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痧症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痧症理论
分类号: R298.3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学对痧症的认识、痧症的命名以及痧症的辨证方法。畲族医药学认为痧症的发病原因是“痧气”,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痧症是畲族医药学中发病最广、发病最频繁的病证之一,许多疾病都可依据痧症理论进行发痧治疗。畲族医药学通过望诊、触诊、切诊等方法对痧症进行辨证,并介绍了特殊辨痧方法如划痕试验、验痧筋、查痧点、试撮天突穴等。正确掌握痧症辨证,是正确选择发痧疗法的前提,也是治疗痧症疗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畲族医药 痧症 宁德市

内容

畲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增进认识,总结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痧症理论和完整的发痧疗法。畲族医药对痧症有独特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本节简要介绍畲族医药对痧症的认识。
  一、痧症的病因
  畲族医药学认为,痧症的发病原因广泛而复杂,痧症的病因主要为“痧气”。痧气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最常见的有风、湿、火三气入侵,阻滞脉络,使机体筋脉气血不畅,或三气相搏而生,或三气夹杂寒、暑之邪,趁机而入,或因感染时行疫气而患,或因秽浊所触而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冬春发病多为感染疫气。内伤主要为贪杯好色,饥饱劳伤,过食肥厚,偏喜辛香热辣之品而生。
  痧症是畲族医药学中发病最广、发病最频繁的病证之一,许多疾病都可依据痧症理论进行发痧治疗。
  二、痧症的命名
  痧症的病名据称有72种,各地的畲医均不能统一地全部叙述完整,这可能与畲医之间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同症异名,同名异症,或传授差异有关。因此痧症的名称十分复杂。畲医虽然师承技艺而自成体系,但命名都有共同的特征,一般按发病部位、病证体貌特征、仿动物形态或按致病因素等来命名。痧症的命名虽然有些牵强,但生动,易于记忆,便于诊断治疗。如按发病部位取名的有喉痧、小肠痧、大肠痧、漏肠痧、黑眼痧等;按病证体貌特征取名的有滚筒痧、哑巴痧、反弓痧、肿身痧、栀黄痧等;按致病因素取名的有斜腰痧、风痧、闷痧、瘟痧、冷痧等;按动物形态取名的如蛇痧、奔牛痧、猪痧、老鼠痧等。
  三、痧症的辨证
  痧症发病极为广泛,病种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至今广大畲民都能诊断许多痧症,并普遍掌握发痧疗法。畲族医学认为,只要身体出现不适感觉,均可认为是痧气入侵,按痧症进行辨证治疗,因此有“痧症无虚证”之说,给予发痧祛邪治疗即能痊愈。痧症虽然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某些病相似,但无论从诊断和治疗上均不能相提并论,畲族医学对痧症有自身独特的发病观、辨证法和一整套的治疗手段,所以正确掌握痧症辨证,是正确选择发痧疗法的前提,也是治疗痧症疗效的关键所在。
  (一)一般辨痧方法
  1.望诊 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表情、神志、体征形态、周身皮肤颜色等变化作出辨证。痧症的一般共性表现为倦怠乏力,目光暗淡,少气懒言,皮肤萎黄无泽。如咽喉肿痛为喉痧;右上腹阵阵疼痛,进食即吐,或吐出蛔虫,为蛔结痧;腹胀如鼓,青筋显露,为膨胀痧;口吐鲜血,全身皮肤发紫斑似梅花状,为鹿痧;股肱摇摆,像凤凰走路,为凤凰痧等。
  2.触诊 通过触摸患者指尖、额头、足部、身体皮肤表面温度、体表形态及某些特征变化进行诊断。痧症一般体表皮肤温度会有变化,额头皮肤及手指尖湿冷,重症周身皮肤变冷甚至四肢厥冷。如脐下阵阵剧烈疼痛,面色骤变,双足厥冷,为绞肠痧;小腹疼痛,为肠痧;伴阴部肿胀,触之有物,为坠肠痧等。
  3.切诊 切诊是痧症的主要诊法之一,痧症有独特的脉象变化。如头痛壮热者脉象应为洪实,但痧症反而微迟;厥冷不语者脉象应为沉迟,而痧症反而滑数;伤食之脉象一般多紧实;伤血之脉象多芤滑;伤暑之脉多洪滑且数;伤风之脉多沉细。
  (二)特殊辨痧方法
  1.划痕试验 ①胸肋划痕法:用右食指屈曲的第二关节顶端,在患者第2~5肋间由上而下,稍微用力,快速地划5cm左右的一道划痕,如见皮下明显隆起,且很快又呈现紫红色或暗红色者,称为痧筋。痧筋是诊断痧症的特征性表现之一。②前臂划痕法:用左手抓住患者的手腕,让患者手掌向上,再用右食指在患者前臂手三里处向内稍微用力划一道划痕,如出现痧筋隆起,即可诊为痧症。
  2.验痧筋 患者臂弯、腿弯处浅表静脉出现红紫色或深青色,是痧筋的表现之一。验痧筋就是在患者臂弯、腿弯处查验是否有痧筋。如该处出现红紫色或深青色,即可诊为痧症。然后四指并拢轻拍臂弯、腿弯处,使局部出现红紫斑块,再用针刺斑块,慢慢放出黑色血液。畲医认为,痧筋浅者为痧在气分,病情较轻;痧筋乍隐乍现为痧在血分,病情较重;痧筋伏而不现者为痧毒深重,痧毒攻入脏腑的重症。
  3.查痧点 采用榛油、菜子油、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点灯,用灯心草或粗纸捻成灯心,右手持灯,左手掌遮住火光,在患者额头、耳前后、颈部、胸前、腹部两侧、臂弯、腿弯等处照验,找痧点,若见皮内有乍隐乍现的蚊迹状红点即为痧点。痧点也是痧症的主要表现之一。
  4.试撮天突穴 用食指和中指屈曲后的第二关节顶端,在患者天突穴撮几次,若患者感到舒适不痛,且很快出现皮下紫红斑的痧痕,即可诊为痧症。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