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弥足珍贵的畲族祖图长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23
颗粒名称: 一帧弥足珍贵的畲族祖图长卷
其他题名: 钟水寿藏畲族祖图长卷介绍
分类号: K288.3
页数: 8
页码: 152-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帧弥足珍贵的畲族祖图长卷的情况。其中包括基本情况、几点思考等。
关键词: 畲族 祖图长卷 钟水寿

内容

2006年冬季,浙江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编纂办公室在做古籍普查的过程中,在遂昌县妙高镇井头坞村村民钟水寿先生的家中发现了一帧纸质画本的畲族祖图长卷。钟先生将此图展开之时,我们发现此祖图已破损严重,几成碎片。在征得钟水寿先生本人同意后,我们将此祖图携回丽水学院,经雷阵鸣、雷耀铨两位先生的仔细推敲,基本恢复了原图的次序。2007年春季,由浙江省民宗委出资2万元人民币,将此祖图交付中国美术学院字画装裱服务中心,经黄福林先生历时一年的精心修复,终使此图基本恢复原貌。兹将该祖图作以下介绍。
  一、基本情况
  该祖图名“盘瓠王开山祖图”,画高0.263米,长10.67米,纸质长卷。不知何年何月,祖图曾经修复。此次再行修复后的祖图仍有多处缺失,故原图长度应在11米以上。卷首语云:
  楚皇帝上奉 天命恩承运口口口口口大隋伍年伍月伍日给会稽七
  贤洞抚徭卷口口口口口盘瓠王子孙祖宗世代流传,毋令违失,如有破
  口口口口皇帝口口卷牒所属州县官司陈告印押付口口口口口
  画面内容以文字标明,依次为:高辛帝画像、请医出卵变龙麒、吴将带兵、辛帝出榜招贤、收榜见帝、走过唐朝、过番、口(疑为“掀”字)倒龙床、帝送厖变身、帝王招龙厖为驸马、敕封盘瓠侯王之职、太尉阜老军兵文武送出赴高付(堂?)会、宫娥武戏接迎、赴高堂、仙师二郎兴五鬼法、养三男二(此处明显为“一”的笔误)女、辛帝捉日月三子取名、闾山学法、游山打猎、盘瓠王终身、墓葬南京西门虎头山、迎香案回家、子孙世代昌盛。
  卷尾落款云:
  大明崇祯口年甲戌岁,住景宁县二都油田王畈境锦岱洋居住口口月吉旦妙昼,祖图流传与世代,见永远千秋。
  高祖公佰三十三郎、祖钟千二十郎、千二十一郎(原文小字并列书写)
  为首:钟法贵、旺(原文贵、旺二字小字并列书写)
  谨题为记(画押)
  二、几点思考
  (一)关于它的历史文献价值
  1.创作年代。目前国内发现的畲族祖图已有不少。仅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发现的畲族祖图长卷就多达45帧,其中福建省25帧,浙江省15帧,其他地方5帧。在目前已经发现的畲族祖图长卷当中,钟水寿先生家族所藏的《盘瓠王开山祖图》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该祖图卷尾明确记载的创作年代是明崇祯甲戌岁。(图1)甲戌岁即明崇祯七年(1634年),迄今已有377年的保存历史。虽然近些年来,媒体有畲族“千年祖图”发现的报道,①令人遗憾的是拿不出白纸黑字的真凭实据来。仅凭钟氏所藏祖图具有明确的创作时间,就可以肯定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2.内容差异。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画面内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高皇歌》所载的“番王作乱”一事,多数祖图文字说明是“燕王作乱”,①而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文字说明是“吴将带兵”,按字面可理解为“吴王作乱”。查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雷东村雷姓村民所藏的清佚名绘制的畲族祖图长卷跋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辛帝大悦。“朕御位数十余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有西番吴将军瞿余反叛,行使妖术,半天排阵,水里藏兵,无人敢当。朕昨张榜,招募麾下勇仕,退敌西番,降伏平静,朕赐第三宫(公)主,招为附(驸)马。”
  文中明白地告诉读者是“西番吴将军瞿余反叛”,据此,是否可以认为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所说的“吴将带兵”,是“吴将军带兵”的笔误?存疑待考。
  二是有些祖图描绘盘瓠王受封后是上茅山学法,②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则称“闾山学法”。茅山原称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传说西汉茅盈兄弟三人修道于此,因又名三茅山,系道教圣地。但《高皇歌》有“一心闾山学法来”③之句,我们还是倾向于“闾山学法”之说。
  问题是这“闾山”究在何处?这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据浙江雷阵鸣先生介绍,学术界曾有人根据畲族学师经文中“人说闾山在海边”的唱词以及陈靖姑也曾于闾山学法的传说,推测《高皇歌》所称之“闾山”,当是古时福建东海的一座小岛,现已沉没海底。学术文章中尚未见有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如认可“畲族源于古百越”之说,那么,上述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问题在于学术界关于畲族族源的研究还有其他多种观点,如“蛮人(武陵蛮)后裔说”与“越人后裔说”等,大家各持己见,未能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如认可“外来说”,则闾山在福建东海小岛上的观点就难以成立了。
  史书记载真正称之为“闾山”的仅有一处,即山东蒙阴县东北60公里处的闾山,但此山与道教没什么关联,基本可以排除。此外有医巫闾山,简称作“闾山”,史书称,医巫闾山“在广宁卫(今辽东北镇县)西五里,舜封十有二山,以此山为幽州之镇,自是遂为北镇”①。山上有圣水盆、仙人岩、吕公岩、北镇庙等古迹,系十二神山之一。1987年,张崇根先生在《畲族族源新证——畲族与东夷关系初探》中,把畲族源自“武陵蛮”一说,向前推至东夷之徐夷,若依此说,则将广宁卫之医巫闾山认作忠勇王“闾山学法”之闾山,还是能够成立的。
  三是多数祖图都与《高皇歌》说法一致,描绘盘瓠王打猎身亡后是“凤凰山上去安葬”,但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则演绎《高皇歌》中“都是南京一路人”,以图文形式说明盘瓠王是“墓葬南京西门虎头山”,至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则只字不提。
  我们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南京”一词,《浙江省少数民族志》在《高皇歌》“都是南京一路人”下作注:“南京,指当时的都城,不是现在的南京。”这一注解只提醒读者不要把歌词中的“南京”误解为当今的南京市,并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是何时何地的“南京”。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高皇歌》相关原文:
  三想陷浮四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
  当初唔在京城掌,走出山头受苦辛。
  从上下文语意来看,歌中之“南京”应作都城理解。南京作为古都名,有如下几处:(1)成都(今成都市)。唐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避难至此,改蜀郡为成都府,建号南京。(2)辽阳故城(在今辽阳市)。契丹神册四年(919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928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3)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4)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宋景德三年(1006年)因宋太祖在周末曾为宋州节度使,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为南京。(5)平州(今河北卢龙)。金天辅七年(1123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遂以平州为南京。(6)开封(今开封市)。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改称南京。贞祐三年(1214年)迁都于此。(7)应天府(今南京市)。明太祖初即位都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意欲迁都北宋故都开封府,建开封府为北京,故称应天府为南京。十一年(1378年)开封府罢称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原京师为南京。
  我们知道,《高皇歌》是畲族百姓口耳相传的图腾传说,不可以当信史去研究,有专家认为《高皇歌》中存在不少“蛇足”,难以自圆其说,情况确实如此。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只能是力所能及地为这一传说作出较为合理的诠释而已。我们如果认可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而不是发源地这一观点,那么钟氏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的说法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综合考虑畲族族源研究的已有成果,我们认为上述开列的7处“南京”,有如下几处值得我们注意,即平州和辽阳故城,这两处“南京”都在环渤海一带,离少昊之墟不远①,都在“东夷”的范围之内②。此外,医巫闾山也在这一带。
  (二)关于它的艺术价值
  如前所述,修复后的钟氏所藏《盘瓠开山祖图》仍有多处缺失。畲族祖图长卷一般在开卷处都先绘盘古三皇等图像,以证其族源所出。然后铺叙其图腾故事,大都从高辛帝正宫刘氏患耳疾、请医出血珠、血珠变龙麒开始。比较其他祖图,发现其缺失之处主要在开头部分。但就整帧祖图而言,其画面内容大体还是完整的。该祖图画面故事以长卷的样式娓娓道来,情节明确、主题鲜明、刻画生动、过渡自然、构图饱满;人物造型具有鲜明的明代传统审美特征,宾主关系和身份地位等通过人物位置、造型大小和服饰色彩一一展现,是难得的一幅具有历史研究、民族研究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价值的珍贵图卷。畲族祖图的绘制者,一般都是民间画师,该祖图也不例外,其作者难以考证。祖图绘制人物近200人,人物描绘技法,具有生动、简练、豪放的特点,画面以中锋用笔为主,兼带侧锋,在钉头鼠尾描(图2)、行云流水描和高古游丝描(图3)等笔法的综合运用中,透露出画师的天真和谐(图4)的艺术追求,对人物艺术造型表现出自如、熟练和正确的把握能力。整个长卷以暖红色调为统领,华丽富贵(图5)、整体和谐,用色大胆爽快,兼带蓝色为互补,使画面统一而不失单调。画中人物造型具有鲜明的传统时代审美特征,同时也透露出魏晋画技之遗风,画面斑斓而若隐若现的效果,仿佛让我们在魏晋隋唐壁画和故事情节中畅游了一回,不失为一幅艺术性较好的民间艺术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借鉴与参考价值。
  (三)钟氏所藏《盘瓠开山祖图》的保存过程
  该组图收藏者钟水寿先生家住浙江省遂昌县妙高镇井头坞村,但他们的老祖宗、祖图绘制“为首”者钟法贵、钟法旺则家住“景宁县二都油田王畈境锦岱洋”,即今浙江省景宁县经济开发区王畈行政村锦岱洋自然村。该自然村如今只有一户钟姓人家,是20世纪80年代由外村迁徙至此,定居此地还不到30年时间,不是钟法贵、钟法旺的后代。我们推测遂昌县井头坞钟姓家族极有可能是在某一年代整体迁徙至遂昌县居住的。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查阅了民国20年(1931年)重修的《遂昌井头坞钟氏宗谱》。该宗谱卷一所载《宋绍熙三年谅公、宣公等由广潮始迁各省府州县行程志》和程启泰《创修钟氏宗谱志》二文提供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遂昌县井头坞钟姓家族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钟法桥(又名钟石洪,即该祖图落款中的“高祖公佰三十三郎”)带领28位子孙从福建省宁德县十都安乐洋龙坑头迁徙至浙江省处州府景宁县二都油田源锦岱洋岭脚居住的。钟法桥有二子:长子钟法喜(又名钟天寿,即该祖图落款中的“祖钟千二十郎”),次子钟法评(又名钟天福,即该祖图落款中的“祖钟千二十一郎”)。钟法喜生二子:长子钟法照、次子钟法旺。钟法评有五子:依次为钟法进、钟法贵、钟法库、钟法盟、钟法贤。钟法贵、钟法旺是堂兄弟,此二人就是该祖图绘制的“为首”者。
  那么,锦岱洋钟姓家族是在何时迁往遂昌县居住呢?程启泰《创修钟氏宗谱志》称钟法喜、钟法评二兄弟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往遂昌县北门外蔡村居住。钟氏所藏祖图是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在景宁县绘制而成,由此推论,锦岱洋钟姓家族由景宁迁徙遂昌的时间应在明崇祯七年至崇祯十七年(1634—1644年)这十年间,最早也不会早过崇祯七年。在蔡村居住若干年后又搬迁至井头坞村居住直到如今。该钟氏家族人丁兴旺,其后代子孙于清乾嘉时期就已分支于浙江省青田、宣平(今属武义县)、云和、松阳各县。
  该祖图一直由长房长孙保管,到钟水寿先生这一辈则已历十五六代了。畲族祖图长卷,俗称“长联”,“学师”祭祖和“做功德”丧仪时张挂于大门外两边墙上,有天井的住房也可悬挂于两廊横眉处,不设香案祭祀,整个祭祀仪式过程也不言及其内容。钟水寿所藏《盘瓠王开山祖图》由于破损十分严重,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这次浙江省民宗委出资修复,使得这帧历史最为悠久的畲族祖图长卷得以继续流传,无疑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附注

①《福建之窗》于2005年9月20日发表《【泉州】德化发现千年祖图》一文称:“日前,德化文史界人士在龙门滩镇大溪畲族村发现一幅《畲族祖图》。该祖图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的画幅最长、画面最丰富的畲族祖图。”全文没就该祖图制作时间作具体说明。另:《南方日报》于2006年1月20日发表的《千年畲族祖图修复如初》一文称,经广东省增城市档案局修复后的正果畲族村的《畲族祖图》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畲族祖图,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同样,文章也没对该祖图的制作年代作具体说明。 ①由王克旺先生撰写的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复制浙江省龙泉市八都竹垟畲族祖图长卷的《卷首序》中更明说“燕王作乱”即“犬戎作乱”。 ②浙江省松阳县象溪镇南坑源村《雷氏祖图》长卷即称“茅山学法”。 ③本文《高皇歌》原文均引自《浙江省少数民族志》,1999年12月出版。 ①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大明一统志》卷25。 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尚书全解》卷40:“曲阜,鲁之所都也,《左传》所谓少昊之墟者也。” ②《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尚书要义》卷17:“《传》言东夷非徙淮水之上夷也,故以为海东诸夷,驹丽、扶余、馯貊之属此,皆与孔君之时有此名也。”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立汉
责任者
蓝岚
责任者
钟水寿
相关人物
雷阵鸣
相关人物
雷耀铨
相关人物
黄福林
相关人物
钟法评
相关人物
钟法喜
相关人物
钟法照
相关人物
钟法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