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民歌的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世畲歌》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871
颗粒名称: (二)畲族民歌的特色
分类号: J642.218.3
页数: 13
页码: 7-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民歌是畲族人的口头创作,是世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具有记叙历史、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多种作用。畲族民歌通常由未婚男女在路上相遇时进行“筑”人墙、挡路的“拦路盘歌”,以及在村里来了年轻客人时,异性青年进行通宵达旦的“寮内嬲歌”。畲族民歌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比兴感人、朗朗上口、声声入耳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即兴创作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民歌 歌曲

内容

(1)畲族民歌畲民人人善唱
  古时,畲家人大凡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唱畲歌。到了十来岁就能触景生情,即情生歌,滔滔不绝。那时候,闽东畲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五日年(初一至初五)、迎神日(正月十一为穆阳镇显圣王生日,正月十三为斜滩镇地方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分龙节(夏至节气过后,地支逢辰日)、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廿三、九月九等节日休闲外出旅游期间,都要分别在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日年)、福安市康厝凤洋、寿宁县斜滩天凤岗(迎神日);霞浦县水门半岭、周宁县咸村云门、半岭、福鼎市磻溪溪口后舍宫(元宵节);前岐双华、秦屿镇西门外、福安市坂中后门坪、社口镇南山(二月二)、宁德市八都镇猴厝、赤溪龟山(三月三)、穆云牛池坪、福鼎市峡门瑞云寺(四月八)、周宁县咸村方广寺、霞浦县城郊岔头岭(分龙节)、福安白云山(六月一)、社口镇大坪塔仔(七月七)、赛岐镇鳌峰寺(田公元帅生日);霞浦县州洋马洋山、南塘红山目连寺、福安市松罗后洋、湾坞樟家山(九月九)等地自发性地举行歌会。是日,男女穿着民族盛装,从四面山头集拢而来。中年歌手必定是剃光胡须,乔装后生,寻觅故友,重叙旧情。未婚男女则通过盘歌,从陌生到熟悉,从纵情邂逅到结下不了之情。细丁仔则在人丛中穿来钻去,领略歌会盛况,学习歌谣。老年人则站在边旁评头品足,不时笑得合不拢嘴。
  那么,歌会歌头又如何起的呢?
  通常畲族未婚青年男女若在路上相遇,东道主一方必定是手牵手、肩并肩地在路上“筑”起一垛人墙,挡住客人的去路,俗称“拦路盘歌”。要是村里来了年轻客人,当晚,异性青年必定是三五成群地到来客者家中,进行一场通宵达旦的歌声迎送,俗称“寮内嬲歌”。嬲歌时,男女各坐一边,泾渭分明,男问女答,女唱男和。东道主一方(这里假设客人是男性,东道主必定是女性)一般是用“歌催”来“敲”开对方的嘴。
  如唱——
  馒那食了碗收开,唱歌娘子进入来,
  男人便唱山伯歌,女人便唱祝英台。
  对方若是愁眉不展,女方就唱——
  苦猛苦,歌要对,莫来耽搁二三回,
  有歌不嬲人岁老,花谢不会倒头开。
  对方若是漫不经心,女方就唱——
  发歌发到郎身贝,缘何不见郎声回?
  那是嫌声娘会改,那是嫌娘换个来。
  对方如是不答歌,女方又唱——
  歌言嗷天天就开,歌言嗷雨雨就来。
  歌言嗷竹竹成篾,少郎缘何无歌回?
  求郎唱歌催又催,求龙行雨雨也来。
  孔明住在龙山上,刘备三请也落来。
  对方若再不回歌,女方渐渐加重“歌催”分量——
  紧紧唱,紧紧回,紧紧唱条答娘嘴,
  皇帝钱粮三日限,娘唱歌言无限嘴。
  你爷在寮歌老师,养仔出门有怪输?
  落娘峒里娘吊打,人人都讲你郎痴。
  对方听了自感难受。因此,畲民到异村做客要是不懂民歌,都要请歌手作陪,否则临阵无歌,就被认为失礼,要受奚落。
  这时女方又唱——
  你有许大有许高,缘何肚中歌都无?
  爷母养你不学歌,合似娘村四脚牛。
  这时,有人扛出犁来负他肩上,罚他做牛。或燃起一束松枝火把放他脚下,边熏边唱——
  馒那吃了过邻家,遇着一条“哑蛤蟆”,
  娘掏火把来呛“蛙”,呛出声来讲歌哈。
  这种窝囊气自然使人难受。因此,无歌者就要早推却,承认输歌。留下包袱雨伞,回去学歌,等待机会来“挑歌担”。即是来与对方唱个输赢,拿回包袱雨伞。这样一来,就逼迫人人学歌了。尽管你一字不识,到时候,都能出口成歌,随唱随编。真是“上台是歌手,下田是能手,说话是唱歌,歌言不离口”了。
  对方要是有歌,主方只唱一两条“歌催”,就开始答歌。如——
  考就考,对就对,上司衙门考落来?
  八角楼台平地起,花篮凭底造上来。
  这样一唱一和,双方就展开轮唱。从散条歌(抒情歌)到十条起(咏物歌),从全连歌(故事歌)到全团歌(小说歌),从夸口歌到斗智歌,天南地北和了起来。双方常常是从日落唱到日出,又从日出盘到月上山,嬲得难解难分。那些准确、形象的比拟,幽默、风趣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人们听了一场歌会,真好比是看到了一场戏或一部电影。
  (2)畲族民歌是畲民即兴杰作
  畲族民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比兴感人。人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歌唱者通常可以从天上唱到地下,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如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他就可以借着天上的星星来起兴,一直唱到水里莲花带石榴落脚——
  天上星子飞九州,地下人姐生清秀,
  远路表妹①生得好,水内莲花对石榴。
  畲民想象力如此丰富,这同畲族住得高,看得远,长期同自然作斗争,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得到大自然和动植物的赐予是有关系的。
  畲族民歌说此喻彼,一般是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来发端,然后把自己所需要说的东西装进去。比如——
  红花也要白花参,白花来参会上栏,
  藤那无柴卖上树,树那无尾卖上岚。
  歌唱者把女性比作红花,把男性比作白花。接着又把男人和女人比作藤和树,藤树虽然有成交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外因条件的配合,就不会缠在一起或者缠得很久。
  歌唱者单用植物比喻还不够,有时还要用动物或其他东西来连缀。比如——
  行透岭头亭里企,听知黄鸟叫吱吱,
  黄鸟无双树上叫,少郎无双树下啼。
  歌唱者物中寄情,联的东西多了,就称为博喻。
  博喻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大小弦发出的声音,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间关莺语”等近十个形象性的类比来感染听者,使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它既精练又内涵蕴藉,既简洁又大意深邃。它用众多的比喻,使被喻者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多种多样的形象特征,给听者以强烈的印象和艺术感受。比如——
  歌那不唱肚内沤,铁那不打不成刀,
  春来不耕冬无望,韭菜不割也是无。
  好田无水秧难栽,好花无雨蕊不开,
  畲家那无共产党,枯竹难望生笋来。
  这头一段,本义只有“山歌不唱肚里忧”这一句,而喻义却有三个,歌唱者借助物理、自然的法则倡议大家要经常演唱山歌,如果久久不唱,心里就难受,思想僵化,就会落到像春天不耕耘、播种,冬年歉收或无粮的困境,从而激起对方回声。
  第二段是歌唱者通过描绘几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以具体形象衬托出歌唱者所歌唱的真正事物。从性质和形象上比喻畲家与党的关系,好比田、花、竹同雨水的关系,显得生动贴切,使党具体化、形象化,使听者引起联想,产生实感,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
  (3)畲族民歌是文艺轻骑兵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间口头文学,是畲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启蒙教育后代的工具,是畲族山区长翅膀的音乐,不用什么乐器伴奏,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歌唱。在高高的山头上,在密密的树林里,在荷锄而归的山道上,在施展工夫的梯田中,在五彩缤纷的节日里,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无一不是他们唱山歌的好天地。因此,千百年来男女对歌,是畲家人最喜爱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4)畲族民歌表现手法与“诗经”相似
  畲族民歌像蒸气压缩的水珠,不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言志都很概括,形象生动而又口语化,在创作上运用白描、直叙、对比、重叠、烘托、反衬、夸张、谐音等手法。在演唱中,兴兼当比,比以当兴,物中寓意,景中寄情,意境优美,想象超群。总之一句话:它同《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汉代人把‘诗经’的写作方法,总结为:赋、比、兴。赋,直叙式;比,比喻形式;兴,联想式。”①我看还要加上一个“三重复”,即是畲族民歌的“三条变”的创作手法。例如畲歌《王风谣》(即黄蜂头)——
  歌是王风造起先,祖公流传学来盘,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解心宽。
  歌是王风造起头,祖公流传学来凑,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解心焦。
  歌是王风造起哈,祖公流传学来和,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欢喜多。
  后人在对歌中,感到“三条变”累赘,一般唱到“二条变”就扔掉了。这里特别要交代的是“王风”二字。根据《诗经》译注家的(代序)称:“风是音调的别名”,“王是周王所在地区”,“所以《诗经》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风,就指用这十三个地区的音调所写所唱的歌子”①。如果用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任肖孝正的话说,可能最早是由于畲族语“王风”与“黄蜂”谐音造成以讹传讹,也就长期沿为“黄蜂”了。②“黄蜂头”是畲歌的序,大凡畲族男女聚会盘歌时,东道主一方一定要先唱“黄蜂头”进行邀请。否则,便认为“不礼貌”,客方可以罢歌。直到清朝末,流传在闽东地区的《王风谣》尚有“大喝”和“小喝”两种音调。
  唱“大喝”,要模仿蜜蜂行动,载歌载舞,歌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包括衬词,拖腔,把那百十字的整段歌言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与休息,相当于唱“长江号子”或吹长音哨笛那么累,要有相当好的嗓子和气息才能唱得好听。它正如《黄蜂头》自白道:“黄蜂歌子百二条,那唱六十就丢抛,谁人唱得黄蜂尽,唱了黄蜂嘴也燥。”因此,后人只好唱“小喝”。“大喝”就此失传了。
  为了说明畲族民歌与《诗经》的关系,现选三首比较如下:
  1.畲族赞美歌·月出
  月出东边朗来光,照见有缘人姐娘,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相。
  月出东边朗过山,照见有缘人姐兄,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仰。
  月出东边朗过来,照见有缘人姐妹,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爱。
  诗经·陈风·月出
  解题:这是一幅月夜怀人图。诗中的月光与容貌俱美,诗人的痴情也全系于此。难怪惹出下边的无限相思。
  原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刘兮,
  舒优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意:月儿出来多光耀,想起美人多俊俏,
  安闲地走动, 体态多苗条!
  思念她让我心焦呀!
  月儿出来多明亮,想起美人多漂亮,
  安闲地走动, 体态多美好!
  思念她让我忧愁啊!
  月儿出来多光明,想起美人多美妙,
  安闲地走动, 体态真柔婉!
  思念她让我烦恼啊!①
  2.畲族相思歌·无闲
  无闲三日未见你,过孬②三年未见你,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出莅。
  无闲三日未见娘,过孬三年未见娘,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光。
  无闲三日未见娑③,过孬三年未见娑,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哈。
  诗经·王风·采葛
  解题:从此诗所咏之物,所言之情可以看到,这是一篇怀人之作。而这种如火如荼的感情,当迸发于热恋的情人间。因而此诗是写热恋中的相思。
  原诗: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诗意:那采葛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月啦!
  那采蒿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秋啦!
  那采艾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年啦!①
  3.畲族送别歌·送娘
  娘讲分酸②郎心焦,一时分酸少郎寮,
  手捉衫旗③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头。
  娘讲分酸郎心颠,一时分酸二天边,
  手捉衫旗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仰。
  娘讲分酸郎心愁,一时分酸远遥遥,
  手捉衫旗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嚎。
  诗经·邶风·燕燕
  解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即在追忆中写别情,别情一波三折,一意三迭,辗转出许多哀婉……
  原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原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诗意:燕子飞来飞去,前前后后紧相随。
  这个姑娘要出嫁,送她送到郊野外。
  望呀望她不见了,泪珠儿像阵阵雨。
  燕子飞来飞去,上上下下忙翻飞。
  这个姑娘要出嫁,远远地送她一程。
  望呀望她不见了,久久呆立泪满面。
  燕子飞来飞去,忽上忽下地鸣唱。
  这个姑娘要出嫁,遥遥送她到南面。
  望呀望她不见了,实在让我好伤心①。
  ……
  由此看来畲族民歌同诗经的创作艺术相像。但是,到底谁先谁后呢?根据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肖孝正的研究:“已知畲歌的发生时间,是4000年前畲族最早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然考其发生的原因,自当探寻人类文艺起源的原因,或被称文艺‘发生论的美学’。”②他还强调指出:“不能说今日畲歌与3000年前中原民歌偶合,而是畲歌与《诗经》本同源同根古中原民歌。”③另据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雷恒春的推论:“《盘匏歌》(畲族史诗)则是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创作并开始流传的古歌了”。④
  (5)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独特
  畲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形态音调的民歌。在闽东就有福鼎调、福安调、福宁调、连(江)罗(源)调之分。在福鼎县又有节奏较规整、拖腔较少、适于演唱小说歌的“平调”(又称行路调);有节奏稍为自由、又有长长的衬字拖腔的、适合对散条歌的,叫“高调”;还有以店下海港为界的、海两边畲族对对方不同的调头,互称“过海调”。总之,畲族民歌在演唱时,都会穿插一些衬词。如——
  哎耶,阿表妹啰——
  你讲唱歌吓我喜欢咧,郎今啊不比呀上半年啰——
  钱又无使烟无食①,门头世事②咧迭迭行啊,
  阿表妹哟表阿妹——
  这是“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我在福安市松罗乡“九月九”的一次庙会中,听到福安畲族小伙子同霞浦县畲族少娘对歌时的情调——
  哎也,表兄哥③咧——
  苦猛苦,颠猛颠啰,歌言唱些戒心啊宽耶,
  世间啊钱财呀世间用哪,未见吒担银啊上泰哟山④咧,
  阿表兄啰表阿兄——
  畲族民歌衬词有的虽无义,但有音。一种为体现语词、音调的,在语句间的顿、挫、啭而出现的啰、哟、哪、啊、耶、噢等。一种是体现歌言情感色彩的,如“噜哟哎”之类。它的运用,可以作为歌手盘歌时借以思索歌言、缓冲时间的手段。不但使歌言本身得到装饰、增加感情、丰富韵味、渲染气氛,而且也使曲式—音乐结构产生快、慢、缓、急的变化。如流行在霞浦一带的福宁调:畲族少娘唱歌唱到意兴特浓时,紧靠在一起肩挨肩、手拉手推来荡去,左右摇摆,震动得手匝上的银铃当叮叮作响。少郎们唱到激动时,也会脚蹈手舞。尤其是婚礼上的祝歌,则很自然地伴随着与歌内容有关的婚礼舞蹈。如“请位”:
  一请新郎坐中央,二请子弟两边上,
  三请六亲来食酒,一把锁匙开两箱,
  五龙六凤朝天子,八仙庆贺状元郎。
  畲族民歌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和对唱。
  独唱,是适合单人劳动或行路时,打破寂寞,解闷散心。或唱故事歌让大家听,或给后裔传授历史。
  齐唱,是邀请对方盘歌的前奏。
  轮唱,适于婚丧喜庆场合。
  对唱,一是青年男女路遇,一方肩靠肩手拉手在路上“筑”起人墙,挡住对方去路,用歌了解对方来意和身世,俗称拦路盘歌。一是村里来了年轻客人,异性青年以歌声进行迎接。通过对歌比试学问,显示才华。俗称“寮内聊歌”。
  畲族男女盘歌,各站(或坐)一旁,泾渭分明,男问女答,女唱男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有的连唱几天几夜,歌言“无翻犁”(不重复)。运声多用小嗓(假声),像山涧流水,叮叮咚咚,发声尖细,传得较远。特别是“双音”(又称双条落)。这是由男女两人以上用同样的歌言进行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重唱。由一位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位歌手紧接着再唱下来。女性用假声,男性可用假声也可用真声。但是,男性用真声演唱,一般要与女声相差两个八度,两声部听起来比较清晰。男性要是用假声演唱,两声相距则为四至五度,听起来使人感到比较丰满。唱时,第一声部飘逸而富有内在的动力。第二声部则较第一声部节奏规整,情绪热烈。两个声部一前一后,有时扩展,有时叠置,有时合拢,有时独出,富于变化,好像两只画眉在林间追逐嬉戏,气氛紧张热烈,是我国民歌演唱中一种独特的形式。1982年,曾由宁德市猴盾村畲族歌手蓝林德等四人赴南宁市参加“全国多音部民歌座谈会”演唱,博得了与会同仁的赞赏。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文珍在《畲歌假声初窥》一文中赞道:“我第一次听到畲歌,是1982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少数民族多声部座谈会上,歌手们以其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的假声,深深地吸引着在场者。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顷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①
  (6)畲族民歌斗不赢
  古时候,畲家地僻无音乐,只有盘歌来散心。
  畲族男女来到现场一般都能触景生情,即情生歌,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尤其是在临场即兴中,能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唱此而言彼。同时针锋相对,一筹高过一筹。在畲族发源地广东凤凰山,人称之为斗歌。请听,男声唱——
  你歌不比我歌多,郎那开口歌成河,
  担去东海都填倒,福建三年无鱼讨。
  再听女声和——
  吹破天啊吹牛仙,吹条松树直透天,
  树头能锯万丈板,树尾扛转烧三年。
  畲歌歌言意义单纯,声调粗犷悠扬,思想内涵丰富,歌情开展流畅。它散发出自然的光泽、天籁的真趣。他们在热烈的追求中,双方思想感情都表露得很够味。
  下面论述的,是我有一年“九月九”在牛角山歌会的一次见闻。
  开始,只见一群“阿表兄”手拉着手横越山道,组成一垛人墙,面对着走在他们后面的“阿表妹”唱诘问歌、赞美歌,转调又唱斗变歌——
  仙鹤出山留一留,云雀有事将你求,
  路边崖头落落脚,听我郎哥搭话头。
  “阿表妹”和——
  仙鹤出山游仙宫,身上带雨又带云,
  我要寻人描秋景,无闲与你对歌文。
  她这一回歌,男的“仙……仙……”了许久发不出声来,女的以为这下他们无歌对答了,便肩挨肩、手拉手地摇来荡去,震得手匝上的小铃铛“叮叮”作响。谁知半路上却杀出个“程咬金”来——
  仙鹤出山面带云,云雀就去请东风,
  东风吹来云雾散,赶你仙鹤走无门。
  岗面上响起了一片“回得巧”的喝彩声——
  赶我仙鹤走团团,我变阳鸟半天拦,
  我变阳鸟掏九日,晒你云雀变菜干。
  真是“棋逢对手,将遇奇才”,山坡上又响起了一片“答得妙”的拍手声。她们婷立在樟树下洋洋得意地脱下头上的斗笠扇风纳凉。男方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一位身着中山装的阿叔公,手摸胡茬,凑到一位“阿表兄”的耳边咕噜了一下,哎!这时又从无声变有声了。
  你变阳鸟半天拦,郎做利箭万万千,
  郎学后羿射九日,那留一日照凡间。
  歌声惊动了“阿表妹”。她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即刻请教在旁的阿姆。一位女的清了清喉咙,马上和应道——
  你郎做人胆包天,敢作后羿在人间,
  我作六月龙洗井①,把你掀到九重涧。
  男方接声又起——
  把我掀到涧九重,我与玉皇谊弟兄,
  玉皇助我精宝剑,斩你孽龙像切葱。
  女方接音又盘——
  斩我玉龙像切葱,龙头吐气化清风,
  龙鳞变雨四山落,洒尽田园五谷丰。
  “阿表兄”还是抓住“阿表妹”不放——
  娘变半天云雨风,郎变官井②海底龙,
  同心与你搞“四化”,千里姻缘一线通。
  歌声所到之处,菊花黄了,稻谷熟了,“阿表妹”被“将军”了。可她们只笑不答,个个脸蛋红润得像漫岗的山茶花。
  这是畲族斗变歌,下面再介绍一下畲族谜歌。
  谜歌是采取以歌代谜、以歌射谜的创作手法,将谜面和谜底分别编成山歌,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把科学技术寓于歌谣娱乐中,来测试对方的文化知识水平,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生活。记得儿时,阿婆就常常用它来轻启我的智慧之门——
  甚物圆圆挂在天?甚物圆圆转河边?
  甚物圆圆郎头戴?甚物圆圆在姐边?
  初次,我听了这个就搔首咋舌,不知所答。当下,阿公替我解围了:
  日月圆圆挂在天,水车圆圆转河边,
  笠斗圆圆郎头戴,纺车圆圆在姐边。
  对子贴切工整,构思精巧,情趣盎然,易记易学。后来我便天天跟大人唱,内容从天文地理、花草鸟虫、历史人文到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
  八月秋风起,我跟大人进山扫落叶。阿姐手舞竹耙在天空打了一下半圆圈,一首谜歌从地皮上滚过来——
  我唱山歌来问郎,甚物细细会泅潭?
  甚物细细会织网?甚物细细会犁田?
  我肚里有东西了,就笑嘻嘻地趴在地上唱了一首答歌从草尖上飘过去——
  我唱山歌回还娘,鸭子细细会泅潭,
  蜘蛛细细会织网,牛仔细细会犁田。
  阿姐想要把我考倒,又唱——
  我唱歌言来问你,甚物无骨九重皮?
  甚物无肉皮包骨?甚物无骨骨包皮?
  我便毫不示弱地和道——
  我唱歌言回还你,荞麦无骨九重皮,
  竹笋无肉皮包骨,花生无骨骨包皮。
  完了,阿婆接声又起——
  歌言问你歌先生,绿竹为何四季青?
  黄莺为何怪会唱?从头一二讲我听。
  我正不知其然的时候,阿公顶了上去——
  歌言回还歌先生,绿竹心虚四季青,
  黄莺颈长正会唱,草木林林春来生。
  阿婆接歌便像剥竹笋似的一层层往下“剥”道——
  歌言再问歌先生,松柏心甸也挺青,
  蝉娘颈短也会唱,内中奥妙在何方?
  我仍撞阿公回歌,可他也被难住了。按照规矩,在这收获的季节,男女对歌,歌穷才尽的一方,要给赢家送去一篓硕果。可阿婆是自家人。当晚,我就给她送去一勺煮栗果,请她解答这首歌。她乐呵呵地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头以为中原没有贤人,想去别国教学。年仅七岁的项橐得知了,在途中造城,拦马截程,与他盘驳,使他回心转意,为祖国人民服务的考题。后来成了畲家的歌挡,谁也猜不透。它就是这样的难为歌手,好让大伙老老实实地去思索进取呢。

知识出处

传世畲歌

《传世畲歌》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地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