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康厝畲族乡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康厝畲族乡调查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7
页码: 165-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穆阳溪南侧,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共辖32个村委会,185个村民小组,121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康厝村,距离福安市区的公路里程约43公里。康厝畲族乡的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主要物产有水稻、茶叶、花岗岩等。全乡共有6295名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28%。康厝畲族乡的气候温和,适宜于多种经营。该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现有小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92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康厝畲族乡在1984年建立了民族乡。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调查情况

内容

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的穆阳溪南侧,东连坂中畲族乡,西邻周宁县的七步镇和玛坑乡,南靠潭溪镇,北接穆云畲族乡和穆阳镇。全乡南北相距9公里,东西相距约20公里,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共辖32个村委会,185个村民小组,121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康厝村,距离福安市区的公路里程约43公里,目前已与穆云畲族乡及穆阳镇政府所在地连成一片。三个乡(镇)政府相距不足2公里,以穆阳镇为中心形成了两乡一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一节 基本情况
  一、地理和环境
  康厝畲族乡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全乡除穆阳溪沿岸有小块平原外,其余的土地都是群山起伏。西南部的牛板头山,海拔998.9米,为全乡的最高峰;东南部的南头山海拔521米,蛤蟆石海拔616米。穆阳溪从周宁县七步镇流入,在康厝畲族乡西北部与山溪会合,自西向东流经渡头、梧溪等8个行政村后注入廉溪。穆阳溪全长35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宽处60米,是穆阳地区通往赛岐港的水上通道。省道赛(岐)(霞)浦公路沿穆阳溪畔自东向西经过羊溪、岭尾等8个行政村,是通往周宁、闽北的交通要道。
  二、民族与人口
  据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乡总人口24,291人,其中汉族18,76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7.26%;畲族5487人,占22.59%;回族37人,占0.15%。根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提供的数据,1995年全乡共有5938户、24,906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71户、619人。其中,少数民族共有1345户、6295人,分别占全乡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2.65%和25.28%。在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共有18个行政村有畲族聚居。其中,凤洋、长潭、红坪、半山、金斗洋等5个行政村的畲族户均占这些行政村总户数的98%~100%;秋岭、东山、竹沃、彭洋4个行政村的畲族户分别占总户数的66.32%、47.74%、36.43%和21.14%;大坑、施洋、渡头3个行政村的畲族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4.61%、16.99%和16.86%;其余6个村的畲族户均占行政村总户数的5%以下,其中康厝、象地、洋溪、西铭等4个行政村的畲族分别只有1至4户。全乡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合户家庭191户。
  根据1997年6月10日康厝畲族乡争创小康村10项指标验收调查汇总表的数据,全乡总人口25,313人,其中农业人口24,055人,占95.03%,少数民族601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4.99%。
  1996年,康厝畲族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8213人,比1992年增加了413人,4年累计增长了5.28%。在全乡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中,劳动年龄内人口7944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上学的学生为530人,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者92人。不足劳动年龄而参加劳动的人口185人,超过劳动年龄而参加劳动的人口173人。农村实有劳动力7680人。其中,男劳动力5574人,女劳动力2106人,男女劳动力之比为100∶37.97,劳动力的性别差过于悬殊。与1992年相比,劳动年龄内上学的人口增加了6.36倍,不足劳动年龄参加劳动的人口下降了1.6%,表明劳动人口接受教育的趋向增强;女劳动力比1992年增长了11.43%,大大超过了劳动力资源的增长速度,表明妇女参加劳动的人口在增加。
  三、自然资源
  (一)气候与物产 康厝畲族乡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0℃,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雨1650毫米,无霜期329天,土地肥沃,适宜于农、林、茶等多种经营。主要物产有水稻、番薯、马铃薯、茶叶、芙蓉李、水蜜桃、枇杷、葡萄、杉木、松木、油桐、毛竹等。
  (二)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有辉钼矿和花岗岩。辉钼矿的蕴藏量约800万吨,福安市国有的辉钼矿之矿址就在该乡龙甲山麓的赤路村。康厝畲族乡的花岗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质量属上乘,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石料和板材,经打磨抛光后的石板材颇似水磨石米面,但其自然的花纹远非水磨石米板材可比。石板材加工现已成为乡村工业的主要行业。
  (三)水利资源 康厝畲族乡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大多数村落都有山涧小溪流经。最大的河流为穆阳溪,流经8个行政村。全乡建有2座水库,可蓄水33万立方米。至1996年底,全乡共有村及村以下兴建的小水电站6座,为福安市各乡之首,装机容量92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小时。
  四、民族乡
  1984年9月,福安县人民政府遵照1983年《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当建立民族乡”,“建立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乡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一般以百分之三十左右为宜;个别情况特殊的,可以低于这个比例”的精神,决定在畲族主要聚居地建立民族乡,于同年9月至10月先后撤销了坂中、康厝、穆云3个公社,成立坂中、康厝、穆云3个畲族乡。其中,康厝畲族乡的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比例是3个畲族乡中最低的。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畲族乡的乡长由本民族的公民担任,此外在其它方面无明确法律规定。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民族乡与一般的乡并无明显区别。1997年11月,康厝畲族乡共有各类干部107人,其中畲族7人,占干部总数的6.54%。在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和乡长、副乡长一级的干部中,只有2名畲族干部。
  第二节 农业经济
  一、耕作条件
  1987年,康厝畲族乡共有耕地面积24,396亩,其中水田21,975.6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0.01%,水田稻作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地(旱地)2420.3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99%。在全乡的耕地总面积中,畲族农户耕作的土地6357.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06%,其中水田5884亩,占全乡水田总面积的26.78%;旱地473.5亩,占全乡旱地总面积的19.56%。畲族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田面积都超过了全乡的人均水平。1987年~1996年的10年间,康厝畲族乡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1996年为2.44万亩,与1987年相差无几。
  全乡水田的总面积中:平洋田(河谷)占16.54%;山垅田占37.18%;梯田占46.28%。山垅田、梯田合计所占的比例高达83.46%,山地稻作农业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在旱地的总面积中:坡地占88.65%,平地占11.35%,亦显示了山地农业的特征。全乡耕地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为:海拔10米~100米的占31.53%,海拔100米~300米的占29.78%,海拔300米~500米的占15.90%,海拔500米~800米的占22.79%。全乡95.73%的茶园和果园面积也分布在坡地。
  全乡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11,29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29%。其中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661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12%。电灌面积仅280亩。表明农业耕作对自然降水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耕作技术
  由于全乡的耕地以水田为主,而水田又明确地分为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因此,不同村庄之间的农耕技术差别较大。穆阳溪沿岸小块平原水田(即平洋田)均可使用畜耕或机械耕作,而山垅田和梯田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狭小分散的水田,有的甚至只有吃饭桌般大小,耕牛转弯都困难,故只能靠人力耕作。较大块的山垅田和梯田,则是以畜耕为主。康厝乡的畲族聚居村,大多数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虽然畲族人均水田面积高于全乡的平均水平,但其水田的质量相对较差,海拔一般都在200米以上,部分在500米以上,而且多数都是小而分散的水田。如畲族人口最多的凤洋村,80%的水田都靠人力耕作。这种耕作方式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劳动工具,如用于犁田的田锄,收割用的镰刀,打谷用的谷桶、竹围帘等,与50年代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滑坡和90年代后实施的“造福工程”,一些畲族自然村已搬迁到山下,如东山村委会是整个行政村(其中有两个畲族自然村)搬迁到山脚下的河谷平原,新的村落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村名,其居民也仍然耕种原来在山上的土地,使用原来适合山地水田的生产工具,按原来的习惯种植单季稻。然而,村庄的搬迁毕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机会和新希望,村民们因此也比居住在山上更勤快,一些畲族村民在耕种山上土地的同时,还租借其它村的平洋田种双季稻,而且也采用畜耕或机耕等适应在河谷平原种植双季稻的耕作技术。因此,耕作技术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的差别所造成的。
  与50年代相比,农业耕作中技术进步最突出的是植保技术,这主要表现在良种、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目前,水稻种植已普遍采用以汕优63为主的杂优品种,番薯“瑞薯1号”、马铃薯“克新3号”等优良品种的覆盖面也正在扩大。水稻育秧已比较普遍采用农膜育秧和旱地育秧技术。化肥的使用曾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至80年代中期,化肥的施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后已基本稳定。1996年,全乡施用化肥的实物量为2960吨,按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亩121.31公斤,施用化肥的实物总量比1986年的3009.8吨略有下降。1986年~1996年各年度化肥使用量的波动幅度还不到10%。然而,在此期间,农民使用的化肥结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氮肥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和复合肥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1996年,全乡氮肥使用量1680吨,比1986年的2373.65吨减少了29.22%;复合肥使用量746吨,比1996年的18.05吨增加了40.33倍,表明农民施用化肥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非常注重科学施肥,注重平衡施肥。
  此外,康厝畲族乡的农民也很注重使用农家肥,以保持和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近几年来,康厝乡的许多农民从11月至次年的3月都用畜禽粪肥种植蘑菇,1996年,全乡的蘑菇种植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总产800吨,比1990年的总产增长了21.22倍。蘑菇的种植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其种植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其它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丰富的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形成了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用肥方法。
  三、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依然是康厝畲族乡的支柱产业。1996年,农业劳动力占全乡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5.44%;农业总产值3280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9.40%;农业收入4972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37.25%。90年代以来,康厝畲族乡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1983年,全乡的农业总产值仅604.95万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下同),1990年提高到1498.32万元,年均增长2.69%;1996年达6387万元,1991年~1996年平均每年递增12.84%,年均递增速度比1983年~1990年快3.77倍。
  (一)种植业康厝畲族乡的传统种植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在70年代的“以粮为纲”时期,粮食生产更是占有突出的地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着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格局。
  1.粮食生产。康厝畲族乡的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其它较重要的粮食品种还有番薯、马铃薯和芋头,其中马铃薯和芋头还作为蔬菜用。传统的小麦、大麦等已较少种植。水稻的种植面积在50年代~60年代曾大幅度增加,7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甚至连海拔500米以上不适宜种双季稻的山区也种上了双季稻。80年代初,水稻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格局则变化不大。1983年,全乡的粮食种植面积35,288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15%。至1996年,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虽然降至83.49%,下降了4.66个百分点,然而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分别增加到39,800亩和47,670亩,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2.79%和19.07%,粮食种植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1996年,全乡的粮食种植结构为:水稻种植面积25,9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5.08%,与1990年基本持平,比1983年减少了2860亩;番薯种植面积550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3.82%;马铃薯种值面积3100亩,占7.79%;大豆种植面积1700亩,占4.27%;杂粮、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合计占9.04%。而在粮食产量的构成中:稻谷占84.68%(即以68.05%的粮食种植面积生产了粮食总产量的84.68%);番薯占7.87%①;马铃薯占3.74%;大豆占0.87%;其它粮食合计占2.84%。水稻种植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1983年~1996年,康厝畲族乡的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12.5%和26.92%,已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从而为全乡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1996年,全乡人均产粮424.52公斤,在交售给国家1050吨粮食、提留(集体提留和生产留粮)763吨粮食后,人均口粮357公斤。在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人均口粮最低的为251公斤,最高500公斤,均足以解决吃饭问题。
  2.经济作物。主要的经济作物品种有花生、油菜籽、糖料蔗、果蔗、黄红麻等,绝大多数都属于零星种植,尚未形成规模生产。1996年,全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20亩,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9%,与1983年的种植面积大体相当。种植面积较多、产量较大的主要有:花生660亩,总产125吨;油菜籽60亩,总产3吨;糖料蔗320亩,总产1171吨;果蔗420亩,总产1441吨;麻类60亩,总产5吨。与1983年相比,甘蔗(糖料蔗和果蔗)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一倍,花生的种植面积大体持平,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其它作物种植。主要包括蔬菜、瓜类(西瓜)、紫云英(绿肥)等。1996年种植面积6350亩,占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32%。其中蔬菜种植面积4800亩,西瓜50亩,紫云英1500亩。蔬菜种植在康厝畲族乡的农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1996年的种植面积占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1%,总产3240吨,除满足农户自身的需求外,还大量地供应市场。该乡的凤洋畲族村以生产蔬菜的“三辣”(姜、葱、蒜)最为有名,种植“三辣”已成为凤洋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4.食用菌生产。康厝畲族乡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始于70年代初,此后逐渐形成规模,至1990年蘑菇的年产量已达到36吨。1990年以后,全乡的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1996年,食用菌总产达1075吨,居福安市各乡镇的第8位,其中蘑菇总产800吨,比1990年增长了21.22倍。食用菌的种类也迅速增加,除蘑菇外,1996年生产香菇264吨,白木耳3吨,黑木耳4吨,金针菇2吨,草菇2吨。其中,香菇产量居全市各乡镇之首,占全市香菇总产量的38.65%,白木耳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康厝畲族乡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全乡极少数能形成产业化的农产品。
  5.茶叶和水果。康厝畲族乡各族居民种植茶叶有悠久的历史。茶叶也历来是全乡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即使是在“以粮为纲”的1975年,全乡的茶叶种植面积也有3888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全乡的茶园面积达5093亩,比1975年增加1205亩,增长30.99%。此后各年度的茶园面积大体上都保持在5000多亩,1990年为5080亩。1996年,全乡的茶园面积5010亩,其中当年新植面积10亩,可采摘面积4065亩,茶叶总产400吨,均为绿毛茶。
  康厝畲族乡的气候属于热带小气候区域,适宜种植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果树。主要的水果品种有柑橘、香蕉、枇杷、橄榄、无核柿、葡萄、梨、水蜜桃、芙蓉李、杨梅等。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水蜜桃,其味香甜可口,属高档水果,3只水蜜桃即重达1斤,1996年的市场销售价每斤达16元,如能解决保鲜问题还很有发展潜力。近两年拟推广种植的水果还有无核柿、荔枝和晚熟龙眼等。改革开放以来,康厝乡的水果生产发展较快:1975年全乡仅有水果种植面积151亩,1996年增加到2438亩,增长了15.15倍;产量由29.2吨增加到1518吨,增长了50.99倍。1996年,全乡主要水果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分别为:水蜜桃1100亩,总产316吨;柑橘510亩,总产375吨;芙蓉李289亩,总产235吨;枇杷220亩,总产260吨;葡萄105亩,总产60吨;无核柿100亩,总产170吨;香蕉64亩,总产50吨;杨梅34亩,总产40吨。
  (二)林业 康厝畲族乡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山林和宜林面积约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主要林木资源有松、杉、樟、毛竹、绿竹等数十种,是福安市杉木的主要产地之一。1996年,全乡共造林2200亩,幼林抚育面积800亩,成林抚育面积100亩。在当年的造林面积中:用材林1400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00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63.64%;经济林500亩,占22.73%;防护林100亩,占4.54%;薪材林200亩,占9.09%。1996年的林业产出情况为:棕片22吨,竹笋干(鲜笋10比1折干)8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550立方米,毛竹采伐量5万根;当年林业总收入478万元(其中出售林产品收入156万元),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9.61%。康厝畲族乡政府在消灭荒山的基础上把林业开发转向加强林地管理和低产林改造,并认真抓好“两竹”种植,1996年,新植毛竹1000亩,绿竹500亩。畲族村居民大多靠山吃山,林业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
  (三)畜牧业 主要是肉猪、家禽、家兔及耕牛的饲养,以家庭的零星饲养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康厝畲族乡的畜牧业发展较快。1996年,全乡年末生猪存栏7115头,全年出栏肉猪1.3万头(户均约2头),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70.5%和3.95倍,亦即在存栏数量仅增长70.5%的情况下,出栏的数量增长了3.95倍,表明农民的养猪技术有了很大提高。1996年末牛的存栏822头,比1983年增长了95.23%;家禽年末存栏61,345只,家兔存栏2439只,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82倍和28.37%;肉类总产849吨,比1983年增长了3.19倍。此外,1996年还生产了禽蛋38吨,牛奶30吨。在1996年的肉类生产中:猪肉产量800吨,占全乡肉类总产的94.23%;禽肉39吨,占4.59%;其它牛肉、羊肉、兔肉等合计占1.81%。1996年,全乡畜牧业收入857万元,占全部农业总收入的17.24%,仅次于种植业,在农业收入中位居第二。
  (四)副业 主要包括砍柴、割茅草、捕猎和农户家庭兼营的商品性手工业。据康厝畲族乡经管站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乡农村居民共砍柴7200吨,割茅草9500吨,捕获山兔1875只。农户家庭兼营手工业的主要产品及产量为:扁担2500把,箩筐460个,菜篮500只,扫帚5000把,采罩900个,草绳25万米,草席1650条,草垫1500块,竹笼470只,竹筛900个。副业生产具有浓厚的山区农村传统色彩。
  (五)渔业康厝畲族乡虽属不靠海的山区,但全乡的河流、小溪较多,渔业的发展也有较大潜力。过去,该乡的渔业发展长期受到忽视,渔业主要是在穆阳溪中的自然捕捞和养殖少量的淡水鱼,1983年全乡渔业产值仅1.37万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下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农户开始利用荒水发展渔业,使渔业生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90年的渔业产值增加到10万元。90年代后,渔业生产明显加快,1996年渔业产值达54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了28.74倍。按当年价格计算,渔业产值在全乡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由1983年的0.23%提高到1996年的8.52%,在农业生产中已居重要地位。1996年,全乡的水产品产量为360吨,主要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等传统淡水鱼品种。
  康厝畲族乡政府现已将淡水养殖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措施使淡水养殖业向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化,1996年发展养殖美国蛙、中华蟹、淡水鳗共30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该乡水溪中生长的淡水鳗,经济价值极高,目前在福安市的一些乡镇已开始人工养殖。1996年,全市的淡水鳗总产718吨,虽然其产量只占全市淡水鱼总产量的14.02%,但因其经济价值高,产值达5746.7万元,占全市淡水鱼总产值的65.29%。随着淡水鳗等优质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将使全乡的渔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乡镇企业
  康厝畲族乡历史上长期以农为本,只有很少一些简陋的茶叶和竹木加工作坊。改革开放后,全乡的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其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1983年,康厝只有社队企业26家,产值183万元;1990年,企业的数量则增加到189家,产值达1693万元(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下同)。1996年,全乡的乡镇企业虽然减少到152家,但产值却突破了亿元大关,达11,9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了6.36倍,年均递增39.47%,产值和收入都远远超过了农业,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结构
  (一)所有制结构从统计数据看,康厝畲族乡的企业以乡办、个体和联户办企业为主,村办企业相对较少(表2-1)。1996年,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为:乡办企业占13.82%,村办企业占15.79%,个体及联户办企业占70.39%,个体及联户办企业占乡镇企业数量的绝大多数。从企业职工的分布看: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1706人,其中乡办企业占46.95%,村办企业占13.95%,个体及联户办企业占39.10%。乡办企业的职工最多。从产值形态看: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969万元,其中乡办企业实现产值占47.56%,村办企业实现产值占8.18%,个体及联户办企业实现产值占44.26%,与乡办企业基本相同。
  但是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康厝的乡办或村办企业基本上都是由私人承包,或是私营企业挂靠而成的“乡办”、“村办”企业,或者是由私人与乡、村合股办的企业,真正属于乡办或村办的企业极少。因此,康厝的乡镇企业最普遍的形式应当是个体私营企业及股份合作制企业。
  (二)行业结构 康厝畲族乡的乡镇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表2-2)。1996年,全乡工业企业的数量、职工人数和实现的产值分别占全部乡镇企业总数的69.08%、62.78%和82.82%。建筑企业仅1家,即乡办的康厝建筑公司,也是康厝畲族乡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职工人数和产值分别占全部乡镇企业的24.03%和10.44%。从康厝畲族乡企业管理站提供的数据看,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的规模都比较小。
  二、乡村工业
  康厝畲族乡的乡村工业以当地的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1996年,全乡的105家工业企业中:乡办企业15家,村办企业11家,个体及联户办企业79家。主要的工业行业有石材加工、制茶、饮料生产、文体用品和玩具制造砖瓦生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力生产及供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石材加工、制茶和电力生产。
  康厝畲族乡的花岗岩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乡党委和政府实施了“以电兴乡、石材富乡、劳务脱贫、种养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石材开发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推动了花岗岩开采与加工业的发展。至1997年,全乡共开办了各类石板材厂36家。其中,乡政府与港商合资办的2家企业规模较大,其余的多属个体私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一般只有一两台电锯。加工后的石板材主要销往浙江,本地区亦有部分销售。目前,石板材加工还属于比较赚钱的行业,所需的投资不大,只需购买一台电锯即可生产,故目前此行业仍在兴起之中。然而,由于石板材加工产生的粉尘污染较大,福安市政府已开始限制开办新企业,不少石板材厂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就开工生产,所以企业的实际数量要多于统计的数量。
  全乡共有6家电力企业,1996年实现产值530万元,实现增加值76万元。为实现“以电兴乡”的发展战略目标,乡政府计划与穆阳水电站及本乡的17个行政村联合投资,扩建渡桥水电站工程,使该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960千瓦,届时每年可为各村带来近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康厝畲族乡是福安市比较重要的茶叶产区,故茶叶加工有悠久的历史。1996年,全乡有制茶厂20多家,以私营和集体企业为主,仅有一家乡办茶厂。近几年,茶厂大多不太景气,1997年亏损的茶厂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康厝畲族乡中的畲族聚居村一般均无工业。
  三、建筑业
  全乡统计的建筑企业只有一家乡办的康厝建筑公司。其前身是60年代以该乡凤洋畲族村居民为基础组建的康厝建筑社。改革开放以后,康厝建筑公司发展很快,职工人数最多时曾达数百人,承建过福安市机电商场、武装部大楼、国税局和地税局大楼、闽东水电站10万千瓦扩建工程等一批重要工程。1996年实现产值1250万元。该公司改制以后,在职的50多人中有30多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师6人,经济师6人,会计师3人。1997年,由该公司承建的即将竣工的福安市政府大楼,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显示了其雄厚的技术实力,预计全年将实现产值1500万元~2000万元。
  四、第三产业
  康厝畲族乡政府所在地与穆云畲族乡及穆阳镇政府所在地几乎连成一片。其中,穆云畲族乡政府与穆阳镇政府仅一墙之隔,都在穆阳镇。康厝畲族乡政府与之隔河相望,且有桥梁相通,步行十几分钟即可达穆阳镇。为统一规划穆阳镇的发展,1992年,福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由穆阳工商所负责两乡一镇的工商企业及个体私营业主的工商注册,康厝和穆云不再设工商管理机构。由于个体私营商业、摊贩等第三产业规模小且比较分散,穆阳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按乡镇分别注册登记。此外,在一些村庄开办的商店、村民在乡村间从事运输等不需办理工商注册手续便可营业。所以,康厝畲族乡企业统计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及餐饮服务业,大体上只是政府驻地附近以及在穆阳镇农贸市场营业的部分,并没有真正包括全乡的第三产业。
  康厝畲族乡的交通网络包括省道赛(岐)(霞)浦公路和乡村简易机耕路。前者穿过该乡的8个行政村,后者则贯通全乡的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根据该乡企业管理站的统计:1996年,全乡共有交通运输企业15家,职工26人,年产值285万元①。1997年是康厝畲族乡交通事业大发展的一年,1996年末尚有46.88%的行政村不通车,至1997年11月,全乡行政村的通车率即达到100%,一些刚刚通车的村庄迅速出现了运输专业户,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乡村之间的主要运输工具是“三叉车”,这是一种以195柴油机为动力、以手扶拖拉机车厢为机身、形似三轮摩托又似拖拉机的农用运输车,多为福安市甘棠镇的一些企业制造,焊接和安装等工艺都相当粗糙,但售价很便宜,每辆新车只需约8000元,且适合山区的简易机耕路。“三叉车”一般均为村民私人所有,可从事客货运输,每天往返于各村与穆阳镇之间,有点类似于城市里招手即停的“小公共”。
  福安没有定期的农村集贸市场,穆阳镇是两乡一镇的商业贸易和服务业中心。康厝畲族乡的商业和餐饮服务业大多分布在乡政府门前的公路两侧及附近,还有部分摊点长年设在穆阳镇农贸市场内。该乡企业管理站的统计显示:1996年,全乡共有商业企业15家,从业者91人;餐饮服务业13家,从业者40人。但该统计显然没有包括各村的众多小商店。全乡最大的商业企业当属康厝畲族乡供销社,该供销社开设的农业生产资料、五金、文化用品和日用百货等几家门市部,均属全乡营业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商店。
  康厝畲族乡的所有行政村和绝大多数自然村都有小商店,有些村还开有数家小商店,如人口较多的凤洋畲族村,由村民开办的商店多达8家。这些小商店有点类似过去的代销店,但远非过去的代销店可比。一般的村庄小商店均出售油盐酱醋、糖烟酒、点心和一些日用品,有相当部分的商店还备有冰柜,可储藏鱼肉、冰激凌或冷饮出售。小商店一般还收购村民的零星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到一定的数量即雇车运往穆阳镇、福安或其它地方销售。因此,村庄小商店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解决了当地无定期农村集贸市场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与文化
  一、居民收入与生活
  根据福安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6年,康厝畲族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600元,是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71.68%,还不到城南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居全市各乡镇的倒数第一。在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康厝村为1843元,最低的大坑村1416元,各行政村居民之间的最大收入差仅为30.16%,亦即全乡各行政村之间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不大。畲族人口占98%以上的凤洋、长潭、红坪、半山和金斗洋5个行政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31元、1496元、1535元、1673元和1496元。除了半山村外,其他4个畲族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乡水平。
  康厝畲族乡居民的主食以大米为主。1996年,全乡农村居民的人均口粮为357公斤。其中,人均口粮最多的赤路村为500公斤,人均口粮最少的半山村也有251公斤。亦即全乡已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凤洋、长潭、红坪和金斗洋村的人均口粮分别为318公斤、346公斤、357公斤和280公斤。
  以上数据表明,康厝畲族乡从整体上已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1997年,全乡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1996年底,康厝乡还有15个行政村不通公路,14个行政村不通电话,但到1997年11月,全乡的32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通公路和通程控电话,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根据乡党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至1997年6月,全乡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8.2平方米,人均动物性食品年消费46.8公斤;全乡农村拥有电视机4293台,农户的电视机普及率为78.2%;用电户5471户,用电户比例达99.7%。
  二、学校教育
  (一)小学教育 1997年,康厝畲族乡共有31所小学和15个教学点,学生31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康厝学区共有教职员工194人,其中专任教师182人,行政与工勤人员12名。全乡各行政村有独立设置的畲族小学15所,学生759人(包括汉族学生),教师46人。1997年,全学区共有畲族在校生718人;当年毕业生107人,全部都升入了中学。
  康厝中心小学是全乡最完备的一所小学,设在乡政府所在地。1997年,该校共有在校生777人;教职员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名(4名畲族教师),行政与工勤人员3名。康厝中心小学是福建日报社的扶贫挂靠点,近几年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除了利用群众交纳的教育附加费外,还由福建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投资5万元,长乐教育局赞助10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4层教学楼,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1997年,已有部分班级进入了新教学楼上课。
  近几年来,福建省和福安市的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康厝乡畲族村的小学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如福建省政协的一名澳门委员捐资10万元新建半山村民族小学的一座两层教学楼,福安市检察院向金斗洋村民族小学捐资6万元,福安市政协、市民委也分别资助了红坪村民族小学和长潭村民族小学。此外,福安市党委办公室、市交警大队、福安商品开发公司、闽东水电站等单位也分别向康厝畲族乡的界竹村完全小学、湖洋村小学、填秦完全小学、象地完全小学和岭尾小学捐资,扶持这些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在当地乡村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或强化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风尚。
  目前,康厝畲族乡还有部分山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如凤洋畲族村民族小学的校舍不足且已很破旧,学前班的儿童只能在村祠堂上课。为建新教学楼,村委会的干部正在四处奔波,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资助。
  (二)中学教育 康厝畲族乡的中学教育始于1970年,当年开办了小学戴帽初中班一所,1975年投资扩建初中班校舍,次年将初中班升格为“康厝初级中学”,1978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一些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精神,在康厝初级中学开设了高中部。1985年,福安县政府为解决畲族小学生升学难的问题,在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的支持下,决定将康厝初级中学扩办为“福安民族中学”,面向全县招收畲族初中毕业生,为畲族乡村脱贫致富培养人才。福建省财政厅拨出专款15万元,在康厝畲族乡的苏板村征地建设新校舍。
  1989年,福安市教育局将福安市民族中学改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其初中部继续面向全市招收畲族小学毕业生,其高中部改为农林类职业高中,以招收畲族学生为主,兼收汉族学生。该校对畲族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录取畲族学生的分数线低于一般的汉族学生;对家庭困难的畲族学生减免学杂费;畲族学生可享受人民助学金。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目前是宁德地区惟一的一所农村民族职业中学。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都很不错。1997年,全校的建筑面积达98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试验楼、学生宿舍楼,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全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0万元,拥有电脑、高速电动缝纫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养殖场、苗圃、茶园等农业生产实习基地,还有汽车驾驶训练场、健身房、舞蹈室等设施。办学的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学校先后开办过农业经营、服装、编织、公关、财会、汽车驾驶等12个专业。目前,该校的职专分为三个体系:即汽车维修、驾驶;服装加工与设计;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乡村行政管理后备人才)。1997年,全校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畲族教师4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2人,一级职称25人,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8%。
  从1972年~1990年,该校(包括其前身初中班、康厝初级中学和福安市民族中学)历届畲族毕业生合计10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31%;1991年~1997年,该校每年招收的学生从300人逐渐增加到465人,7年共招生244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86人(初中792人,职高专业94人),占招生总数的36.18%;在同期该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来自康厝畲族乡的畲族学生234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6.41%①,其中1997年在康厝畲族乡招收了94名畲族学生,占当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65.28%。该校在本乡招收畲族学生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991年和1992年畲族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约为50%,职高专业历年的毕业率均为100%。由于该校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职专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7.8%。至1997年底,学校共为福安市培养了约2000名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不包括初中毕业生),有部分学生已到北京、杭州、青岛等大城市工作和劳务出口到新加坡、澳门。
  三、医疗卫生
  康厝畲族乡的医疗卫生网络由乡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构成。此外,乡村居民中略懂中草药的人不少,可以利用当地草药治疗一些常见病。多数畲族群众也能掌握一些应用草药防病治病的方法①,这对乡村居民的医疗保健起了很大作用。
  康厝畲族乡卫生院的前身,1949年~1968年是由私人行医组成的联合诊所。1968年,县卫生局调配了18名医务人员,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康厝卫生院。1972年新建了一座两层的门诊楼,1978年增添了X光机、心电图仪等医疗器械。1989年,卫生院共有28名职工,年门诊量3.51万人次,总收入12.22万元。1997年,康厝畲族乡卫生院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共有职工35人,其中在职人员26人,退休人员9人。在职人员中,只有1名中级职称(主治中医师),初级职称7人(中医师2人,西医师1人,药剂师1人,护士2人,公卫医师1人),还有西医士4人,中药剂士5人,其余均无职称。卫生院无病床,只有门诊、妇产科和注射室。除了在卫生院内设门诊部外,还在苏板村、康厝村、南洋村和洋溪村各设了1个门诊部。门诊为卫生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年的门诊费收入约25万元。收费标准为:挂号费0.5元,出诊费1至2元,一般一张处方(包括药费、注射费等)平均约5元。卫生院每天的就诊人数约30人~50人。
  由于康厝畲族乡政府所在地与穆云畲族乡及穆阳镇的政府所在地相距不远,穆云畲族乡卫生院和福安市民族医院均设在穆阳镇,后者为市属医院,还设有畲医研究所,医疗设备、医疗条件等都要比康厝卫生院好得多,因此康厝乡居民看病多到穆阳镇的医院,使康厝卫生院显得很萧条。
  全乡的32个行政村中,除了苏板、康厝、南洋、洋溪有卫生院设的门诊部外,其余的28个行政村均设有卫生所。卫生所一般都由拥有学历与从业证书的医师或医士承包,财产和药品均属个人所有,收入归己,承担卫生院下达的防疫、妇幼保健等任务。此外,乡卫生院每年还定期培训各村的接生员,并发放证书,这对保护山村产妇健康,降低婴儿死亡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生活
  (一)管理机构 康厝畲族乡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全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在文化事业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乡党委设有宣传文化中心,由党委书记和宣传委员担任主任和常务副主任,领导成员还包括乡政府各部门的14名负责人。“中心”为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村宣传教育站、广播站、有线电视站、文化站、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市场、科技宣传服务站、《福安报》通讯联络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技术学校、人口教育学校、文明市民学校、文化艺术协会、体育协会等机构或团体。宣传文化中心在福安市委宣传部和乡党委的双重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负责组织、引导、协调全乡文化宣传的各项活动,领导、管理和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农村宣传工作,组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全乡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文化站 康厝畲族乡现有两个文化站,即乡政府所在地的康厝乡文化站和凤洋村文化站。乡文化站成立于1986年,为民办公助性质,1990年福安建市后为市属文化站。乡文化站设图书馆和阅览室,图书馆藏书约3000册,阅览室订阅报纸10种,每天到文化站借书看报的读者约数十人。1994年,康厝老人活动中心落成,该中心为琉璃瓦的三层亭阁式小楼,同年乡文化站搬入老人活动中心。楼的一层为图书馆和阅览室,二三层为老人活动中心。1997年,乡文化站正式编制1人。
  凤洋畲族村文化站建于1955年,是闽东地区最早成立的畲族村文化站。该文化站成立之初除开展文化宣传外,还负责扫盲工作。80年代是凤洋村文化站的最活跃时期,节假日期间经常举办畲族歌会,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还牵头创办了凤洋村业余剧团、电影放映队等,对丰富畲族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凤洋村也因此被誉为“畲歌艺术之乡”。此外,文化站还成立了农技小组,向村民们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进入90年代,凤洋村成为福安市举办畲族大型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1997年3月在凤洋村举办的福安市第四届畲族民俗节,各地来参加的畲族同胞约达1.5万人,仅新闻记者就有四五十人,宁德地区和福安市政府的领导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场面颇为壮观①。
  (三)民族体育 康厝畲族乡的体育活动以金斗洋村居民的畲拳最负盛名。金斗洋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其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广泛流传于福安畲族聚居地,该乡的畲族聚居村中会几招畲拳的居民尤为普遍。畲拳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强调练筋骨、养性,讲究习武修德。过去,各地慕名来金斗洋村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金斗洋村的拳师也外出传艺,畲拳不仅在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而且还在闽东、闽北一带的汉族人中传播。50年代后,金斗洋村多次派人参加福建省和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1982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1986年福建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斗洋村分别派了3人和4人参加武术比赛。198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文库《畲族拳》一书,即是以金斗洋村拳术作为研究对象。1984年,金斗洋村被评为福建省体育先进村,享有“畲族武术之乡”之美誉。
  五、老年人活动
  康厝畲族乡的老年人活动颇具特色,其组织形式是群众性的民间组织——老人长寿会。该组织在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发挥老年人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再作贡献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康厝畲族乡现有3个老人长寿会,分布在康厝、苏板和界竹村。此外,洋溪、凤洋等7个行政村也办有老人活动室。
  康厝乡老人长寿会成立于1982年,在册会员1700余人,是全乡会员最多的老人长寿会。该会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会员章程,入会需交纳入会基金和按月交纳互助金。此外,老人会还通过各种渠道创收。至1997年底,康厝乡老人会已拥有固定资产55万元。老人会的收入除补助会员丧葬所必须的正常开支外,还为老年人的福利事业、社会公益办了不少好事。如1996年7月由康厝老人会牵头,发动康厝村群众投劳捐资,在各方的支持下集资6万多元,投工500多个,铺设了康厝至苏板的767米水泥路面及康厝村内的十多条水泥巷道,改善了康厝村的村容村貌;1997年,康厝老人会又牵头多方集资,投入60多万元拓展苏板至穆阳镇的1.5公里水泥路面。此外,1996年,康厝老人会还投资6000多元,为民政部门在康厝、洋溪两个“敬老院”的养老基地种植柿子树苗300多株,其将来的收益归敬老院。为解决部分特困老人就医难的问题,康厝老人会发起成立“爱心互助会”,仅康厝村就有36人捐资,集资2万多元。“爱心互助会”以“以本生息,以息济贫”为宗旨,以接济特困重病户为己任,1996年已用生息款帮助28户特困重病户渡过了难关。
  1994年,康厝乡老人长寿会发动群众集资16万元,建成了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老人活动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560平方米,是一座三层的琉璃瓦亭阁式建筑,院内建有鱼池和水泥拱桥,整体设计颇为典雅,可谓是全乡最漂亮的建筑之一。该中心内设图书馆、书报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琴乐室等,全日开放,供老年人学习和娱乐。每天早晨,康厝的老人锻炼完身体,都要到活动中心泡上茶,或下棋,或聊天,悠闲自得,许多老人都把“中心”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1996年,康厝乡老人会创办了老年学校,并建立了一套较健全的学习和管理制度。
  在老人长寿会的组织下,康厝畲族乡的老人文化活动相当活跃。每逢过年过节,老人会都要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棋类比赛、书画展览等。平时也组织气功、拳术等培训班,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目前,全乡常年坚持各种功、拳、操锻炼的老年人有200多人。康厝老人长寿会还专门购置了一批乐器,组织起民乐队和管弦乐队,平日自奏自乐,逢年过节则公开为群众义演,向本村的老寿星拜寿贺年。自1995年以来,民乐队已为本村辞世的5位五保户老人举行了葬礼,有人为“单身哥死冷冷清清”的五保户热热闹闹送葬,对改变一些人的“养儿防老”观念起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此外,每逢“九九”老人节,老人会还组织老年人外出参观旅游,开阔老年人的视野,使其亲自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繁荣景象,让老年人的晚年过得更加充实。
  六、宗教信仰
  康厝畲族乡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佛教与道教,畲族基本上为祖先崇拜、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但也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天主教自明末从国外传入,福安在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福建省的天主教中心,出现过全国第一位华裔主教,教徒多时达万余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福安县有教堂37座。而康厝一带则是天主教徒比较集中的地区。1949年以后,康厝乡一带的天主教活动曾绝迹。1979年以后,天主教堂在原址上相继耸立,至1997年,康厝乡境内已有5座天主教堂,分布在康厝、苏板、秋岭、南洋和邮亭5个行政村。新建的天主教堂富丽堂皇,外墙均采用白瓷砖贴面,高高的教堂塔尖在低矮的村舍民居中显得格外醒目,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教堂的规模也比较大,其中康厝、苏板的天主教堂可容纳上千人作弥撒。新建一座教堂约需几十万至百余万元,显然是当地的天主教徒们无力承担的,据称修建以上教堂是得到了国外教会的资助。据乡党委的统战委员介绍,常驻康厝天主教堂的是罗马教皇派驻赛岐罗江闽东教会的未经注册的神甫,天主教活动的经费也得到了国外教会的资助。1997年,全乡共有3700多名天主教徒,其中16岁以上的约2300多人,分布在全乡13个行政村的20个自然村,基本上都是汉族。
  与天主教相比,佛教和道教的规模较小且分散,但信奉佛教和道教的居民比较广泛。1997年,全乡共有寺庙道观10座,其中寺庙8座,道观2座。较大的寺庙有慈云蝉寺,70年代末由乡民集资重建,寺中有1僧1尼和几名杂工;洋弥陀寺和普照寺均有1僧2尼;罗汉寺有1尼和1位半路出家的僧人。两座道观,一称三清观,一称景云观,观中均有道士,其中一名道士担任福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三清观中还有二三名女道士。
  宗教信仰对康厝畲族乡的居民有很大影响。天主教信徒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住房门口都贴有醒目的标志。每天傍晚,康厝天主教堂都有四五百人做祈祷,听神甫布道,直到八九点钟才散去,周末做弥撒的信徒更多。分布在各村的寺庙、道观的香火也比较旺盛。由于康厝、苏板、邮亭等行政村几乎连成一片,这几个村既有天主教堂也有寺庙,村中的居民既有佛教徒也有天主教徒,各自都按不同的信仰生活,相安无事。如佛教徒人家办丧事请和尚念经超度亡灵;信奉天主教的人家办丧事则按天主教的教规在门口贴“告白”,祈祷天主饶恕自己的罪孽。不过,康厝的无神论者也不少。有意思的是,在康厝村,对天主教最具挑战性的则是老人长寿会。老人活动中心建在天主教堂对面,两座建筑相距仅十余米,琉璃瓦的亭阁式建筑与西式的天主教堂形成了鲜明对照。每天傍晚,教堂里都会传出信徒们的祈祷声,而老人会的管弦乐队则似乎毫不相让地演奏进行曲。如果恰好有佛教徒人家办丧事,还会听到和尚念经和敲木鱼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似乎都在证明康厝的宗教信仰自由。

附注

①薯类(番薯、马铃薯)按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①从该统计数据看,每家企业尚不到2人,称之为运输户可能更恰当些。 ①少数民族学生中约有2%~3%的回族学生。 ①参阅《福安畲族志》第49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①参阅本书典型篇第四章《凤洋村调查》的有关内容。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