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福鼎县双华片畲族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68
颗粒名称:
福鼎县双华片畲族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2
页码:
166-187
摘要:
本报告记述了福建省福鼎县双华片畲族发展概况。
关键词:
畲族
文化
福鼎县
内容
(1959年1月15日)
一、民族名称
(略)
二、人口与族源
(一)民族名称、起源、人口分布
双华片共有326户,畲族260户,占总户数79.7%,人口1238人,畲族1107人,占总人口80.1%,其中男532人,女575人。分布在华中、华双、华阳等13个自然村,以华阳、华双、华中三村最多,华阳有137户580人;华双有129户445人;华阳有77户204人。他们靠辛勤的双手耕种田地养活自己,并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
(略)
畲族并不是土著的民族,根据访问材料所得和现有材料证明,他们最早住广东凤凰山,所谓“广东人文之盛,尤我所自出之区也”(汝南郡蓝氏宗谱)。从一世祖朝聘公率领族人入闽,住居罗源、连江起,畲族才转移流徙,过着颠簸生活,直到重入福建为止。住居罗源、连江不久又折向浙江,入居平阳县的灌门、甘溪、岚下。其时,浙江造城,官府勒令畲民捐造城费1000多元,畲民以为自己是客人,加上生涯未安定,没有献出这笔巨款,于是就从城里被赶到城外附近的山村野地。由于人口的不断繁衍,使原居的村落无法容纳下去,只好就食他乡,于是一部分畲民,就于明末崇祯年间迁居福建,来到了双华,另一部分于清时亦继踵而来。汝南郡蓝氏宗谱云“余蓝氏上祖由闽省而来蒲门、甘溪、岚下,继徙鼎邑二十都华羊,迄今十有六世矣”,又“生齿日繁,播迁靡定,或住罗唇,或屯奥头,或徙阮家山、苏木烊以及泰邑、福安、霞浦等县”。另一序云“初兵革频仍,民靡有定,我三世祖德泰公偕昆季披荆走险,历尽艰辛至平邑蒲门、岚下,奠厥攸居。嗣后以生以育,子姓繁昌,或迁鼎邑华洋、罗唇或徙奥头阮家山以及泰邑、福宁等处,难以枚举”。
以上记载,除说明本乡的畲族是从浙江迁来之外,并指出他们颠簸流徙的原因就是“兵革频仍”,生活不定。为了寻找安居之地,不烦“披荆走险,历尽艰辛”来到福建。
(二)历史上的革命斗争
(略)
(三)解放前后政治情况
1.解放前政治情况
畲族人民在解放前后的政治组织情况都和汉族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组织,解放前是保甲制度,解放后历次的政治运动,都是和汉族一起进行的,这是一个特点。
解放前国民党为了镇压革命活动,压迫人民,强迫成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成立后,畲民的政治待遇,就是被抓壮丁、苛捐杂税、劳役,根本没有丝毫的自由,更谈不上有任何的政治地位。同时,由于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任何捐款、壮丁,畲族的负担特别重,当提到国民党统治时,群众无不唉声叹气,有位老大娘说:“有苦是说不完。”在国民党统治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倾家荡产,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到处流浪。
解放前双华成立二个保(华阳,华双各一保),一共20甲,保长都是地主、恶霸充任,除了地、富外,当时甲长没有人要当,但由于地主、保长的强迫,甲长大部分都是轮流担任。用来提供国民党的税收、捐款。
2.解放后政治情况
畲族人民早已对国民党有了刻骨的仇恨,而对党有着无限的热爱,解放后由于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他们当了家,做了主,处处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解放后的历次运动,都很坚决,很积极,与汉族一起同时进行的。当时双华解放的消息尚未传开,由于他们盼望心切,蓝景君、蓝春惠、蓝叔明、雷得贵、雷得邻、雷志明等群众便到山头去迎接红军,了解情况,回来便组织农会,把贫雇农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真农会。但一些比较有钱和一些反革命分子,也寻找了一条关系,也组织一个农会,称它为假农会。反动分子为要扩充他的势力,用小恩小惠来吸引贫雇农,(因他们比较有钱,收成可分较多的谷子)一时假农会也占了优势,但贫雇农坚决反对,不但不会被利诱,反而把他们痛骂,揭发他们的反动和剥削本质。坚决号召贫雇农要团结在一起,别再受骗,结果假农会人越来越少,最后到土改中只剩下那些地、富、反革命分子。反动分子除了这方面想拉拢势力,而且还想进行破坏活动。解放后许多人参军,但反动地主蓝廷玉就威胁过雷志满(现任党支书)的祖父,并声言要杀死他。
刚解放时,这里的阶级斗争还相当激烈,但是从苦难中翻身的畲族人民,决不会把胜利果实再白白丢掉,因而他们坚决反抗,坚持最后的胜利。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他们都是表现很积极。
(1)土地改革运动:这一个农村大革命,畲族人民表现得特别出色,斗地主恶霸态度很坚决,立场鲜明,男女老少徒走10里路来到罗唇开会,从不厌倦,有时三更半夜才回来。有一次恶霸蓝景科逃跑了,全乡400多人出动抓他,尤以干部更加卖力,如蓝青说、蓝青驹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搜集材料,发动群众斗争,组织干部分田。白天发动,晚上开会,夜以继日工作。妇女也表现很好,李三妹、蓝梅花在向地主斗争中,立场坚定,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他们不但在本乡,而且还到外乡参加斗争。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有了空前提高,为以后运动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抗美援朝:在这个运动也表现甚积极,纷纷掀起捐献热潮,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在这运动中也不甘示弱,有的五万,最少也有两三千元(旧币)。组织大规模签名运动,开群众大会,反对美帝侵略朝鲜,群众个个摩拳擦掌,誓以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如蓝青营的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但在这次运动中,他母亲亲自鼓励,并送他去参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3)镇反运动:群众都很热烈拥护党和政府开展这个运动,特别是民兵队在这个运动显得特别出色,进行搜集反革命分子材料,群众对政府对于反革命分子进行镇压、关押、管教政策,都非常拥护。
(4)农业合作化运动:群众也蛮有干劲。1952年开始组织互助组,1954年办一个初级社,1955年增加到3个,1956年全部办了9个,1957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8月间又进入人民公社。从整个农业合作化过程来看,发展是健康的。虽然遇到某些思想问题和自然灾害。如1956年遇到自然灾害,1957年纷纷退社,但是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仍然坚持干下去,11个社仍然保持下来。户数虽然由250户减到153户。但由于他们坚持生产,搞得很好,显示了合作化的优越性。通过这个事实来教育农民,去年农民写上决心书,组织报喜队到区乡报喜,除了16户外全部加入高级社。从这点来看,虽然在合作化道路上遭到一定风波,但毕竟是前进中的微小困难而已。绝大部分贫雇农表现坚决,也体现党在农村中贯彻阶级路线的正确性。总的说来,农村合作化还是一个主流。今年8月进入人民公社,在喜报和决心书上可以看到群众的生产劲头,以及坚决走合作化、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那种坚定不移的志气。
随各个运动的开展,党团组织在对于农村领导和保证工作顺利进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随着各个运动的开展,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作为党团组织的后备力量。党团组织发展得快,解放后即有党员,但还未建立支部,附属于罗唇,1953年开始建立党支部,党员4人。现在党员有14个(女1个),分2个小组。团组织也同样建立于1953年12月,支部当时只有6人,现在有24人,(女2人,汉族3个),占全部青年数19.2%,分4个小组,出外工作还不计在内。这些都是各项运动中的骨干分子,同时也有一部分参加乡政权,充当代表,在县里工作有2个,县代表2个(男女各1),乡代表17个(女4人)。
解放后也成立了民兵组织,该村民兵工作表现很突出,抓偷漏税、坏分子、破坏分子,站岗放哨。1953年组织1个基干排,分3班,有36人,到现在还保存。普通民兵50多人,分2个排,共成立1个中队,进行基本训练。他们在深山都坚持工作。从解放后到现在治安很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对地、富、反革命进行严格监视,另外组织强制他们劳动,使得在历次运动中,地主富农都不敢兴风作浪。
妇女在1951年土改中也组织起来,在整个生产运动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如1956年抓害虫,约有十几担,数目惊人,这大多是妇女搞的。在宣传贯彻婚姻法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基本上废除了。在加强妇女团结作用起了很大作用。全片设1个主任,2个副主任,4个委员,11个妇女代表,都是由妇女民主选举产生的。
但是从去年农村大辩论中,可看出农村中两条路线,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还是相当剧烈的,阶级斗争还是尖锐的。出现一股歪风,特别是一些闭着眼睛说瞎话的人,曾经散布许多怪论,也迷惑了一部分群众。如中农兰青永、兰景记等人说统购统销搞得不够吃,猪肉米粉少,客人来没东西吃。有的人认为搞农业没出息,要上工厂,想当干部,一个月有几十元待遇,吃好穿好等等。但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大字报,主要是大会形式来进行,通过辩论,算细账,排事实,尤其是贫雇农,他们坚决反驳那些认为生活比以前下降和其他一些谬论,他们说只要稍想一下,以前我们生活是到处流浪,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吃野菜,住山洞。如今可安居生产,不愁衣食,这难道不是提高吗?通过辩论后群众的认识更进一步提高,他们说如果没有工人,我们就没有农具,那更谈不上机械化,工人没有粮食吃是不行的。特别是解放军没粮吃,哪能为我们保卫祖国,打击帝国主义呢?要不然我们是不是再度沦入国民党统治?国民党统治的辛酸日子怎么样的,这一点群众体会最为深刻。
澄清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决依靠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听共产党的话,表现在去年重新加入高级社,以前没有入社的中农也参加了。尤其目前“大跃进”,开展大生产,搞积肥,搞“车子化”,办工业,进行技术革命,干劲冲天,并且粉碎密植不会增产、大垅地瓜不能多得的谬论,今年也开始密植了。这是群众解放思想的第一步。
通过整风后,农村面貌已有了很大改观,集体思想在不断地成长,绝大多数群众都满怀信心地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辛勤忘我地劳动着。特别在去年8月间双华成立一个民族乡,群众反映更好,一致认为:党真是伟大,真关心我们少数民族,我们少数民族有政治地位,工作可以互相商讨,开会便利,讲话听得懂。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召下,坏人变好人,如解放前二流子×××不劳动,做小偷,但受到合作化高潮的感染,1955年已经参加社内工作,工作表现还好,盗窃、赌博,已经根除了,农村中出现了一片新的政治气氛。
(四)解放前后的经济情况
1.畲族早期经济情况
畲族在早期曾深居山中,靠打猎为生,不少史书都说到畲民善射猎。所谓“年虽幼小,也能关弓至药矢,不惧猛兽,皆其性也”,即是一例。后来由于生产力逐渐提高,他们就进入了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生产阶段”。
畲族在早期经济生活不甚固定,往往是食尽一山则他徙。双华畬族有蓝、雷、钟、李、吴五姓,传说他们的祖先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迁入连江,而后徙居罗源。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移居福宁,并浙江温州、处州等处,明崇祯年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被迫迁来双华。
追迁双华,距今已有200余年,据传说他们的祖先刚来时,此间树木茂密,荆棘丛生,可垦荒地相当多。当时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住的是简陋的草房,吃的是地瓜及野菜,生活十分艰苦。
2.解放前后的经济情况
①土地情况
畲族住居山区,所耕土地有90%以上是梯田,自然条件较差,消耗劳力大,收量少。解放前双华有317户,人数1055人,共耕土地水田901.26亩,农地987.27亩,水稻平均产量120斤,地瓜平均亩产量160斤,除交地租官粮外,平均每人全年有200斤,可供4个月口粮,大部分家计极为困难,靠搞副业打零杂工来弥补。
土改前(1951年)畲族人民绝大多数是无地或少地的,全乡317户,有地主13户,富农2户,贫农201户,雇农6户,中农95户。从占有土地情况来看:地主占土地622.6亩,富农占地500亩,中农占地1047.77亩,贫农占土地仅548.9亩。
贫农人数多,所占土地少,同时多系农地,水田极少。田瘦土质坏,又常遇自然灾害,农作物收成极差。一般年份:早稻好的亩产120斤,差的亩产60斤,平均亩产90斤;晚稻好的亩产200斤,差的92斤,平均亩产146斤。地瓜好的亩产300斤,差的亩产120斤,平均亩产168斤,倘遇特殊灾害,农作物收成就不堪设想。解放前经常发生的灾口虫害,有的亩产只有20~25斤,甚至有的没动镰。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发挥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压迫,没收了地主生产资料。他们积极参加互助合作、生产合作社,逐步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因而年年得到丰收。1952年产量超过战前最高水平。
1953年虽受自然灾害,与1952年比较只减产少许。1956年自然灾害严重,但全乡产量比解放前增加近一倍。1957年是历史上空前大丰收,总产量727883斤,交公粮20935斤,卖余粮122838斤,每人平均分粮440斤。目前仓库中尚有30000斤地瓜米。现在粮食紧张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双华有汉族66户,人口231人,聚居在石坑头及东坑里,自然条件与畲族地区一样,除了1户地主外,其余都是中农及贫雇农,所占土地多农地,少水田。平均土地量与畲族人民一样。
双华地区畲族内部阶级分化比较显著。其他地区一般是畲族人民为了争取最低的生活资料,向汉族地主租种土地,而本民族地主极少。但双华畲族只有200多户,就有地主12户,富农2户,集中在华双、华阳二村。占有土地面积772.3亩,大部分土地购买浙江(162亩)、罗唇(67.5亩)、佳阳(58.8亩)、佳山(59.9亩)、安(82.5亩)。在本乡土地极少。
②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种类很多,根据不同性质分为二类:
一类为犁、耙、锄头、山锄、耕牛。另一类为疏齿、镰刀、粪箕、篾丙等。
以第一类为主,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家计困难,一般贫苦农民无力购买生产工具。中农以上的家庭一般置有完整的农具,如华阳村64户的统计:地、富、中农平均每户有耕牛2头,4户中农有耕牛、犁耙、锄头、蓑衣等。贫雇农仅置有锄头及成本较低的农用家具。全乡土地不多,畜力、工具统一使用,基本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基本还是旧的一套,新式农具使用极少,影响农业生产。今后,必须大力宣传,推广新式农具,以解决劳力紧张问题。
③劳动组织
畲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劳动,解放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忙季节偶有换工,对生产不起多大作用。
解放后,经过土改,群众觉悟提高,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的道路。于1952年、1953年先后组织起来10个互助组,其中有6个常年互助组。参加农户共有74户,人口212人,占总户数25%,占总人口21%。互助合作可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对于缺劳力的农户进行互助,生产工具互相调剂,做到农业生产不违农时。但当时农村党支部对互助合作领导不够,有点放任自流,同时对于中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不够,因此有的互助组在秋收繁忙中,只互助几天后就泛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相应跟着变化。1954年互助合作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进一步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共组织了几个合作社,参加农户有234户。在合作社中劳力统一安排,土地统一经营。由于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群众对于合作化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思想极为混乱。1956年因自然灾害严重,产量减少,社员情绪不高,坏分子乘机破坏。于是到1956年冬出现了退社高潮,当时退社的农户有69户,最小的社只剩下4户,群众一时情绪低落,看不到合作化的前途。如西安初级社原有18户,退社11户,仅留7户。群众认为大部分已退社,剩下户数不多,力量小,还不如解散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继续办下去,原11个合作社全部坚持下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1957年获得了丰收,西安初级社,仅有7户,耕地37.66亩,产量20000多公斤,卖给国家有8000多公斤。各家留有足够的口粮。1957年的大丰收,显示出合作化的优越性,使合作社巩固地向前发展,后来重新要求入社的有143户。
随着形势的发展,初级社的生产形式又不能适应大生产的要求,于去年又组织了3个高级社:友谊社共有210户,15个生产队;通红社:共有36户,4个生产队;中星社:共有54户,4个生产队。单干户26户。
组织高级社,使主要生产资料变成集体所有制,取消土地报酬,农民在社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劳动生产,在集体劳动过程,培养农民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
由于农民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生产,对于集体合作一时思想稍有抵触,同时对走合作道路和优越性尚未清楚认识,怕入社吃亏,于是相继出现砍伐森林、擅自出售耕牛(3个高级社共出售13头)等非法行为。后经干部宣传教育,才扭转这种邪风。
④农作物与施肥情况
双华地区一般都是2月、3月、4月多雨,以4月份雨量为最多,以后雨量逐渐减少。11月下霜,12月、正月下雪。气候尚属温和,因此农作物的种类很多,有水稻、地瓜、大麦、小麦、蚕豆、大豆等。解放前水稻种植分为两种:华阳、华双、华中一带年种少量早稻,晚稻占多,地瓜种植面积最多,也是畲族人民的主粮。如西安村18户,过去只播50斤谷种,其余农地水田均栽种地瓜。解放后(1952年)种植面积的分配:水稻901亩,地瓜987亩,少量土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
农作物的施肥情况,解放前只有少部分的牲畜肥、人粪肥,大部分是以草木灰施肥,一般只施肥1次。解放后,肥料有人粪肥、牲畜肥、垃圾、草木灰、油渣、桐油饼、肥田粉、土化肥等。年施肥三四次。1955年亩施肥3000斤,1956年亩施肥7000斤,1957年亩施肥9000斤。插秧时还以人粪和草木灰搅拌蘸秧头。解放后比解放前虽有增加施肥量,但目前农村垃圾遍地,人粪肥甚多,阡陌前后野草丛生,应领导群众加以利用,一则改善环境卫生,二则可以增加肥料。
⑤土特产方面
双华土特产种类多,收益多,但恢复发展少,据不完全统计,土特产方面有茶叶、桕油、柴片、桐油、花生、油菜等。牲畜家禽有牛、猪、羊、鸡、鹅等。双华土特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5%,由此可见,搞好双华地区土特产的恢复与发展工作,乃是活跃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解放后在党的领导支持下,已有初步恢复。今后应重视加强领导这一工作,以达到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
双华地处山区,荒山面积约2000余亩,应该加强规划,发动群众栽种茶、松杉木、梧桐、果树土特产,增加人民收入。
⑥生产技术与灾害
(略)
地主高利贷者对于农民的盘剥花样多,剥削重。就以剥削形式来说,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两种。具体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①作分:农民为了租种地主的田地,先给地主做工,如要租1亩地,必先替地主劳动60天。蓝青目租来3分地,为地主劳动18天,平均每分地须付出6天的劳动代价,而1年不必交租。
②订现分:即固定地租。要向地主租种田地,双方先协商地租定额,一般租额很高,高的每亩180斤,倘遇歉收年,收成太差,双方可根据实际协商适当减少。
③分租制:农民租种地主的田地,到收成时,有的采取对分制,即每亩田地收谷100斤,农民地主各分50斤;有的地主采取38抽分,即每亩地收谷100斤,地主分38斤。这种分租制,地主所分之实物地租,不付任何劳动代价。农民分得谷子,其中包括牛租。一般每亩地须租牛5.5天,每天牛租12斤每亩地单牛租一项即付出66斤。倘遇自然灾害严重,农民可与地主适当协商,减轻租额。但牛租不论,欠,必须全数还清。所以有时农民忙碌一年,不但颗粒不能还家,并且还要贴牛租。
④下根银:农民甲为了保证租到地主的土地,先向地主交定银,地主就决定明年A土地租给甲。每亩一般收定银3元,后来农民乙要租A土地,得向农民甲商量。但往往因农民乙与地主有交情,通过地主对农民甲的百般挑剔,农民甲只好放弃租给农民乙,不过农民乙必须付出定金还给农民甲。
上列地租形式,以订现分,即固定地租,最为普遍,这点与汉区大致相同。
借贷关系在双华不甚普遍,因一般农民家贫如洗,不动产甚少,所以财主不肯轻易借给农民。每当青黄不接,贫苦农民告贷无门。偶有借贷款项,亦须家中有物可押,并请人作中介,利息极高。如农民今年向地主借30斤小麦,要以1500株的地瓜面积抵押,并俱写契约一纸为凭,其30斤小麦须由保长经手,保长抽2斤,农民实收28斤。所借30斤小麦今冬还不起,到明冬要还干谷280斤(计算办法:小麦每百斤以大洋12元计算,谷子每百斤以8元计算,每月利2分,每月利上加本,本中加利,明冬得交280斤)。每当最艰难的岁月,也是高利贷最活跃的时机,有的农民以月利10分贷入维持生活。
典当、土地买卖也很多,因国民党抽丁、迫捐勒税,贫苦农民因无力负担,只好典卖土地。以1938年最为严重。
(三)手工业、副业、商业
据调查双华手工业、副业的特点:人数少、种类少、收入少。
从事手工业者,除刺绣外,其余都不是专门职业。刺绣业有20人,是专门职业,每逢喜庆婚嫁,受雇刺绣,工艺精巧,衣服、裙子等物绣有人物花鸟,配色鲜艳夺目,颇得人称赞。同时刺绣,不备图样。这也表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我国工艺品出口甚多,这种人才有培养的必要,也是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措施。
手工纺织在畲族地区较为普遍,有蚕丝、芋麻、棉纱三种织物,从事纺织者一般是老人,青年男女极少。过去纺织物自给自足。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最盛,国民党统治时代就逐渐减少。
副业生产是畲族人民经济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因土地少,全年除农业劳动外,大部分时间到外地打杂工及挑柴往浙江,来维持家庭生活。
畲族无本民族的商人,亦无墟市场,过去畲族人民对副业产品、土特产都要挑到离双华10多里和30多里的浙江马站及樊山等地交换,现在大部分由国家收购外,尚有一部分挑往浙江出售。
(四)人民生活改善情况
双华是一般老区,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受尽摧残和破坏。抽丁、捐勒税,逼得人民卖妻鬻子,当田卖地,倾家荡产。在1941年至1948年双华讨饭的有18人,鬻子的有11户,因无力扶养及怕抽丁关系为人继子者22户,因无法交捐税而卖土地者25户,给人雇工者296人。稻草当棉被,火笼当棉袄者188户,占全乡总户数60%弱。总之,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双华人民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到处苦声载道,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农蓝青说到解放前的辛酸生活,不由得唉声叹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无限关怀,使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都翻了身,就以双华人民的生活提高来说,根据我们调查,48户中,有添置新床3张,新建烟囱灶9个,盖房子2座,耕牛16头,比解放前增加50%,毛猪52头,增加8倍,羊107只,增加70%。
双华人民普遍反映说:“解放后我们生活提高8~10倍。”贫农蓝青说在一次乡干部座谈会上说:如果没有解放,今天也没有我阿说了。由于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购买力也相应提高了。今年6月份双华分销店开始营业,每日收入40~50元,最高达90多元,每月平均收入1200元左右。
根据我们调查中农和贫农2户家庭生活,可以看出一般人民生活改善情况:
蓝青说(贫农),全家4口,解放前种2亩农地,全年粮食不敷10个月,以麦壳苦菜充饥,还有打零杂工、搬运、卖柴维持家计。解放后,不但粮食足够,去年分得地瓜米,到今年还剩640斤。新添置物件:棉被2床、棉袄20件、衣服10套、卫生衣4件、球鞋4双、锄头2把、草耙2把、修建房子1间。
雷子来(中农),全家4口,解放前种水田4.2亩,农地2.12亩,年收入谷500多斤,地瓜米700多斤。副业收入20多元,缺粮半年,靠野菜及被人雇临时工,搞副业来弥补。解放后,除了口粮够吃外,还购买牡牛1头,棉被1床,棉袄2件,衣服8套(只绸衣1套),球鞋、布鞋、雨鞋样样都有。新建房屋3间。
解放前后广大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阶级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有不少贫雇农上升为下中农、上中农。几年来,双华畲族阶级变化如下表:
3.兴办人民公社情况及本片远景规划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捷报频传,广大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双华党支部贯彻上级的指示,以总路线为中心,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使总路线精神深入人心,群众觉悟提高,干劲冲天,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就以今年播种面积来说:新开荒及复种共3420亩,估计总产量是1116325斤,平均亩产330斤。由于党和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田间管理,增加施肥量,这个指标完全有条件实现的。今年春季播种面积是830亩,夏收产量是144989斤,除每人留够口粮外,还卖给国家33841斤。
随着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旧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了,要求有新技术和更多的肥料。群众根据现在已条件使用了深耕犁及打谷机。开办大小土化肥厂7个,单有4个小的土化肥厂就出产50000斤。
在这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群众一般思想比较保守的地区,敢于破除迷信,办起工厂,不能不说是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的成就。这是畲族人民大跃进的序幕,群众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尚未发挥,如有的人对“大跃进”的意义认识不足,桥头仔×××说:“跃进不跃进无关系,我们只管劳动有饭吃就行了。”又说:“不要干部领导,我们去年也能丰收。”对“大跃进”意义认识不清、干劲不足的,大有人在。今后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加上党的领导,即将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农业生产大丰收,群众情绪高涨,说党号召兴办人民公社,一般贫农,下中农是热烈拥护的,大部分上中农也是赞成的,但是也有少数人对人民公社的好处缺乏正确的认识……经过干部反复宣传,摆事实,讲道理后,群众还是热情支持和拥护的。今年8月20日成立人民公社,目前生产仍旧采用原来3个高级社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生活已按生产小队开设21个食堂,集体烧饭分家就食。由于近来农村工农业生产任务紧张,劳动力非常缺乏,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本乡举办7个托儿小组,共托35人,使有婴孩的母亲可以安心从事工农业生产。
(略)
(五)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1.生活习俗
双华乡畲民的社会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同一血缘同姓的家庭,通常聚居在一起,他们基本上还是母系社会,传说里说到龙期“是男的,生了三男三女的后代都跟父姓,即现在的雷、蓝、盘各姓,三个女儿招了女婿,后来生子亦姓父姓。现在还一直保留着父系社会制度,妻子婚后一般是跟丈夫住。独女可以招赘,如果男女都为独生的,则所生儿子分姓两姓”。
(1)家庭与社会组织
过去这里多大家庭,祖孙三代同堂的很普遍,蓝茂学的先祖曾有过60多人居住一处不分家。据说蓝姓有一家50多人同聚一堂,后因年景不好,生活窘迫,找不到粮食,全家只好靠一锅烟叶充饥度日,为了四出就食,只好分家。临近解放几年,大家庭已少如凤毛,解放后这类“张君义的遗风”就没有了。究其原因,是家庭的主人,即一家之长的父亲(或祖父),驾驭儿孙的权力慢慢弱了。那种“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的神威,淡泊到不可收拾,渐渐地,儿孙在家庭中露出头角,有说话的余地与自主的力量,只要一个说“分”,就会一呼百应都主张分,失去权力的家长,不好坚持,顺水推舟,只有答应。
以前分家是件大事,动辄就会招致兄弟间头破血流的抗争。因此这工作必须在舅父主持下进行。舅父亦知道任务的艰巨,但社会的习俗,不好推却。因此,土改时,群众曾这样说:“大舅花那么大气力,才把一家的分归(分口)做好,如今党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田地,做到天下农民个个没意见。共产党实在伟大。”
父亲的财产,女儿没有继承权,只有出嫁时,得到一点嫁妆,除此之外,一切财产,均由男子承接。长嫡子除应得平分1份外,有权再得1份。招赘只有能担负扶养双老与繁殖本家后代的职责才可以得到财产。无子女的遗产由亲属继承。
本乡没有祠堂,钟姓祠堂有2个,1个在浙江,1个在佳阳;蓝姓只有1个,在浙江;雷姓本来也有1个,被台风刮倒,以后就没有再建。管理祠堂的是族房长,由本族中有权有势有财产的人担任,他的权力很大,除负责祭祀祖先、管理公有财产,还能指挥全族人员参加与外族械斗,只要他一呼,就有百应,听其调动。本族内部的纠纷,亦是由他调解,他是畲民中的领袖人物。本族人民与其说敬他,不如说畏他。
(2)物质生活
勤劳俭朴是本民族人民的优良传统,男女老少同样参加劳动。妇女的劳动能力个个精强。男人出外做工,家里一切事务皆由妇女担当,耕种、砍柴、进城买卖、照顾孩子、料理事务,里里外外无不插手。至若纺麻织布尤其能事。这里每家都种植苎麻,5月、7月尾、9月中旬一年收成三季。雨天不能出工,或是农闲或晚上,她们就在家中纺麻、编织各种成品,如夏天的衣衫、蚊帐、麻袋、干粮袋、围身裙、绳子、盖头巾,以及蓝白两色缀有简易文字的围身裙带子。有时掺杂一半棉纱,织成冬衣。一件衣服的织成,前前后后经过12个手续,花工很大,有时还要雇人家加工、染色,染色每丈一般要1元3角,上等的则需2元2角。因此,除非贫病交加、极度困难,是不把这些来之不易的产品出卖的。她们之所以不惜时间与精力去搞这些非卖品,是因为这活大人小孩都可以干,而干活的时间又是在农闲,因而它可以锻炼孩子勤劳的习性,养成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传统。自织的布经得起磨损、耐穿,做夏衫穿凉爽,劳动流汗时,不会粘在身上。
畲族的服饰,男人受汉族影响,几乎全部汉化,没有什么差别,妇女的打扮亦近似汉族,平时非做客、看戏是不穿民族服装的。“改装”的原因有二:一认为穿本民族服装不光彩,怕人笑话,难为情;二缝制本族服装花时间,单单右襟图案,就得刺绣4天。为了节省时间用在生产上,一般妇女都只穿汉装的粗布衣。妇女喜穿黑色衣服。本民族服装式样相当讲究。一般是向右面开襟,衣领、袖管内外皆缀花边,胸襟绣有碗大图案,有的是鸟禾花草,有的是亭台楼阁,有的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古代英雄。不论哪种图案都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味。襟袖间挂一条红色飘带,据说是高辛皇帝敕封的。劳动时则换以红手帕,用以擦汗。下身穿裙,对片开,边镶以花纹。鞋黑色,上绣有花草图案,前方平秃,像船。每个已婚妇女均有一条裙子,据说一生只穿两回,一回是结婚,一回是老死。男人结婚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长衫外套以马褂,背后绣有图案,或鸳鸯或龙凤相戏,头戴碗形大帽,细藤编成,尖端缀以绺发,其样式一似清宫廷文官之帽。头发结成一条长辫,从脑后垂到背上。鞋亦前端平秃,上缀有两束丝结向上翘起。平素多穿粗布黑衣,对面开襟,样式与汉族雷同。
妇女的发饰,因婚否有所区别。已婚妇女则在脑后梳一半椭圆形的发髻,周围以红色绒线,上插银簪一根。两束黑发,细而长,分别撒在额边。结婚时,头顶冠以尖形小帽,形似半截牛角,上缀有银饰器屡各色料珠,有垂挂脑后,有遮拦额前,晃晃摆动,叮叮作响。未婚少女,则梳一根修长发辫,驮在背上,几条粉红色羊毛线,斜圈脑顶,呈60度。妇女头顶或髻旁,如果所束是白色,那是死了丈夫、父母,或为翁婆挂孝的一种标志。畲族妇女,特别是姑娘,头上常着一顶小斗笠,配以五色料珠和水红色丝带,玲珑可爱;妇女头上多缚一条黑色丝巾曰“头丝”,则表示已婚。
畲族人民住居高山溪谷,房屋十分简陋。除地主或富有人家住瓦房外,一般劳动农民,多是居住茅屋,四面墙壁以碎石叠成,顶上盖以稻草,由于灶无烟囱设备,整座房屋都被炊烟薰得墨黑。解放后,畲族在党的领导下,打垮了农村封建势力,不但土地还了家,连房屋也还了家,畲族多搬进瓦屋居住;更因为双华是老区,受国民党摧残比较厉害,茅屋被烧的烧,被拆的拆,残破不堪,解放后有很大恢复。这次双华乡遭遇空前的台风袭击,房屋倒塌的不在少数,在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下,受灾的住户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3)婚姻
畲族的婚姻尚保留民族外婚制残余,同姓是不通婚的,青年男女的婚姻自己不能做主,皆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去买卖婚姻,要结婚很不简单,聘金通常是10多担谷子或100多块银元,此外“定亲”、“定日子”、“迎娶”,都规定有繁重的礼物。订婚时,男方送画有龙凤的红帖2张、红线2束、冰糖或饼2包,鸡、面、酒等,银戒指1副。女方则回以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谷种子、麦种子、万年青、葱根等,种子表示新娘来家做种,传育后代,葱根则表示夫妇白头到老。畲族男女结婚日子多取在冬天,七月半,男方告以迎亲吉日,并给女方送鸡蛋、面、酒、饼。女方则回以裤子1条,或毛巾两条。迎娶前两天,男方又得给妇方送猪肉42斤,糯米糍粑四桌80颗,饼四桌80块,毛巾40条,大红蜡烛1合,火炮5包,蜡烛4斤,红纸包4包——梳头包,给新娘买梳头用具;姐妹包,给小舅子;出路包,给新娘,以坐轿至半路答谢客人赠用;插花包,买新娘头上装饰品。女方则回以挂蚊帐包、茶包、开轿门包,并用聘礼购置妆台、被、蚊帐、茶壶、面盆、酒瓶1对等,嫁妆多寡,皆以男方的聘金为转移。此外随从花轿而来的,还有女方陪嫁的牛、羊、田。拜堂后,还要招待亲友大吃大喝几顿。畲族中因讨了老婆而至负债累累的屡见不鲜。
由于买卖婚姻的聘礼繁重,本乡“服务婚”相当普遍,华阳自然村雷××,年轻时订了婚,没钱娶,就到岳父家做工,约定期限8个月,以劳动所得抵偿聘金。谁知女家说话不算数,嫌他穷,打发他回家,白做了8个月。过了不久,社会舆论多了,女家亦考虑到“名声”问题,勉强才把女儿嫁还他。在女儿当商品买卖的社会,劳动人民即使愿意以劳力去换取妻子,也是到处碰壁的。
本乡还有换婚的习俗,就是以妹换妻,交换时不因年龄不等而补贴金额。婚后要是一方夫妻不和离婚了,则另一方无论如何也要离婚,表示替亲人出气。
过去重男轻女的风气相当浓重,童养媳普遍存在,男女又多早婚,一般是14岁到18岁。由于婚姻是由父母包办,能赚到钱就行,不顾年龄的悬殊,因此多男小女大,夫妻间没有感情。造成男小女大这现象的原因是畲族妇女多是劳动能手,男家都想找年高力大、能上山下田的,这样,既讨了媳妇,做了“好命人”,又增加了精悍的劳动人手,一举两得。由于父母主婚的观点在于经济之利,没有考虑到婚后夫妻的情感。解放后政府颁布了《婚姻法》给被压迫的妇女撑了腰。1952年春,9对离婚的都是妇女主动要求而获得政府支持批准。
畲族结婚的仪式近似汉族。男家的花轿抬到女家准备迎娶时,由舅父装饰头花,与父母兄弟告别,边吃饭,边以哭当歌:“一颗给你给谷仓,一颗给你给银两;冬来谷子收回去,春天出卖好银两。”反复吟唱。末了由舅父抱上轿,关好轿帘,轿夫就从大门外拿好桥杠,一进一出来回进行7次,然后抬上肩,由旁人将轿前推3步,后拉3步后才出大门。轿至男家,新娘、新郎拜毕祖宗,接着新郎拜家里大人及“好命人”。晚上闹房办酒1席,新郎坐中间,邀亲房10人共饮,席间讲祝贺之话,如“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婚后3天新郎、新娘回女家,叫作请“回门”。
解放后高昂的聘金与繁缛的仪礼没有了,一些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取消了。《婚姻法》颁布之后,男女婚姻一般还能自主,目前为止,由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就有5对。畲汉不通婚的禁闭局面也打破了,只要“情投意合”就能结婚。华阳有两位畲族男子与汉族妇女结婚,华双有一位畲族姑娘与汉族结婚。但畲汉通婚并不普遍,在畲汉人民,尤其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就有这样根深蒂固的偏见,那就是畲族人嫌汉族姑娘不会劳动,只会享受;汉族人亦嫌畲族人不讲卫生。共同的偏见,亦是畲汉不能普遍通婚的一大障碍。
过去,寡妇再嫁要受亲房层层阻挠,直到亲房揩了油水为止,再嫁出去只许黑夜从小门出,大白天是不准走的。有孩子的带走之后,到长大16岁时归还夫家,传袭下代。兄死,小叔有优先娶嫂的权利。再嫁的婚礼多寡,亦取决于婆婆。现在这种主权收归寡妇掌握,他人不得过问。
解放前离婚的手续极为繁琐。要是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就敲竹杠,讨价还价多要离婚金。许多男子为了在妻子身上榨出更多的油水,往往把离婚金抬得很高很高。女方为了应付这笔高昂的金额,在重择情人时不得不考虑再三,如对方家境好,完全有能力付出这笔金额,并保证婚后生活幸福者,女的才肯点头。为慎重起见,女的多亲自出马,到对方家察看其经济来源与财产多寡,考察的重点是:家产多少,人口多寡,婆婆好坏,耕畜头数。合则嫁,不合则去。要是男方提出离婚,离婚金亦得支付,但金额比较少。旧社会男女地位的悬殊,这又是活生生的一例。
(4)节日
畲族人民笃信鬼神,每年有好几个节日来专门祭祀鬼神,比较重要的如下:
正月初一日,家家备三牲酒菜礼物,在本所上祭先代宗祖。这时人人穿起节日盛装,停止一切劳动与外出。熟人相遇必讲好话,如“发财”、“添福”之类。
正月初四,灶公降世,大祭。
二月初二日,所谓“开光福”,是土地神诞生之日,各家办了礼物请祭老土地,替菩萨点睛,请菩萨画符,保佑全家平安。这天十分热闹,搞迷信的职业人(亦曰巫师)化装成菩萨,右手持刀,左手执旗,大舞大跳,前呼后拥,游行的群众跟在背后,浩浩荡荡环绕本乡一周。此外,还请木偶戏连续演出3天。
三月初三日,祭墓,用青艾所做棵灰酒菜礼祭,有祖留公田的房,就以所收的租谷,筹办丰盛酒菜,大吃大喝一餐。
四月初四日,“开洋福”,保佑庄稼丰收。
五月初五日,用糯米做四角棵粽奉祭历代祖宗。四角者,表示从事一切都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是日,家家喷雄黄酒,户户插艾青叶,以阻拦妖魔邪怪进屋闯祸。
五月十六日,“开洋福”,大宰猪羊飨神,保佑五谷丰登,田禾大熟。
七月七日,“女娘福”,保佑合家平安。
七月十五日,在厅上或祠堂祭祖。
九月九日,“地主公福”,保佑全乡平安。
十二月三十日,过年,大祭祖先。
这些节日,可以说是神权社会里不懂科学的迷信行为。在这些节日里,畲族男女,尤其青年们,就大唱山歌,抒发内心的激情。解放后,山歌增添了歌颂党、社会主义的内容。
(5)病、丧、葬
在医学不发达的山区,人病了,多请巫师治病。30岁以下的病人则做“王”,30岁以上的则做“十人保”。做“王”是驱除缠在病人身上的鬼魔,由全套武装的巫师站在病人床前,指手画脚,念动咒语,舞动“法宝”,作吆喝驱逐状,活神活现,煞有介事。
所谓“十保”,即10人担保1人,此法只适于30岁以上的人。由巫师写好上天奏章,由本乡享有人望的10人签名(若病人是女性,则5男5女签名),然后对天烧焚;家属持病者新缝的长衫挂在门口,袖子装满米,然后置剪刀、镜、尺、线、鸡于灵桌上,边下跪礼拜,边叫喊病者姓名及出生年月,祈求上神保佑,反复喊叫数遍之后,取下长衫盖在病者身上,煮粥让病人吃,据说这样就能得到天神的庇佑,病会慢慢好转。假如医不好死了,那件长衫就让死者穿走。
死了人,巫师把写好的死者简历大声朗读,祈求土地大神给死者开路,并派“兵”护送。死者长子捧一杯向水神买来的神水,替死者洗胸口、手脚。然后换上“寿衣”,抬到大厅,放在四块木板铺成的“冥床”上。点一盏柴油灯,烧香,供饭,化纸钱,把一根木柱放在死者手中,以驱逐拦路狗,收殓时易以手帕。
收殓之后,把亲戚送的纸钱、银箔以及纸糊的用具,如轿、厝、船、箱等等全部烧毁,随即立“木主牌”,以便年年节节恭祭。若死者是秀才、名官或阔户之家的老者,其棺加盖钉好,抬至后厅停棺,两三年后择吉出葬。一般则当天抬走,钉在山上,两三年后开棺取骨,置入瓮内,待冬节或清明埋葬。无论是贫者或是富户,在墓地的选择都十分注重。据说,墓地风水不好,就会影响子孙的幸福。由地理先生选择好适合地点,在吉日破土动工。棺(或瓮)入土之前,地理先生一手执雨伞,一手抓谷粒,看好罗盘针,然后念念有词向墓坪撒下谷麦粒,儿孙立刻捡起,带回收藏于谷仓之内。墓洞内点燃1对蜡炬、3炷香,然后把棺(或瓮)入洞,封闭之间,观看火焰,假如蜡炬火焰直顺,则说明所选的墓地风水好,不然则坏。儿孙需把这蜡炬的火焰转点到家里。
居父母丧,儿子戴孝3年,120天内不理发,女儿出嫁,挂6天。1年内不做糯米粽。
(6)习惯法
遇争吵相持不能解决而殴打,则由乡内有经验,受群众拥戴的父老调解。无理一方则买块红布给对方表示抱歉,父老之言,人人皆听。
抓到贼,索回赃物,然后吊打一顿,罚红布。亲夫抓到奸夫,痛打一顿,他人抓到则勒索请酒。
(7)禁忌
不准在祠堂附近或住房周围煮狗肉。不学理发,不做轿夫和吹手,因为这是不务正业,下贱人才做的。
(8)解放后习俗的变化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沉重的聘金,繁缛的礼仪没有了,连轿也不坐了,一切都从简。丧葬方面,同样取消了过往繁琐的手续与仪式,贯彻了节约的原则。大部分的节日不过了,把时间与精力挪到生产方面。
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不但青年男女高兴,连父母亦说:“包办婚姻男女没有感情,影响婚后生活,如今自由恋爱,男女就有了感情,《婚姻法》好!”但由于一般群众对《婚姻法》的精神实质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自由”,因而在客观上有一些纷乱现象。譬如,某些已婚妇女强调一切“自主”,丈夫不得过问,稍有触犯“主人”就大闹,或是不出工,甚至提出离婚。而某些干部执行《婚姻法》时亦不够慎重考虑与了解,往往“有求必应”,客观上给男人造成了紧张的心理状态。以致有些男人不准妻子参加社会活动,怕“跑掉”。
(略)
二、宗教信仰
畲族人民对祖先十分虔诚,每年过年过节都祭祀历代祖宗。据他们反映,他们的祖宗是“龙期”,某些地方至今尚留着祖图,以祭祀时张挂。本乡过去每月初一、十五两天都烧香祭祖,如今虽然迷信已经破除,但老年人笃信祖宗公婆的信念都坚定不移,几十年如一日地恭敬着。
(略)
(六)文教卫生
1.文教
解放前双华乡没有一所学校。据雷黎宙说,当时念书的只有他一人。1950年本乡开办一所小学,寂寞的山村第一次响起琅琅的读书声。受歧视的畲族人民,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从被压迫、被剥削的危困中解放出来,在文化上也翻了身。
兹把历年学生中民族成分与工农出身的比例,分列于下。
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比例可以1958年为例,全乡7~13岁的儿童有151人,入学的有57人,占学龄儿童总数37.7%,尚有约63%的可以念书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家帮助农事。今年高小毕业1班,11人,畲族学生占8名,7位工农学生保送到福建少数民族中学,初小毕业7人。
本乡还有民办小学一班30人,民办幼稚园一班25人,干部红专学校42人,专为社队长以下干部开办的扫盲学校一所,共8班,今年8月已改为文化技术学校,学员223人。
每生产队都有夜校,华双一所夜学共有学员28人,认识2000字以上的有2人,1000字以上的有4人,其余都能认识500~1000字左右。学员最大岁数有40岁。
福鼎县少数民族文化站设在本乡,1958年1月建成。现在财产大小件55件,书664本,多为薄本的通俗读物,其中连环画有252本。设有4个图书流动箱,每箱存书20册,每10天轮流1次,至7月底已拥有读者400人次,借出232册次。
在华阳、华双二自然村挂有黑板报2块,5天1期,内容有国内外新闻摘要、当地新人新事、山歌小唱等,每期有读者四五十人。
此外,还编印宣传材料,已印22期,在华阳、华中、东坑里等7个自然村设立广播站,广播宣传材料。为丰富畲民文化生活,曾分别在华阳、华中、华双、小岭4个自然村放映幻灯片《三家福》、《学文化》、《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一个农业社》、《农村巨变》和《苏联集体农村介绍》等片。今年“六一”,举行了小型文体比赛,有乒乓、跳绳等项,参加的是小学生,拥有观众200多人。宣传总路线时,组织了街头剧,到各村巡回演出,备受群众欢迎。
少数民族文化站,在散播文化种子、丰富畲民精神与文化生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站落成典礼时,群众纷纷反映说:“政府把文化站设在我们双华乡,对我们的好处实在太大了!”一位畲族老人激动地说:“畲族有了文化站,做了许多出数(事情),真真是共产党领导得好。”
2.卫生
畲族群众多居高山峻岭,密林峡谷,交通非常不便,自然条件差,生活贫困,疾病丛生,蔓延迅速,加之没有医疗设备,又笃信鬼神治病,造成了人员大量死亡。1940年痢疾、霍乱大流行,三四天间,单华阳一乡64户,死于痢疾的就有6人;死于霍乱的也有6人。麻疹、鼠疫、天花等症,都在这儿逞凶闯祸过,夺走了不少强壮的生命。此外还有不知名的病症,也严重威胁过畲民安全。雷德麟反映,在民国八年、九年(1919年、1920年)和二十五年(1936年),曾有一种病症,一出现病状就不省人事,失去说话能力,过两三天就死去,当时患得此病,莫名其妙死去的就有两个,一是华阳的雷得可(21岁),一是雷志坤(9岁),据说至今还未弄清所属何病。
解放后,由于党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不断派巡回医疗队翻山越岭,迢迢到此,每年都有一两次,每次停留10天或半月。今年元月间,从福鼎来了2位护士、1位医生,替畲族人民诊病,19号1天就医治了82人。
(略)
疾病对该乡人们来讲,确是一大威胁,过去由于他们处于被欺弄、歧视的朦胧中,得病多祈求神明的保佑——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医生是从来不会越山翻岭来到穷乡僻壤的地方,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们不求神,求谁呢?现在他们从迷信中觉醒过来了,认识到神明是医不了疾病的。对医生的需求十分迫切,普遍要求在该乡建保健站。群众这一合理要求,有关部门应迅速考虑,付诸行动。消灭或减少疾病,更应该从讲究卫生、保持环境清洁着手。这点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的畲族人民说来,完全有可能办到的,今后应彻底改变人与牲畜杂居,房屋与毛坑杂处的不科学做法,以根绝病菌的渊源,使人人有充沛的精力,以赴农业生产。
(略)
(七)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畲族在历代反动统治时期是一个被侮辱、被歧视并且惨受迫害、饱经苦难的兄弟民族。汉人因为“畲”音近“蛇”,所以说他们是“蛇民”,骂他们妇女为“臭蛇母”或“邪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他们更是被歧视,被编歌谣受侮辱。“畲客婆越做越无,畲客姑越做越苦”,这首歌谣不仅表现对他们的歧视,同样的也透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他们的遭遇,一些民族叛徒的地、富、保长,勾结国民党,无孔不入进行种种勒索,苛捐壮丁,要抓要派,都是从畲民开始。三次反抗国民党收鸦片捐即是一例。派民夫也是这样,如要出远途的,就是找畲民。早在地下党活动时期,他们是一个苏区,但是妇女到别地方去做买卖,即被人叫做“土匪婆”。卖柴草被白拿即是常事,同时还要被挨骂。为了减少这种遭遇,因而迫得他们不得不改变他们本民族装饰,不承认自己是畲族,都称自己苗族,这都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罪证。
解放几年来,由于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并在伟大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畲族人民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解放后这种不正常的民族隔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从而基本建立了“互相尊重、各得其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民族新关系,过去对畲族的欺侮歧视情况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畲民在民族之间也能竭诚相处,树立民族的自尊心。我们这一次到这里来调查,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一般调查情况他们都毫无顾忌告诉我们,对我们很热情,群众说党派来干部是关心我们的,是来为我们办好事的。
双华畲族乡包括一小部汉族在内,但是他们长期融合在一起,在劳动上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当我们访问几家汉族贫民,他们都说,过去以及现在,我们关系都很好,坏的只有那一小撮地、富、保长,我们彼此在年节都有来往,在建筑以及其他方面都有互相帮助、相敬如宾,路上相遇,都以伯叔、姆婶相称。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他们曾和汉族一起反抗过,在党领导下,举起大刀长矛配合红军对国民党进行顽强而英勇的斗争,不少畲民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了,为革命付出相当的代价。在双华革命的洪流中,畲汉人民流的血是汇成一片。
解放以来,畲族人民同样享受民族平等待遇,参加了政权组织,建立了党团组织,选上代表,当上国家干部。
为帮助少数民族提高文化,建立一座少数民族文化站,政府连年贷款,发放救济,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发展生产。政府还经常派工作组来协助领导生产。现在他们可以在一起劳动、学习、生活。党的恩惠已深入民心,曾经上北京参观的蓝青说同志说,我们少数民族也可以上北京,见毛主席,政府花了许多银元给我到处参观,这只有在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才有地位,今天才是国家真正主人。如今在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平等政策的感召下,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都以同样的满腔热情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忘我劳动着。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党群资料655]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