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收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77
颗粒名称: 一、居民收入
分类号: C913.3
页数: 4
页码: 249-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铁湖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农业收入较低。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800元,高板村居民收入可能最高。
关键词: 福安市 铁湖村 服务业

内容

(一)关于统计的说明 在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下,要准确地统计农村居民收入是非常困难的。这不仅在于难以做到挨家挨户的逐家登记,而且即使能做到,农户也很难准确地说出上年全家的纯收入额。此外,统计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做到统计口径的一致,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城阳乡经管站的统计报表,是目前惟一能系统反映铁湖村居民收入状况的统计资料,而且也是福安市统计局的基础统计材料,但是我们却无法从中看出铁湖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根据城阳乡经管站的统计:1996年铁湖行政村经济总收入为76.6万元;总费用15万元,国家税金2.7万元,乡村集体提留5.2万元,三项合计为22.9万元。按照一般的常识,总收入减成本费用、税金及乡村集体提留,全村居民可分配净收入应为53.7万元,按1996年全村720人计,人均纯收入为745.83元,但城阳乡经管站的统计结果则是人均纯收入2310元。在这两个数据中,前者虽然可以使报表平衡,但是却明显偏低,与铁湖村居民的实际收入状况相差太远;而后者虽然比较接近铁湖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但其来源缺乏依据,也无法使统计报表平衡。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实地调查来估算铁湖村居民的实际人均纯收入。
  (二)畲族村居民收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铁湖的4个自然村几乎每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实际上是畲族村居民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技术不同,打工者的收入差别较大,如在石板材厂当磨工每天可挣100元,锯工每日可挣60元,无技术者打工的收入则低得多,而且找工作的机会亦较少。总体上看,3个畲族村有技术的打工者较少。
  满洋村32岁的蓝柱明可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工者:蓝柱明,未婚,与母亲同住,一家两口有2亩水田,蓝不屑种田,将水田包给别人种,自己外出打工。由于无技术,蓝柱明只能当小工,什么活都干。近几年因建筑市场疲软,找工作已很不容易,经常几天、甚至连续十几天找不到活干,冬天和下雨天更是不容易找工作。这样有时一个月只能打几天工,若交好运,一个月最多可打20多天工。做小工一天大约可挣20多元,不管食宿。为节省住宿费,蓝柱明一般每天都回家住。一年下来,蓝柱明可挣3000元左右。蓝的母亲在家养了1头猪、七八只鸡,在零星的旱地还可收获一两担番薯和芋头。全家的收入合计3600元左右,人均约1800元。
  蓝石平一家则略有不同。蓝石平兄弟都娶了媳妇,仍与父母住在一起,但都各立了门户,分灶吃饭。老人的身体还硬朗,将家里的农活全包了,全家(实际上是3户)一年可收获三十多担稻谷、十几担番薯和芋头,卖一头肉猪,这大体上就是全家的农业收入(约折3000多元)。蓝石平兄弟和他们的媳妇每年春天在家里种完水稻后就外出打工,白天去福安市区,晚上回家。蓝石平无技术,一天只能挣20多元,其弟弟则是村里少有的懂泥瓦工技术者,一天可挣30多元。打工收入加上在家务农的收入,蓝石平一家的人均纯收入约1900元左右。
  蓝柱明、蓝石平均属于无小孩的两代户家庭,故其纯收入属于村里比较高的。若是三代户或两代有无劳动能力子女的家庭,按人口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就要低得多。家庭收入的多少,基本上是取决于家庭中能够外出打工人口的数量,以及打工者是否有技术。根据我们与十多户居民的访谈,粗略计算满洋村的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
  岩角亭自然村居民家庭的农业及外出打工收入状况与满洋村基本相同,只是外出打工的条件稍好些。岩角亭村因坐落在国道边的山坡上,村民去福安打工比较方便,过去还可以到河边捞沙石卖,收入的机会要比满洋村多一些。不过,1996年铁湖村委会让外地人承包了属于该村河段的捞沙采石权,这条增加收入的门路也断了。但因离公路近,打工的机会还是要比满洋村多。粗略计算,岩角亭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1700元左右。
  在3个畲族自然村中,铁湖自然村的条件是最好的。该村不仅有自己的河段捞沙石,还因其坐落在公路边的山下,便于开办饭馆、商店和石材厂,有拖拉机的农户还可从事运输,可以部分地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故居民收入的机会较多。该村在河边种植有几千丛绿竹,仅此一项平均每户的收入就要比满洋或岩角亭村多五六百元。粗略计算,铁湖自然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不低于2000元。
  总的来说,由于畲族村的农业基本上是以解决吃饭为目的,如果要想有钱花,就必须外出打工。而由于务农与打工的收入差距太大,按满洋村居民的说法“打两天工就可以挣回一担稻谷”,再加上农业耕作条件差,所以畲族村民也不愿意专心务农,这就阻碍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始终维持在原有水平。对3个畲族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按当地畲族村居民的形象说法,即是“种田吃饭,打工挣钱”。
  (三)高板村居民收入 在铁湖村委会的4个自然村中,汉族聚居的高板自然村居民收入可能是最高的。由于该村的耕地条件最好,故其农业耕作要比畲族村精细得多。如秋季收割水稻后,畲族村的水田都泡上水闲着,高板村的居民则大面积地种植蔬菜,搭上棚架种植花卉,而且凡是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精心地种上了龙眼、橄榄等水果,河边也种有大面积的绿竹,因此高板村居民的农业收入要比畲族村高得多。另一方面,就外出打工者而言,高板村懂技术的人也要比畲族村多得多,故其收入要高出一截。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柱明
相关人物
蓝石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城阳乡经管站
相关机构
福安市统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