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26
颗粒名称: 二、农业经济结构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197-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种植业仍占重要地位,粮食、茶叶、水果等为主要支柱产业。
关键词: 福安市 穆云畲族乡 农业经济结构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穆云畲族乡的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6020万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种植业(包括食用菌栽培,茶叶和水果)产值356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21%;畜牧业产值1649万元,占27.39%;林业产值418万元,占6.94%;渔业产值389万元,占6.46%。与1975年相比,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为降低,畜牧业产值的比重增加了17.93个百分点。农业的多种经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了粮食、茶叶、水果、蔬菜和畜牧业等为主的支柱产业。
  (一)种植业 种植业在穆云畲族乡的农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力度的加大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全乡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96年,全乡的农作物播种面积49,312亩,比1975年的40,636亩增长了21.35%,与其它地区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粮食生产。1996年,全乡的粮食种植面积37,722亩,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6.50%。其粮食种植结构为:水稻种植面积219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8.06%;番薯6000亩,占15.91%;马铃薯4000亩,占10.60%;小麦3400亩,占9.01%;大豆1800亩,占4.77%;杂粮等合计种植622亩,占1.65%。其中稻谷总产8013吨,占粮食总产的74.53%,为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与“以粮为纲”时期的1975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降低了11.13个百分点,但由于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比1975年增加了2115亩,增幅为5.94%。1996年,穆云畲族乡粮食的平均亩产为285公斤,总产10,752吨,分别比1975年增长了38.35%和46.56%,人均产粮433公斤,有效地解决了全乡的粮食问题。
  2.经济作物。种植的种类较少,且属于农户的零星种植。种植面积较多且列入统计的仅有花生、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作物,以及糖料蔗、果蔗和席草。1996年,全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90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3%,在种植业结构中居相当次要的地位。1996年,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及产量为:花生500亩,总产65吨;油菜籽300亩,总产24吨;芝麻110亩,总产4吨;糖料蔗200亩,总产800吨;果蔗500亩,总产1750吨;席草180亩,总产40吨。席草的种植主要是满足农户编织草席出售,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3.其它农作物。主要是蔬菜和绿肥的种植。1996年,种植面积9800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87%。其中,蔬菜的种植在种植业结构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80年代中期以来,穆云畲族乡人民政府为了充分发挥当地冬季温暖的气候优势,专门聘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技术,为部分山区、半山区的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全乡的蔬菜种植面积达9000亩,为1984年的2.26倍,产量达5850吨。蔬菜的种植已成为部分畲族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4.茶叶和水果。穆云畲族乡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每个自然村都种植茶树,尤其是畲族村,茶叶生产长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1952年以前,畲族村与当地社区的其它自然村一样,均是在山区的梯田栽培“福安菜茶”(又名“坦洋茶”),田园内以种植番薯为主,沿梯田边栽茶树为辅。这种老式的篱笆茶每亩不到300株茶树,且管理粗放,仅农历八月至十月中耕除草一次,常年不施肥,故茶叶的产量很低。1958年后,推广新式茶园的栽培与管理,提倡条栽和密植,出现了专业茶场,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管理。推广的技术主要有:栽茶时下基肥,三春下追肥;在茶树的幼龄期修剪、培养树冠,留叶采摘,每春茶梢摘一芽二三叶;以草皮或叠岩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新式茶园每亩可种植千余株茶树,亩产可达50公斤~100公斤。70年代,由于强调“以粮为纲”,茶叶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茶叶从二类物资改为三类物资,由统购统销改为自产自销,其购销价格完全放开,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村庄相继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刺激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茶树的种植区域也由山区扩展到河谷平原。80年代,茶叶的新品种“福安大白茶”、福云品系茶等推广很快,农户也主要是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提高采摘技术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畲族聚居的高岭村为“福安大白茶”的主要产地,该村5年生的茶树平均亩产鲜叶261.78公斤,制成的白毫银针品质优异,芽壮毫显;制成功夫红茶则条壮实,白毫多,色泽油润,香、味浓醇,为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良种茶之一。1996年,全乡的茶树种植面积8376亩,总产610吨,分别是1975年的1.96倍和9倍。
  穆云畲族乡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全乡共有果树种类40多种,种植面积较多和产量较大的果树主要有水蜜桃、芙蓉李、枇杷、柑橘、无核柿、杨梅等,其中尤以穆阳水蜜桃最负盛誉。穆阳水蜜桃以果味清香、果大汁多、肉厚皮薄、营养丰富等独特的品质闻名,1995年开始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属高档水果,在国内外市场均很受欢迎,每年都供不应求,目前全乡每年的水蜜桃生产可创产值500万元以上。种桃也是该乡溪塔、虎头等畲族聚居村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96年,全乡共有果树种植面积4832亩,水果总产1533吨,分别比1975年增长了7倍和22倍。主要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为:桃1963亩,总产482吨;芙蓉李577亩,总产160吨;枇杷434亩,总产146吨;柑橘399亩,总产150吨;无核柿430亩,总产218吨;杨梅237亩,总产92吨。
  5.食用菌栽培。主要是蘑菇和香菇栽培。蘑菇的栽培始于70年代,80年代后有所发展。主要是在冬季空闲的农田或村中的空地搭棚,用牲畜粪便和垫猪栏牛栏的稻草经堆积腐烂后作营养基栽培。1996年,全乡的蘑菇产量为100吨。香菇主要采取1987年后推广的袋料栽培方式,90年代初,穆云畲族乡人民政府多次聘请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和寿宁县“花菇大王”给畲、汉族农民传授香菇栽培技术,使香菇生产发展较快。1995年,全乡栽培香菇30万筒,1996年底即增加到100万筒,产量达80吨。食用菌栽培也已成为部分畲族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养殖业 包括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1996年,全乡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2039万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的33.87%。在养殖业中,最重要的是养猪业,全乡的农民基本上家家养猪,养猪也一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90年代以来,穆云畲族乡居民的养猪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购买从上海运来的猪苗,而不再饲养本地猪,使其生产的肉猪在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1996年,全乡共出栏肉猪1万头,户均近2头。家禽的饲养亦很普遍,但仍属于零星饲养,一般家庭都饲养几只鸡鸭,尚未出现规模化的专业户,1996年末,全乡家禽存栏5万只,户均仅8.25只。在部分山区,其中包括一些畲族聚居村,也利用山区的草场等自然资源发展养羊业,其中以温岩、里楼、占溪和洋坪4村的居民养羊的数量较多。1996年末,全乡存栏山羊1500只。
  淡水养殖业以啸溪、下逢溪沿岸的村庄为主。近几年来,啸溪沿岸的虎头、溪塔等畲族聚居村,开始发展淡水鳗、毛蟹、美国蛙等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业,并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