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乡新貌:下山扶贫点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093
颗粒名称:
畲乡新貌:下山扶贫点建设
分类号:
F124.1
页数:
7
页码:
146-152
摘要:
本文记叙了畲族人民搬迁下山建设扶贫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畲族
搬迁
扶贫
内容
搬迁下山畲家致富奔小康 强基健本畲山旧貌换新颜
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欺压,畲家人都住在高山、深山之中。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畲家人的发展,拉大了与汉族的贫富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识之士看到问题的根源,呼吁必须尽快搬离高山、深山,到山下条件较好的地方重谋发展。笔者依据自己十多年民族工作的实践,首先提出《下高山,出深山,搬迁脱贫——浙南散居杂民族地区扶贫新
思路》的理论文章。该文于1994年1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尔后《浙江民族与宗教》、《温州日报》、《泰顺县委内参》等先后予以转载。该文于1996年获得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下山脱贫的思路,打开了人们闭塞的眼光,受到了广大畲族群众拥护。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1995年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在村长蓝祖铭、村支书蓝玉聪的带领下,在左溪溪沿上建堤坝围地建“左溪民族新村”,动员周围高山、深山的阳畲、国公堂、芭蕉湾的村民蓝松水等42户搬迁到此。在县民族宗教局、扶贫办等大力支持下,马头岗、桥头湾、黄坑俏岗等都动工兴建了畲族下山脱贫点。目前全县有28个点,搬迁800多户,5000余人。左溪、竹里、龟垟、马头岗、桥头湾、章前垟等点都是具有一定规模、搞得较好的样板。时任县扶贫办主任的陶思妙同志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到各地协助选址、优先安排立项、给予经济补助等,功不可没。
下山后的畲家人,全面融入当地社会,在子女上学、就业、就医等各方面与当地群众享有平等机会。昔日的“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附论文:下山出沟搬迁扶贫
——浙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思考
(论文要点: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山、深山之中,环境恶劣,不宜发展,必须搬迁;下与不下,迟下还是早下,用发展眼光看,必须要下,且迟下不如早下提出了下山过程个人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政府部门要采取的具体措施。该文先后被《浙江民族与宗教》、《温州日报》、《泰顺县委内参》等转载。)
自80年代初以来,浙南山区的泰顺、景宁、文成等县的一些有眼光的畲民纷纷自发地从原来居住的山高水冷、交通闭塞的高山深沟里,举家或全村下山出沟,到城镇、集镇及大村庄边缘安家落户(大多在同一乡镇范围内进行)。为此,笔者对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的28户,本县罗阳镇西外村松树岗的10户、罗阳镇北外桥头村的10户,北外塘角村的5户、仙稔乡上稔马栏的8户、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吴幻下浦村的14户搬迁畲民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些畲民在新环境中,路平坦了,钱好挣了,入学方便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第一,住房条件改善了,新楼房代替旧草房。搬迁者一般经过2至3年的苦干,在亲戚朋友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都把房子建起来了,有了温暖的家。这些建在县城、集镇边缘的民族小村的房子大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并采用当地汉族民居流行的样式。罗阳镇江家山的拦龙湾、黄沙坑等村的畲民,自80年代初起,陆续搬迁到县城西门外松树岗村,共建起楼房1290平方米,人均36平方米。那些迁到大村边缘的,如仙稔乡上稔马栏村的民居,虽不是砖砌楼房,也远比原来的泥墙草房宽敞明亮。深垟村在村头划出一块地,统一建房,景宁县民委还帮助全村浇灌了水泥路面,装起路灯,家家接上自来水。全村错落有致、美观整洁,成为畲山的一颗小明珠。
第二,就业门路拓宽,经济收益提高。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力大量富余,之前在高山深沟里,有力也使不上。搬迁后,就业门路拓宽,城市、集镇各地都在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有一技之长者,大有用武之地,也收到了好的经济效益。即使没有一技之长的,也可以打零工,搞劳务输出,只要勤劳,每天工资也在20元以上。最老实的农民,租田种菜,收入也好。妇女可以到个体户、家庭工厂打工。据抽样调查显示,男劳力年均收入(除去种田时间外)在2000—2400元间,由于城镇条件好,妇女在家养猪一年收入也有2000—3000元。
第三,子女受教育的条件改善了。除了山下好挣钱,培养子女也有了优越的条件。在山上,村子小而且分散,即使有学校,办学条件也很差,致使畲民地区文盲率不
断增长搬迁后,畲民子女都进了城镇的学校读书了。据对罗阳镇范围内松树岗、沙底桥和塘角的25户畲族搬迁户的调查,适龄儿童都已分别进入学前班和中、小学读书,现有初中毕业生10人,高中毕业生2人,中专生1人。在校初中生、高中生的入学率,都达到了全县的平均水平以上。
第四,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旧的观念受到了冲击。住在山头或山沟里,年复一年垦山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播听不到,电视看不到,晚上只有围着灶膛烤火、聊天,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又不思变革。搬迁后,穿插在城镇附近居住,与汉族居民在一起,晚上还可以看电视,见识广了,传统观念也随之改善。这一可喜的变化有利于畲民进一步解放思想。
当前搬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新搬迁者的宅基地落实遇到困难。由于我县耕地有限,推行承包责任制后,田、地都落实到户。国家征用土地,也是十分棘手的难题,从山上下来的畲民的宅基地很难解决,并成为当前阻碍畲民自发下山出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二,部分畲民保守落后,观念陈旧,不愿到新环境中创建事业。这一部分畲民主要是害怕下山出沟受歧视。仔细地分析,这些群众都是最老实的农民,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奉“养鸡下蛋换油盐,养口肥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他们不但自己不下来,甚至还阻拦亲友和邻居出来。
第三,资金困难,下山出沟、搬迁建房需要资金,当然是个大难题。
如何把少数民族的自发搬迁变成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
第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把它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早在3年前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90年代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把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工作作为攻坚战来打。我县是全省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少数民族脱贫又是我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据1993年底统计,我县贫困线以下的总人口为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就有360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各级领导一定要真心实意,切切实实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
第二,要使具体的职能部门有职、有权,职权统一,负责到底。扶贫、民族、民政等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便提供给有关领导同志决策。方案一经上级批准,就要负责实施到底。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各个环
节都要进行全程跟踪,坚决杜绝办事者拿不到钱,拿到钱者不办事的现象。还要建立下山出沟搬迁扶贫的协调小组,抽调土地管理、城建、规划、扶贫、民族、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参加,负责协调扶贫规划的实施。
第三,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全县16300余人,就分布在32个乡镇中,搬迁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制定搬迁计划,就以乡镇为主着手制定。新村址的选择可以是经济发达的城郊镇郊,或者是沿路、沿江。因为他们的责任地还在山头上、山沟里,还有山林,有祖业。
第四,提供条件,引导搬迁。搬迁是件大事,对政府来说,主要是利用优惠政策吸收他们自觉下山出沟来,一是由迁入地乡镇政府统一征用新村地址,并把电、路、水等生活基础设施规划好;二是优先审批,简化手续;三是建房审批中的各种款项,要给予部分减免;四是户籍管理上,对同一乡镇范围内的迁入者,应准予迁移户口,其小孩的入托、学生的入学等方面要给予免交寄读附加费的照顾;五是用扶贫经费给予适当的扶持帮助。有了这些优惠政策,对有一技之长,经济实力在山村尚属中上等的少数民族农户,就会下山来。对于那些经济实力低下,又居高山深沟,远离大村的独居户、3至5户的小自然村来说,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下山出沟来。
第五,仍旧要做好山头、山沟的开发利用。搬迁者的老地基,一般都可以开发成田种水稻。可以采用先向搬迁者收取土地占用费,待田开好后,再发给每户造田补助费,以加快开发田的速度。落实责任,继续管好原居住地的山地、菜园、果树、山林等。
下高山、出深沟,通过搬迁达到脱贫,是使少数民族群众早日摆脱贫穷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这项社会大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鼎力协助。
各地下山扶贫点建设情况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泰顺畲族的迁徙与繁衍、人口分布、畲族语言、畲族服饰、畲族民歌、畲家传说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