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乡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47
颗粒名称: 二、畲乡巨变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0
页码: 44-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族在经济和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扶持力度,实施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畲族乡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示范基地、特色经济、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同时,畲族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然而,畲族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减少,更多人离开本乡本土到异地谋求更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畲族的城乡人口结构和分布状态发生影响。同时,畲族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福建省 历史文化 畲乡巨变

内容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1980年开始,闽东各地加大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的预期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进一步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造福工程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省从1994年开始实施“造福工程”,逐步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闽东畲族乡村和畲族群众是造福工程最直接的受惠者。截至2008年上半年,闽东少数民族造福工程共搬迁7406户33363人,占宁德市少数民族总人数的16.77%,共搬迁少数民族自然村713个。福安市搬迁畲族农户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1300元,提升到2007年底的3000元以上。①2008年以后,闽东畲族造福工程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与此同时,宁德市加强畲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闽东畲区已经基本完成路网、饮水和贫困村造福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畲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为了增强畲区的发展后劲,还通过省、市、县三级挂钩帮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民族乡村发展的“造血功能”。
  2.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乡村特色经济闽东畲族总人口数中有90%以上是农业人口,农业经济在畲乡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后,畲乡经济发展显著,至2010年已建立的畲乡农业示范基地有:福安溪塔刺葡萄、虎头水蜜桃,古田富达芙蓉李,蕉城上金贝蜜柚、金垂晚熟龙眼、猴墩柑橙,霞浦西胜巨峰葡萄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福安马山生姜、古田富达茭白、蕉城北山草莓、霞浦瓦窑头槟榔芋、屏南巴地反季节蔬菜等高优蔬菜示范片。还建立韩丹、南山、鹅山、半岭、茶岗等10多个茶叶生产名优品种示范村,成规模种植金观音、铁观音、黄观音等优质茶,创办畲族茶叶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农业示范基地(村)建设对大幅度增加畲族村民收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宁德市还积极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乡一优势产业,一村一优势产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畲族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建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赢得广阔市场。2014年闽东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9083元,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5元,其中坂中、康厝、金涵、硖门、盐田、水门等畲族乡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万元。①
  3.畲族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福安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1998年该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更名“福建省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经济开发区和国家民委改革开放的联系点。开发区遵循“规划入手,基础先行,政策引路,打好畲族牌”的发展思路,着手工农业园区和民族风情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有企业242家,形成以冶金铸造、玩具业为支柱,水电、矿产开发、食品加工、电机电器为重点的产业格局。①此外还有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电机电器工业园区和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的文渡、柏洋两个工业小区。畲族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对推进民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
  闽东各地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新建、改建和扩建了70多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民族中学发展到10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闽东少数民族在校生中有大学生1264名,中专生813名,高中生1721名,初中生3742名,均居历史新高。各民族中小学注重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体项目的培训基地,许多优秀项目如“打枪担”“蹴球”等曾在全国民运会上获表演和竞技第一名。宁德市各畲族乡共有民族医院1所,乡级卫生院9个,村办医疗站235个,有255个村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少数民族超过12万人。全市9个畲族乡都建立了文化站、社会福利院和幼儿园(托儿所),其中村文化站116个。畲乡文教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5.畲族人口常住率下降和城镇化程度提高
  以往闽东畲族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上“同步”,二者相差不很大。近年闽东畲族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大为减少。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闽东畲族常住人口154771人,而户籍人口却有189173人,比常住人口多34402人;这多出来的均为异地流动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8.19%。在闽东各县级行政区(东侨经济开发区除外)中,常住人口均比户籍人口少,其中山区县份,如古田、寿宁、周宁、屏南等地的畲族,更多人离开户籍地,前往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①。这一现象表明,闽东近两成畲民自觉离开本乡本土到异地谋求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原本“小聚居”的畲族进一步散居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畲族的城乡人口结构和分布状态发生影响。
  与此同时,闽东畲族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宁德地区畲族农业人口146113人,占畲族人口的92.88%;非农业人口4653人,占畲族人口的2.96%。可见20世纪90年代闽东畲族人口主要在农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闽东畲族常住人口154771人中,城镇48371人,乡村106400,城镇率31.25%。
  (二)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闽东的畲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由于长期实行族内婚制,保证于民族语言和文化心理的存续;加上小范围的聚居和山川地理的阻隔,使畲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至今。
  ①陈建樾:《宁德畲族人口的散居化与城镇化趋势》,《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第26—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2010年宁德市各县级行政区“六普”资料畲族常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畲族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许多文化事象正在加剧弱化,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闽东地区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开展对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
  1.实施畲族文化“八个一工程”
  2004年宁德市启动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近期“八个一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八个一工程”预期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进行一次畲族文化的全面普查。已完成闽东有史以来第一次畲族文化大普查,涉及200多个重点畲族村,基本摸清闽东畲族的文化“家底”,积累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2)编辑一套畲族文化丛书。完成《闽东畲族文化全书》(钟雷兴主编)的编纂,共12册13卷,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3)制作一套畲族文化专题光盘。宁德市已完成“总述”和包括畲乡名胜、畲族服饰、歌言、婚礼、祠堂、民间信仰等多个专题的制作;福安、霞浦、福鼎、蕉城也各自完成具本地特色的专题光盘若干。
  (4)建设一个畲族文物馆。2008年在宁德中华畲族宫内建成“闽东畲族文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畲族分馆”。
  (5)开辟一条畲族风情旅游线路。目前比较成熟的畲族风情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主要有:蕉城区的中华畲族宫、亭坪、上金贝畲族风情游,福安市的穆阳畲族民俗古镇、虎头、溪塔畲族风情游,福鼎市的方家山畲族民俗村,霞浦县的溪南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民俗村等。
  (6)命名一批畲族重点文化村。2004年和2006年宁德市人民政府先后命名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廉岭、康厝畲族乡凤洋,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为“畲族重点文化村”。
  (7)创作一台畲族歌舞剧。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已完成首部以畲族文化为题材的舞剧《山哈魂》的创作,2015年12月首演,并在第六届福建艺术节上获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剧目一等奖。
  (8)编写一套中小学畲族文化乡土教材。已全部完成中小学畲族文化乡土教材的编写。宁德市民族中学组织编写《畲族文化简说》(高中用书),宁德市教育局、民宗局组织编写《畲族文化读本》(初中用书)和《畲族文化常识》(小学用书),并在各民族中小学使用。
  2.保护与传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各级政府以分批次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方式加强这方面工作。
  2005—2017年,闽东有57项畲族文化项目(包括扩展项目)先后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6项,福建省级17项,宁德市级34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名录如下。
  国家级:畲族小说歌(霞浦),畲族民歌(蕉城)(以上2006年5月公布),歌会(瑞云四月八)(福鼎),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福安)(以上2011年5月公布),畲族银器锻制技艺(蕉城),畲族婚俗(霞浦)(以上2014年11月公布);
  省级:霞浦畲族小说歌,福建畲族民歌(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闽东畲族歌言)(蕉城),畲族奶娘催罡巫舞(福安),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闽东畲族婚俗(霞浦),畲族三月三节俗(福安),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以上2005年10月公布)!畲族武术(盘柴槌)(霞浦县),福建畲族歌会(福鼎市)(以上2009年5月公布),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蕉城、霞浦),畲族医药(福安),畲族银器制作工艺(银饰锻制技艺)(以上2011年12月公布),畲族民间舞蹈(龙头舞、铃刀舞、猎捕舞)(蕉城),畲族武术(福安金斗洋畲族拳),畲族乌米饭制作技艺(福安),畲族斗笠制作技艺(霞浦),畲族服饰(霞浦)(以上2017年1月公布,)。
  3.修编、出版一批畲族史志和文史资料
  畲族志主要有:《霞浦县畲族志》《福安畲族志》《福鼎畲族志》《闽东畲族志》《宁德市(县)畲族志》《富达畲村志》《穆云畲族乡志》《福安雷氏志》《康厝畲族乡志》。
  文史资料主要有:《畲族传说故事》《闽东畲族革命斗争纪实》《闽东畲族民间故事》《闽东畲族谚语》《崇儒乡畲族》《闽东畲族歌谣集成》《猴墩茶人》《蕉城畲族歌言简集》《畲族文史资料专辑》《梦里畲乡》《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志》《闽东畲族百年实录》《福安畲医畲药》《传世畲歌》。
  2011年至今,福建省民族研究所陆续出版《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畲族卷》,现已出版的家族谱牒、契约文书、小说歌、民间故事等分卷中有许多闽东畲族的资料。
  4.进一步弘扬畲族优秀文化
  地方政府加大对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的投入。1988年宁德地区建成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闽东畲族博物馆,成立畲族歌舞团;1995年建成中华畲族宫,2006年新建畲族博物馆,2008年建成畲族文物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和闽东畲族文物馆被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展示和宣传闽东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畲族歌舞团积极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是全国文化先进集体。
  2005年开始,宁德市民族中学坚持开设校本课程《畲族文化简说》,对各族学生进行畲族优秀文化教育;配合课程教学建立的“畲族文化展厅”是目前最为全面、系统的畲族历史文化展示。
  2009年,经中共宁德市委批准成立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地市一级的畲族文化研究所,为闽东畲族文化研究搭建起重要的学术平台。
  2010年开始,福安市先后在溪塔、铁湖、后舍、梨田等畲族村建立畲族文化中心,布置畲族历史文化图展,系统宣传、展示畲族历史文化。
  每年“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分龙节”等畲族传统节日,福安、霞浦、福鼎、蕉城、古田等县市区都举办大型的歌会和民俗文化活动,弘扬畲族文化。通过歌会和文化活动,还培养了一批歌手,扩大了承办村寨的知名度。
  2012年迄今,福建省有关部门先后在福安、福鼎、霞浦、蕉城举办高规格、大规模的“‘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
  2015年,为加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创造畲族文化生态保护新局面,省文化厅授予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墩、金涵畲族乡上金贝、霍童镇八斗,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廉)岭、仙岩,康厝畲族乡凤洋、金斗洋,穆云畲族乡溪塔,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佳阳畲族乡双华,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崇儒畲族乡上水、水门畲族乡半岭,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等畲族村,以及宁德市畲族歌舞艺术传承中心,共15个单位为第一批“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
  2016年由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全国台联与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导,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会、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畲家企业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一家亲·2016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五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福安市举行,通过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艺展演、少数民族文艺论坛等活动,表达两岸少数民族同胞加深亲情往来的愿望和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歌颂。
  2017年5月25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的决定。这是宁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法,标志着宁德市畲族文化获得立法保护。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