果将再次付之东流,所以应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除了乱砍树木外,近年来罗源兴起石材加工业,这也刺激了某些急于发财致富的人滥开石头资源。八井村附近山上有一些石头资源,如在老村右后的山上有块高10米、宽8~9米的圆形石蛋,由于在八井村附近少见与稀罕,八井村民也把它称作“风水石”,把它保护下来。但是就在兴办石材加工业的高潮中,八井村的某些人联合外地人,将它开采了,因此在绿色的山体上留下了一块露出红壤的疤痕,使得满目青翠中,露出一块难看又难以协调的色彩,八井附近山体好不容易恢复的绿色环境遭到破坏。虽然继续的乱开采已得到遏止,但这块不协调的色彩存在,仍在时时提醒人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多么艰难。
  其次是鳗鱼场、水厂、水电站水污染问题。八井村在小获溪的北岸,原本有很好的水资源,即便是小获溪上游建立水库蓄水,影响到一些流量问题外,水体仍是清澈的,还可以作为饮用水。然而,近年来,政府在村子上游的碗窑里处建水厂生产自来水,建发电站发电,村里有人也把村西的土地租给外地人办鳗鱼场,而这些生产单位又处于村落水流的上游地带。鳗鱼场除抽取溪水外,主要是向水库买水养殖欧洲鳗鱼出口。因其每天需换两次水,也要排放两次养鳗池里的水,这些池水包含了鳗鱼的排泄物、剩余的饲料等,非常腥臭,使用在水田中犹可,因其富含有机物,植物可以吸收。但这种养鳗场的污水排入小获溪中,就使得八井村以下的小获溪水体被污染,无法作为村民日常洗涮之用。特别是在2003年的大旱之年中,40多天不下雨,八井村的土自来水供应困难,人们在燥热难忍的情况下,也不敢到村边的溪里洗澡、洗衣服,因为这将染上一股腥臭。如果要使用的话,得跑到养鳗场的上游去,这一是路远,二是那里虽没有养鳗场的污水,但却有水厂和发电站的污水,那种污水虽没有鳗场污水的腥臭,却有油污和化学物质如氯化钠等。所以,小获溪虽是一条在大旱中仍有水的溪流,但由于其上游有污染,八井人现只能看着小获溪中的水白白流走,无法用它来解决旱灾之苦。中游的八井如此,下游的罗厝里、小获村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所以,水污染的问题也成了八井村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问题。
  其三是垃圾污染问题。八井畲民传统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家中的垃圾暂时堆积在住宅之外的某处,以后再烧掉,并把这种火烧的垃圾灰或火烧土(山皮灰)当作肥料送到田里做基肥。在过去,人们的垃圾主要是些容易降解的东西,如尘土、废纸、有机物等,其他如剩饭、剩菜或菜帮子等都可以用于喂养牲畜或家禽,其遗留物很少。这是农村解决垃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今天,时代变了,垃圾中的东西也不同于过去,现代的垃圾有许多是不可降解和不可烧毁的东西,如塑料袋、农药瓶等的工业品。其次,八井畲民今天几乎都使用化肥,很少使用农家肥,甚至八井人连猪都不养,因为嫌其粪便恶臭,污染空气等。其三,农村多是自家打扫门前雪,也不存在垃圾处理的系统与机构,把这类工业垃圾集中送到垃圾场去。因此,在今天,包括畲民在内的农民主要是保证自家住宅和庭院中干净,而不管住宅或院子外的干净,所以这些工业生产的垃圾丢在自家住宅外,特别是路边和排水沟边,希望借助雨后的大水将其冲到下游去或海里。因此,平常进入村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那些无法很快降解的工业垃圾,如塑料袋、泡沫塑料等,造成小环境的污染,使得村里的景观甚为不雅,生活环境质量不高。
  我们调查临近结束时,台风袭击广东、福建,也引起罗源县普降大雨,这场大雨非常及时,它缓解了旱情,使许多缺水的田地在立秋前插上了秧苗,保证这些田地多少有些收获。同时,它也使气温降低了许多,使我们这些在酷热与干旱中苦熬20多天的人第一次感到舒适。但是,村中路边、水沟边的垃圾也因大雨冲刷的关系,从老村或新村的高处冲往低处,在有的地方又因水沟的堵塞而全部漫到一块刚插了秧的水田中,形成一大片多由废旧塑料袋构成的垃圾层。大雨刚停,来巡水的田地承包者见了,只好去清理被堵的水沟和下田去捡垃圾,把它们再丢到已疏通的水沟中,由湍急的沟水将它们带到下游去,然后,还得在水田中补插秧苗。看来,在八井村,现在这些垃圾的处理已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因为,这种垃圾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将其烧了制成垃圾灰等农家肥回田;村落的体制也不像城市有把垃圾集中,送到专门的垃圾场焚烧或掩埋的垃圾处理系统。因此,这种垃圾污染的现象仍将在八井村持续下去,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总之,如果八井村能解决好以上三个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我们相信,八井村就能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秀美的村落。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