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畲医临床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畲医临床简介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3
页码:
1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医临床简介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喉科、瘰疬、祝由科等。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医药
内容
畲医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一是凭借祖上遗传的单秘验方或某些特殊疗法为村民治疾疗疴的亦农亦医者,绝大多数散落在民间,以农为主,病家找上门来时就为患者施治。草药多是亲自上山采摘后捣烂或从家中备用捣碎的干品交给病家,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给原生药,防止技艺外泄。一般治病是尽义务的,偶尔也收受病家微薄馈赠,如一些鸡蛋或土特产等。二是有些畲医经过几代承传,不断积累经验,治疗技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又吸纳一些医学知识或其他畲医的方药或疗法,有一定的患者求治,就以治病售药为主业,兼任一些农副业的亦医亦农者;继则有些畲医因临床经验增加,加上能接纳传统中医药或现代医药知识,因而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独到之功,成为远近闻名的畲医,就专心致志行医售药,如福安的四大畲医。甚至家居宽敞的畲医为使求医者减少奔波麻烦,还在家中设有简易床供求医者住宿,成为专业畲医。三是明清时代的有些科举不第者改做儒医,兼学畲族群众喜欢的民间疗法与青草药,在畲村悬壶售药,成为畲族中医。四是有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畲族青草医感到青草医不为世俗所重,就拜师学习中医或自学中医,在临床中采用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的同时,也使用畲族民间的有效疗法与青草药。五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农村大办合作医疗时,风行一根针一把草,畲族中有一技之长者被吸收到医疗站当赤脚医生,也吸收一些有一定文化的畲族群众到医疗站学习或帮忙,经过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在掌握了一根针一把草知识的基础上,也学习了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药的一些基础知识,成为新型的畲医药者。他们之中有些认识到畲族民间传统疗法与单秘验方存在的价值与效应,自发地在民间进行采风访贤,学习与掌握一些畲族传统的民间疗法与单秘验方,且在临床中施用,成为民间发掘畲族医药遗产的潜在力量。畲族传统医药包含畲族民间传统疗法、畲族青草药与一技之长者。
畲医的临床诊治近似中医,又有别于中医。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缺乏交流,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各承师传,自成一家,同一病症可因医源不同而治法各异,或因区域不同而对症的认识、治法也不相同,固然都有一定功效,所以能长期存在。由于畲医以祖传为主流,父教子,子传孙,代代承传,且多为专科专病,专科性强,多数畲医严遵祖训,实行技术保密,传男不传女(可传媳妇),一般不收学徒。但也有少数畲医收徒传艺,限于文化程度,多数没有文字记载,仅凭实践经验口传心授,徒秉师教,祖辈相传。少数有一些手抄本,视为奇珍,不愿外扬。
畲医的分科以两种形式:一是按照各自擅长,分为内、外、妇、儿、喉、眼、骨伤、针灸、气功、按摩、祝由等科;二是按所从事的病种分科,如瘰疬、痔、疔疮等科。
畲医治病的手段以内服中草药为主,也有外敷、针砭体疗、食物疗法等,有时也互相配合应用。畲医的临床诊治也较复杂,尤其内科各具特色,很难加以系统整理,现根据调查材料,简介内、外、儿、妇、喉、瘰疬、祝由7科。眼、皮肤等科因各以专病形式出现,使用各种单验方,在《畲族单验方选辑》中加以介绍。
第一节 内科
畲医内科纷繁多样,各具一格,多数以专病存在,有的擅长治疗“伤寒病”,也有的以治疗时病而闻名。畲医内科主要是指寒症、风症、气症、血症等,每症又分为72种。
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一个畲医能完整掌握所有病症,只能掌握其中一种或若干种。如霞浦县城关畲医钟敏树(1907—1977年)、沙江镇方厝埕的雷秀兴(1886—1981年)和溪南镇的雷元明,均用中草药为主,配合针刺治疗“伤寒”诸症,在该县享有盛名;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钟清明(1907—1970年)、蓝石祥(1907—1976年)皆以中草药治疗内科疾患在远近闻名;蕉城区飞銮镇黄土岱畲医钟紫穗(1916—1991年)用中草药治疗“脚风”(关节炎)有独到之功;新岩长园村钟其和祖传七代用草药治疗黄疸性肝炎等疾病在当地颇有名声。他们绝大多数使用祖传中草药秘方治疗内科诸症,各专一病,各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知识逐渐在畲医中传播,少数畲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结合畲族医药的特点,临床加以灵活运用,收到较好的疗效。如福鼎市罗唇村数代传人李贵山治疗哮喘有独到之功,以三叶青、玉米蕊等量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热喘,用花蜘蛛剖腹焙灰冲小青龙汤治寒喘,用理中汤加适量樟树子治寒性脘腹疼痛等在临床中都有好效果;福鼎市浮柳村畲医钟义镰,以石苇为主,合入验方治疗哮喘效果显著,用自制止泻散(茶叶、食盐、破细的高粱秆各适量,按层次摆在铁锅内文火慢温辰许,取上二味合山楂、神曲、麦芽共研细末备用),用于疳症有药到病除之功;福安市下白石镇亨里村已故畲医蓝隆森少时继承祖业,悬壶疗疾,后潜心学习《伤寒论》、《金匮》等经典著作,在治疗用药上有独到之处。根据畲医单方验方的特点,认为药贵专攻,故用桔梗治肺痈吐脓血患者,甘草重达3两,桔梗2两;对治疗慢性病强调守方守药,视病情需要,一张处方嘱服二三十剂,乃至百剂之多,直到痊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有畲医不仅使用中草药,也配合中药,更有经过各种培训班学习的畲医认为治疗急性病使用中草药采挖麻烦,不及西药简便、快效,多采用西药治疗,给传统畲族医药带来严重的冲击。
畲医治疗内科疾病以单验方为主体,一方治一病,多用无毒中草药,剂量都比较大。如用五色草(马齿苋,因叶绿、茎红、花黄、籽黑、根白而称五色草)治疗腮腺炎,夏秋季用鲜品,采嫩枝叶250克加盐炒食,250克煎汤代茶,全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干品用250克水煎代茶频饮,再取适量加少许食盐捣成泥敷患处。无论是化脓性腮腺炎或流行性腮腺炎,多以一剂见效,一般三剂可愈,效果显著,屡试屡验。畲医在应用单验方治疗内科疾病中确有特点,值得探讨。
第二节 外科
畲医的外科与现代医学的外科含义不同,仅指疔、疖、痈、疮、疱疹以及蛇、蝎、蜈蚣等动物咬伤和刀枪利器等损伤在人体表皮上的疾病。
畲医认为疔、疖、痈、疮是体内毒素发生体表上,故称为“襮毒”或“发毒”、“长毒”等。命名是根据发生部位而命名,如长在百会穴的疔疮称“天疮”;长在百会大小不一数个疔称“七圹疔”;长在风府亚门处称“对口疮”或“项虎”;长在发际处称“发虎”;长在面部称“面疔”;长在口唇称“唇疔”;长在下颌称“虎须”或“羊须”;背部脓肿称“背痈”;长在下腹称“肚疔”;长在会阴部称“疧”;长在屁股处称“骑马痈”;长在肛门口的称“老鼠偷食”;长在腹股沟处称“横闩”;膕窝脓肿称“犁架弯”(其意思是脓肿导致肌腱破坏而使下肢不能伸直,像牛犁田套在牛脖子上的犁架);长在虎口处称“探岔”;长在脚面上称“脚面蟹”;长在手背上的称“手面蟹”;长在手指脚趾的称“天蛇”;全身都长的脓疮称“天罗疮”等,不同地方对疔、疮、痈的命名也有所差异。
畲医认为“项虎”、“发虎”、“唇疔”是诸疔中最毒的,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项虎”在延脑部位,“发虎”多指在太阳穴处,“唇疔”是在危险三角,这些地方病菌很容易随着血循环到达颅脑。这些观点也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畲医治疗疔、疮、疖、痈多采用草药治疗,一般采用内服清凉解毒草药与外敷相结合,少数仅用外敷治疗。在治疗上也有特色,多采用特殊药物治疗。如“七圹疔”用芦竹笋适量捣烂加烧酒少许外敷;“虎须”要剪猫须或羊须焙灰调茶油涂抹,有些地方用野苎麻叶捣红糖包敷,有些地方用土虾捣红糖包敷;小儿长头疮用绿豆粉、松香末各等量调麻油或茶油涂;小儿头生疠(恶疮),用松香50克、铜录5克、明矾50克、桐油半斤,煎熬成膏药贴之;小儿头上长“软壳蟹”(脓肿)用生目鱼骨(海螵蛸)研末调麻油涂抹;小儿头上多发性毛囊炎引起的“烂头”,用蚯蚓焙灰为末调茶油涂抹(部分地区畲族调煤油涂抹);小儿胎毒头烂用鳖壳烧灰研末调茶油涂抹;有些地方小儿胎毒头烂流脓血用蚯蚓焙干加少量冰片、轻粉共研成细末调鸡蛋清外涂;小儿眼肿如桃,用人乳加梨汁各半蒸热后用鸭羽涂抹眼肿周围消肿;“发虎”用老虎蜂房焙干研末调茶油外抹;“背痈”用埕头土调老酒贴敷,或用金刚刺叶捣烂取汁涂敷,或用猴木追根磨米泔涂抹;“缠身蛇”(带状疱疹)或用穿山龙磨醋涂抹,或用猪姆菜头(马齿苋)磨醋抹,或用金线藤磨醋抹,或用铁棱角根磨泔水频频外涂;生疔用少花龙葵叶,捣烂调冬蜜敷之;“乳痈”用鲜芙蓉根、鸟耀头、江南香皮共捣烂炒醋糟贴敷;生“天蛇”(手指、脚趾瘭疽)用黄花草炖白酒服,渣加雄黄、豆腐少许共捣烂贴敷,日一剂,3~4剂可愈,或用金鸡舌鲜草捣烂敷之,或用雄黄、鸡蛋壳、龙舌、朱砂共捣烂调白酒敷之;若是长“七星蛇”(脓头有七孔左右)则用苦草、石薯、一粒雪鲜草加人乳捣烂敷之;“骑马痈”用鲜紫荆柴(野鸦椿)取皮捣烂,一半生用,先敷患部,一半用醋糟炒热盖在上面;“老鼠偷吃”用鲜葱1~3株,食盐一撮捣烂敷之;大腿边生痈(大腿深部脓肿)用红枝田麻(红田蓼)、鼠筋草(鼠曲草)、香附草鲜品各1两左右,炖白酒服,渣捣烂加醋炒热敷贴;“手面蟹”或“脚面蟹”用一点红、五爪龙、野菊叶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外敷;生“横闩”(腹股沟淋巴结炎)用鲜玉竹15克、五加皮50克、名兰香15克、红枝田麻150克,共捣烂,铁锅上炒热贴敷;“天罗疮”用田螺壳烧灰调茶油抹之;长无名肿毒用金刚刺根磨米泔水抹之。这些疗法在畲族群众中广为流传,也都有一定效果。畲医认为早期采用炒热贴敷达到活血去毒,实际上是起到热敷作用,也说明畲医治疗疔、疮、疖、痈有其特色。
对于外伤而致伤口感染糜烂,畲医用柿丸7粒,去核捣烂,加冰片1.5克、粉儿茶15克,调匀敷伤口,每日一剂,据了解疗效显著。
对于毒蛇咬伤,在畲族中治法各异,方药众多。普遍认为应立即解下腰带在蛇伤口上方结扎,速用7根(或5根)火柴抓在一起点燃,趁火大旺时插在蛇伤口烧灼解毒,再用中草药外敷,常用有鲜木芙蓉叶、蕺菜、三叶鬼刺草(菊科刺针草)各适量,雄黄、食盐各少许,捣烂外敷,日一剂,同时用鲜木芙蓉叶、蕺菜、刺针草各250克,煎汤内服。柘荣县楮平乡湾里村雷新祖用祖传秘方治疗蛇伤闻名全县;不少畲民用大剂量鲜品半边莲或白花蛇舌草煎汤服,并用鲜品加少量食盐捣烂敷贴创口,也有一定效果。据说,畲族服饰中有一条腰带,其中一种作用就是毒蛇咬伤后用来包扎以防蛇毒扩散。
蜈蚣咬伤在畲村中也是多见。畲族群众认为鸡敢食蜈蚣,最常用的方法是被咬伤后,立即抓公鸡(母鸡也可)捣出鸡唾液涂伤口。有些地方用半边莲,或石胡荽,或红辣蓼,或大青叶捣烂外敷,只要处理及时,都能收到好效果。
黄蜂蜇伤,畲族群众普遍采用米醋涂抹,而被蜜蜂蜇伤则用鸡唾液涂抹,两者都可用土甘草(玉叶金花)鲜叶捣烂敷之,或用一点红叶捣烂敷之。
被狗或猫鼠咬伤采用风不动,加少许雄黄捣烂敷伤口。疯狗咬伤,伤口除用上述药敷贴外,用番木鳖10枚、西锦文15克、蜂蜜30克,在铁锅中炒片刻后加陈年老酒(红酒)500毫升,隔水炖服,据说可以防狂犬病。
水蛭(蚂蟥)钻到皮内,流血不止,不能强拉,用旱烟管中烟油涂或撒上食盐,水蛭就会脱落下来。
被人咬伤用龟板烧灰调茶油涂抹。
烫伤用虎杖根磨陈茶水成糊状频频刷之,效果佳,现已广泛使用。虎杖根(蓼科属,别称甘露苋、土大黄)治疗烧伤经研究认为有显著疗效,该研究课题获省科技成果奖。小面积烫伤用仙人掌去刺劈成两半,刀面贴烫伤处,有些地方将仙人掌去刺捣烂敷伤处,疗效显著。
冻疮溃疡用络石藤煎汤熏洗患处,再用干络石藤磨成粉末调茶油外涂;也用仙人掌捣烂搅拌成糊状涂抹患处,厚度2毫米左右,包扎一周可愈。
第三节 妇产科
畲族妇女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劳动卫生观念不强,妇科病患病率较高,因而从事妇产科的畲医也相对多些。随着现代妇幼卫生工作的开展,畲医治疗妇产科技术便逐渐萎缩,仅留下一些具有特殊疗效的畲族妇产科。如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女性不孕症、闭经、习惯性流产而闻名的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岩畲族村白岩下村的女畲医蓝银妹(1907—1992年)的传人钟石秋;善用草药治疗不孕症、月经病、产后病,在当地颇受欢迎的福安市溪潭乡垄口宫村女畲医雷妹英(1878—1954年)因后继无人而失传;以中草药治疗产后热的福安市上白石乡南山头村人雷则水将妇科病分为血虚、气虚、热入血室,风湿等,采用白鸡朎柴、紫珠草、苏木子、珍珠、梧桐根、白梧桐根、金腰带、画眉节架(又名冲水藤或铁包金)、山皇后、山蒿石等治疗妇科病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霞浦县州洋乡竹下村黄米寮自然村畲医蓝石兰以善治妇科病闻名远近村落,用益母草、红花、穿山龙、白刺通、卤葡根、鸡血藤等中草药炖服治疗闭经;用薯莨12克、山骨花9克、铁线藤30克、红鸡冠花4克、水藤4克(烧灰存性)炖红酒内服治疗血崩;用黄家鸡250克、白木桑120克、白毛桃90克、龙骨刺60克、小母鸡1只加开水炖食治悬胎;用三七黄150克、白木桑根150克、羊圈藤30克、金橘根30克、白鸡朎柴60克、胡毛党60克(有衄血者加葵花壳30克)炖母鸡食用治胎动腹痛;用酸浆草12克捣烂绞汁炖红酒灌服治产晕等方药为民治病。霞浦县还有州洋乡岭头村的钟马贤,崇儒乡的雷阿发和雷仲树,水门乡的蓝宗灿,溪南镇卫生院的雷元明等畲医用单验方治疗妇科病也有一定影响。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畲医雷春妹(1878—1954年)以擅治难产而闻名福安、福鼎、寿宁等县,还远播浙江省的泰顺等地,能应用祖传微型小银刀潜指伸进子宫肢解死胎等富有特色的技术。还有擅用祖传秘方治疗妇科病的福鼎市浮柳村数代传人雷大妹等。
现介绍钟氏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方法:
女性不孕症病因复杂,治疗方法纷繁,疗效各异,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白岩下畲族村畲医钟石秋,应用祖传百余年秘方治疗女性不孕症,在方圆百余里的闽东一带颇有名声。有些患者经县、市、省医院医治无效,经服用钟氏秘方后怀孕;甚至一些卫生技术人员因不孕而四处求医无效,丧失治疗信心而抱养子女者,怀着试探心态服用钟氏秘方而得子。百余年来,到底有多少患者服用?有效者多少?钟氏传人无记录,无法统计。笔者根据群众反映,对部分钟氏秘方既往治疗者进行随访,其中不乏有效者。随后在几所医院妇产科,应用钟氏秘方进行临床验证、门诊治疗观察,对求治夫妇进行必要的检查后,给服秘方。最近随访霞浦县医院妇产科门诊治疗者30例,其中有13例得孕,已育5例(2男3女),在怀孕者6人,流产1例,宫外孕1例,有效率在43.3%。平均年龄26.83岁;有的婚后不孕时间长者11年,短者2年,平均4.53年;服药时间最短为1个疗程,最长达5个疗程,平均1.8个疗程。在蕉城区某乡17例服秘方者有7例得孕。由于我们仅用门诊治疗观察,有些患者未能按要求服药,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在另一次调查的48例中,按要求服药3~5个疗程者仅18例,而其中有12例怀孕,说明疗程与疗效关系密切。参加验证的霞浦县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也认定畲族钟氏秘方治疗某些女性不孕症确有效果,对应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的女性不孕者试服钟氏秘方,其中也有部分得孕者。
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俗称六神),人体气血旺盛,筋脉顺畅,则生命活动正常;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竭,筋脉阻滞,瘟邪侵蚀,则疾病发生。明代万金云:“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明养其精;女子平心定意以养其血。”明朱橚云:“凡妇人年及二三十虽无病而无子,经血如常或经血不调者,则阴不升而阳不降,此上下不得交通,有所滞碍,不能为用故也。”钟氏认为女性不孕亦因气血不调、精血不通、胞脉失养所致,其治则以调节人体平衡为主,所用草药多以活血养血、壮阳补肾之品,遵循辨证论治法则,药分为1、2、3号方。
对于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脉虚、胞脉失养而久婚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迟,属肾虚型者,采用1号方:十姐根、龙骨刺、女仙丹、警草头、连珠藤、白鸡朎柴、白乌花、猴子柑、提子藤、八锦凤、土杜仲、白姐花12味草药总重为180克。
对于体质肥胖、厚味膏食、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胞脉受阻而形体肥胖,经行延后或闭经,带下量多,质黏,面色皓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属痰湿型者,采用2号方:钝叶樟、七里香、十姐根、鸡金子、银对重、五叶仔、鹰抓刺、红菱、猴提银、红细丹、金豆、仙人桥12味草药总重为180克。
3号方为配方,由五倍子、千人拔、蕨头刺、嫩竹仔、黄足仔、土杞子、地菍根、瓮子刺、山白桃9味草药总重量为190克。
上述三方草药名称均为当地畲族俗称,多数采用根茎,少数用全草。
钟氏秘方服法也较特殊,在月经来潮前10~12天始服,每日服用1号或2号方一剂,每剂炖2次,将2次药液混合,上午10点前服一半,晚上临睡前服一半,连服10剂。月经干净后第三天服用3号方,先将草药熬汤(2次),去渣,将药液炖小母鸡,肉汤同服,一天内食完,为一疗程。下个月在月经来潮前10~12天继续服用,若停经,再到医院检查是否已怀孕。一般可连续服3~10个疗程。若患者体质怕热,可改用田鸭炖药液(畲医认为母鸡性温,田鸭性平)。若一时难觅鸡或鸭,可用猪肉骨头(排骨)一斤炖服。据患者反映,服用钟氏秘方后无不良反应,而有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增强体质之感。服药见效快者仅1个疗程,多者连服8个疗程,一般需观察6个疗程。
第四节 儿科
畲医认为小儿血气未盛,易寒易热,一旦患病,口不能言,手不能指,完全依靠医生察色观形,闻声切脉,细心推断,精心治疗。若不能探其病源,详细掌握病情,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畲医重视察色观形,首先察看小儿天庭、年寿、山根间的润泽或枯燥,润泽为吉,枯燥为凶;其次察看耳后,色红为热,紫为淤,青黑为风;三看指甲,斑色有虫,色淡血虚,色黑惊风之候;四看指纹,根据风、气、命三关,从风关渐次推及,浮为表、沉为在里、青黑为风,以青黑直透命关,其病危急。
畲医为小儿切脉多用单指,认为小儿血脉未充,肾气不足,不必候尺,察看先天多诊足太谿脉,并重视后天之本,并诊足趺阳,乃人迎、寸口、趺阳三部遍诊法。畲医诊察小儿疾病时还注意闻气味,不同疾病有不同气味,甚至要闻“二便”之气味,以判断之。
畲医认为乳儿患病与母亲有很大关系,有些乳儿疾病要通过调治其母,母亲服药,通过乳汁到小儿身上。这些观点与现代中西医学相符合。畲医将小儿许多疾病都认为是“风”症,在治疗上有特色,多用中草药,注意针刺疗法,认为小儿皮肤细嫩、针刺易奏效,而且采用轻针,不用重针,还配合淬法等,在临床上比较实用,颇受欢迎。
闽东畲医治疗小儿风症以福安市康厝畲族乡老虎坑村畲医钟玉履最负盛名,专用中草药配合银针治疗,旨在疏通经络气血,用药量轻,意取“轻灵”,一般不超过20克,取纯甘味淡之品,有一定用药特色(详见专文介绍)。
第五节 喉科
畲医的喉科包括口、舌、唇、齿在内,传说喉症有72种,但现在多已失传,多数畲医只能专治某一症,少数畲医能掌握数种。畲医认为喉症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法也有升降攻补之别。有些病症发病危急,朝发夕亡,因此诊治喉症不仅要详细观察病变部位的情况,还要听音切脉,辨气察形,细心诊察,精心分析,然后对症下药,治疗失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畲医认为喉症诊断最重要,要明确诊断,首先要倾听患者或亲属对病情的详细叙述,尤其是小儿患喉病,更要特别小心,要详细询问发病前至就诊时的情况,以免误诊。每种症状的程度要仔细判别,如疼痛情况,热症者痛,痛甚病重,寒症者不一定会痛。痛的时间也极为重要,痛在上午者病在气分,痛在下午或子夜者,病在血分等。还要询问是否有发痒发麻,饮食及二便情况,以利判断。在倾听患者叙述时,一方面切脉,分析脉况,一方面要详细观察患者的气色表情。在听完患者叙述后再详细检查,观察病变部位,触摸病变部位的情况,分析病因,区分轻重,确定诊断,然后才决定治疗措施。
畲医在治疗喉症时,采用内治与外治。内治是根据病情,服用中草药。草药多数以清凉解毒药为主,一般剂量都比较大,中药最常用的是养阴清肺汤,以丹皮,麦冬、白芍、栀子、元参、薄荷、生地、川贝等8味组成,讲究剂量。福安市溪尾乡怕岭村畲医钟成瑞是闽东畲医喉科最闻名者,在使用养阴清肺汤时必加葶苈以泻肺,并自制银手术刀,用于切割脓肿等疾患,割法是刀向垂直伸向喉部,有割上、下井之分。上井指喉之上部,主要割垂舌;下井指喉之下部,割单胀重舌等。悬旗风亦用针刺刀割。还备有一条小铜管,长度18厘米,管径0.25厘米,将药粉装入铜管内吹入喉部,要求吹气时用气要均匀,不宜过大,大则患者难受,引起咳嗽,气小则药末不均匀,且药末易撒在舌面,患者难过。畲医钟成瑞还提出正将、次将、猛将之说:小儿夜半发病(以发热为症),至21天夜半死亡谓正将,此症在两天内可救;次将4天内可救;猛将6天内可救,救之法用养阴清肺汤加中草药,随症增减。我们认为,所谓正将、次将、猛将只是在当时当地的医疗水平而对咽喉一些急性疾患的认识,而现在医学科学发展迅速,许多疾患在正规医院都能获得有效的治疗,都有治愈的机会。
现介绍畲医钟成瑞治疗如下几种病症的情况。
1.走马喉痈(类似急性扁桃腺炎)
主症:寒热、头痛、咽喉痛、脉象浮微、舌淡苔黄。
治法:偏表寒者用荆防败毒散,偏于肝火盛者用龙胆泻肝汤。
2.靠壁喉痈(类似扁桃腺周围脓肿)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病名也不同。长在喉头的叫喉头痈或骑马痈,长在喉底叫里喉痈(类似咽后壁脓肿),长在颌下的叫颌下痈(类似咽边脓肿)。以小儿多发。
主症:咽后壁疼痛剧烈;吞食困难,语带鼻音,颈项强直,甚至痈肿阻塞气道,出现痰鸣气急,呛咳,呼吸困难等。钟氏认为本病因脾胃素有积热,上循咽喉,内外热毒搏结,蒸灼咽膜,内腐成脓。
治法:(1)内服五味消毒饮加荆芥、防风、白芷。(2)吹药:北细辛10克、生月石9克、冰片6克、元明粉6克、琥珀6克,研末,一日吹4~5次。
3.虚火乳蛾(类似慢性扁桃腺炎)
多因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小儿喉核肥大,无发炎病史。若因气血凝滞而致者,称为“石蛾”。
主症:咽部干烧不适,微痛、微痒、干咳、咽喉哽哽然,午后症状较明显。
治法:滋养肾阴,以六味地黄丸为主,配合“口含药”以治。
口含药:薄荷6克、土牛膝根16克,水煎后加醋少许食用。
4.日出日落
类似“锁喉风”或“紧喉风”,畲医认为该症发病危急,早发夕死,故取名日出日落。
主症:发病迅急,痰涎壅盛,语言难出,汤水难下,牙关拘紧,口禁如锁。
治法:内服中药,白芷10克、天竹根15克、冰糖10克、白糖10克。先将两味中药水煎,后纳冰糖、白糖服。
5.重舌
该症不是舌上生息肉,而是喉间生息肉。单侧重舌有疼痛症状及吞食难等,与一般重舌不同。重舌治法,一般针金井、玉液、禁舌下三根。凡宜针刺者不用手术,针刺无效者则用手术切除,割法如前叙。
还有“瓮里莲花”是属“急喉风”一类喉病,其意是咽喉痛肿,肿如莲花大,治法与“日出日落”相同。此外,还有“金针悬梁”,一些学者认为不是“悬雍垂”而是“悬旗风”,是口腔上腭处突然发生血泡,一般称“飞杨喉”,发生在悬雍垂处就称“金钟悬梁”,药用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双蛇出洞”属双侧扁桃腺炎,治法按“靠壁喉痈”。
第六节 瘰疬
畲医认为在颈项、耳的前后,颌下、胸锁乳突肌前后、腋下等处的淋巴结结核(含慢性炎症)。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小的称“瘰”,大的为“疬”,统称瘰疬,多见于体弱的儿童。起初一粒或数粒,大小如豆粒的结块,以后渐大,数量增多,连接3~5粒,多则10多粒,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不发寒热(发寒热者为冲水结)。起先不痛,日久微痛,粘连成片后推之不动。破溃时皮肤渐红,质地较软,脓稀如痰,或如豆汁,经久难收口,逐渐形成窦道或瘘管。畲医对瘰疬命名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长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长在项前足阳明胃经所经过部位的称“痰瘰”;长在项后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部位的称“湿瘰”;长在项的左右两侧称“气瘰”;长在项侧的筋间,大小不一,质地坚硬,伴有恶寒、发热、身体羸弱等症称为“筋疬”。畲医认为瘰疬主要病因为肺肾双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结于颈项所致,这些观点与中医一致。
畲医治疗瘰疬的方法多种多样,各地不同,有用内服中草药,有用药灸,也有用银针重刺后贴上药膏。对于形成瘘管的治疗方法更具特色,多数用祖传秘方配成药末挂线治疗,效果参差不一,也确有治愈的患者。闽东畲族治疗瘰疬以福安市溪潭镇兰田村钟廷志畲医为最出名。据郭尧树、陈幼光在1987年全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提交的《畲医钟廷志瘰疬证治经验》一文称,钟氏足迹遍及福安、蕉城、霞浦、周宁等县市,颇有声望。钟氏认为瘰疬多因肺肾双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成痰,或受风火邪毒,练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瘰疬,并根据自身经验将瘰疬分为以下8型:
(1)痰核:颈项、腋、胯之间可触及小指头大小的核状物,活动性好,触痛可有可无。
(2)火核: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中指头大小的核状物,可移动,触痛或无触痛。
(3)铁板: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3~4指大的条状物,活动性差。
(4)钢珠: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1~4指大的杂状物,质地坚硬。
(5)龙高:颈项或腋、胯之间触及弯曲如龙的肿物。
(6)铁钉:经药物外敷拔出状如铁钉者,患者可留伤疤。
(7)葡萄: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串串如葡萄状的核状物。
(8)蛇盘:双侧颈项有肿物锁于喉结部位,状如蛇盘。
钟氏治疗瘰疬采用内服中药,配合灸法,或敷贴膏药,或敷贴丹药。内服中药以消瘰汤(元参、牡蛎、川贝)为主进行加减。如兼有风热外袭征象,出现恶寒发热者加祛风清热药,如防风、荆芥、银花、连翘等。颈强疼痛加羌活、白芷。肺肾阴虚而有气短、声低、腰痛、舌红少苔加茯苓、丹皮、泽泻、熟地、淮山、萸肉、沙参、麦冬。肝气郁结而有胁肋疼痛者加用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痰湿壅盛而有痰涎量多、欲呕、苔白腻者加茯苓、半夏、陈皮、甘草。骨蒸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中焦湿热出现口苦、口臭、尿黄者加黄芩、山栀。血虚而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者加当归、川芎。气虚而有懒言声低、神疲力乏者加人参、黄芪。痰淤互结而有肌肤甲错、舌有淤点、脉涩者加桃仁、丹皮。瘰疬质地坚硬者加用海藻、昆布。如阳虚寒凝,形寒畏冷者加肉桂、甘草、熟地、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
钟氏外治法有3种:
(1)灯草灸,适用于痰核、火核,能使气血流通,痰结可散,无效者加膏药外贴。
(2)膏药贴敷,适用于痰核、火核。膏药用冰片、松香、黄蜡炼成膏状敷贴于患处,可使瘰疬消散。
(3)丹药敷贴,用于痰核、火核之外的6型,药用月石、明矾、水银、芒硝、碱等药炼成,敷贴于患处,未溃者可使消散,已溃者可使收口。钟氏认为铁板、钢珠型最难治,但也可应用丹药外贴。
第七节 祝由科
祝由科在金元时期是中医十三科之一,至明代仍属十三科之一,到了清代不列九科之中,后又被认为是巫医邪说而遭禁。但在畲族部分地区仍有沿用,部分群众也信奉。
少数畲医应用祝由科的咒语、符箓等形式来治疗皮肤病、疖疔痈疽、鱼骨梗喉、蜈蚣蛇蝎咬伤、小儿惊风、精神分裂症、“扫风”等疾患。如祝由法治“扫风”(突然间下肢一侧麻木,行走无力,变成跛脚,走起路来病侧在地上拖着走,畲医认为是风疾,称“扫风”),执法者先持红头绳一根,让患者平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下量至双脚大拇指,上至乳头,跛脚侧绳短于健侧,随即口念咒语,火烧红绳,继则画符箓,然后烧符,执法者口念咒语不停,将符灰冲水让患者喝下,嘱患者睡觉,据说有的患者一觉醒来脚便不跛了。符灰冲水的水有冷茶水、冷开水、天流水(从山上流下来的天然水)、天水(雨水)、井水等,由执法者根据病情与符箓内容不同和习惯而定。个别还自带“神水”。
畲医应用祝由科治疗皮癣等皮肤病在畲村亦时有施行,医者口念咒语用食指在患处从内到外画圈,画到一定圈数后边走边念咒语,在选好的树木或石头上再从外到内画一定圈数,据说就把病邪移到树木上或石头上。画在树木或石头上的病邪还要用咒语去消邪,避免第三者不慎碰到而又染上。有的还画符箓冲水喝,他们认为这样处理后病邪就会消失,病就好了。治疗疔疮疖痈或其他皮肤病方法基本相似。在内科方面还用来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等疾患。在施行祝由治病时,要求周围环境要绝对安静,不能有响动声,观者不能随便走动或轻声细语说话,气氛肃穆,否则就失灵。
据《三明畲族民间医药》一书中介绍,在三明市永安青水畲族乡畲民用“符咒法”医治从野外回来后全身瘙痒、皮肤出现交叉红杠的“蛇痒”。治疗方法是取一小碗到溪流从远端到近端逆水舀冷水一碗备用,再取25cm×15cm草纸3张,草纸对折头尾,循序而叠,以右手食指沾碗中冷水纵写“奉冲雷破蛇令”在叠好的草纸上,点燃草纸对准患者的影子相对应的病患部位,边烧边念“此蛇掌握在我手中,细细断根源”的口诀,直至草纸烧完。患者当日不下水,被褥须曝晒或烘烤,24小时后与前日相对应的时辰再施行一次。
“祝由”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现在不主张施用,有病应该到医疗单位找医生检查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然现代有些学者认为“祝由”属于医学心理学范畴,归为暗示疗法、精神疗法等系列。在医学中是否有一定意义,尚待继续探讨。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