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饮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族饮食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饮食文化
宁德市
内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饮食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生存需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有关吃的技巧和吃的文化也不断丰富起来,从饮食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文明的步伐。
畲族与汉民族在饮食的文化观念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足食”的影响,让大家吃饱,这是畲民族历代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民心的基本保障;其次是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这在畲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甚至提高到道德层面上进行教育,把饮食与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从一般意义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升华到人要成才,不能贪吃,必要时要经受饥饿的炼狱,即“饿其体肤”,培养超越常人的人格修养境界,他们唾弃“饭坑酒囊”、“脑满肠肥”,子子孙孙提倡节衣缩食、粗茶淡饭的传统美德;第三是食疗,畲族人很早就懂得相互的饮食与养生的道理,强调以“五谷养气”,在饮食健康上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强调进食与人体之间保持平衡,在生理需求与季节食物之间寻找和谐,在畲族许多食品制作上都积淀了这种长期生存经验与饮食文明智慧。
闽东地区畲族群众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和煮吃方法与当地汉族相同。即一日三餐,喜吃熟食、热食;主食为大米、甘薯米和大小麦,副食为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豆类等。副食菜蔬有芋头、生姜、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特殊食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水果有葡萄、橄榄、枇杷、桃、李、杏、梨、柿等等。畲族的小吃乌米饭、菅叶粽、糯米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主粮
闽东畲族的主食为稻谷、甘薯和大小麦。历史上种植畲禾(干稻)一直是畲族的传统,但其产量极低,收获量只够用于节日聚餐和供祭祀祖先之用。明、清以来畲村种植水稻已经很普遍了,但山区水田地块小,耕作耗时费力,土质贫瘠,水源不足,望天田多,因此产量低且不稳。以蕉城区七都漈头,福安市甘棠小岭、北坑、铜坑里,霞浦县草岗、青皎几个片在20世纪50年代水稻产量统计,平均亩产只有140.85公斤。其中上等田占上述村水田面积的14%,亩产197.3公斤;中等田占水田总面积的36%,亩产139.6公斤;下等田占水田总面积的50%,亩产平均85.8公斤。因此当时收成的稻谷主要用于交纳地租赋税,少量用于节日和待客时吃用,日常一日三餐普遍为甘薯。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引种和推广水稻杂优良种后,稻谷产量大幅度提高,畲民吃“白米饭”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1989年霞浦县30个畲族村亩均产稻谷500公斤,2005年畲族村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700公斤,畲村粮食实现自产自用,略有盈余。
甘薯,又叫番薯、地瓜。自从明万历间引种后,因其抗干旱性、抗虫害,种植相对粗放,省工、省力、省肥、高产,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畲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受畲民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稻谷。初冬时节,将成熟的甘薯挖回后,刨成丝,晒干贮藏,为一年四季吃用。故民间有“种番薯吃番薯,番薯当粮也当菜”。番薯丝的吃法有煮成“焖饭”吃,有用蒸笼炊成“蒸饭”吃的。畲民还把鲜番薯丝用水冲洗出的淀粉,加工成丝状(称“番薯扣”)当菜吃用。还有地方用番薯酿制成烧酒饮用的。
其次是大小麦。因大小麦的收获季节是在初夏,可以作为青黄不接时的粮源,备受畲民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前种植比较普遍,麦子有压成片状吃、磨成粉煮吃和加工成面条、馒头、麦饼等多种吃法,既是主粮,又是副食和点心的主项。其余副食如高粱、玉米等大多数被磨成粉状,调水后捏成小块,而后放蒸笼内蒸熟吃或直接煮成糊状当粥喝。
二、特色食品
畲族特色食品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有乌米饭、菅叶粽、糯米糍等几种,民间用于养生疗养的药膳也很有特色。
(一)乌米饭
乌米饭多在农历三月三食用,其制法是取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入布袋,连袋放到铁锅里,加适量的水熬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叶渣,将精选的糯米倒入汤汁里,浸泡若干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还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二)菅叶粽
菅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分龙节时食用。将精选的优质糯米泡进黄碱水里浸若干小时,取出,将其装入用两片菅叶对折成的槽里,裹成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放入铁镬里煮10多个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畲民拿菅粽敬祭祖、自家吃用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三)糯米糍
畲民过年,逢“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后,滤干,放进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团状或饼状食用。
三、蔬菜及肉类
畲族村民经常吃用的蔬菜种类有竹笋、芥菜、萝卜、包菜、白菜、芋头、南瓜、冬瓜、菠菱菜、豇豆、玉豆、老鼠目豆等。有的家庭还常把芥菜、萝卜加工制成咸菜做当家菜食用。竹笋则是山村时鲜菜,有毛竹笋、绿竹笋、楼竹笋、黄竹笋、金竹笋、石竹笋等,一年四季不断。尤其是毛竹笋、楼竹笋,常加工成笋干,逢年过节即是待客的好菜肴。
肉食中猪、羊、鸡、鸭、鹅肉最常见。20世纪70年代前,肉食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时才难得一吃,此后随粮食增产,禽畜饲养增多,成为寻常菜肴。调味品为油、盐、酱、醋,用法与当地汉族相同,特别好用生姜做鱼类调料。
畲族的饮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饮”与“食”除了主食外,最富特色的还有酒和茶,特别是节庆、待客的饮食更有其独特的程序,比如:敬神、祭祀、寿诞、嫁娶、三月三、七月半等等,在食品制作上,不但要好吃,还要赋形,即在食品上添置了花、鸟、虫、鱼、走兽等各种吉祥物或象征图案,还规定名目繁多、程序复杂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献茶、饮酒习俗,形成本民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酒文化。随着畲族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改善,其饮食文化风俗也将不断丰富,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