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居古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3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居古宅
分类号: TU253
页数: 32
页码: 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闽东畲族的民居古宅,其中包括了樟坑大厝、上水蓝克香六扇厝、上水雷灼寿八扇厝、上水蓝亚波十扇加别舍大厝、上水蓝贤明六扇厝、六斗蓝阿宝八扇厝等。
关键词: 建筑 闽东畲族 民居古宅

内容

明初,除少数肇基已久的大村外,大部分畲村还处在草创时期,处于半游耕状态的畲族先民只讲究生产的基本环境,对住所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搭寮而居”现象十分普遍。到了清初,部分畲村开始定居,到清乾隆间(1736—1795年)一体落籍后,畲民由游耕转为定耕。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部分畲村建起了土木结构的土墙厝,但大多数还是椽檩寄墙,如只用一根柱子,四面寄墙的称“孩儿撑伞”(有四间居室),两根柱子落地的称“双孩儿撑伞”(有六间居室)等。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畲村聚落的土墙厝已经很普遍了,畲民在建筑上开始追求整洁、美观的风格,甚至有了村庄规划,在福安康厝洋里(墓亭)村的《蓝氏宗谱》里就保留有一幅村庄屋宇、宫、桥分布井然有序的彩图,从而可以看出当时民居分布格局和房屋结构模式。
  经过百年生息,到清末,涌出一批足以和当地汉族的富家屋舍相媲美的畲族秀才厝,如霞浦溪南半月里村的雷世儒秀才宅,盐田瓦窑头村的秀才宅,蕉城北山秀才厝,福安潭头橄岭秀才宅,都是这一时期畲族民居建筑的杰作。还有一批六扇以上的土木民房也建得相当气派。清末地方多事,部分住宅还考虑到了防盗功能,利用村落所处的险要地势作为防御设施。如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兴建的霞浦崇儒畲族乡樟坑大厝,就选建于易守难攻的鹰嘴崖边,聚族而居。民国期间,福安坂中畲族乡廉岭村、古田县富达村等,建起了土堡(炮楼)似的住宅,但是大部分畲民住的仍然是以四扇厝居多的土木结构民居。
  一、樟坑大厝
  樟坑大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西北约20公里的樟坑自然村,现住有23户110人,均为蓝姓。据蓝氏族谱载,樟坑大厝为蓝祐滋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厝建在海拔400米,地势高峻的鹰嘴崖边,占地面积4.9亩,建筑面积3266平方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在原围墙内只有一座的基础上,又续建两座,在纵向轴线上形成三座整体衔接的大厝。纵深60米,横长52米,每座12扇9个厅94个房间,立柱99根,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木结构,双层楼房,悬山式屋顶,脊饰为凤凰展翅;楼高6.5米(其中一层高4米,二层高2.5米),使用面积每个厅22平方米,8个厢房每间12平方米;右一梯弄,前、中、后座各有一个天井,周围砌以高达7.5米的马鞍形风火墙,对外封闭;仅在东边开一双重门供出入,不辟后门和侧门;大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内为正门,门额为整块条石细凿。门楼亭内有小天井,作为采光,柱础为双层石鼓,檐口斗拱,顶为卷棚,中堂悬挂描金横匾。装潢较讲究,立柱梁架交错有致,斗拱榫卯连接无间,门窗上有精美的菱花木雕,并点缀有花卉图案;室内配有神龛,安放有祖宗牌位;大厝中堂摆设几桌上,雕刻有人物、禽兽、花卉等图案,形状各异,饶有风趣。
  在当时内忧外患、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十分严重的封建年代,畲民躲进深山中,营建了这座防御功能极强、空间巨大的寨堡式群体住宅,充分展示了早期畲
  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畲族建筑风格。也反映了畲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世代聚族而居的生活状况。
  附:
  霞浦樟坑畲族大厝考释①
  黄亦钊
  霞浦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当地畲族诸姓谱牒记载:自明代初年后,畲民相继进入福宁治境(今霞浦县),乃至民国时期,外地畲民才渐次停止迁徙活动。当时入境畲民主要分布在霞浦县西部、中部山区,后沿及南部、东部的沿海山区和半山区。多为“小聚居”村落,且为一村一姓,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数姓自成一个小村落。
  据清朝卞宝第《闽峤〓轩录》记载“霞浦畲民崖处巢居”史实。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全县性文物普查中,尚未发现畲民“巢居”之遗址。固外地畲民迁徙来霞之初,是否“巢居”,目前尚无其他史料可考。据我们所知,迁徙来霞畲民最早的住舍乃是结草为屋,当地人俗称“草寮厝”。这种草房多为临时搭盖,结构简单,多呈“介”字状(顶端1根横木,四周4根柱子,或四周夯筑2米高土墙,中立1根柱子,架料用竹或竹片缚成框格型,屋顶用芦草或稻草打成草片铺盖)。直至清末到民国时期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建筑,当地称为“土墙厝”、“柴厝”、“砖厝”、“石厝”。土墙厝为四方筑墙,土木结构,屋架直接安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状;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明三暗六式硬山顶二式屋面(即汉族称为上下出檐),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高8米处装饰蛤蟆衕作檐口出水。樟坑大厝,是畲族中罕见的大家族集体建筑,是大厝中的特例。位于崇儒畲族乡西北约20公里处,海拔约400米,厝基坐落在地势高峻的鹰嘴岩边,据《蓝氏家谱》记载:该大厝的母厝,系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蓝祐滋所建。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在母厝围墙内,续建两座子厝,形成三座整体衔接的大厝,占地盖房面积4.9亩,平面呈棋盘形,坐北朝南,现住23户110人,均为姓蓝的一家人。该厝前面悬崖峭壁,深约20米,无路可上,东西为坑壁,北负厝后岗。大厝纵深60米,横宽52米,前、中、后三座相结合,每座12扇,共9个厅,94间房,有
  ①摘自《福建民族》,2004(6)。
  99根大柱子,为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式(即中梁低左右翘角),每个厅22平方米,8个厢房,每个厢房12平方米,右一梯弄前、中、后三座各有一个大天井,该屋有两层楼,楼下高4米,楼上高2.5米,沿大厝外围砌马鞍形风火墙,墙高7.5米,在东西墙高6米处,装饰蛤蟆衕作檐口出水。整座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可出入,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内为“正门”形如“冂”。
  门额为整块条石细凿。匾额书写因文字漶漫不知其内容,进入门楼亭内小天井,竖一香炉。炉高1.6米,为四方形,顶为四方斗,四周雕刻花卉,里外为垂带踏阶。进入内门的天井竖一石刻蝙蝠,长81厘米、高34厘米、厚25厘米,中又镌刻小蝙蝠,造型逼真。檐柱12根,柱础为双层石鼓,檐口斗拱,顶为卷棚,前三厅中堂顶端悬挂黑底描金横匾,其一内容有“举案齐眉”、“盛世奇英”等庆寿之匾,匾下正中镶嵌圆形木刻,直径80厘米的左龙右凤“福”字图案。左右为木雕蝙蝠点缀,长约40厘米,其下嵌入长1.6米,宽60厘米透雕四棱花格,畲民称“箩米窿”,意思是吃了一箩米,师傅才能雕刻完毕。每个厅左门为沉池进宫门,其上为神龛贴“风火院田公元帅”、“福德正神”、“陈靖姑夫人”;厅右门为沉池亡人门,其上为祖宗牌位,记载本族已故长辈的名字及生卒年月,每个神龛均外镶浮雕凤凰、蝙蝠、四燕等图案,刀工精细,重彩描金;中堂各挂四幅楹联,其一内容是“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汝南风和翻绿口;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廊前厢房门窗雕刻棱格花纹,间有花卉点缀,显得古朴典雅,每户人家分三厢房一廊庑,廊庑多作厨房之用,前后厅和天井为公用之地,楼上为贮存谷物及堆放农用工具。
  每一前中堂正中置一“几桌”,为“冂”形,高1.3米,长1.94米,宽0.5米不等,款式各异;有的桌面两端雕刻卷书形或平面形,两边为抽屉,屉门雕刻八仙、麒麟、人物、花鸟等图案,五彩装饰;“几桌”正中设八仙桌,以迎神节或婚丧喜庆房人活动之用。
  由于交通闭塞,地处边隅山崖,形成村是厝,厝是村。这里的畲民世代相聚而居,过着特定的群体生活,在生产、生活用具上也就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一面,他们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就地取材,自制工具的方法,战胜自然。因此,这里尚保留着古老的共同使用家具的传统,有八角轿高1.3米,四面各宽0.72米,整个花轿为镂空雕刻,前后突出八卦图:其边面刻古代人物传说故事和牡丹插瓶,其盖顶为葫芦顶四周绘如意纹,整体描金以蓝衬托,工艺精细,古朴典雅极富畲族特色(清光绪年制,为畲族姑娘出嫁时用),石水缸、柴水缸(长1.43米,宽0.70米不等为八角凹形)、屠宰架、木楻、谷丙、犁头等。日常生活用具除陶、瓷瓦罐之类外,还有瓠子做的水瓢,柴粥桶,茶叶竹筒,竹水舀,柴面盆,木屐(履),竹火笼,竹油盏、印和篾丝编成篮,其中颇具特色者,每家门后都挂一圆形竹篓,用来装字纸,尤见山区畲族,虽文化贫乏,但对字纸却很爱惜。
  据调查,其大厝建成,按畲族分房组织法,若父母主建,其父应在左边厢房居住,待子女长大后,需分家,必须选一吉日,邀请母舅作为分房主持人,若母舅不在,亦可请族长或房长,母舅乃按旧例:“左大右小”,长子分左边厢房,次子分右边厢房,三子分左右后厢房,以此照推,一般口说为凭,有的则要郑重其事写分房“阄书”,其父就得迁后厢房居住。这一天母舅必须按兄弟分家人数,每人送6付碗筷以祈祝“添丁发甲”,此外再买3~5块钵在分房后当众在天井摔破,以取“打发财”之吉。樟坑母厝,系三兄弟合建,其大兄分左一透间,次兄分中一透间,三弟分右透间,前后厅、暗楼及扶梯均作通行公用之地,不再划分产权,以便防止今后人丁发展,子孙产生纠纷。其前后所建子厝,乃按房头前后方位划分。
  樟坑大厝中堂最具闽东地区畲族特色,它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道、佛、民间神祇信仰以及其他公众事务的活动中心。其中堂帖有“福”字、观世音像、太极图、筮符等一类吉祥辟邪之图案外,其大厝则装嵌有蝙蝠、麒麟、龙凤之类图案。因蝙蝠与福字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希望“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古称麟、凤、龟、龙为四灵之物,作为瑞祥的象征,龙凤则代表畲族古代高辛帝后裔,凤凰山当作“前朝上祖”的居住地,祈祝他们世世代代平安大吉。这些民族古建内涵文化丰富,很有鉴赏价值。在调查中还发现不管一村一姓,还是一村多姓,总有其代表性的中堂和家庙结构,由此可见,畲族是注重于群体生活和专重本民族习俗习惯。
  上所述,霞邑自明清多为“搭寮为舍”,清末至民国初,除部分乃保留寮舍外,大部分村落又同时出现四扇以上大厝。他们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但有的村落已经成为打破血缘关系,而以不同姓氏而居的地缘组织,因此相继出现小聚族而居的房屋,其多者二十来户,少者也有三四户。由此可见,早期畲族住宅基本都趋于一种渐缓演变过程,但也保留大聚居大家族群体建筑。笔者对全县14个乡镇调查,从清末所建的六扇以上的大厝来看,其主要原因有5个共同点:
  (1)早先建筑材料匮乏,组织起来建房既省工又省料,且房子宽敞,坚固耐用,通风采光较好。
  (2)清末至民国初,由于社会动荡,盗匪骚乱,又加上惧怕当地汉族的攻击和歧视,“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因此,聚族而居,人多势众,便于对居住之地的防护,正适合当地畲民的防范心理。
  (3)由于居住在偏僻山区或沿海区,其地理位置差,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劳作艰辛,带来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但长期劳动生息,又使他们自然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形成小聚居住宅,这样既亲密无间,又能互相帮忙,互相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那种愚昧落后状况。
  (4)畲族每年正月春节、七月十五都要隆重举行祭祖活动,因此也就驱使他们集体盖房,以便有个活动之地。
  (5)一旦建成大厝,说明这里气候水土很适应他们发展生产,带来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因此他们就不想再迁徙,准备长久安居下来的打算。
  查《蓝氏家谱》,樟坑大厝系清道光三十年(1840年)蓝祐滋一家从福安迁此地。虽地处边隅高山,无人居住,但凹地处,尚有十余亩较平坦之地,聊耕辟为地,权作栖身之所,亦符合畲族“崖栖谷汲”、“搭寮为寨”之古老习俗。后蓝氏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乃渐有节余,再加地处崇山峻岭林木茂密,为他们盖房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就在十年后便邀其内兄两人前来此地安家落户,同心协力盖起一座十二扇母厝。当时是为了便于自卫,觅此难上易退之地筑舍定居下来,随着家业兴旺,人丁发展,必须扩大其住宅,遂在其母厝基础上再依附建子厝。因此在建母厝时必须先考虑其今后发展趋势,根据其地理位置,首先选择地址,有个总体规划或绘制扩建蓝图之参照,以致形成现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大厝。由于同姓居住,自然形成农忙季节大家同心协力,互相帮忙若遇喜庆婚丧,大家七手八脚,同心同德,鼎力操办达到力半功倍之效果。
  汉族形成大厝,基本限于6~8扇厝,均坐落于县城或集镇所在地,而且属官吏或豪绅所建,且建筑格局为大门、天井、左右廊庑、大厅、后厅、卧室、书房等为长方竖式形建筑,也就汉族称谓“一透落大厝”。而畲族所产生大厝却打破其阶层及地区局限,大多建在人烟罕至或偏僻村落,樟坑大厝且为长方形建筑,又是农家实用大厝,实际上也是一个封闭式山寨,这种居法全省尚属少见。
  二、半月里民居 半月里民居在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建筑工艺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是雷世儒、雷加上、雷位进三座古民宅,其工艺不仅有畲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等方面也与众不同。
  雷世儒古宅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坐北朝南,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51平方米,称“八扇厝”。墙体左右马鞍墙,内有门厅、边门、奏墙、回廊、前后天井、客厅、厢房,共立柱126根,房间38根,屋内木雕工艺细腻,独具特色。雷加上的古宅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为空斗墙。依次为石台阶进入门楼、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尤其空斗墙上多处檐口翘角,整体布局合理,视觉上给人一种宅中有宅的感觉。雷位进的古宅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空斗墙,依次为正门、边门、进入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向奏墙,大书“福”字,四角塑蝙蝠。整座房子通风明亮,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三座古宅结构与众不同地方在于:三座古宅四方空斗墙采用河卵石砌入空斗墙体,一旦受震动将发出叮叮〓〓声响,尤其是在夜间起到防盗作用;大门边设立边门,专供妇人进入小弄、转到后座内室,以示男尊女卑、家规森严的封建礼制;在其奏墙中大书“福”字,四角装饰蝙蝠图案,蝙蝠与福字谐音,祈祝蝙蝠飞临,寓意“进福”,希望“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雷世儒古宅正大门装饰上下檐,上檐匾额大书“海阔天高”,下檐匾额大书“华宅生辉”;三座中堂依然高悬有黑底描金匾额“竹操松筠”、“举案齐眉”等庆寿之匾,中堂各挂4~6幅楹联,其内容有“冯翊灵钟歌松竹而夸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冯翊(汉代郡名)今陕西省大荔县,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后裔怀祖、念祖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雷世儒在建宅时考虑到低洼泥沙地,因此独具胆识,在搞基础时,采取埕基打木墩安放松木架(棋盘架)方式,后用垒石砌基保证了地基牢实。这是近年拆去依附墙体建筑时才发现的,虽经200年历史,但整体地基未发生沉陷,符合建筑负荷原理,足见雷世儒建宅的良苦用心。
  三、上水蓝克香六扇厝 蓝克香六扇厝在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水漕垅)村,依山下建房,为独立住宅,东至竹栏,西至水坝,南至竹栏,北至厝沟。该村蓝姓始祖系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浙江泰顺大岭边迁入,凭借祖传手艺致富,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连续建有十扇、八扇、六扇三座大厝。该宅经清末维修,新中国成立初期拆去前两庑,现仅存“一”字形六扇厝。该房子坐东向西,占地592.72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357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二层,上下出檐,廊顶卷棚,廊柱加斗拱,有左右两庑,东西撇沙为土墙构筑。该厝年久失修,部分梁柱、楼板已腐烂,属于危房。上水村原有十扇厝3座,八扇厝5座,六扇厝2座,堪称畲村大厝群。现部分已毁。
  四、新村蓝继泰六扇厝 蓝继泰六扇厝在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新村石竹垅自然村。该厝建在一处独立山包上,厝前为空埕。据说蓝姓先祖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罗源迁入霞浦县南圹牛岭,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迁入石竹垅村,随即兴建六扇厝。厝前东西两面建有两庑,现已拆除。因兴建年代较近,故整个梁架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该宅坐西向东,建筑面积359平方米,为单层悬山顶木结构,东西别舍为土墙构筑,廊柱三层斗拱,廊上为卷棚式,梁柱粗犷,且精雕细刻,体现工匠较高的技术水平,具有文物保护价值。该厝整体保护较好。
  五、上水雷灼寿八扇厝
  雷灼寿八扇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的祠堂下方。房子坐西向东,为独立住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末曾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整座重修。现有建筑面积499平方米,主体为木结构,东西撇沙为土墙构筑,整体为二式悬山顶(即上下出檐栋),大门前额上嵌“门当”已毁,只剩眉上一对木制“户对”,廊沿卷棚顶,为二层楼,属殷实之户。经由雷氏后裔使用及维护,整体尚保存完好。
  六、上水蓝亚波十扇加别舍大厝
  蓝亚波十扇大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畲族村。坐西向东,为独立大厝。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代有维修。东西前有两处两庑,建筑整体呈“品”字形,民间传说前为“风箱”后为“火笼”(厨房),占地735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485平方米,东西撇沙(别舍)主座木结构,悬山顶,为单层屋面。主面呈“一”字形,东西别舍土墙构筑,两处厅堂,廓顶卷棚,廓柱斗拱。建筑工艺独特,颇具艺术价值,属霞浦县十扇厝中少有大厝。
  七、上水蓝贤明六扇厝
  蓝贤明六扇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原称“水漕垅”,范围东至门口空埕,西至檐口滴水,北至公用路,南至小溪。清咸丰元年(1851年)始建,民国时期(1911—1949年)曾维修。原主座前有东西两庑,其后西向被拆,建筑为整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式,廊柱斗拱,廓顶卷棚式,为二层楼。房屋坐西向东,占地736.76平方米,现建筑面积489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局部维修,整体保护完好。
  八、六斗蓝阿宝八扇厝
  蓝阿宝八扇厝位于霞浦县松港街道办事处八斗贝村六斗自然村。该八扇厝始建于民国初年,厝前面为空埕基,原筑有一堵土墙,现仅存残墙。该厝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屋面为二式檐木结构八扇厝,后又建附前别舍,后侧为厨房、杂间。现保存完好。
  九、田岗蓝其宋大厝
  蓝其宋大厝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大村田岗自然村。建筑面积660.3平方米,坐北朝南,北依山脉,南至己空埕,东西至己墙滴水沟,在其东面又建两座六扇厝,分别为蓝其香厝和蓝马银厝。整座八扇大厝呈“工”字形,为二式檐砖木结构,东西为空斗墙包弄,依次为中天井,左右两庑,中前厅后厅,后中天井,左右两庑。东西梯弄在畲族建筑中其结构别具一格,具有采光通风功能,整座厝高6.5米。从旧墙中发现清代铜钱十几斤以及畲族传统首饰、生活用具达百余件文物。大厝由其后裔居住,有4户人家,结构基本完好。
  十、瓦窑头雷景桥文秀才厝
  雷景桥秀才厝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瓦窑头村,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筑面积729平方米,南至凤山,北至己墙路弄,东至外墙滴水,西至公用路弄,坐南向北,为六扇厝,二进落砖木结构。整座二式檐,加撇沙结构,东西为火墙,包弄空斗墙,依次为路弄、门楼、穿弄、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后厅,后天井加假山墙,东西穿上梯弄,楼上分上下层,作为储存室,楼下共有房间14间。
  十一、瓦窑头雷景杨武秀才厝 雷景杨武秀才厝在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瓦窑头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筑面积697.46平方米,南靠文秀才雷景桥大厝,北至通用路,东至私人民宅水沟,西至公用路弄,坐南向北。建筑形式为二式檐加别舍砖木结构,东西为火墙包弄,层高10米。依次为门厅、左右天井、前厅后厅、后天井加假山墙(即中梁靠墙)、东西梯弄,共厢房有14间,楼上又分上下二层,均作储存室。大门正中有一堵照墙,书写白底黑字的“福”字,四边角有蝙蝠装饰,与大门相对立。俗称六扇,二进式三落砖木结构。整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十二、一钟孔兴古宅 钟孔兴古宅位于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墓斗村一自然村,西至己墙滴水沟,南至公用路,北至宅后山坡。钟孔兴于清道光初年(1821—1830年)从福鼎唐毕山迁入,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建大宅,整座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坐北朝南。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后裔钟绍俊中秀才时经过修葺作为私塾。新中国成立后,乃作为民办学校,整体较完整。钟孔兴古宅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式,共三进。由十三层台阶入边门,九层台阶入正门,正门左右拱头,匾额刻“南离辉映”四个字,在边门内东西为双层木构楼阁,既是绣楼又是哨楼;入内为后厅,三天井,前后回廊,共有厢房26间。大厅中堂屏风按“二十四孝”、“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故事传说内容,人物形态生动,线条清晰,镂空雕刻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今由钟氏后裔居住,古宅缺乏维护,部分墙体出现龟裂,木构小部分腐朽。
  十三、林岭堡垒式民居
  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村有一堡垒式民居,占地619平方米,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两座碉楼建筑都与祖屋连在一起,用土墙围绕,该建筑三层,四面坡、五脊顶。在畲民的住房建筑中这是一种比较突出的堡垒式的民居,一般来说,堡垒式形状与主居平房相对突出。主房在中间位置,前沿两侧建一两座楼层与主房相通呈四角堡垒式造型,多为三层楼高,每个楼层均以杉木横穿两侧土墙以及撑楼板。外墙有开以利暸望、观察的小门窗,屋顶呈方形锥体,上为青瓦。这种堡垒式的建筑,在战乱时期,具有防盗御敌的功能。
  十四、橄岭秀才厝 橄岭秀才厝在福安市潭头镇鹅山村橄岭自然村。该村姓钟,秀才厝为清代武秀才所建,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木构件已腐朽,而青砖空斗墙部分尚完好。厝内保存有寿序、联匾、木雕祭桌等文物。
  十五、北山秀才厝
  北山秀才厝位于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后。为清代秀才所建,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是土木结构大厝,木结构部分至今完好。
  十六、土墙厝
  在地处丘陵山区地带,由于环境及生产生活条件的局限,建筑工艺材料均就地取材,这在偏僻的畲族村以土筑墙的房屋普遍居多。整座房层为土木结构,支撑外围的墙体即用泥土夯筑,作为围护和承重,住房内用杉木架空,形成穿斗式木结构。其间比较典型的有“孩儿撑伞”式的建筑格式,这在畲族房屋建筑中是特有的。房子中间立有一柱,四面土墙,上盖青瓦,靠4根横梁“十”字形交叉于墙上,顶梁柱是整个屋架支撑点。其结构如撑开的伞,俗称这种房屋为“孩儿撑伞”。
  十七、石屋
  福鼎市双华、霞浦县一带均有就地取材,用鹅卵石砌筑民居的传统。特别是福鼎双华的鹅卵石民居群,尚有部分遗存。石屋不但外墙美观大方,而且有防水、防火功能,加上村民在大门前设置三弯回曲,与其石墙结合使用,起到防盗防兽害的作用。这种建筑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从中可以看出畲族人民的智慧。

附注

①摘自《福建民族》,2004(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服装种类、发式、头饰、服装款式、服饰工艺、服饰材质、服饰调查;建筑、雕雕、壁画、编织、刺绣、剪纸、银饰、陶瓷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