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6
页码: 50-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服饰文化发展情况,包括衣裙裤、冠帽、鞋袜和佩戴装饰品等。
关键词: 畲族 服饰文化 宁德市

内容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包括衣裙裤、冠帽、鞋袜和佩戴装饰品等。畲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畲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它体现了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富于创造性精神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基于畲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观,畲族服饰延续了“好五色服”、“衣裳斑斓”的传统,设色丰富,对比强烈,是畲族民族的固有的独特的审美观的体现。畲民穿的劳动衫面料爱用纻布,底色崇尚青黑色,体现了畲族服饰实用性的一面;又因畲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所以在不同居住县、乡之间畲族女性服饰异彩纷呈,这种相似的款式和不同的花样装饰构成了畲族服饰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此外,不同的时代的服饰用料和流行时尚也在畲族服饰上有所体现,畲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也在服饰上留下痕迹,表现出服饰的礼仪一面。所以中国服饰具有的实用性、观赏性、礼俗性等,畲族服饰都具备。
  一、女服
  上衣,尚青色棉布、纻布衣。少数富裕户也穿绸缎。大襟半大衫,衫长至膝。女装的彩服衣领常用金钱和五色线刺绣成二至三层“虎牙领”花纹。领背中央绣“凤凰采牡丹”。衣襟用五色羽毛布,加粉白洋布做“沉墘”,绣三至五层梅菊花蕊。腋下襟边缝一块四寸宽倒三角形的大红布;领口内用蓝或白色四方形的布做“替肩”,皆表示高贵。袖口和衫袄襟边均用大红色羽毛布做边饰,并镶绣各色花纹。至于节日时所穿的紫色“诰翠衫”,大襟和袖口都绣“回字”形花纹,胸前还加排扣五颗。
  裙裤,多数用黑色棉布。夏天穿纻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精哗吱做裤。外穿蓝色或紫色的叠脊“虎牙裙”,裙上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装饰,腰间捆缚宽腰带。正面垂两条长一米的飘带,随行飘动,甚见风雅。至于妇女上山、下田劳动时穿的“围身裙”,则用黑色纻布或青直贡布制成,裙上端加一块四寸宽红布做裙头。所缚的腰带则用五彩丝绸线、白粉线、羽毛线等织成橄榄式花纹和汉文字作装饰,所织汉字约有120多个,如“王子去求仙,丹仙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壬申午未”等字样。靠近罗源县的蕉城飞鸾南山村和新岩村一带畲族妇女的服饰,均穿斜襟大领衣,亦镶各种彩色花边,围身裙的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色。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腿。
  二、男服
  一般男性劳动衫为青色或蓝色的大襟短袖服,少数人穿大襟长衫,均为圆领。面料为棉布和苎麻布。胸襟两旁袖口上均镶有黄、红两色,缀三至五颗铜扣。新郎送新娘回门时,外穿五排扣的“钱吊衫”。礼服的胸前领左右两旁,还垂挂有两条珠线穗,礼服正面上方有两个袋,下方四个袋。
  男裤,多用蓝青色棉布。夏天穿纻布短裤,裤头上接五寸宽蓝布或青色布。男结婚做新郎时则穿紫色或蓝色长衫礼服。
  三、鞋帽
  新中国成立前,不分男女,下地劳动时多打赤脚,上山采薪烧炭则穿草鞋。居家出门,男子多穿黑色布底双鼻鞋,女穿单鼻“虎牙鞋”,鞋头高昂一寸,鞋口两旁以羽毛布“沉地”,用五色线绣成“虎牙”纹,故称“虎牙鞋”。冠帽,则儿童多戴猫头童帽,男性中青年常扎头巾,老年人戴风罩帽。巫师、法师分别戴宫帽、天尊冠、卐帽。男子做新郎时头戴宽边青色红顶帽,帽顶突高8厘米,两边插金花。“凤凰冠”是畲族特有的凤冠,姑娘出嫁时都要头戴“凤凰冠”。
  冠的结构是以竹片为骨架,制成梯形的头冠套,冠套外围缝上五色波纹的“冠栏布”,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凤凰冠”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精致的“双龙戏珠”银饰,左右两旁配饰两个“武士”,左骑驴、右提剑。冠额正面还贴镶有两块长12厘米,宽约3厘米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再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四姓联姻。再下挂9个“银星”,象征天下统一,定九州(翼、青、徐、扬、荆、豫、粱、雍、兖),九星下方还串挂着九穗花纹银片。片上錾有大大小小的山、海、花、鸟、鱼、兽等图案,每穗又连接9小片,即九九八十一片。“凤凰冠”还饰以4串长达50厘米长透明的玻璃珠,其下连接元宝型银牌4个,垂至胸前,动时声响丁冬。冠左右两侧各挂一块蝴蝶形银牌,串联16小片四方形的花纹银片。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戴冠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群众大多穿解放鞋、运动鞋、塑料鞋、皮鞋。除结婚礼服配套穿民族服装外,平时居家出门所穿戴鞋帽与当地汉族无大区别。
  四、首饰
  一般妇女常带鸳鸯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最有特色的还有龙爪拳头式带铃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妇女则佩戴银牌、项链、银脚镯、银耳环。头饰则随发型而不同,蕉城福安接壤一带的畲族妇女发型,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绒线。正面额前发高为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豪猪簪,耳戴一副大圆环的银耳坠。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掺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与罗源县毗邻的蕉城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里村一带的畲族妇女,则梳成“盘螺式”、“凤凰头”,用红色绒线缠成梳扎至头顶,约达15厘米高,弯至额头,缠围成一块直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盖在额顶上,并横拴小银簪,畲语称“凤凰头髻”。
  闽东畲族妇女的发饰,各县亦有不同,如福安是梳成瓜瓣状,向上盘旋成螺式,微露顶上,再就外围缠绕一匝,高达面部约二分之一,像戴截筒高帽一样,发间环束一条深红色的绒线,如果所束的是白色,那是死了丈夫或为翁婆挂孝的一种标志。发顶横贯一枝银簪说明已经结了婚,没有插银簪的是未出嫁的闺女。霞浦县则梳成瓜瓣式,中间扎一个髻心,透至顶上稍稍屈曲如盘龙状。头上常戴着一个小斗笠,配以五色料珠,水红色丝带,绿穗和白色的带子,非常美观。
  总之,服饰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它与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今天我们考察研究畲民族的服饰,不能把它看作是单一的服饰款式,实际上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容和众多的文化事象,它具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又具有审美的特征,既反映本民族经济发展状况,也体现其复杂的社会意识、理想观念。

附注

①徐规等:《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载《杭州大学学报》,1962(1)。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