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籍定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46
颗粒名称: 一、落籍定居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0
页码: 35-44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闽东畲族的历史迁徙、经济形态、语言、族内婚制和人生礼俗等方面。畲族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入闽东,积极参与山区开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畲族以山居农业为主,茶叶种植是其重要经济来源。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受汉族影响深远。族内婚制是畲族的传统,但随着社会发展,畲汉通婚现象逐渐增多。畲族的人生礼俗独具特色,包括婚姻、生育、建房等重要仪式。
关键词: 福建省 历史文化 落籍定居

内容

(一)三姓入迁
  闽东①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早在唐代畲民就开始迁入闽东;明清时期大批畲民迁入闽东,开始了定居农业的历史进程。成千上万的畲族新移民,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散布在闽东的茫茫山野,他们主动融入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和周边汉族兄弟一道,垦荒种山,用辛勤的汗水为闽东山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此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闽东的文明与进步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根据闽东现有畲族谱牒统计,自唐至清,畲族蓝、雷、钟三大主姓共有73支迁入闽东,其中唐代2支,明代30支,清代41支;蓝姓25支,雷姓25支,钟姓23支。②
  唐代的2支,最早的是唐干符三年(876年),有畲民蓝应潮从侯官县(闽侯)迁入古田县的水竹洋(今富达村)。其次是唐五代时期,
  ① “闽东”在唐宋时期为长溪县,元明清三朝为福宁州(府)。民国初至1934年先后属福建东路和闽海道。1934—1971年为福建省的行政督察区和福安专区。1971年至2000年10月为宁德地区,此后称宁德市至今。“闽东”的范围多有变化。1983年以前的闽东曾包括罗源、连江两县,1989年竣工开馆的“闽东革命纪念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的陈列都包括罗源、连江。本书所称“闽东”除专门说明外,一般指1983年以后的宁德地区和今宁德市的范围。宁德撤地建市时辖蕉城区和霞浦、柘荣、寿宁、周宁、屏南、古田6县,代管福安、福鼎2个县级市。
  有钟姓畲民从汀州上杭迁入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又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移迁今坂中畲族乡的大林村。
  还有一些是语焉不详的“来历不明”者。如北宋时就有雷姓畲族迁住福安金斗洋村。《福安畲族志》有这样的记述:“坂中和安钟谱载,‘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金斗洋)雷谓礼。时为北宋末年。”①现今金斗洋畲民口碑还在流传类似说法。这也是有关闽东雷姓畲民的最早记述。
  畲民大批迁入闽东是在明清时期,尤以万历至乾隆中期(约16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200年最为集中。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有雷姓畲民由罗源北岭迁福鼎白琳牛埕下,这是有明确时间记载的进入闽东的第一支雷姓畲民。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福安后门坪雷姓,明成化二年(1466年)从福州方向转迁而来;宁德猴墩雷姓,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罗源迁入;霞浦水门茶岗雷姓,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浙南迁入。
  闽东最主要的一支钟姓畲族是“大林钟”。该支派祖籍广东,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辗转迁福安大林村,后来大林钟氏宗祠就成为闽东钟姓畲民共祀的祖祠,支派始祖被奉为钟熙侯王。
  明中期以后蓝姓开始大批进入闽东。较早的有宁德飞鸾葡萄坑蓝姓,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罗源八角井迁入。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福安穆云溪塔蓝姓,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自寿宁迁入;霞浦盐田青皎牛岭蓝姓,天启元年(1621年)自罗源迁入;霞浦崇儒上水蓝姓,崇祯九年(1636年)自浙江泰顺迁入。
  乾隆后期以后畲族入迁闽东的历史基本结束。
  据推算,乾隆后期在今之闽东范围内有畲民4万多人,其中福安县约1.4万人①。清光绪《福安县志》载,“各都畲民村居”共有209个。
  明清时期畲族的迁徙活动相当频繁,情况相当复杂。从族谱资料看,迁徙大都是一家一户进行,“迁迁住住,徐徐而行”,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走过许多州县,才最后停下脚步;而且没有固定的路线,沿着海岸线迁移可能是一条主要迁徙路线。②大体上是从闽粤赣交界的漳州、潮州地区迁出,经泉州、福州(闽侯),然后或从连江、罗源进入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或从闽侯进入古田、屏南和宁德一带。
  进入闽东后,畲民仍然在继续频繁的流徙,有在县内,也有在县际;还有一部分继续北迁,散居浙南温处两州(今温州、丽水两市)各县,其中有部分又回迁闽东。《丽水地区畲族志》:“今调查统计,由福建入迁处州的蓝、雷、钟三姓有35支,由福建迁居浙江平阳、瑞安、杭州钱塘(今萧山)等地后分迁来的7支,共计42支,他们散居于丽水地区的9个县市……另有9支族返迁福建。”①
  畲民“在漫长的流徙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地方并没有全数迁走,迁走的只是一部分,其余仍在原处安居下来,故迁移沿线都有畲民住居”。②这样一来,畲族的分布越来越分散,畲族就是这样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闽东畲族的许多宗谱还记述了这样的传说:唐末盘、蓝、雷、钟等姓畲民共三百六十余口随王审知为向导官从海路入闽,其中盘姓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其余在连江马鼻登岸,经罗源大坝头后分迁各地。
  闽东畲族有蓝、雷、钟、李、吴、杨六姓,蓝、雷、钟三大姓构成畲族的主体,占畲族总人口的95%。畲族各姓人口大致比例:蓝28.9%,雷36.2%,钟30.4%,李、吴、杨等合计5%。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宁德市畲族人口15.4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1.7%,占全市总人口的5.5%;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2.3%、全国畲族人口的21.8%。
  (二)分布格局
  1.首选福宁
  闽东地处东亚大陆边缘,依山面海,资源丰富。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禾稻、甘薯和蓝靛、苎麻、茶叶等山地作物的生长。闽东民风质朴,喜于接纳。《闽书》云:“福宁州西北依山,东南际海,鱼盐螺蛤之属不贾而足,虽荒岁不饥。其俗朴而专,和而静……福安,慷慨尚气,俭侈相半。男女安耕织,兄弟不相离,士民淳,尚作力,无浮靡之态。婚嫁称家,不相求备,其美俗也。”
  可见闽东自古就是一个富庶而又充满温情的地方。在农耕时代,这样的生存环境很能够养人,这样的民风民俗也格外能够吸纳人;广大畲族先民在封建官府招民垦荒和“免差徭”政策的背景下,很自然地首选闽东近海濒海的山区或半山区,开始新的生活。
  2.开发山区
  闽东大地,山多田少。尽管早在南宋之时就已是“插稻到山顶,栽松侵日边”(宋·王十朋《入长溪》诗),但是引发人们更大兴趣的却是围海造田。历朝历代闽东沿海各县不乏筑海成田的光辉记录。长期围海造田缓解了土地矛盾,使闽东山区尚存较大的开发空间。
  霞浦赤岸一带的营田陂始建于五代,垦辟盐卤地千余亩。后经历代不断整修,乾隆时“其势愈壮,今本都(今赤岸一带)皆籍灌溉”(清·李拔《福宁府志》卷五)。
  福安的甘棠洋始围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耗时60年,筑堤10.16千米;到宋元之时已围海2400亩(陈一夔《甘棠堡琐志》卷上)。后代劳动人民继续努力,围垦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今天闽东最大的平原,拥有良田万亩,被称为“闽东第一洋”。
  宁德六都的赤鉴陂(西陂塘)始筑于宋朝元祐四年(1089年),“筑堤上广二丈,长二里”,“溉田三百十八顷,受种二千四百石,园艺不计”(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十六)。
  据乾隆《福宁府志》载,18世纪中期霞浦县有陂2处,福鼎县有塘、陂12处,福安县有塘、圩57处。
  围海造田大大缓解了人口增殖与土地的矛盾,为大批畲族新移民提供了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广袤的山区空间。这许多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族群,怀抱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信念,络绎不绝地到闽东来做“山客”,进而定居落籍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于是,闽东、浙南开发程度较低、人口密度也较低的山区就成为他们的新家园。
  闽东近海沿海山区星罗棋布的畲族村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以福安为例,全市“畲族自然村721个,但64.82%的自然村都位于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尽管该市平原面积占全区的34.5%,达158平方公里,但畲族基本上与这些粮食高产稳产区无缘。”①
  3.滨海畲村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了封锁占据台湾的郑成功,实行海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30里,造成大面积耕地抛荒。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计,闽东沿海因为迁界总共荒田2441顷,其中霞浦(含福鼎)1797顷,福安484顷,宁德160顷。②荒田的面积占原有耕地5586顷(乾隆《福宁府志》卷十)的43.7%。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野蛮的措施保证迁界政策的实施。“编篱为界,越界数步,即行枭首。田庐荒废,鱼盐失利,百姓流离,惨不可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郑克塽归顺,海氛始靖,下诏开界,民归故土”(乾隆《福宁府志》卷四十三)。
  复界之初,沿海村镇“远迁者乏费莫归,附近者尽回梓里,搭茅开垦,重新筑堤”。“较原迁之数,十无回三,断炊有七。”清政府为鼓励开界复垦,规定“开垦田土,随垦随报,三年之外升科输银”(《甘棠堡琐志》卷上)。优惠的政策和大片的荒地吸引了一部分先期已经移居闽东(包括罗源、连江等地)、浙南近海山区的畲民,使他们也加入到复界垦荒的行列。复界垦荒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今福安的甘棠、下白石、湾坞、溪尾,福鼎的桐城、前岐,霞浦的牙城、水门,以及宁德的七都、飞鸾等沿海乡镇的许多畲村基本上在这一时期形成。
  复界使闽东原有的畲村分布格局得到一次较大的调整,提升了沿海畲村的比例。
  清末,福安南部沿海五个都的畲民村居就有30个(清光绪《福安县志》卷三)。这许多畲村都是复界后迁入(其中金腰带村明代已迁入,复界后回迁),除下王坑、通湾洋系由罗源迁入外,其余都是福安县内或从相邻的宁德县迁入。今天,福安南部沿海三乡镇有24个畲族村,畲族人口1万多,约占该市畲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闽东其他地方的情况总体上与福安差不多。据统计,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有32支畲民(蓝姓15支、雷姓10支、钟姓7支)迁入闽东各县。其中大部分于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后从浙江南部的平阳(包括今苍南)、泰顺回迁与之毗邻的福鼎桐城、前岐,以及霞浦的牙城、水门一带沿海山区;小部分是从罗源、连江继续北迁宁德,基本上落户七都、飞鸾的沿海山区(也有迁往腹地山区的如宁德虎浿)。其余向沿海迁移的基本上来自本县、邻县的内陆腹地。
  这一时期畲族迁移的明显特点是短距离,哪怕是跨省跨区,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都离得比较近。也有少数远途跋涉的,如雍正二年(1724年)有一支蓝姓畲民自上杭县迁福鼎沿海前岐的梅溪,第二年有一支钟姓畲民从武平县迁宁德内陆赤溪的斑竹。①
  复界为畲民重新选择生存环境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遇。从整个闽东来说,经过“复界”,畲族村落的分布得以重新整合,沿海畲村数量增加了很多,基本确定了今天闽东畲族村落的分布格局。宁德市现有的240个畲族建制村中,福安、霞浦、福鼎、蕉城4个沿海县市区就有220个,占91.7%;即便扣除沿海县份中离海稍远的畲族建制村,包括蕉城赤溪镇2村,福安潭头、上白石、社口三镇12村,霞浦崇儒、柏洋二乡10村,福鼎管阳、磻溪二镇5村,仍近占总数的80%②。据历次人口普查,福安、霞浦、福鼎、宁德4县市的畲族人口合计都超过当时闽东畲族总人口的91%。
  (三)文化名人
  畲族定居以后,对家族的耕读文化非常重视,有的畲村也设立私塾,延师授课,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一些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成就,或跻身于上流社会,或成为一方能人、名医;还出现了像古田的富达、霞浦的白露坑等一批文化名村。
  历史上闽东畲族英才辈出,不乏文化名人。这里撷举数例,以资说明。
  蓝孙璇,古田平湖富达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生。1737年考中进士,历任顺昌县教谕、台湾嘉义县教谕、山西怀仁县知县。
  雷国楚(乳名朝宝),福安康厝金斗洋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生。曾师承南少林寺铁珠和尚,结合畲族传统功夫,创金斗洋畲族拳,为畲族武术做出重要贡献。带领畲民习武健身,保卫家园,身后被尊为“雷大三十二公”,立祠祭祀。
  钟缔华,宁德金涵上金贝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生。一生好为公益事业,修路建亭,方便路人。曾出资围海造田180亩供族人耕种。
  钟良弼,福鼎佳阳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从小好学,嘉庆年赴府应试,因民族身份受到歧视;钟良弼不服,变卖家资,一直告到省城,历尽艰苦,终于胜诉,并得中秀才。畲民视其为英雄,将其事迹编成歌言传唱。
  雷瑞光,福鼎管阳花亭人,道光九年(1829年)生。咸丰四年得中进士。曾任福鼎县正堂。
  雷志波,宁德八都猴墩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同治间创办雷震昌茶庄,带动猴墩成为闽东重要的茶叶加工和转运中心之一。
  钟学吉(又名春黄、陈吉),霞浦溪南白露坑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整理、改编、创作大量畲歌,以长篇叙事歌为主,有百余篇传世。其作品在闽东、浙南畲族社区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末朝歌》《蓝佃玉》《钟良弼》《二十四节气》《十二月歌》《五百杂歌情歌》等。其人其事载入《中国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雷天何,福安康厝半山人,光绪九年(1883年)生。民国元年受畲民公推,长期负责福宁三明会馆事务,为畲民服务。
  雷一声,福安月斗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族谱编纂专家。参与修纂畲族宗谱多部,如月斗雷氏谱、溪塔蓝氏谱、长潭雷氏谱等。
  钟学枪,福鼎松树坪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民间名医。善治少儿疳积,擅长艾灸疗法。终年91岁。
  蓝耀文,古田平湖富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上海法科大学毕业。先后任过邵武、光泽、清流、建宁县长等职。抗战初任福建省动员委员会设计委员。
  钟招能,宁德飞鸾长园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地方名医。
  雷静贞(女),古田大桥梅坪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1926年古田毓馨女子中学师范班毕业,任教毓青小学,创办聋哑班。毕生致力特殊教育事业,为中华聋哑教育第一人。
  雷贤钟,古田大桥梅坪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早年侨居马来西亚,1953年回国。致力于中国的橡胶事业,开辟万余亩橡胶园。获国务院授予的“开荒植胶,热爱祖国”锦旗。
  蓝银妹(女),福安坂中洋坪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擅长以青草药治不孕不育症,医德高尚,被称为“送子娘娘”。
  钟阿银,霞浦赤岸桥头人,宣统二年(1910年)生。擅长以青草药治病,畲区名医。
  钟月清(女),宁德八都南岗人,1912年生。宁德县模范接生员。二十多年间共安全接生530多人(其中危难12例)。
  蓝克宜,霞浦崇儒上水人,1928年生。畲族工艺传人,所编制的“上水畲家斗笠”曾被选送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
  雷石维,霞浦盐田洋边人,1930年生。民乐演奏高手,所整理、改编的婚礼主吹曲唢呐《绣鞋换》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钟成瑞,福安溪尾帕岭人,1933年生。擅长治疗喉科疾病,分喉科病为72症,辨症施治,誉满闽东。①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