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蜡梅属植物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42
颗粒名称: 1.1.1 蜡梅属植物概述
分类号: R298.3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是关于蜡梅属植物的概述和分类,以及对其形态的研究。它指出了蜡梅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强调了其在观赏园艺和花卉产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芳香油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还提到了对蜡梅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的历史和争议,并介绍了部分学者根据植物花粉形态和微观形态等进行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医药 食凉茶 蜡梅属植物

内容

蜡梅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分为4个属10个种4个变种,其中蜡梅属(ChimonanthusLindley)和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原产于中国,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分布于北美,奇子树属(Idiospermum)分布于澳大利亚,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以及南、北温带间断分布。蜡梅属植物不仅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冬季开花且芳香宜人的园林观赏植物,还是自然瓶插寿命可超过3周的冬季和早春珍贵的切花种类。由于蜡梅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多年来蜡梅不但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栽培,而且还被用于开发及生产芳香油。
  近年来,国内外对蜡梅科植物的研究重点解决了其生物学特性、野生群落的结构、分布、繁殖以及花、叶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蜡梅属植物的二级分类却一直存在着广泛争议。早期的《中国植物志》(1979年版,30卷,第2分册)阐述了蜡梅属包括山腊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蜡梅[Ch.Praecox(Linn.)Link]和柳叶蜡梅3个种。后来的学者又先后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多次的讨论,1987年陈志秀等将蜡梅属分为8个种,即蜡梅、亮叶蜡梅(Ch.nitens)、柳叶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Ch.campnμLatus)、突托蜡梅(Ch.grammatusM.C.Liu)、保康蜡梅(Ch.baokangensis)和安徽蜡梅(Ch.baokangensis)[3];1991年,刘茂春将蜡梅属定为6个种,根据前人的分类将保康蜡梅并入蜡梅,安徽蜡梅并入柳叶蜡梅[4];1992年,刘茂春又详述了蜡梅属的分类,将蜡梅属分为两组,即组1蜡梅组(Chimonanthus,包括西南蜡梅、蜡梅和柳叶蜡梅)和组Ⅱ蜡梅组(Neochimonanthus,包括突托蜡梅、亮叶蜡梅和浙江蜡梅)[5];2012年,陈龙清将蜡梅属植物分为4个种和1个变种,即自然分布于湖北宜昌、湖南新宁、湖南江华、广西阳朔、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及浙江等地的山蜡梅,自然分布于浙江西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南部及贵州等地的蜡梅,自然分布于安徽东南部、江西大部分地区及浙江中南部的柳叶蜡梅,自然分布于云南禄劝、麻栗坡及贵州南部的西南蜡梅和仅分布于江西安远地区的突托蜡梅[6]。而2012年,朱笃等[7]陈述了该属分为9个种1个变种的观点,包括蜡梅、山蜡梅、柳叶蜡梅、突托蜡梅、保康蜡梅、安徽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簇花蜡梅(Ch.caespitosa)9个种,贵州蜡梅(Ch.campanμLatusvar.guizhouensis)1个变种。
  蜡梅属的分类较为复杂多样,其部分种属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不少科研工作者根据植物花粉形态和微观形态等进行植物的鉴定和分类。
  从蜡梅属植物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8]对蜡梅科7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认为蜡梅属植物有3种类型:①具穴状纹饰者为西南蜡梅;②具蠕虫状纹饰者为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③具瘤状纹饰者为浙江蜡梅。陈树国等[10]对蜡梅花芽分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蜡梅的花芽分化在腋芽上进行,分为营养生长、分化前、花瓣(被)原基形成、雄蕊原基形成、雌蕊原基形成和分化完成等6个时期,春梢花芽多,花芽始花于5月下旬10月中旬完成。吴昌陆等口5研究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发现:①雌雄蕊之间有花托附属物;②花芽由新梢叶腋中主芽分化形成,花芽始化于顶自枯期,最早分化的是新梢存苗叶的第一节;③开花期中雄蕊存在离心外卧与向心聚合运动。
  从蜡梅属植物微观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11]通过微观形态及细胞学等方法,利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蜡梅科的2属10种植物的表皮进行了观察研究,阐述了种属间差异的各种特征,包括外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无波纹,外壁分为平滑、短条纹、芒状或者瘤状,角质纹饰分为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蜡质纹饰多样,以及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赵建伟等[12]研究蜡梅大抱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发现蜡梅在发育过程中雄蕊先熟,与Nicely认为雌蕊先熟(protogynous)完全不同,蜡梅虽属蓼形胚囊,但有多胚囊现象,而最后具活性的只育一个成熟。黄坚钦等[13]对蜡梅科9个种的叶片、叶柄及节部进行了解剖,发现各种间结构差异小,但从叶迹数量看,支持分为2个属,即蜡梅属与夏蜡梅属。张若蕙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分析了蜡梅科8种40个单株成熟叶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酶谱,结果表明:蜡梅、西南蜡梅、山蜡梅和夏蜡梅为比较一致而稳定的种,柳叶蜡梅、美国蜡梅、西美蜡梅和突托蜡梅种内差异较大。此外,美国蜡梅和西美蜡梅、山蜡梅和突托蜡梅分别为一组最近缘的种,夏蜡梅和西南蜡梅为最远缘的种[14]。
  曾经,蜡梅一度被误认为是腊月开花的蔷薇科杏属的梅类植物,因而“蜡梅”与“腊梅”二词常被混淆使用。蜡梅正因其花“香气似梅”,形似“捻蜡所成”,所以蜡梅之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知识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整合畲药学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常用畲药的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全书收录常用畲药186种,包括重点介绍的11种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最常用畲药和27种次常用畲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