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食凉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40
颗粒名称: 第1章 食凉茶
分类号: R298.3
页数: 39
页码: 6-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食凉茶是指蜡梅属植物柳叶蜡梅或浙江蜡梅的干燥叶,在某些地区被用作药材。蜡梅属是蜡梅科中的一个属,包括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冬季开花植物,也被用于芳香油的生产。这些植物的分类和鉴别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对植物形态、花粉形态、微观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鉴别。
关键词: 中医药 食凉茶 蜡梅

内容

1.1 植物资源
  食凉茶,即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植物柳叶蜡梅(ChimonanthussalicifoliusS.Y.Hu)或浙江蜡梅(ChimonanthuszhejiangensisM.C.Liu)的干燥叶,以畲族习用药材名义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食凉茶又名食凉餐、食凉青、石凉撑、山蜡茶、黄金茶、香风茶等。
  1.1.1 蜡梅属植物概述
  蜡梅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分为4个属10个种4个变种,其中蜡梅属(ChimonanthusLindley)和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原产于中国,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分布于北美,奇子树属(Idiospermum)分布于澳大利亚,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以及南、北温带间断分布。蜡梅属植物不仅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冬季开花且芳香宜人的园林观赏植物,还是自然瓶插寿命可超过3周的冬季和早春珍贵的切花种类。由于蜡梅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多年来蜡梅不但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栽培,而且还被用于开发及生产芳香油。
  近年来,国内外对蜡梅科植物的研究重点解决了其生物学特性、野生群落的结构、分布、繁殖以及花、叶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蜡梅属植物的二级分类却一直存在着广泛争议。早期的《中国植物志》(1979年版,30卷,第2分册)阐述了蜡梅属包括山腊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蜡梅[Ch.Praecox(Linn.)Link]和柳叶蜡梅3个种。后来的学者又先后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多次的讨论,1987年陈志秀等将蜡梅属分为8个种,即蜡梅、亮叶蜡梅(Ch.nitens)、柳叶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Ch.campnμLatus)、突托蜡梅(Ch.grammatusM.C.Liu)、保康蜡梅(Ch.baokangensis)和安徽蜡梅(Ch.baokangensis)[3];1991年,刘茂春将蜡梅属定为6个种,根据前人的分类将保康蜡梅并入蜡梅,安徽蜡梅并入柳叶蜡梅[4];1992年,刘茂春又详述了蜡梅属的分类,将蜡梅属分为两组,即组1蜡梅组(Chimonanthus,包括西南蜡梅、蜡梅和柳叶蜡梅)和组Ⅱ蜡梅组(Neochimonanthus,包括突托蜡梅、亮叶蜡梅和浙江蜡梅)[5];2012年,陈龙清将蜡梅属植物分为4个种和1个变种,即自然分布于湖北宜昌、湖南新宁、湖南江华、广西阳朔、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及浙江等地的山蜡梅,自然分布于浙江西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南部及贵州等地的蜡梅,自然分布于安徽东南部、江西大部分地区及浙江中南部的柳叶蜡梅,自然分布于云南禄劝、麻栗坡及贵州南部的西南蜡梅和仅分布于江西安远地区的突托蜡梅[6]。而2012年,朱笃等[7]陈述了该属分为9个种1个变种的观点,包括蜡梅、山蜡梅、柳叶蜡梅、突托蜡梅、保康蜡梅、安徽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簇花蜡梅(Ch.caespitosa)9个种,贵州蜡梅(Ch.campanμLatusvar.guizhouensis)1个变种。
  蜡梅属的分类较为复杂多样,其部分种属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不少科研工作者根据植物花粉形态和微观形态等进行植物的鉴定和分类。
  从蜡梅属植物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8]对蜡梅科7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认为蜡梅属植物有3种类型:①具穴状纹饰者为西南蜡梅;②具蠕虫状纹饰者为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③具瘤状纹饰者为浙江蜡梅。陈树国等[10]对蜡梅花芽分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蜡梅的花芽分化在腋芽上进行,分为营养生长、分化前、花瓣(被)原基形成、雄蕊原基形成、雌蕊原基形成和分化完成等6个时期,春梢花芽多,花芽始花于5月下旬10月中旬完成。吴昌陆等口5研究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发现:①雌雄蕊之间有花托附属物;②花芽由新梢叶腋中主芽分化形成,花芽始化于顶自枯期,最早分化的是新梢存苗叶的第一节;③开花期中雄蕊存在离心外卧与向心聚合运动。
  从蜡梅属植物微观形态的角度,张若蕙等[11]通过微观形态及细胞学等方法,利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蜡梅科的2属10种植物的表皮进行了观察研究,阐述了种属间差异的各种特征,包括外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无波纹,外壁分为平滑、短条纹、芒状或者瘤状,角质纹饰分为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蜡质纹饰多样,以及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赵建伟等[12]研究蜡梅大抱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发现蜡梅在发育过程中雄蕊先熟,与Nicely认为雌蕊先熟(protogynous)完全不同,蜡梅虽属蓼形胚囊,但有多胚囊现象,而最后具活性的只育一个成熟。黄坚钦等[13]对蜡梅科9个种的叶片、叶柄及节部进行了解剖,发现各种间结构差异小,但从叶迹数量看,支持分为2个属,即蜡梅属与夏蜡梅属。张若蕙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分析了蜡梅科8种40个单株成熟叶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酶谱,结果表明:蜡梅、西南蜡梅、山蜡梅和夏蜡梅为比较一致而稳定的种,柳叶蜡梅、美国蜡梅、西美蜡梅和突托蜡梅种内差异较大。此外,美国蜡梅和西美蜡梅、山蜡梅和突托蜡梅分别为一组最近缘的种,夏蜡梅和西南蜡梅为最远缘的种[14]。
  曾经,蜡梅一度被误认为是腊月开花的蔷薇科杏属的梅类植物,因而“蜡梅”与“腊梅”二词常被混淆使用。蜡梅正因其花“香气似梅”,形似“捻蜡所成”,所以蜡梅之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1.1.2 食凉茶基原植物形态、鉴别与资源分布
  1.1.2.1 基原植物形态
  柳叶蜡梅为半常绿灌木,高达3m。小枝细,被硬毛。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呈长椭圆形、长卵状披针形、线状及披针形,长2~16cm,先端钝或渐尖,基本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被柔毛;叶柄被短毛,花单生叶腋,稀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5~17片,外花被数片,椭圆形,边缘及背部被柔毛,中部花被片线状长披针形,先端长尖,被疏柔毛,内花被片披针形,长卵状椭圆形,雄蕊4~5枚,心皮6~8个。果托梨形,长2.3~3.6cm,先端收缩,瘦果长1~1.4cm,深褐色,被疏毛,果脐平。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月。
  浙江蜡梅为常绿灌木,全株具香气。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长3~6cm,宽1.5~4.5cm,上面光亮,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白色或偶见嫩叶稍具白粉,均无毛。花单生叶腋,少有双生,淡黄色;花被片16~20片,背面均有短柔毛,外花被片卵圆形,中部花被片长线状披针形,长1.2~1.5cm,先端细长渐尖,内花被片披针形,全缘,长0.6~1.5cm,具爪;雄蕊5~7枚,退化雄蕊8~15枚;心皮6~9个。果托薄而小,长2.5~3.3cm,宽1.4~1.8cm,多钟形,外网纹微隆起,先端微收缩,口部四周退化雄蕊木质化,斜上伸展;瘦果椭圆形,长1~1.3cm,有柔毛,暗褐色,果脐周围领状隆起。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6月。
  1.1.2.2 鉴别
  1)食凉茶的叶片横切面显微鉴别
  柳叶蜡梅叶(图1-1),上表皮细胞略扁平,外壁有时可见孔沟,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外壁增厚,可见气孔;下表皮单细胞非腺毛众多,壁厚,上表皮亦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组织由2~3列短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中散有多数油细胞。导管主为网纹导管。
  浙江蜡梅叶(图1-2),下表皮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
  (a)上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b)上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油细胞-导管;(c)气孔-油细胞;(d)导管-油细胞-非腺毛-下表皮细胞
  2)食凉茶中芦丁的薄层色谱鉴别
  预实验中发现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以芦丁的含量最高,故选择以芦丁为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鉴别的指标性成分。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枝黄花、贯叶金丝桃、槐花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发现所采用的方法与展开系统操作简便,斑点清晰,结果见图1-3。
  3)食凉茶中枝叶素的薄层色谱鉴别
  从柳叶蜡梅与浙江蜡梅的挥发油成分己有的研究来看,不同的产地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方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成分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枝油精(枝叶素、桉树脑)与a-蒎烯是共性成分,其中又以桉油精含量较为稳定,故选择桉油精为挥发油薄层色谱的指标性成分。参考《中国药典》豆蔻鉴别项下枝油精薄层色谱鉴别,该品种的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为以正己烷为接收剂的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繁琐,不易于操作。尝试多种易溶解枝油精的溶剂提取,发现以乙酸乙酯冷浸过夜后超声提取效果为佳。展开系统采用豆蔻鉴别项下的方法,分离效果良好。结果见图1-4。
  1.1.2.3资源分布
  蜡梅属植物的分布广泛,其中柳叶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丽水(莲都区)、云和、景宁、遂昌、松阳、建德、开化等地;浙江蜡梅主要产自浙江的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青田、平阳和福建等地。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主要生于丘陵、山地灌木丛中或稀疏林内。长期以来,民间使用食凉茶多以采摘野生资源为主,资源压力大,而且没有相关的种植和使用标准,成为药材种植推广和产品开发瓶颈。自2005年以来,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积极开展柳叶蜡梅快速繁殖方面的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柳叶蜡梅的相关种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0余亩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基地、开展柳叶蜡梅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奠定了扎实基础。
  1.1.3柳叶蜡梅的繁殖与栽培
  柳叶蜡梅是多年生深根性灌木,萌芽力强,分蘖多,栽后投产年份长。柳叶蜡梅的繁殖和栽培主要分为随采即播和春播为主的实生播种繁殖及以嫁接、杆插、分株等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1.1.3.1实生播种繁殖
  1)合理密植
  柳叶蜡梅的种植应根据土壤条件、投产年限、肥水管理多方面综合考虑。在一定范
  围内增加栽植株数,可以提早达到高产所需的枝条密度,且易使植株配置合理,枝条分布均匀,生长整齐。最适宜的初植密度为12000~13500株/hm²。
  2)播种和种植
  (1)选址:选向阳坡,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低山缓坡。
  (2)整地:在山地建新园应全垦并挖成1.5m宽的水平带。
  (3)种子处理:柳叶蜡梅的种子种皮坚硬,表面有,蜡质层妨碍种子吸水膨胀,因此种子播种前需要进行处理。
  a.秋播时的处理
  随采随播。直接温水浸种,始温60℃,自然冷却后浸种72h.其间每隔24h换水1次,将种子捞起晾干表面水分,置于沙床催芽。用细河沙做沙床,密播1层种子后,盖上1cm左右厚的细沙,淋湿沙床后覆盖农用薄膜。有少量种子出芽后即移去薄膜。此项处理种子发芽时间参差不齐,最迟到第2年7、8月仍有发芽,发芽率约80%。
  层积处理。在露天挖坑,坑底垫砖块,坑内放木箱。将河沙与种子分层堆放或放于木箱内,河沙湿度以手捏成团为宜。木箱四周用土填实,上盖15~20cm厚湿沙,四周开排水沟,上盖草帘。亦可以在室内砌砖坑,层积或混堆于砖坑中,覆盖稍厚河沙,待大多数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若播种期已到,大多数种子仍未露白,可在播种前用20℃温水浸种24~36h,中间换水1次,捞出后晾干至种子间不粘连即可播种,发芽率60%~70%。
  b.春播时的处理
  一般方法:将种子和干沙混合,装在口袋中揉搓,以破坏其种皮的蜡质层,再把种子筛出。然后用40~60℃的温水浸种(种子:水比例为1:2),浸种时间4~5天,中间需换凉水3~4次,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发芽率60%~75%。
  碱性溶液处理法:将干藏的种子用60℃的热水浸种,数分钟后,将水温控制在40~50℃;用氨水(1:50)或碱与水(1:100)或少量的加酶洗衣粉,加入后搅动数分钟,当碱或洗衣粉全部溶解时即可停止搅动,然后每隔3~4h时搅动1次,经过24h左右,当种子表面的蜡质层可以搓掉时,流水洗净再浸种催芽,发芽率75%以上。
  酸性溶液处理法:用98%浓硫酸处理干臧的种子0.5~1h,然后流水洗净,再用40℃温水浸泡72~86h,其间用20℃
  左右清水换洗几次,发芽率60%~70%。
  赤霉素处理:将干藏的种子用40~60℃的热水浸种30min左右,捞出的种子置于0.02%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h,捞出晾干立即播种。赤霉素溶液可取市售赤霉素粉剂20mg/包,加少许75%酒精溶解后,加蒸端水(或冷开水)至1000mL。发芽率达75%以上。
  (4)播种: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七作苗圃地,施有机肥作底肥。整地深耕25~30cm.达到地平、土碎,除去石块、草根。每亩施3%的敌百虫2kg防治地下害虫。苗床高20cm、宽60cm,由南而北自定长度。苗床整平后打小宕,每排3个,每行间隔18cm。用0.5%高锰酸钾消毒床面并及时覆盖地膜,2天后掀开地膜即可播种。每小宕播2粒饱满种子,播后盖上草木灰厚约2cm.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压平后,盖稻草保摘。播后用水泡沟,水不宜深,让苗床慢慢润湿,2天后放去泡沟水。夏播,采种后一星期即播;春播在3月。播后约30天出苗,出苗后揭草。
  (5)幼苗管理:春播出苗后3天,喷一次0.3%的多菌灵水溶液。此时苗木根系分布很浅,要常喷水,保持苗床湿润。4~7月每半月拔草一次,拔草时避免将幼苗带出,结合除草、松土、补苗(每宕只留1株壮苗),初期施稀薄人粪尿,每10天一次,连施两次;5~6月后,可施尿素,每亩施5kg(兑水500kg),浇施,20天浇一次,连浇3次;8月底以后停止施肥,以利于苗木木质化。夏播出苗后,不必喷施多菌灵,但要注意浇灌保湿,做好松土、除草工作,一星期后可施1%的氮肥,每亩施3kg。
  (6)定型修剪:通过打破茶苗顶端优势,刺激腋芽萌发,促进侧枝生长,达到增加分枝、培养骨架、塑造树形的目的。一般进行2次即可。第一次定型修剪在定植后进行,距地25~30cm剪去顶端;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为距地45~50cm。三年以后开始采用轻修剪。
  (7)病虫害防治:日本龟蜡蚧若虫和雌虫在叶片和枝条上吸食液汁,常造成植株枯黄或煤病滋生。在长江以南,其雌虫于5月中旬大量产卵,6月中旬孵化。雄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量化蛹、羽化。
  防治方法:①少数植株受害,可人工刮除。②在若虫大量孵化后,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③用红点唇瓢虫、置被害花木上捕食蚧虫。
  1.1.3.2 无性繁殖
  1)弯枝法繁殖
  新植柳叶蜡梅采用弯枝法培养“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与树冠结构,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快速成蓬新技术。其技术要点如下。
  (1)弯枝时间:全年均可进行,但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梢萌发前的2月上中旬进行弯枝效果较好。
  (2)弯枝标准:主茎或分枝茎的粗度达到0.4cm以上,枝条的长度达到20cm以上的新植茶树要进行第一次弯枝;当新生枝条的长度达25cm左右,已半木质化时进行第二次弯枝。
  (3)操作方法:把达到弯枝标准的枝条用左手顶住弯枝点(距梢头8~10cm处),右手把弯枝点以上枝条弯成“曲尺型”(角度100°左右),使上部枝条成平卧状,下部枝条成直立状,用塑料绳将枝条固定。弯枝后15~30天,下部即可长出3~5条新梢。当枝条再次达到弯枝标准时,可继续进行弯枝,一年内可进行2~3次。
  (4)弯枝后的管理:弯枝后三个月内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漏弯和松脱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以免影响弯枝效果。弯枝后新梢萌发多,生长迅速,宜加强肥水管理,确保新梢快速生长。经过多次弯枝后,茶树形成2~3层骨干枝,树冠直径一般达到60cm以上。因此,宜于第二年春芽萌动前(1月下旬至2月中旬)进行平剪。平剪时,树冠面要平整,以促进一、二级分枝的平衡生长,使茶树迅速培养成“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和树冠结构,为日后获得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2)托插繁殖(参见丽水市地方标准规范DB3311/T31-2014《柳叶蜡梅栽培技术规程》)
  (1)杆插时间:4月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扦插方法: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剪成具有2~3对叶的插穗,扦插前用激素吲乙酸(IAA)2000mg/L在插穗基部速浸10s,按株行距5cm×10cm扦插到珍珠岩插床上。
  (3)杆插后抚育管理:杆插后要立即覆盖遮光率为70%的遮阴网,1个月内,白天2h喷水1次,生根(30天)至出圃前4h喷水1次,并每周用0.25%尿素液肥进行一次叶面喷施。杆插60天后揭除遮阴网并每天上午开棚通风2h。
  (4)种苗选择: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成品苗。
  (5)整地挖穴:10°以下坡地种植的,全垦整地,坡度在10°以上的可开垦成水平带,按株行距(株距1.1~1.3m,行距1.3~1.5m)挖好定植穴,穴径40cm,深40cm。
  (6)种植方法:每年3~4月或10~11月,将扦插生根苗剪去植株下部侧枝和叶片后放入定植穴。定植应避开中午高温强光时段。每穴施入有机肥1~2kg,并与土拌匀,栽植时,根系舒展,泥土压实,浇足定根水。
  (7)除草与施肥:每次采收后及时除草,除草时应避免伤及根系。每年5月和11月修剪后各施肥1次,每次亩施有机肥300kg。
  (8)标准化生产模式:柳叶蜡梅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如表1-1所示。
  3)分株法繁殖
  该方法简单、可靠,较为常用。柳叶蜡梅一般根际周围萌孽性强,将带根的萌孽植株从母体上用利刀或钢锯分开移栽,分株时尽可能多带须根,一般可在9~10月或3~4月间进行,经实验证明分株繁殖成活率可在90%以上。
  1.1.3.3 栽培管理
  1)栽培方式
  柳叶蜡梅的栽培可选用盆栽和地栽两种方式。如果以观赏花木为目的,选用盆栽;如以发展绿化、商品花材生产为目的,则取地栽。盆栽应选用泥质盆,选择质地疏松、排水通气性良好,又能保持一定湿度的基质为宜。地栽应选择好适宜柳叶蜡梅生境的场地,移栽之前,要对场地进行整理,栽植时间在春季3~4月份,或秋季9~11月份。定植后立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高温干燥季节勤浇水。生长期每月用复合肥进行一次稀薄追肥。
  2)整形修剪
  栽植后1年就应修剪株芽,以园林绿化为目的的可将主干30cm左右以下的芽全部抹去,确保树形小乔木化,然后依照树的长势,修剪成层次分明的树冠;盆景观赏或作为砧木嫁接为目的的则需按形定势,整理后修剪;以采收鲜叶,生产茶制品及中药饮片为目的的则可打去顶枝,促其多发侧枝。
  1.2 典籍记载与应用
  1.2.1 畲医药典籍记载
  1.2.1.1 柳叶蜡梅的药材性状、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副作用
  【药材性状】叶多皱缩,纸质或薄革质。完整叶展平后呈长卵状披针形或三角形、长椭圆形或者线状披针形.长2.5~14cm。表面灰绿色、黄绿色或浅棕绿色,先端钝尖
  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粗糙,下面具白粉,叶脉及叶柄被短毛。质脆,搓之易碎。气味清香,味微苦而辛凉。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理气健脾,消导止泻。
  【主治】风热表证,脾虚食滞,泄泻,胃腕痛,吞酸。
  【用法用量】叶内服煎汤,6~15g。根内服煎汤,15~30g。
  【副作用】用量过大,偶有恶心、上腹不适等副作用。
  1.2.1.2 浙江蜡梅的药材性状、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副作用
  【药材性状】叶多卷曲,革质或薄革质。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3~16cm。深绿色、黄绿色或浅棕绿色,先端细长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具光泽,下面无白或微具白粉,无毛。质脆。气味清香,味辛凉、微涩。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理气健脾,消导止泻。
  【主治】风热表证,脾虚食滞,泄泻,胃脘痛,吞酸。
  【用法用量】叶内服煎汤,6~15g。根内服煎汤,15~30g。
  【副作用】用量过大,偶有恶心、上腹不适等副作用。
  1.2.2 其他医药典籍记载和民间应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蜡梅属植物能够“生津、解暑”。《中国蜡梅》也记载[15],蜡梅的根、茎、叶、花、蕾、果均可入药,根皮外用可治刀伤出血,根可治风寒感冒、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瘢痕、疝气、肺脓病等症;花蕾及花可解暑热,有治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等病症的功效;花浸油制成的蜡梅花油可治烧伤、烫伤和中耳炎等症;果实有健脾、壮胃、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泻、久痢等病症。蜡梅属的其他物种入药功效同蜡梅。
  《中国药典》(1977年版)记载,“山蜡梅”及其制剂“山蜡梅茶”具有“解表祛风,理气化痰,醒脾化浊”的功效,可用于防治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此外,《全国实用中成药手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也记载了食凉茶性凉,功能清热解毒、解表祛风、可助消化、治感冒、治疗慢性气管炎,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
  1.3 化学成分研究
  1.3.1 蜡梅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蜡梅科植物的叶部都散发着香气,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关于蜡梅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蜡梅和山蜡梅等植物的挥发油部位上,对于非挥发性物质的报道却不多,仅有少量的萜类、黄酮、香豆素、生物碱等化合物。表1-2归纳了蜡梅属植物中所获得化学成分及其植物来源信息。
  1.3.2 食凉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关于食凉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少量文献报道了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中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甾体等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1.3.2.1 柳叶蜡梅的化学成分研究
  1)挥发性成分
  柳叶蜡梅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是基于对柳叶蜡梅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挥发油部位的研究,是蜡梅属植物,也是食凉茶化学成分研究的主要对象。贺建云等[35]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对食凉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得到总挥发油产率为3.68%,并分离鉴定出68个化合物,主要是烯烃类物质,占总挥发油的39.9%;其次是有机酸类,占总挥发油的4.24%;其他物质中醇类物质13种,酯类9种,酮类3种,各占总挥发油的4.23%、3.68%和1.81%。李阳春等[17]采用GC-MS建立了柳叶蜡梅挥发油的指纹图谱,检测结果显示挥发油成分中主要含有1,8-桉叶素(49.49%)、B-蒎烯(4.48%)、a-萜品烯醇(6.82%)、芳樟醇(3.23%)、反式石竹烯(2.03%)、榄香醇(2.02%)、a-桉油醇(2.74%)、β-枝油醇(1.63%)等40种成分。史小娟等[19]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对两批不同时间采集的柳叶蜡梅样品各鉴定出其中54个和48个化学成分,共同主要组分为枝树脑、冰片、乙酸冰片酯、香橙烯、(E,E-金合欢醇,且得出其成分和含量具有季节性差异的结论。
  2)非挥发性成分
  柳叶蜡梅中的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其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甾体等类别化合物近40余个(详见表1-2)。其中,王奎武等[]29,30]从重庆产的柳叶蜡梅叶中发现了3个萜类和1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包括2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8a-hydroxy-T-muurolol和(la,6β,7β)-cadinane-4-en-8a,10a-diol,以及3个新香豆素类化合物chimsalicifbliusinA、chimsalicifbliusinB和chimsalicifoliusinC,其结构如图1-5所示。
  本项目组对柳叶蜡梅叶的化学成分开展了研究:从其氯仿部位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图1-6),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1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6个倍半萜类化合物9-epi-blumenolC、blumenolC、(+)-去氢催吐萝芙叶醇、(+)-催吐萝芙叶醇、robinlin和黑麦交酯,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异嗪皮啶、东莨菪亭、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8-三甲氧基香豆素,2个甾体化合物β-谷甾酮和B-谷甾醇;另根据波谱数据确定了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平面结构: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lpropyl)biphenyL此外,还首次从柳叶蜡梅叶中分离得到了8个生物碱化合物,包括2个新生物碱salicifoxazineA和salicifoxazineB。详见1.5节研究实例章节内容。
  3)其他营养成分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部门测定,柳叶蜡梅叶VB₁₁
  、VB₂、VC含量丰富,并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任何一种茶品,同时还含有铁、锌、钙、镁、硒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茶。
  1.3.2.2 浙江蜡梅的化学成分研究
  有关浙江蜡梅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少数研究报道也多为其挥发油成分研究。黄坚钦等[13]对浙江蜡梅等叶肉中的油细胞含量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浙江蜡梅的油细胞含量少于柳叶蜡梅,多于山蜡梅。此外,欧阳婷等[36]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浙江蜡梅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库(GC-MS-D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其含量较高的几种成分包括1,4-桉叶素(46.2%,相对含量,下同)、(Z)-2,6,10-三甲基-1,5,9-十一烯(9.71%)、1,1-二甲基-3,4-二异丙基环己烷(7.42%)、三辛胺(6.44%)、a-丙酸萜品酯(4.01%)、a-旅烯(3.92%)等。
  1.4 药理活性研究
  目前,蜡梅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多集中于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蜡梅属植物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的逐渐增加,蜡梅属植物在很多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其中作为畲药食凉茶的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具有抗菌、抗炎、止泻、降压降脂、抗肿瘤等活性。
  1.4.1 抗菌活性
  蜡梅属植物中富含挥发油等成分,也包含生物碱和萜类的成分。现代药理实验发现蜡梅叶对部分呼吸道病原菌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蜡梅叶的抗感冒功效,同时蜡梅叶具有抑制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伤寒杆菌等肠道菌群的作用[36]。据报道,柳叶蜡梅挥发油中的β-蒎烯具有抗菌活性[17]。
  1.4.2 抗炎活性
  药理实验表明,柳叶蜡梅灌肠剂(柳叶蜡梅叶60g,败酱草50g,白花蛇舌草50g,延胡索50g,三棱20g,赤芍20g,柴胡15g)经给药于慢性盆腔炎的大鼠,可以明显减轻盆腔炎模型大鼠病理学改变和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调节炎性因子的分泌和平衡。最新的研究表明,柳叶蜡梅水煎剂对人化疗后肠炎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37]。
  1.4.3 止泻作用
  温慧萍等[38]发现柳叶蜡梅水煎剂对番泻叶所致的小鼠腹泻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表现在稀便总数减少,稀便级别下降,腹泻指数降低,同时连续一周给药对小鼠状态及体重无影响,初步表明柳叶蜡梅无副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柳叶蜡梅茎叶水提物可以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胃排空和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含量,具有一定的促消化作用,且能降低蓖麻油和番泻叶致泻小鼠的腹泻次数,改善大便形态,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
  1.4.4 降压降脂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蜡梅中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消脂和降压功效。李清华等[39]研究发现,蜡梅碱对麻醉猫、犬心脏有抑制作用,且会降低血压,但也有不引起降压的报道。研究报道,山蜡梅的挥发油与石油醚、正丁醇萃取物具有减缓小鼠体重增长,抑制食欲.减少脂肪的作用。此外,高剂量的山蜡梅挥发油、水提液、乙酸乙酯萃取液以及石油醚、正丁醇萃取液能降低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40]。
  1.4.5 抗肿瘤作用
  实验发现,β-榄香烯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榄香烯乳剂临床上用于对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呼吸道和消化道肿瘤的治疗。β-榄香烯的抗癌作用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使宿主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而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效应。
  另外,柳叶蜡梅叶提取物能够抑制HeLa细胞增殖,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41],还可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力口,呈剂量依赖性效应[41]
  1.4.6其他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柳叶蜡梅中的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山柰酚、槲皮素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蜡梅属植物的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以预期作为防治老年性痴呆药物。还有报道将柳叶蜡梅的提取物用于制备驱蚊剂,所得的驱蚊剂具有良好的驱蚊效果。
  此外,在对小鼠免疫系统作用的实验中,蜡梅花水煎剂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小鼠的溶血程度,对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这说明中药蜡梅花对免疫系统具有显著的增强功能[42]由于天然胡萝卜素具有增强食欲,改善睡眠,加速伤口愈合及增强对气管炎和咽炎的防治作用,蜡梅花富含a-胡萝卜素,因而具有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
  1.5 研究实例
  1.5.1 柳叶蜡梅中非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1.5.1.1 植物来源
  柳叶蜡梅叶于2011年7月由浙江省松阳县碧岚茶厂雷国兴农技师采于浙江省丽水市柳叶蜡梅GAP种植基地,经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李建良副主任中药师鉴定为柳叶蜡梅的干燥叶。
  1.5.1.2 提取分离流程
  柳叶蜡梅非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实验流程图见图1-7。
  1.5.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化合物l(9-epi-blumenolC)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1为无色油状物;[a]20D0.06,CHCl₃);ESI-MSm/z211[M+H]+。HNMR(CDC13,表1-3)显示含4个甲基质子J2.02、1.24、1.10、1.04(化学位移单位为ppm,下同,为简便起见,此后略去单位)和1个烯质子(55.85(1H,s)。13c-NMR(CDC13,表1-3)显示含13个碳原子,包括1个羰基碳原子0198.0)、2个烯碳原子(8164.1,123.7),HSQC(氢的异核单量子相干谱)显示还存在1个季碳原子、2个叔碳原子,其中1个与氧相连的碳原子(66.6),以及3个仲碳原子,结合MS图谱,推得1的分子式为G13H22O2,包含3个不饱和度。HMBC(氢的异核多量子相干谱)显示羰基碳(198.0)分别与51.10、1.04的甲基质子和62.42(lH,d,J=17.0Hz)、2.06(lH,d,J=17.0Hz)的亚甲基质子相关,且仲碳(45.6)与烯质子(5.85)相关,叔碳(49.5)与2.02(3H,d,J=1.2Hz)的双键取代甲基质子和2.42、2.06的亚甲基质子相关,由此推测该化合物为一个具有a,β-不饱和羰基的六元环。1H-1HCOSY(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显示C-6位(1.90)与仲碳的1.92、1.45质子相关,结合末端氢1.24(3H,d,J=6.1Hz)可推测出与末端氢相连的是被羟基取代的次甲基,HMBC还显示该次甲基(66.6)与1.55(2H,m)和1.92(1H,m)、1.45(lH,m)质子相关,可推测出该化合物6位取代边链为3-羟基丁烷。经理化数据及波谱数据比对[43],鉴定为byzantionosideB的水解产物9-epi-blumenolC,为一新的天然产物。
  2)化合物2(blumenolC)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2为无色油状物;[a]20+34°(c0.35,CHCh),ESI-MSm/z211[M+H]。化合物2与化合物1具有相同的分子量,二者的1H-NMR(CDC13,表1-4)和13C-NMR(CDCl3,表1-4)的数据相似,考虑为化合物1的同分异构体。1H-NMR显示含4个甲基质子2.00(3H,d,J=1.2Hz),1.20(3H,d,J=6.1Hz),1.06(3H,s),1.01(3H,s)和1个烯质子5.82(1H,s)。13C-NMR显示含13个碳原子,包括1个羰基碳原子(199.5),2个烯碳原子(165.6,125.1),1个与氧相连的碳原子(68.1)。与已知化合物对照[44]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blumenolC.
  3)化合物3[(+)-去氢催吐萝芙叶醇]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3为无色油状物;[a]巧+178°0.96,CHC13);ESI-MSm/z223[M+H]+。
  1H-NMR(CDC13,表1-5)谱显示含52.30(3H,s)、1.88(3H,d,J=1.4Hz)、1.09(3H,s)和1.01(3H,s)4个甲基质子,6.83(lH,d,J=16.0Hz)、6.46(1H,d,J=16.0Hz)为一对双键上的E式烯质子;32.37(1H,d,J=16.0Hz)、2.49(1H,d,J=16.0Hz)提示为一个亚甲基。13C-NMR(CDC13,表1-5)显示化合物3含13个碳原子,与化合物1相比,多了1个羰基和2个烯碳信号,相应高场区少了3个碳信号。进一步与化合物1的HSQC谱比较,发现化合物3缺少叔碳原子,多了1个季碳原子。1H-1HCOSY显示烯质子5.94(lH,s)与1.88(3H,d,J=1.4Hz)和2.37(1H,d,J=16.0Hz)相关,推测存在β位被甲基取代的a,β不饱和羰基片段。与己知化合物对照[45],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叶醇[(+)-dehydrovomifoliol]。
  4)化合物4[(+)-催吐萝芙叶醇]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4为无色半固体;[a]20+160°(c1.02,CHC13);ESI-MSm/z225[M+H]+。13C-NMR(CDC13,表1-6)显示化合物4含13个碳原子,与化合物3相比少了1个羰基,多了1个与O相连的碳原子(67.8),分子量对应增加了2个质量数,提示化合物4可能为化合物3的羰基还原产物。1H-NMR(CDCl3b,表1-6)显示含4个甲基质子51.82(3H,d,J=l」Hz)、l.I8(3H,d,J=6.3Hz)、0.97(3H,s)和0.93(3H,s);另5.67(1H,d,J=16.0Hz)、5.72(lH,dd,J=16.0Hz,5.0Hz)推测为E式双键的一对氢质子,且55.72烯质子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次甲基;2.35(lH,d,J=17.0Hz)、2.12(1H,d,J=17.0Hz)提示为一个亚甲基。与已知化合物对照[46],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催吐萝芙叶醇[(+)-vomifbliol]。
  5)化合物5(robinlin)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5为无色半固体;[a]+77°(c1.01,CHCl3);ESI-MSm/z199[M+H]+。1H-NMR(CDC13,表1-7)显示含3个甲基质子J1.82(3H,s)、1.22(3H,s)和1.16(3H,s)»13C-NMR(CDC13,表1-7)显示含11个碳原子,包括1个城基碳原子(200.1),2个烯碳原子(161.6,129.4),2个与O相连的碳原子(69.2,60.7),1H-NMR未见烯质子信号,可推测化合物含有两个被完全取代的烯碳原子。1H-1HCOSY谱显示54.25(1H,dd,J=14.0Hz,6.0Hz)、1.70(lH,t,J=14.0Hz)、2.08(1H,dd,J=14.0Hz,6.0Hz)相互关联;1.22(3H,brs)、1.16(3H,brs)相关,推测为连接于季碳上的两个甲基;3.75(1H,m)、3.66(lH,m)、2.60(lH,m)和2.49(lH,m)4个质子也相互关联。与已知化合物对照[47],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robinlin。
  6)化合物6(黑麦交酯)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6为无色半固体;[a]-54°(c0.17,CHC13);ESI-MSm/z197[M+H]+.H-NMR(CDC13,表1-8)谱显示含3个甲基质子1.78(3H,s)、1.47(3H,s)和127(3H,s),1个烯质子5.69(1H,s)。13C-NMR(CDC13,表1-8)谱显示含11个碳原子,包括一个酰基碳原子3171.9),2个烯碳原子0182.4,112.9),2个与O相连的碳原子086.7,66.9)。NOESY(核极化Overhauser效应光谱)显示4位CH2中2个质子1.79、2.47分别与4.33的质子和1.78的甲基质子相关,判断3位羟基与5位角甲基为同侧,结合旋光数据,与已知化合物对照।明[48],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一)-黑麦交酯[(一)-loliolide]。
  7)化合物7(异嗪皮啶)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7为淡黄色针晶(CH3OH);mp145~146℃;EI-MSm/z222[M]+。1H-NMR图谱[(CD3)2CO,表1-9]显示化学位移在7.84(1H,d,J=9.5Hz)、6.20(1H,d,J=9.5Hz)的两个氢为一对顺式双键上的氢,6.97(1H,s)为芳香质子,另外还含2个甲氧基质子(3.93,3.95)。紫外365nm下显示黄绿色荧光,推测化合物7为香豆素。NOESY显示3.93的甲氧基质子与6.97的芳香质子相关联,而与3.95的甲氧基质子没有相关信号,故推测2个甲氧基分别取代在6位和8位。与已知化合物对照[24],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异嗪皮啶(isofraxidin)。
  8)化合物8(东莨菪亭)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8为淡黄色针晶(CH3OH);mp210~211℃;EI-MSm/192[M]+;紫外365nm下显示黄绿色荧光。1H-NMR[(CD3)2CO,表1-9]显示δ7.85(1H,d,J=9.5Hz)、6.18(1H,d,J=9.5Hz)为一对顺式双键质子,δ56.8O(1H,s)、7.20(1H,s)为2个孤立的芳香质子,δ3.90为1个甲氧基质子,推测化合物8为香豆素。与已知化合物对照[24],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东莨菪亭(scopoletin)。
  9)化合物9(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9为无色针晶(CH3OH);mp141~142℃;ESI-MSm/z207[M+H]+,紫外365nm下显示蓝紫色荧光。1H-NMR(CDC13,表1-9)谱显示δ7.62(1H,d,J=9.5Hz)、6.28(1H,d,J=9.5Hz)为一对顺式双键质子,另外还含2个甲氧基质子(δ3.91,3.94),δ6.85(lH,s)、6.82(1H,s)为2个孤立的芳香质子,推测化合物9为香豆素。与已知化合物对照[24],波谱数据基本二致,鉴定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
  10)化合物10(6,7,8-三甲氧基香豆素)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10为无色针晶(CH3OH);mp83~84℃;ESI-MSm/z237[M+H]+;紫外365nm下显示黄绿色荧光。1H-NMR(CDCl3,表1-9)显示δ7.62(1H,d,J=9.5Hz)、6.36(lH,d,J=9.5Hz)为一对顺式双键质子,推测化合物10为香豆素。δ6.67(1H,s)为苯环上唯一质子信号,另外还显示3个甲氧基质子(δ3.90,4.00,4.04),4位δ7.62说明未受5位迫位效应(theperieffect)的影响,提示5位未被取代。与已知化合物对照明,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6,7,8-三甲氧基香豆素(6,7,8-trimethoxycoumarin)<,
  11)化合物11(β-谷甾酮)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11为无色针晶(CH3OH);mp84~
  85℃;[a]22;+66°(c0.51,CHC13);ESI-MSm/z413[M+H]+。1H-NMR(CDC13,600MHz)显示含6个甲基质子δ1.18(3H,s),0.92(3H,d,J=8.0Hz)、0.85(3H,s)、0.82(3H,s)、0.81(3H,s)、O.71(3H,s),1个烯质子δ5.72(1H,s)。13C-NMR(CDC13,150MHz)显示含29个碳原子,包括1个羰基碳原子(δ199.6),2个烯碳原子(δ171.7,123.8)。与已知化合物对照[49],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β3-谷甾酮(β-sitostenone)。
  12)化合物12(β-谷甾醇)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12为白色针晶(CH3OH);mp135~136℃;[a]23-36°(c0.52,CHCI3);ESI-MSm/z415[M+H]+。1H-NMR(CDCL3,400MHz)显示含6个甲基质子δ1.01(3H,s),0.92(3H,d,J=6.5Hz)、0.85(3H,t,J=8.4Hz)、0.84(3H,d,J=7.6Hz)、0.81(3H;d,J=7.6Hz)、0.68(3H,s),1个烯质子δ5.35(1H,brd,J=5.2Hz).13C-NMR(CDCL3,100MHz)显示含29个碳原子。与已知化合物对照[50],波谱数据基本一致,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3)化合物13[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l-hydroxylpropyl)biphenyl]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13为无色方晶(CH3OH);mp171~172℃;[a]22-14°(c0.55,CHCl3);ESI-MSm/z419[M+H]+。13C-NMR(CDCI3,表1-10)显示8个碳原子信号,包括3个与O原子相连的碳原子(δ86.1,71.8,54.3),结合ESI-M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为419,推测化合物13为轴对称型化合物。1H-NMR(CDCl3,表1-10)显示δ6.57(4H.s)为两个对称取代苯环上的4个质子,J3.91(12H,s)为两个苯环上的4个甲氧基质子,35.54(2H,s)为羟基上的活泼氢,δ4.74(2H,d,J=4.0Hz)、4.26(2H,m)、3.91(2H,m)、3.10(2H,m)都是与O相连的碳原子上的质子信号。与已知化合物对照[51],波谱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平面结构为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lpropyl)biphenyl。由于其旋光为左旋,与已知化合物的右旋不同,所以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确认。
  1.5.2 柳叶蜡梅中生物碱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在蜡梅属其他不少植物中,文献报道了蜡梅碱、山蜡梅碱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发现。由于生物碱具有与其他非挥发性成分不同的性质,它具有弱碱性、易被常规分离材料吸附,故生物碱成分的分离采用特殊的分离材料和分离流程。
  1.5.2.1 总生物碱的提取
  总生物碱的提取常用方法有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法、渗漉薄膜蒸发连续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于已报道的蜡梅属总生物碱部位的提取主要采用的是溶剂法。溶剂法主要包括水直接提取、酸水-有机溶剂提取、醇提取、碱化-有机溶剂提取以及以上相结合的方法。
  1)水直接提取
  直接以水作为提取溶剂,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水提液经喷雾干燥得到总碱提取物。
  但是该法在提取生物碱成分时,也会带入大量其他非生物碱的水溶性物质,为后面的生物碱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带来极大的困难。不适用于含大量淀粉和水溶性蛋白的植物。
  2)酸水-有机溶剂提取
  具有碱性的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多以盐的形式存在,而弱碱性或呈中性的生物碱多以不稳定的盐以及游离碱的形式存在。故常用弱酸为溶剂将生物碱成分转化为盐的形式,采用酸水提取。
  3)醇提取
  游离形式存在的生物碱或以盐形式存在的生物碱一般都能溶于醇溶液,因而采用醇提法提取生物碱成分较为普遍。
  4)碱化-有机溶剂提取
  对于以盐的形式存在的生物碱,预先用碱水处理,可将其转化为游离的形式,再采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5)酸水-碱化-亲脂性溶剂提取
  该法在实验室中较为常用,使用于大多数生物碱成分的提取。经过酸水处理,将植物中的生物碱成分都转化为盐的形式,经酸水提出后,再进行碱化,将生物碱转化为游离的形式,最终采用亲脂性溶剂,将总碱部位提出。如蜡梅中生物碱的提取,先采用甲醇对药材浸提4次,获得的浸提物经10%的乙酸溶液溶解,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多次,获得的水相部位经Na2cCO3处理(pH=10),再采用氯仿萃取方法,最终获得总碱成分叫[28]
  1.5.2.2 单体生物碱的分离和结构解析
  总生物碱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一直是天然产物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实验室中多采用色谱分离法,包括采用硅胶吸附剂、氧化铝分离材料、反相材料或葡聚糖凝胶等,半制备的HPLC也越来越普及,适用于碱性物质分离的色谱柱也被大量研制出来。
  蜡梅属植物中富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目前已从其他蜡梅属植物中获得的生物碱单
  体化合物有(+)-calycanthine、(一)-calycanthidine、(一)-chimonanthine、(一)-chimonanthidine、(一)-fblicanthine、(+)-calycanthidine、(+)-chimonanthine、(+)-fblicanthine、chimonamidine>CPC-1、CPC-2、meso-chimonanthine、tryptamine、Na,Nb-dimethyitryptamine、3-methy-Icarboxymethyl-indole-l-N-β-D-glucopyranoxide[52]。本项目组对柳叶蜡梅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共发现8个生物碱单体化合物salicifoxazineA、salicifoxazineB、(一)-chimonanthine、meso-chimonanthine、(—)-fblicanthine、(+)-caIycanthine、(一)-iso-calycanthine和(3aR,3'aR,8-8a,8′-8′a)-tetradehydroisocalycanthine,其中salicifoxazineA和salicifoxazineB是一类具有新颖的氮氧结构片段的全新生物碱(图1-8)[31]。
  1)化合物(一)-chimonanthidine的结构鉴定
  (一)-chimonanthidine具有二聚吡咯并口吲哚结构,广泛分布于蜡梅属的植物中。(一)-chimonanthidine的结构鉴定过程如下:
  无定形粉末;[a]20-285°(c0.05,EtOH);HR-FABMSm/z361.2392[M+H]+,确定分子式为C23H28N4该分子式中包含12个不饱和度。1H4-NMR图谱中,3个甲基质δ2.36、2.84、2.98分别连接于氮原子上,结合13C-NMR图谱信息,该生物碱与已知生物碱chimonanthine、folicanthine、calycanthidine等具有相同的二聚吡咯并口吲哚型骨架。(一)-chimonanthidine的结构进一步通过二维以及合成的方法确定。(一)-chimonanthidine的绝对构型进一步通过与己知化合物(一)-fblicanthine的圆二色谱(CD)对比确定(图1-9)。
  (一)-chimonanthidine1H-NMRCCDCh,600MHz):2.03~2.07QH,m,H-3,3'),2.24~2.3I(1H,m,H-3'),2.36(3H,s,M-C%),2.44-2.51(3H,m,H-2,3,2'),2.61~2.64(1H,m,H-2),2.84(3H,s,N8′-CH3)2.94~2.97(1H,m,H-2'),2.98(3H,s,M-CH3),4.18(1H,br-s,H-8a),4.58(1H,br-s,H-8'a),6.24(1H,d,J=8.1Hz,H-7'),6.34(1H,d,J=7.8Hz,H-7),6.52(1H,dd,J=7.4Hz,7.4Hz,H-5'),6.56(1H,dd,J=7.6Hz,7.6Hz,H-5),7.00~7.06(4H,m,H-4,6,4',6');i3c-NMR(CDCh,150MHz):31.1(%'(此),35.0(C-3),35.3(N8-CH3),38.2(C-3'),38.3(N1-CH3),45.6(C-2'),53.0(C-2),62.4(C-3a,3'a),87.2(C-8'a),92.5(C-8a),104.7(C-7,),106.2(C-7),106.2(C-5'),116.9(C-5),124.3(C-4'),124.4(C-4),128.4(06,6'),131.8(C-3'b),132.6(C-3b),152.5(C-7′a),152.8(C-7a)。
  2)化合物salicifoxazineA和salicifoxazineB的结构鉴定
  SalicifoxazineA为淡黄色油状物,HR-ESIMSm/z363.2176[M+H]+,确定分子式为C22H26N4O。,H-NMR和13C-NMR谱中(表1-11)包含了两套相似的信号,意味着该生物碱可能为二聚化合物。在1H-NMR谱中显示以下官能团的信号:两个单峰连氮甲基质子(δ2.27,2.41;N1-Me,N,-Me);四个亚甲基质子(δ2.44,m,H2-2;δ2.63,ddd,Ha-3;δ1.71,dt,J=11.8Hz,4.9Hz,Hb-3;δ2.66,ddd,overlapped,Ha-2';62.33,td,J=11.3Hz,3.5Hz,Hb-2;δ2.45,m,Ha-3;δ2.02,dddJ=13.3Hz,3.5Hz,2.2Hz,Hb-3′);两个连着杂原子的次甲基质子(δ4.47,brs,H-8a;δ5.11,brs,H-8a′);两对AA′BB′系统的芳香氢原子信号(δ7.16,dd,J=7.5Hz,1.0Hz,H-4;δ6.74,td,J=7.5Hz,1.0Hz,H-5;δ7.07,td,J=7.5Hz,1.0Hz,H-6;δ6.61,dd,J=7.5Hz,1.0Hz,H-7和δ7.21,dd,J=7.5Hz,1.0Hz,H-4';δ6.86,td,J=7.5Hz,1.0Hz,H-5';57.17,td,J=7.5Hz,1.0Hz,H-6';56.71,dd,J=7.5Hz,1.0Hz,H-7′)。与之相对应的碳谱显示了22个碳信号:两个连氮甲基(δ37.2和46.3);四个亚甲基(δ52.9和34.3;δ53.8和27.3);两个季碳信号(δ64.1和50.9);链各个连接杂原子的次甲基(δ85.2和93.2);两对邻位取代的苯环(δ125.7,118.6,128.3,109.2,151.1,132.3;δ125.1,118.8,128.5,109.5,151.1,129.4)。此外,紫外吸收光谱中241nm和298nm处的吸收波长表明PhNCN发射官能团的存在。
  上述NMR数据与已知化合物(一)-chimonanthine有着高度相似,说明salicifoxazineA也是一个二聚色胺生物碱。与(一)-chimonanthine不同的是,㈠-chimonanthine中N1-Me的化学位移在37.4,而salicifoxazineA的在46.3,(一)-chimonanthine中C-8a,在&85.6,而salicifoxazineA的在&93.2。这两个向低场迁移的信号,说明N1和C-8a′之间插入了一个氧原子,从而形成具有独特的嗪六元环的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salicifoxazineA的平面结构。
  止匕外,salicifoxazineA的旋光值为[a]-243.9。(c-0.37,MeOH),该值与已知化合物(一)-chimonanthine[a]20-310°(c0.80,EtOH)和(一)-chimonanthidine[a]20-285°(c0.05,EtOH)相近。进一步测定salicifoxazineA的CD图谱(图1-10),其CD图谱与已知化合物(一)-chimonanthidine(图1-9)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出salicifoxazineA的结构如图1-8所示。
  SalicifbxazineB的HR-ES1MSm/z385.1995[M+Na]+,确定分子式为C22H26N4O,且其NMR图谱与salicifbxazineA的高度相似,可知salicifoxazineB的平面结构与salicifoxazineA相同。与salicifoxazineA不同的是,salicifoxazineB的旋光值为[a]20-2.2°,该值与meso-chimonanthine的[a]20相近。此外,salicifbxazineB的CD图谱并未见明显的Cotton效应,且手性柱分析该化合物为手性纯化合物,说明salicifoxazineB为内消旋化
  1.6 炮制和质量标准
  1.6.1 食凉茶的炮制
  取原药,除去杂质,抢水洗,切段,阴干或低温干燥。
  1.6.2 食凉茶的质量标准
  经研究表明,可通过鉴别(横切面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检查(水分、灰分)、含量测定对食凉茶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
  1.6.2.1 食凉茶的检查
  1)食凉茶的水分
  水分按《中国药典》水分测定法中的甲苯法检查。根据测定结果(表1-12),将水分限度定为不得过12.0%。
  2)食凉茶的总灰分
  总灰分按《中国药典》灰分测定法中的总灰分测定法检查。根据测定结果(表1-12),将总灰分限度定为不得过11.0%。
  1.6.2.2 食凉茶的含量测定
  a.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中以挥发油含量作为含量测定的唯一限定指标,规定按照《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测定,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2.0%(mL/g)。
  b.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
  1)仪器与试药
  仪器: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DAD检测器;AgilentZorbaxSB-C18(4.6mm><250mm,5um)(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天平(XS105DU,瑞士梅特勒公司);智能超声波清洗器(DL-360D,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
  芦丁(批号:100080-200707,含量90.5%)、槲皮素(批号:100081-200406,含量
  97.3%)、山柰酚(批号:110861-201310,含量:93.2%),均购自中国食寓药品检定研究所。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Merck),磷酸为色谱纯(科密欧),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2)测定波长的选择
  经由DAD检测器全波段扫描,发现360nm波长处3个成分的吸收峰的峰形、吸收度值均较优,故选择360nm为检测波长。
  3)色谱条件
  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10min,乙腈18%~30%;10~24min,乙睛30%~45%),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360nm;进样量为1OμL。
  三种组分的理论板数均在30000以上,与其他相邻组分之间的分离度较高。如图1-11所示。
  4)提取条件的选择
  分别考察了提取溶剂甲醇的浓度(50%甲醇、70%甲醇、纯甲醇)、用量(15mL、25mL、40mL)、不同提取方法(回流、超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比较最终确定以25mL70%甲醇超声处理60min为样品的提取方法。
  1.7 临床使用与产品开发
  1.7.1 食凉茶茶产品的加工
  食凉茶茶产品指使用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新鲜优质嫩叶依照绿茶制作工艺制成的茶产品。其加工工序主要包含摊放、杀青、揉捻、初烘、复捻、滚干做形、拣剔、足干等8道工序[53]其加工流程图如下:
  1.7.1.1 采摘
  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的叶对生,节间较疏,要求采摘一芽、二叶,长度控制在6cm以内。要求芽叶均匀,注意无老叶、茎梗、杂质,盛装工具以透气性好的竹篓、筐为宜,不紧压,采后及时送到加工厂。
  1.7.1.2 鲜叶运输
  要求盛装食凉茶鲜叶的竹篓、筐用干净的汽车运输,保持车厢整洁、通风、干燥,应配置防雨设施。整个运输过程应控制在1h以内,中途停车翻动1~2次,以防发热。
  1.7.1.3 加工设备
  根据其鲜叶特点,宜选用大型的杀青和干燥设备。如:80型滚筒杀青机、55型揉捻机、CR-6型烘干机等。
  1.7.1.4 加工工序
  1)摊放
  运回厂的食凉茶鲜叶应立即薄摊于干净的竹匾上,厚度3~5cm,3~4kg/m2,不宜超过8cm。时间视气温、空气湿度灵活掌握,一般3~6h,如采后遇低温阴雨天气也可能需摊放6~18h。摊放中需经常翻动,以免局部发热而导致变质。以目测鲜叶呈萎蔫状,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为暗绿清香散发时即以失水15%~20%为宜。
  2)杀青
  用80型滚筒杀青机,温度280~330℃,时间5min左右,杀青程度以老杀为宜,要求杀青叶有爆点,叶子感觉易碎,茎梗柔软不易折断,出叶经鼓风机吹凉后及时薄摊于干净竹垫上,充分回潮后以手捏柔软茎梗不断时揉捻。
  3)揉捻
  用55型揉捻机,投叶25~30kg,以装叶至比桶口浅3~5cm处为宜,不可过满。揉捻时掌握轻重轻的原则,时间25~30min,以成条率80%左右,无茶汁挤出无明显成团为宜。
  4)初烘
  用CR-6连续烘干机,采用高温、快速、薄摊的方法。温度110~120℃,速度烘干时间3~4min,出叶程度掌握手握略有触手,不会成团,色泽变深绿时,薄摊于干净竹垫上回潮。
  5)复捻
  回潮后继续上机揉捻,投叶量30~35kg,以轻揉为主,时间15~20min。
  6)滚干做形
  用80型滚筒杀青机,滚干温度70~80°C,投叶量约100kg/h,复揉叶在滚筒内连续滚干,视产量多少连续滚至7~8成干时出叶并摊凉,此时制品己形成卷曲的外形,色泽深绿油润,清香散发。
  7)拣剔
  出锅摊凉后进行拣剔作业,剔除老叶、黄片、老梗、杂质,筛去粉末。
  8)足干
  置烘干机上120℃烘干,时间25~30min,手捏成粉时下机摊凉后装箱。
  1.7.2 脾胃舒
  食凉茶具有治疗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肚痛、肚胀、腹泻,或因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胀痛和小儿疳积等症的功效。食凉茶处方已在丽水市中医院等临床使用多年,在因肝胃不和、寒湿困脾和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肠胃不适、腹部胀痛和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1.7.3 山蜡梅叶颗粒剂(国药准字Z20027113)
  山蜡梅叶颗粒剂是由江西佑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原料主要为山蜡梅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褐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用于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痛、恶寒、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镇咳、祛痰、增加免疫力。
  1.7.4蜡梅止咳露
  蜡梅止咳露是采用蜡梅花、甘草、鲜竹沥、陈皮、冰糖等原料调制而成。首先采用水蒸气蒸循方法制备蜡梅花和陈皮的挥发油成分,然后将参与药材与甘草一起水煎3次,把滤液浓缩并加入竹沥、冰糖、防腐剂及制备好的蜡梅花和陈皮的挥发油成分,加入蒸馏水充分摇匀过滤,即得蜡梅止咳露。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可以明显延长浓氨水所致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抑制咳嗽的发生,还可以明显促进蟾蛛口腔黏膜一的纤毛运动,具有化痰功效。在临床实验中,本品对外感风热型、久咳、咳痰不爽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具有显著疗效。该临床实验由江苏吴县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54]。
  1.7.5 山蜡梅叶滴丸
  2005年,江西省专利《抗感冒药山蜡梅叶滴丸及其制备工艺》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感冒药山蜡梅叶滴丸及其制备工艺。山蜡梅叶滴丸由以下成分按质量配比制得:山蜡梅叶中提取的1,8-桉叶素1~10份及黄酮苷元1~10份、水性或油性基质7~150份、赋形剂0.01~10份。其制备工艺:将分散的山蜡梅叶提取的1,8-枝叶素及黄酮昔元固体或液体药物与水性或油性基质及赋形剂混合均匀,通过滴嘴逐滴进入冷却剂中,滴制成丸、洗涤、干燥、定剂量分装,即得。
  1.8 总结与展望
  食凉茶是最广泛使用的畲药之一,200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已将其作为常用畲药收载。2005年开始,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重点开展了食凉茶柳叶蜡梅的标准化栽培研究并取得成功,一举解决了药材资源难题。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柳叶蜡梅为新食品原料。
  食凉茶特别是柳叶蜡梅,在中药饮片、食品、生物农药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在深入开展相关资源、化学、药理工作的基础上,合理科学规范地开发附加值高、携带使用方便、针对人群面广且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深加工产品,将成为食凉茶产品开发的首选方向。以食凉茶为代表的常用畲药的研究与开发,正有力扩大畲药在我国民族药中的影响力,也有望成为本地农业和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80-281.
  [2]明军,明刘斌.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S):128-135.
  [3]陈志秀,丁宝章.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21(4):413-426.
  [4]刘茂春.中国传统名花蜡梅属的整理[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2)・153-158.
  [5]刘茂春.蜡梅属研究的进展及其方法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4):132-134.
  [6]陈龙清.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植物,2012,28(8):49-53.
  [7]王凌云,张志斌,邹峥嵘,等.蜡梅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03-3106.
  [8]张若蕙,张金谈.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9,6(1):1-8.
  [9]陈树国,杨秋生.蜡梅花芽分化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3):239-244.
  [10]吴昌陆,胡南珍.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5,22(3):277-282.
  [11]张若蕙,刘洪諤.蜡梅科叶表皮的特征及其分类意义[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3,10(4):368-377.
  [12]赵建伟,黄燕文.蜡梅大抱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2):204-206.
  [13]黄坚钦,张若蕙.蜡梅科9种叶的解剖[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2(3):237-241.
  [14]张若蕙,刘洪谭.蜡梅科树种的同工酶、种间和种内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增1):96-102.
  [15]赵天榜.中国蜡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3-194.
  [16]肖炳坤,刘耀明.蜡梅属植物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2):59-61.
  [17]李阳春,孙静芸,盛春,等.柳叶蜡梅挥发油GC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8.30(8):1190-1192.
  [18]李莎莎,舒任庚.山蜡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口].华西药学杂志,2009,24(2):198-200.
  [19]史小娟,潘心禾,张新凤,等.柳叶蜡梅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129.
  [20]刘志雄,刘祝祥.超临界CO2萃取腊梅籽化学成分研究口].中药材,2008.31(7):992-995.
  [21]赵莹,张媛,王皓之.蜡梅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622-625.
  [22]江婷,苑金鹏,程传格,等.蜡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5,22(6):1329-1332.
  [23]刘祝祥,贺建武,彭德娇,等.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1:75-77.
  [24]孙丽仁,何明珍,冯育林,等.山蜡梅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40(8):1214-1216.
  [25]潘心禾,史小娟,张新凤.等.柳叶蜡梅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9-102.
  [26]ToshioMorikawa,YusukeNakanishi,KiyofumiNinomiya,etal.Dimericpyrrolidinoindoline-typealkaloidswithmelanogenesisinhibitoryactivityinflowerbudsofChimonanthuspraecox[J],JNatMed,2014,68:539-549.
  [27]章瑶,华金渭,王秀艳,等.柳叶蜡梅叶氯仿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61-2664.
  [28]LiQ-J,WangM-L,YangX-S,etal.TwonewcoumaringlycosidesfromChimonanthusnitens[J].JAsianNatProdRes,2013,15(3):270-275.
  [29]WangK-W,LiD,WUB,etal.NewcytotoxicdimericandtrimericcoumarinsfromChimonanthussalicifolius[i].PhytochemLett,2016,16:115-120.
  [30]LiD,JiangY-Y,JinZ-M,etal.Isolationandabsoluteconfigurationsofdiastereomersof8a-hydroxy-T-muurololand(Ia,60,7P)-cadinane-4-en-8a,lOa-diolfromChimonanthussalicifdlius[J]Phytochemistry,2016,122:294-300.
  [31]MaG-L,YangG-X,XiongJ,etal.SalicifbxazinesAandB,newcytotoxictetrahydro-1,2-oxazine-containingtryptamine-derivedalkaloidsfromtheleavesofChimonanthussalicifdlius[J].TetrahedronLett,2015,56:4071-4075.
  [32]HiromitsuTakayama,YoheiMatsuda,KyoheiMasubuchi,etal.Isolation,structureelucidation,andtotalsynthesisoftwonewChimonanthusalkaloids,chimonamidineandchimonanthidine[J].Tetrahedron,2004,60:893-900.
  [33]WangW-X,CaoL,XiongJ,etal.ConstituentsfromChimonanthuspraecox[J].PhytochemLett,2011,4:271-274.
  [34]MarikoKitajima,IkueMori,KazumichiArai,etal.Twonewtryptamine-derivedalkaloidsfromChimonanthuspraecoxf.concolor[J].TetrahedronLett,2006,47:3199-3202.
  [35]贺建云,王斌,杨天鸣.食凉茶中挥发油成分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27(4):85-88.
  [36]欧阳婷,麦曦.浙江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中药材,2010,33(3):385-387.
  [37]巴东娇.柳叶蜡梅灌肠剂对慢性盆腔炎模型鼠免疫调节影响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174-175.
  [38]温慧萍,雷伟敏,吴宇锋,等.柳叶蜡梅茎叶水提物的"消导止泻”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1):943-946.
  [39]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4.
  [40]陈鹭颖,刘锡钧.山蜡梅对小鼠的减肥作用[J].海峡药学,2002,14(5):30-33.
  [41]陈斐.柳叶蜡梅提取物抑制HeLa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2]刘丽,蒋志宏,褚婕.中药腊梅花对正常小鼠免疫系统作用的研究[J].天津药学,2000,12(2):29-33.
  [43]MatsunamiK,OtsukaH,TakedaY.StructuralrevisionsofblumenolCglucosideandbyzantionosideB[J].ChemPharmBμLl,2010,58(3):438-441.
  [44]D'AbroscaB,DellaGrecaM,FiorentinoA,etal.StructureelucidationandphytotoxicityofCl3nor-isoprenoidsfromCestrumparqui[J].Phytochemistry,2004,65:497-505.
  [45]杨念云,段金感,李萍,等.连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06,41(5):431-434.
  [46]SiddiquiBS,KardarMN,AliST,etal.TwonewandaknowncompoundfromLawsoniainermis[)].HelvChimActa,2003,86:2164-2169.
  [47]TianF,ChangC-J,GrutznerJB,etal.Robinlin:Anovelbioactivehomo-monoteq?enefromRobiniapseudoacaciaL.(Fabaceae)[J].BioorgMedChemLett,2001,11(19):2603-2606.
  [48]樊晓娜,林生,朱承根,等•小花异裂菊中的芯类成分及其活性[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3):315-322.
  [49]LeeJ,KimNH,NamJW,etal.ScopoletinfromtheflowerbudsofMagnoliafargesiiinhibitsproteinglycation,aldosereductase,andcataractogenesisExP2o[J].ArchPharmRes,2010,33(9):1317-1323.
  [50]尹伟,吴培云,梁益敏,等•炮弹果果肉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2,34(8):1523-1528.
  [51]DayS-H,WangJ-P,WonS-J,etal.BioactiveconstituentsoftherootsofCynanchumatratum[S].JNatProd,2001,64:608-611.
  [52]XuJ-B,ChengK-J.StudiesonthealkaloidsofCalycanthaceaeandtheirsyntheses[R].MolecμLes,2015,20:6715-6738.
  [53]刘南祥,程文亮,李建良,等.畲药食凉茶标准化种植及加工技术[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4):8-9.
  [54]徐文跃,姜平,翁伟俭.腊梅止咳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2):122-123.

知识出处

整合畲药学研究

《整合畲药学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常用畲药的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全书收录常用畲药186种,包括重点介绍的11种收载于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最常用畲药和27种次常用畲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