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植物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41
颗粒名称: 1.1 植物资源
分类号: R298.3
页数: 9
页码: 6-14
摘要: 您提到的柳叶蜡梅及其相关内容主要介绍了蜡梅科的植物资源和食凉茶的相关信息,包括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的形态特征、鉴别方法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此外,还介绍了柳叶蜡梅的繁殖与栽培方式。在这些内容中,您可以了解到蜡梅科植物的分类情况、形态特征、花粉形态、叶片结构以及化学成分鉴定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的形态特征、横切面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此外,还包括了柳叶蜡梅的实生播种繁殖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 中医药 食凉茶 植物资源

内容

食凉茶,即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植物柳叶蜡梅(ChimonanthussalicifoliusS.Y.Hu)或浙江蜡梅(ChimonanthuszhejiangensisM.C.Liu)的干燥叶,以畲族习用药材名义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食凉茶又名食凉餐、食凉青、石凉撑、山蜡茶、黄金茶、香风茶等。
  1.1.1 蜡梅属植物概述
  蜡梅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分为4个属10个种4个变种,其中蜡梅属(ChimonanthusLindley)和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原产于中国,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分布于北美,奇子树属(Idiospermum)分布于澳大利亚,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以及南、北温带间断分布。蜡梅属植物不仅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冬季开花且芳香宜人的园林观赏植物,还是自然瓶插寿命可超过3周的冬季和早春珍贵的切花种类。由于蜡梅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多年来蜡梅不但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栽培,而且还被用于开发及生产芳香油。
  近年来,国内外对蜡梅科植物的研究重点解决了其生物学特性、野生群落的结构、分布、繁殖以及花、叶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蜡梅属植物的二级分类却一直存在着广泛争议。早期的《中国植物志》(1979年版,30卷,第2分册)阐述了蜡梅属包括山腊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蜡梅[Ch.Praecox(Linn.)Link]和柳叶蜡梅3个种。后来的学者又先后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多次的讨论,1987年陈志秀等将蜡梅属分为8个种,即蜡梅、亮叶蜡梅(Ch.nitens)、柳叶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Ch.campnμLatus)、突托蜡梅(Ch.grammatusM.C.Liu)、保康蜡梅(Ch.baokangensis)和安徽蜡梅(Ch.baokangensis)[3];1991年,刘茂春将蜡梅属定为6个种,根据前人的分类将保康蜡梅并入蜡梅,安徽蜡梅并入柳叶蜡梅[4];1992年,刘茂春又详述了蜡梅属的分类,将蜡梅属分为两组,即组1蜡梅组(Chimonanthus,包括西南蜡梅、蜡梅和柳叶蜡梅)和组Ⅱ蜡梅组(Neochimonanthus,包括突托蜡梅、亮叶蜡梅和浙江蜡梅)[5];2012年,陈龙清将蜡梅属植物分为4个种和1个变种,即自然分布于湖北宜昌、湖南新宁、湖南江华、广西阳朔、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及浙江等地的山蜡梅,自然分布于浙江西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南部及贵州等地的蜡梅,自然分布于安徽东南部、江西大部分地区及浙江中南部的柳叶蜡梅,自然分布于云南禄劝、麻栗坡及贵州南部的西南蜡梅和仅分布于江西安远地区的突托蜡梅[6]。而2012年,朱笃等[7]陈述了该属分为9个种1个变种的观点,包括蜡梅、山蜡梅、柳叶蜡梅、突托蜡梅、保康蜡梅、安徽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簇花蜡梅(Ch.caespitosa)9个种,贵州蜡梅(Ch.campanμLatusvar.guizhouensis)1个变种。
  蜡梅属的分类较为复杂多样,其部分种属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不少科研工作者根据植物花粉形态和微观形态等进行植物的鉴定和分类。
  从蜡梅属植物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8]对蜡梅科7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认为蜡梅属植物有3种类型:①具穴状纹饰者为西南蜡梅;②具蠕虫状纹饰者为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③具瘤状纹饰者为浙江蜡梅。陈树国等[10]对蜡梅花芽分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蜡梅的花芽分化在腋芽上进行,分为营养生长、分化前、花瓣(被)原基形成、雄蕊原基形成、雌蕊原基形成和分化完成等6个时期,春梢花芽多,花芽始花于5月下旬10月中旬完成。吴昌陆等口5研究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发现:①雌雄蕊之间有花托附属物;②花芽由新梢叶腋中主芽分化形成,花芽始化于顶自枯期,最早分化的是新梢存苗叶的第一节;③开花期中雄蕊存在离心外卧与向心聚合运动。
  从蜡梅属植物微观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11]通过微观形态及细胞学等方法,利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蜡梅科的2属10种植物的表皮进行了观察研究,阐述了种属间差异的各种特征,包括外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无波纹,外壁分为平滑、短条纹、芒状或者瘤状,角质纹饰分为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蜡质纹饰多样,以及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赵建伟等[12]研究蜡梅大抱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发现蜡梅在发育过程中雄蕊先熟,与Nicely认为雌蕊先熟(protogynous)完全不同,蜡梅虽属蓼形胚囊,但有多胚囊现象,而最后具活性的只育一个成熟。黄坚钦等[13]对蜡梅科9个种的叶片、叶柄及节部进行了解剖,发现各种间结构差异小,但从叶迹数量看,支持分为2个属,即蜡梅属与夏蜡梅属。张若蕙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分析了蜡梅科8种40个单株成熟叶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酶谱,结果表明:蜡梅、西南蜡梅、山蜡梅和夏蜡梅为比较一致而稳定的种,柳叶蜡梅、美国蜡梅、西美蜡梅和突托蜡梅种内差异较大。此外,美国蜡梅和西美蜡梅、山蜡梅和突托蜡梅分别为一组最近缘的种,夏蜡梅和西南蜡梅为最远缘的种[14]。
  曾经,蜡梅一度被误认为是腊月开花的蔷薇科杏属的梅类植物,因而“蜡梅”与“腊梅”二词常被混淆使用。蜡梅正因其花“香气似梅”,形似“捻蜡所成”,所以蜡梅之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1.1.2 食凉茶基原植物形态、鉴别与资源分布
  1.1.2.1 基原植物形态
  柳叶蜡梅为半常绿灌木,高达3m。小枝细,被硬毛。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呈长椭圆形、长卵状披针形、线状及披针形,长2~16cm,先端钝或渐尖,基本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被柔毛;叶柄被短毛,花单生叶腋,稀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5~17片,外花被数片,椭圆形,边缘及背部被柔毛,中部花被片线状长披针形,先端长尖,被疏柔毛,内花被片披针形,长卵状椭圆形,雄蕊4~5枚,心皮6~8个。果托梨形,长2.3~3.6cm,先端收缩,瘦果长1~1.4cm,深褐色,被疏毛,果脐平。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月。
  浙江蜡梅为常绿灌木,全株具香气。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长3~6cm,宽1.5~4.5cm,上面光亮,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白色或偶见嫩叶稍具白粉,均无毛。花单生叶腋,少有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6~20片,背面均有短柔毛,外花被片卵圆形,中部花被片长线状披针形,长1.2~1.5cm,先端细长渐尖,内花被片披针形,全缘,长0.6~1.5cm,具爪;雄蕊5~7枚,退化雄蕊8~15枚;心皮6~9个。果托薄而小,长2.5~3.3cm,宽1.4~1.8cm,多钟形,外网纹微隆起,先端微收缩,口部四周退化雄蕊木质化,斜上伸展;瘦果椭圆形,长1~1.3cm,有柔毛,暗褐色,果脐周围领状隆起。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6月。
  1.1.2.2 鉴别
  1)食凉茶的叶片横切面显微鉴别
  柳叶蜡梅叶(图1-1),上表皮细胞略扁平,外壁有时可见孔沟,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外壁增厚,可见气孔;下表皮单细胞非腺毛众多,壁厚,上表皮亦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组织由2~3列短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中散有多数油细胞。导管主为网纹导管。
  浙江蜡梅叶(图1-2),下表皮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
  (a)上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b)上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油细胞-导管;(c)气孔-油细胞;(d)导管-油细胞-非腺毛-下表皮细胞
  2)食凉茶中芦丁的薄层色谱鉴别
  预实验中发现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以芦丁的含量最高,故选择以芦丁为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鉴别的指标性成分。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枝黄花、贯叶金丝桃、槐花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发现所采用的方法与展开系统操作简便,斑点清晰,结果见图1-3。
  3)食凉茶中枝叶素的薄层色谱鉴别
  从柳叶蜡梅与浙江蜡梅的挥发油成分己有的研究来看,不同的产地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方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成分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枝油精(枝叶素、桉树脑)与a-蒎烯是共性成分,其中又以桉油精含量较为稳定,故选择桉油精为挥发油薄层色谱的指标性成分。参考《中国药典》豆蔻鉴别项下枝油精薄层色谱鉴别,该品种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为以正己烷为接收剂的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繁琐,不易于操作。尝试多种易溶解枝油精的溶剂提取,发现以乙酸乙酯冷浸过夜后超声提取效果为佳。展开系统采用豆蔻鉴别项下的方法,分离效果良好。结果见图1-4。
  1.1.2.3资源分布
  蜡梅属植物的分布广泛,其中柳叶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丽水(莲都区)、云和、景宁、遂昌、松阳、建德、开化等地;浙江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青田、平阳和福建等地。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主要生于丘陵、山地灌木丛中或稀疏林内。长期以来,民间使用食凉茶多以采摘野生资源为主,资源压力大,而且没有相关的种植和使用标准,成为药材种植推广和产品开发瓶颈。自2005年以来,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积极开展柳叶蜡梅快速繁殖方面的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柳叶蜡梅的相关种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0余亩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基地、开展柳叶蜡梅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奠定了扎实基础。
  1.1.3柳叶蜡梅的繁殖与栽培
  柳叶蜡梅是多年生深根性灌木,萌芽力强,分蘖多,栽后投产年份长。柳叶蜡梅的繁殖和栽培主要分为随采即播和春播为主的实生播种繁殖及以嫁接、杆插、分株等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1.1.3.1实生播种繁殖
  1)合理密植
  柳叶蜡梅的种植应根据土壤条件、投产年限、肥水管理多方面综合考虑。在一定范
  围内增加栽植株数,可以提早达到高产所需的枝条密度,且易使植株配置合理,枝条分布均匀,生长整齐。最适宜的初植密度为12000~13500株/hm²。
  2)播种和种植
  (1)选址:选向阳坡,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低山缓坡。
  (2)整地:在山地建新园应全垦并挖成1.5m宽的水平带。
  (3)种子处理:柳叶蜡梅的种子种皮坚硬,表面有,蜡质层妨碍种子吸水膨胀,因此种子播种前需要进行处理。
  a.秋播时的处理
  随采随播。直接温水浸种,始温60℃,自然冷却后浸种72h.其间每隔24h换水1次,将种子捞起晾干表面水分,置于沙床催芽。用细河沙做沙床,密播1层种子后,盖上1cm左右厚的细沙,淋湿沙床后覆盖农用薄膜。有少量种子出芽后即移去薄膜。此项处理种子发芽时间参差不齐,最迟到第2年7、8月仍有发芽,发芽率约80%。
  层积处理。在露天挖坑,坑底垫砖块,坑内放木箱。将河沙与种子分层堆放或放于木箱内,河沙湿度以手捏成团为宜。木箱四周用土填实,上盖15~20cm厚湿沙,四周开排水沟,上盖草帘。亦可以在室内砌砖坑,层积或混堆于砖坑中,覆盖稍厚河沙,待大多数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若播种期已到,大多数种子仍未露白,可在播种前用20℃温水浸种24~36h,中间换水1次,捞出后晾干至种子间不粘连即可播种,发芽率60%~70%。
  b.春播时的处理
  一般方法:将种子和干沙混合,装在口袋中揉搓,以破坏其种皮的蜡质层,再把种子筛出。然后用40~60℃的温水浸种(种子:水比例为1:2),浸种时间4~5天,中间需换凉水3~4次,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发芽率60%~75%。
  碱性溶液处理法:将干藏的种子用60℃的热水浸种,数分钟后,将水温控制在40~50℃;用氨水(1:50)或碱与水(1:100)或少量的加酶洗衣粉,加入后搅动数分钟,当碱或洗衣粉全部溶解时即可停止搅动,然后每隔3~4h时搅动1次,经过24h左右,当种子表面的蜡质层可以搓掉时,流水洗净再浸种催芽,发芽率75%以上。
  酸性溶液处理法:用98%浓硫酸处理干臧的种子0.5~1h,然后流水洗净,再用40℃温水浸泡72~86h,其间用20℃
  左右清水换洗几次,发芽率60%~70%。
  赤霉素处理:将干藏的种子用40~60℃的热水浸种30min左右,捞出的种子置于0.02%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h,捞出晾干立即播种。赤霉素溶液可取市售赤霉素粉剂20mg/包,加少许75%酒精溶解后,加蒸端水(或冷开水)至1000mL。发芽率达75%以上。
  (4)播种: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七作苗圃地,施有机肥作底肥。整地深耕25~30cm.达到地平、土碎,除去石块、草根。每亩施3%的敌百虫2kg防治地下害虫。苗床高20cm、宽60cm,由南而北自定长度。苗床整平后打小宕,每排3个,每行间隔18cm。用0.5%高锰酸钾消毒床面并及时覆盖地膜,2天后掀开地膜即可播种。每小宕播2粒饱满种子,播后盖上草木灰厚约2cm.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压平后,盖稻草保摘。播后用水泡沟,水不宜深,让苗床慢慢润湿,2天后放去泡沟水。夏播,采种后一星期即播;春播在3月。播后约30天出苗,出苗后揭草。
  (5)幼苗管理:春播出苗后3天,喷一次0.3%的多菌灵水溶液。此时苗木根系分布很浅,要常喷水,保持苗床湿润。4~7月每半月拔草一次,拔草时避免将幼苗带出,结合除草、松土、补苗(每宕只留1株壮苗),初期施稀薄人粪尿,每10天一次,连施两次;5~6月后,可施尿素,每亩施5kg(兑水500kg),浇施,20天浇一次,连浇3次;8月底以后停止施肥,以利于苗木木质化。夏播出苗后,不必喷施多菌灵,但要注意浇灌保湿,做好松土、除草工作,一星期后可施1%的氮肥,每亩施3kg。
  (6)定型修剪:通过打破茶苗顶端优势,刺激腋芽萌发,促进侧枝生长,达到增加分枝、培养骨架、塑造树形的目的。一般进行2次即可。第一次定型修剪在定植后进行,距地25~30cm剪去顶端;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为距地45~50cm。三年以后开始采用轻修剪。
  (7)病虫害防治:日本龟蜡蚧若虫和雌虫在叶片和枝条上吸食液汁,常造成植株枯黄或煤病滋生。在长江以南,其雌虫于5月中旬大量产卵,6月中旬孵化。雄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量化蛹、羽化。
  防治方法:①少数植株受害,可人工刮除。②在若虫大量孵化后,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③用红点唇瓢虫、置被害花木上捕食蚧虫。
  1.1.3.2 无性繁殖
  1)弯枝法繁殖
  新植柳叶蜡梅采用弯枝法培养“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与树冠结构,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快速成蓬新技术。其技术要点如下。
  (1)弯枝时间:全年均可进行,但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梢萌发前的2月上中旬进行弯枝效果较好。
  (2)弯枝标准:主茎或分枝茎的粗度达到0.4cm以上,枝条的长度达到20cm以上的新植茶树要进行第一次弯枝;当新生枝条的长度达25cm左右,已半木质化时进行第二次弯枝。
  (3)操作方法:把达到弯枝标准的枝条用左手顶住弯枝点(距梢头8~10cm处),右手把弯枝点以上枝条弯成“曲尺型”(角度100°左右),使上部枝条成平卧状,下部枝条成直立状,用塑料绳将枝条固定。弯枝后15~30天,下部即可长出3~5条新梢。当枝条再次达到弯枝标准时,可继续进行弯枝,一年内可进行2~3次。
  (4)弯枝后的管理:弯枝后三个月内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漏弯和松脱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以免影响弯枝效果。弯枝后新梢萌发多,生长迅速,宜加强肥水管理,确保新梢快速生长。经过多次弯枝后,茶树形成2~3层骨干枝,树冠直径一般达到60cm以上。因此,宜于第二年春芽萌动前(1月下旬至2月中旬)进行平剪。平剪时,树冠面要平整,以促进一、二级分枝的平衡生长,使茶树迅速培养成“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和树冠结构,为日后获得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2)托插繁殖(参见丽水市地方标准规范DB3311/T31-2014《柳叶蜡梅栽培技术规程》)
  (1)杆插时间:4月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扦插方法: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剪成具有2~3对叶的插穗,扦插前用激素吲乙酸(IAA)2000mg/L在插穗基部速浸10s,按株行距5cm×10cm扦插到珍珠岩插床上。
  (3)杆插后抚育管理:杆插后要立即覆盖遮光率为70%的遮阴网,1个月内,白天2h喷水1次,生根(30天)至出圃前4h喷水1次,并每周用0.25%尿素液肥进行一次叶面喷施。杆插60天后揭除遮阴网并每天上午开棚通风2h。
  (4)种苗选择: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成品苗。
  (5)整地挖穴:10°以下坡地种植的,全垦整地,坡度在10°以上的可开垦成水平带,按株行距(株距1.1~1.3m,行距1.3~1.5m)挖好定植穴,穴径40cm,深40cm。
  (6)种植方法:每年3~4月或10~11月,将扦插生根苗剪去植株下部侧枝和叶片后放入定植穴。定植应避开中午高温强光时段。每穴施入有机肥1~2kg,并与土拌匀,栽植时,根系舒展,泥土压实,浇足定根水。
  (7)除草与施肥:每次采收后及时除草,除草时应避免伤及根系。每年5月和11月修剪后各施肥1次,每次亩施有机肥300kg。
  (8)标准化生产模式:柳叶蜡梅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如表1-1所示。
  3)分株法繁殖
  该方法简单、可靠,较为常用。柳叶蜡梅一般根际周围萌孽性强,将带根的萌孽植株从母体上用利刀或钢锯分开移栽,分株时尽可能多带须根,一般可在9~10月或3~4月间进行,经实验证明分株繁殖成活率可在90%以上。
  1.1.3.3 栽培管理
  1)栽培方式
  柳叶蜡梅的栽培可选用盆栽和地栽两种方式。如果以观赏花木为目的,选用盆栽;如以发展绿化、商品花材生产为目的,则取地栽。盆栽应选用泥质盆,选择质地疏松、排水通气性良好,又能保持一定湿度的基质为宜。地栽应选择好适宜柳叶蜡梅生境的场地,移栽之前,要对场地进行整理,栽植时间在春季3~4月份,或秋季9~11月份。定植后立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高温干燥季节勤浇水。生长期每月用复合肥进行一次稀薄追肥。
  2)整形修剪
  栽植后1年就应修剪株芽,以园林绿化为目的的可将主干30cm左右以下的芽全部抹去,确保树形小乔木化,然后依照树的长势,修剪成层次分明的树冠;盆景观赏或作为砧木嫁接为目的的则需按形定势,整理后修剪;以采收鲜叶,生产茶制品及中药饮片为目的的则可打去顶枝,促其多发侧枝。

知识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整合畲药学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常用畲药的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全书收录常用畲药186种,包括重点介绍的11种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最常用畲药和27种次常用畲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