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典型畲族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27
颗粒名称: 三、典型畲族村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典型畲族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但都以农业为主,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是提高经济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福安市 穆云畲族乡 经济发展

内容

穆云畲族乡的畲族聚居村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在目前粮食问题已经解决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基本上取决于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水平。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情况看,经济状况较好的也都是那些能够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畲族村。
  (一)虎头村 该村是穆阳水蜜桃的主产地,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村中家家户户都种水蜜桃。1997年,全村共有水蜜桃果园500多亩,总产400多吨,收入29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村(716人)人均增加收入约3500元。村民缪树仔是虎头村种植水蜜桃面积最多的专业户,全家共有8亩果园,1997年因降雨量大,使桃树的坐果受到影响,收入约4万多元,若是正常年景(如1996年),可收入6万多元;村民吴木兰家种了3.5亩水蜜桃,年收入约3万多元,扣除化肥、农药等费用,纯收入可达2.5万元。该村种桃最少的几户居民,每年的卖桃收入也有3000多元。该村还有一些农户在半山区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颇为可观。水蜜桃的生产使虎头村成为全乡最富裕的畲族村,全村96%的农户都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穆阳水蜜桃是很有特色的优质品种,产区非常狭小,1997年,在水果价格普遍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其市场价格仍然坚挺,当地的销售价最高时曾达每斤15元,正常价格每斤也要4元,故水蜜桃的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虎头村正计划再发展500亩水蜜桃,把虎头建设成闽东水蜜桃专业村。
  (二)溪塔村 该村位于山脚,距穆阳镇3.5公里。全村共有113户、514人,耕地530亩,其中水田514亩,旱地11亩。1996年,全村粮食总产19.67吨,人均382.78公斤,粮食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为多种经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村的居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在山上种菜、果、竹、林,在水田里种粮食和蔬菜,在溪边种葡萄,在河里养鸭,此外平均每户还养了3头猪。1996年,全村共有果园面积261亩(户均2.31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21亩。水果的种植以水蜜桃居多,共有70亩;其次为枇杷,有62亩;此外还有芙蓉李25亩,柑橘20亩,杨梅15亩。1996年,全村水果总产173吨,收入69.25万元。全村还种植蔬菜400多亩,蘑菇30万平方尺。畲族农户通过多种经营走上了富裕之路,1996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8元,有105户畲族居民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占全村总户数的93%。近两年,全村有30多户畲族居民盖上了新房。
  (三)洋坪村 为全乡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畲族聚居村。1996年,全村共有159户、700人,人均纯收入1600元。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和种植蔬菜。由于洋坪村的土地较少,故村民有外出打工的传统,每年都有约200人在外省市做工,多从事烧炭、食品加工等劳动;一般均为年初走,年底归。在村里的劳动力也通常在农闲季节到附近的集镇打零工,以赚取收入,单纯务农的很少。此外,种植蔬菜和栽培蘑菇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蓝成长一家5口,1996年栽培蘑菇1000平方米,收入约3000元;农闲时兼业做泥工收入约4000多元;出栏两头肉猪,收入约1000元;茶叶收入约1000元;种水稻收入约2000元。全家合计全年纯收入约11,000元,在全村属中上水平。
  上述三个村的情况表明了畲族社区经济发展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程度。耕地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的虎头村,充分利用本村有利于发展穆阳水蜜桃的特有优势,通过发展水蜜桃生产步入了全乡最富裕的行列;耕作状况一般的溪塔村则通过精耕细作,甚至在溪边的鹅卵石滩地都精心地种上了葡萄,在小溪上空搭起葡萄架,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多种经营,使全村绝大多数居民生活进入了小康水平;而洋坪村的居民大多由山区搬迁而来,尽管离穆阳镇较近,但村舍周围的耕地都是其它村的,本村居民的土地仍然在山上,不仅距离较远,耕作条件也比较差,故众多洋坪村的居民外出打工也有其合理性。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木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