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于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60
颗粒名称: 一、忠于革命
分类号: K892.3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畲族在旧社会所受的苦难和压迫,以及他们在革命中的积极响应和贡献。畲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忠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积极参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阶段,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保守秘密、忠诚于党、团结一致,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畲族人民的革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成为了“忠勇”精神的典范。
关键词: 畲族 福建省 人口分布

内容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受尽了人生的苦累和灾难。这一首畲歌唱出了旧社会畲民的苦难:
  山哈头顶别人天,作田脚踏别人山,
  家在青山山无份,山哈也没一丘田。
  山哈艰苦讲人听,租入财主田来耕,
  好谷割来纳租了,自己全年吃糠爿。
  黄连树下搭草房,百补裙衫难遮霜,
  火笼掏来当棉袄,山风吹来冷难当。
  年年月月担柴炭,为人处世真艰难,
  想来有脚行没路,眼泪淋漓流成潭。
  艰难困苦使畲族人民成了革命的知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畲族革命群众的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并且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异常的忠诚和勇敢。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各个阶段,畲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忠勇”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一步升华。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尤为可歌可泣。
  下面以闽东为例。①
  土地革命时期闽东畲族村先后建立了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畲族党员有453人,建立了3个区级、21个乡级和300多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2000多人。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东有1442个畲族老区重点村(占畲村总数的71%),成为中共闽东特委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被称为“堡垒村”。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35个,如:福安的凤洋、竹州山、山头村、杨梅洞、采花桥、细日山、孟尾、林洋、城阳茶洋、松罗茶洋等,霞浦的龙潭、后章、溪墘楼、三斗、五斗、田头洋、南山、青皎等,福鼎的瑞云、双华、牛埕下、白石、章家山、牛屎墩、龙潭面、梅苎洋等,宁德蕉城的小石、八斗、高山、上东岗、天丰院、巫家山、猴墩等,古田的石桥头,寿宁四家丘、坪岗、长贝头等,周宁的苎园坪。
  畲族中流传着一首《杀头也要干革命》歌谣,表达了闽东畲族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敢做木头不怕钉,敢做笊篱不怕淋。
  火烧黄茅心不死,杀头也要干革命。
  当年曾在闽东苏区浴血奋战的叶飞将军对畲族是这样评价的:“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
  竹州山畲村地处福安与周宁的交界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闽东重要的老区基点村之一。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常在这里活动,中共宁寿县委和县苏维埃设在这里,闽东红军游击队也在这里建立了后方医院和修械所。1935年,国民党军多次“围剿”竹州山,全村遭受敌人火烧三天三夜,数千亩山林和上下竹州等6个畲族自然村全被烧光。县苏维埃主席钟日住等7人壮烈牺牲,27名革命群众被杀害,全村200多人钻深山、住草寮,无家可归。竹州山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杰出表现,是畲族人民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一个缩影。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