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5
页码: 100-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体育事业在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初步发展,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得到重视和推动。福安市的体育机构不断完善,体育设施逐步增加,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福安市在田径、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在一些赛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福安市还通过开展健身锻炼和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了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 福安市 地方体育 体育事业

内容

辛亥革命以前,福安的体育活动局限于民间自发范畴。民国时期,西方的竞技体育开始传入福安,在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田径、球类和棋牌等。1930年~1940年,福安曾举办过4次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3次全县运动会、2次闽东运动会。1949年后,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福安市先后荣获过“全国第四批体育先进县”、“福建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福建省施行锻炼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体育机构与设施
  (一)体育机构1956年4月,福安设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政府主管体育事业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其任务是根据国家有关体育方针、政策,统一领导、协调、监督全县体育工作,并指导各行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从1960年起,福安县(市)的各类体育团体先后成立。目前福安市的体育团体主要有:足球协会、排球协会、射击协会、体操协会、乒乓球协会、田径协会、篮球协会、信鸽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羽毛球协会、围棋协会、桥牌协会、老年人钓鱼协会、职工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门球协会等。
  福安体育人才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福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班和福安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福安职业学校体师班开办于1987年,学制为3年,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统计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该专业毕业生由省教委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并结合技能测试及逐年考试成绩,在政审和专业成绩合格的基础上,约40%的毕业生被择优录用。福安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创办于1960年,是全省10所中心青少年业余体校之一。1970年~1996年间,该校共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39人,考取体育大专院校74人,其中有荣获第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的陈新华等优秀运动员。
  (二)场地设施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福安县在城南的吴厝坪修建了第一个公共体育场,在衙里操坪修建了一个篮球场,为福安仅有的体育活动场所。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破损不堪的公共体育场,并逐年拨款整修和扩建。1957年,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要,在城关西门外官埔洋新建了县人民体育场。场内拥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含足球场),有1座拥有1500个观众席的灯光球场,1个体操器械场,两个室外篮球场,以及办公楼、宿舍等附属设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通过社会集资、发行体育建设彩票等途径,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各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也纷纷新建了自己的体育活动场所。目前,全市拥有的各类体育场地已达100多处。
  二、学校体育
  民国时期,体育课虽已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科目,但由于师资缺乏,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较差,体育教学还仅限于官立学校。
  1949年以后,学校体育受到重视,各学校均配备体育教师,购置器材,开拓场地,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50年代以后,县内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以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韵律操、武术等项目为主的体育课,每周2节至3节,并每天安排一次课间操、一次眼保健操和一节课外活动课。1963年,各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乒乓球活动,纷纷成立了业余乒乓球队,鼓励学生参加训练。1971年,城关各中小学利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轮流主办篮球友谊赛,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1978年以后,各中小学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为扎实,参加《全国体育锻炼标准》测验的学生达到100%。1990年被福建省评为“体育达标先进单位”。近年来,达标率又有所提高,1995年~1996年度,参加测试的学生达57,329人,达标率为85.2%。
  福安市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强项为田径,各校每年都要举办田径运动会。其它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拔河、射击、射箭等也根据各校情况每年安排2至3次比赛。
  三、群众体育
  福安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举行过篮球、拔河、民间武术、舞狮、舞龙等农民体育活动和环城跑、拔河、篮球、乒乓球等职工体育竞赛。1977年~1979年,赛岐镇长崎村因开展体育活动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和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单位。
  80年代以后,参加健身锻炼的群众逐年增加。全市百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体育协会,21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全市约一半的行政村也成立了农民体协,并把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建新村、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经常利用农闲季节和节假日组织各种农民喜爱的体育活动。1996年,穆阳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集体”。
  福安市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时间不长,始于1984年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之后。1989年9月,福安县举办了首届敬老日活动,组织门球、定点投篮、乒乓球单打、象棋、围棋、投圈、麻将等多项体育活动。同年还举办了全县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有1500多名老人参加了开幕式慢走活动,200多人参加了38个项目的竞赛。此后,福安市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至两次老年人体育竞赛活动。
  四、民族传统体育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畲族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宜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福安畲族流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打尺寸”、“打枪担”、“舞龙头”、“虎捉羊”和“猴抢蛋”等。
  (一)打尺寸 这是一项竞技性项目。相传为纪念畲族英雄蓝凤高以断弓横扫敌箭演变而成。“尺”代表断弓,“寸”即残矢之意。该项体育活动一般是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一块长30米、宽10米的场地一端正中处画一直径为1.5米的圆圈。一人持一长约30厘米、粗1.5厘米的木棍(即“尺”)和若干支如铅笔大小的竹条(即“寸”)站在圈内,用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就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捡起后可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接住得一定“尺寸”),也可以用棍将其击出。如竹条投中圈而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投者不能接,接则受罚),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其离圆圈距离的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约定时间内先得到一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①
  (二)打枪担 畲族群众上山砍柴草时,常就地砍竹一根,削尖两头,用以挑柴草,称为“枪担”。“枪担”长约两米,两端成斜面、尖顶,既是劳动工具,又是防身之器。上山时一边唱山歌一边用刀敲击“枪担”,逐渐形成“打枪担”这一娱乐性健身项目。②
  (三)舞龙头 相传,畲族祖先盘瓠是龙的形象,祖公图上画的祖先形象是龙头人身,手执龙杖。因而,畲族人民以龙的传人自称。“舞龙头”是畲族人民歌颂盘古开天辟地的光辉业绩以及纪念祖先抗击入侵者获胜时的表演项目。表演时,除龙头以外,还有龙珠、伞等器具,并配以畲族古音乐。
  (四)畲家拳畲家自古习武者不乏其人,今尤以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最负盛名。金斗洋畲族拳是少林武功中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特点别具一格,广泛流传于畲族聚居地。该村也被誉为全国“畲族武术之乡”,并编著《畲族拳》一书,于1987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还拍成了电视片《闽海雄风》在全国播映。
  近年来,福安市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十分重视,不断加以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每届“三月三”畲族民俗节中,都进行畲拳表演、畲族传统棋类擂台赛等活动。1991年11月,福安市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打枪担”荣获一等奖,“打尺寸”、“虎捉羊”、“猴抢蛋”、“舞龙头”荣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新华
相关人物
蓝凤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