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条件和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65
颗粒名称: 一、耕作条件和技术
分类号: S341
页数: 2
页码: 238-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铁湖村以水田稻作为主,耕地分散,耕作技术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化肥使用和品种改良上。
关键词: 福安市 铁湖村 耕作技术

内容

(一)耕地 铁湖村的农业生产以水田稻作为主。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1996年初,行政村的耕地总面积750亩,当年因国家征用基本建设用地10亩,灾害毁地20亩,年末实有耕地720亩。其中水田654亩,旱地66亩。在4个自然村中,汉族聚居的高板村耕作条件最好,其耕地几乎全部是分布在104国道两侧平坦的水田,机耕或畜耕都很方便。铁湖自然村原来的耕作条件也不错,但自1992年公路边的16亩耕地(其中水田15亩)被征用于建设开发区后,村庄周围已无水田,现有的水田与满洋和高板村一样,全部都在山上,村民到自己的水田耕作需要翻过村后的一座山,步行约需20至30分钟。
  3个畲族自然村的水田都比较分散,且呈不规则的梯田状,最大块的水田不足一亩,小块的只能插一行秧苗(约10兜秧苗),面积一分(0.1亩)以下(几厘)的水田占大多数。但这些水田一般都能自流灌溉,梯田的坡度也不算陡,故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耕作条件在福安市的畲族村中算是比较好的。
  (二)耕作技术 由于水田小而分散,耕牛转弯不方便,所以3个畲族自然村的耕作均以手工劳动为主。1996年,全村只有14头牛,其中能劳役的耕牛仅7头。高板汉族村的水田面积较大且平坦,故均为畜耕。
  畲族村的水田春耕一般为二犁二耙。可用牛耕作的水田,若雇有耕牛的人家帮忙,每天需50元。由于价格较高,村民们为了省钱往往只是一犁一耙或一犁两耙了事。相对于我国南方农村春耕通常的三犁三耙或三犁四耙来说,其耕作显得较为粗放。
  手工犁田一般都用田锄。田锄是畲族自然村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之一。田锄的头部酷似锄头,但比普通锄头略窄且薄、短,田锄的整个形状似锄,像是锄与锹的结合。村民们在锄田时为方便省事,一般都是边锄边耙,顺手用田锄将翻起的田土捣碎(稀)。受这种耕作方式的制约,畲族自然村目前只种一季水稻,每年收割后也不种越冬作物,而是用水泡田,这样第二年锄田就容易得多,但同时也降低了耕地的使用效率。稻作中的插秧、收割等也均为手工劳动。旱作农业亦然。
  畲族自然村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植保技术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其中,杂优水稻良种的广泛使用是粮食产量提高的最直接原因。按满洋村一位钟姓村民的说法:过去种的水稻是高秆品种,1.2尺的间距,亩产三四担稻谷;现在种的水稻是杂优矮秆品种,6寸间距,平均亩产七八担。自80年代起,畲族村居民就已经很少使用农家肥,主要是使用氮肥、磷肥和复合肥。1996年,全村共使用氮肥10吨、磷肥6吨、复合肥2吨,与80年代末相比,化肥的使用总量(折纯)变化不大,然而用肥的结构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复合肥的使用量呈缓慢提高的趋势,反映了畲族农民用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提高。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