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畲族
医药
现状
特点
内容
第一节 畲族医药的特点
在19世纪合成药物问世之前,畲族人民与世界上的2000多个民族一样,都是采用草根树皮、虫豸壳石等天然动植物来防治疾病。即使在合成药物广泛用于临床以后,传统医药在民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再加上合成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日趋明朗化和医源性、药物性疾病日益增加,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还我绿色药物的呼声又高涨起来,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畲族民间医药使用的是纯天然药物,基本上没有加工成丸、散、膏、丹。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尽管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但有其本民族认识生命的观点和独特疾病观、疾病分类法等特点。
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为“六神”。六神按时辰各司其职,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若伤其一种,一般症状为定期畏冷,甚至寒战,但不发烧,每天定期发作,逐日畏冷寒战症状减轻而却感更加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厌怠等症状加剧。每一“神”受到伤害都会出现每一“神”的特有症状,如伤到“心神”,则出现发笑不止(狂笑)或无故啼哭不停,甚至发狂等;伤了肺神,则咳嗽不止,甚至失声、咳血等;伤到肝,则出现全身发黄,甚至臌胀等;伤到肾,则尿频尿急,膀胱胀满而排不出尿,或小便失禁或一直有排尿感等;伤到脾,出现食欲不振,膈呃,甚至呕吐、呕血等;伤到胆,心事不宁,担惊受怕,稍有响动,则心惊肉跳,眼睛一闭就会感到大难临头而大喊大叫起来等。“六神”受伤要及时用“六神草”治疗,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当者,则愈演愈烈,甚至危及生命。
畲医还认为,人体有36骨节,72筋脉,12条血路,28脉,依靠气血筋脉来维持生命,人体气血旺盛,筋脉顺畅,生命活动就正常,人的身体就健康。若气血不足,筋脉不畅,人的身体就羸弱;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弱,筋脉滞阻,瘟邪侵蚀,则疾病发生;如气竭血枯,筋痉脉止,则生命活动就停止。畲医用药也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且特别重视患者体质的热或冷;有的畲医不管热与寒,都用一种(类)草药。药品是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且多为鲜品,一般是现采现用,也用干品,常以鸡、鸭、猪脚、猪肚、猪心、猪肺、猪肝、猪肉、糯米、红酒、红枣、红糖、白糖或冰糖等佐之,有的还用葱、姜等佐之,用药有的用单味的单方,也有用多味的复方。用药讲究新鲜,隔年药一般不用;多数以原生药,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多数将原生药捣烂是为了保密,怕技术外传。常用畲族药有300多种,其中有10多种已收入《全国民族药志》一、二卷中。畲医治病服药讲究时间与忌口,用药剂量都比较大。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认为畲族医药还有如下特点。
一、祖传技艺
畲医大多数是父教子,子传孙(不传女,可传媳妇),代代相传。多数没有文字教材,而是依靠口传心授,耳提面命,根据实践经验传艺。绝大部分亦农亦医,以农为主,也有少数悬壶售药,设堂诊病。还有个别的游走四方,卖药治病。畲医诊病以望诊(看神色,观察舌、眼、形态等)、问诊为主,偶有切脉(一般只分强弱快慢,有些畲医也能分辨特殊脉象),症脉合参,以辨病症。只讲阴阳,不讲五行,后来逐步吸收了中医诊断方法,也重视切脉,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使畲族医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专科性强
多数畲医属有一技之长者,擅长运用单验方治疗疾病。如福安县四大畲医,至今仍有患者登门求治;又如霞浦县盐田雷春宝接骨,城关钟敏树治疗伤寒,沙江雷秀兴治妇女病等;福鼎市城郊钟文镰治小儿疳积,佳阳雷大孙的中草药、祝由科;宁德市霍童小坑里蓝银莲专治眼疾、七都高山村雷石济草药治寒湿、飞鸾小东岗雷明池治“鼻渊”,以及罗源县松山八井村畲医治伤等。各有专长,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名气,颇受当地群众的信赖。
畲医分科按各自擅长而定,大致分为内(伤寒)、外(包括疔疖痈、瘰疬、痔疮、蛇、蝎、蜈蚣咬伤等)、妇、儿、喉、眼、骨伤、针灸、按摩、气功、六神、祝由等科。畲医医疗器械极为简单,有的仅有一根银针(三棱针)。当地喉科名医钟成瑞也只有一把切开排脓的“手术刀”。切药多用菜刀、斧头等利器。也有特殊医疗器械,如喉科自制切开排脓手术吹药散用特制铜管,肢解死胎的特殊小银刀,刮背用的牛肋骨或自制竹刮刀,治疝气特别护疝袋,治骨折特制竹夹条。
三、独特的疾病命名观
畲族把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但多数不能一一列举病名,仅个别可以说全病名。如72种寒症,现只能举出若干种即冲水寒、三日寒、七日寒、百日寒、里寒、风寒、漏底寒、铁板寒、假热真寒等;风症分为内外风,各有72种,内风有蛇惊风、老鸦风、乌沙风、鲫鱼风、痛惊风、夜啼风、慑口风、盘肠风、脐带风、弯弓风、天吊风、急惊风、慢惊风、镇心风、鹰爪风(鸡爪风)、扫帚风、扁担风、虎头风、母猪风、狂言风、走皮风、乳吼风等,外风也叫“出云”(类荨麻疹),如红云、米云、钱云、雷云、猪母云等;气症也分为若干种,如拗气、脚气等;血症主要指妇女出血性疾病,如崩血、漏血、闭经、月经不调等经带胎产之类,也有吐血、呕血、咯血、便血等其他出血性疾病;杂症是指上述四大症外的疾病,包括眼疾、耳疾、骨折、外伤、疮疡、蛇蝎咬伤等疾患。
福安市康厝乡老虎坑畲医钟玉履擅治小儿风症,能列举小儿风症72种病名。溪尾乡帕岭村畲医钟成瑞介绍喉科时也讲有72种症,但只能举出9种(走马喉痈、靠壁喉痈、扁桃体炎、瓮里莲花、日出日落、金钟悬梁、蛇出洞、垂舌、单胀重舌),其中扁桃体炎乃现代医学名称,按当地说法是“虚火乳蛾”或“石蛾”。
畲医疾病的命名多根据症状而取,少数病名与中医病名相似,但内涵却不一样,有其独特之处。畲医对疔疮痈多以发生的部位而命名,如长在风府、哑门穴处的称“对口疮”,长在下巴处的称“羊胡须”(老虎须)等,疾病命名有其独特之处。
四、特殊的疗法
畲医治病有某些特殊方法,常有手到病除、立竿见影之功,略举数例。
1.治疗“痧”症
畲医把中暑、感冒以及周身不适等都称为“发痧”,把“痧”分为寒痧、迷痧、黑痧、绞肠痧若干种,采取刮痧、捏痧、挑痧等疗法,把“邪放出去”,所以也叫“放气”。
(1)捏痧(也叫抓痧)
先准备一点清水或茶水、酒、醋、油作为润滑剂(只要一种即可,有些畲医强调不同病症要用不同的润滑剂,有治疗意义),然后手呈握拳状,食指、中指曲弯,第一指骨与第二指骨呈60~90度,沾上准备好的润滑剂,用曲弯指头在选准的部位(一般在颈部、胸部、背部、眉间或太阳穴、大椎、肩井等处),竖向把皮肤捏起,用力一拔,皮肤还原,捏数次后即出现局部充血,逐渐变紫。若无痧者一捏会感到疼痛,而发痧者一捏会感到舒适。刮的部位根据病情而定,有的颈部捏一圈;有的连前胸也捏几圈;有的以乳中线(期门)为中心,双侧胸部上下左右各捏9处或12处,俗称前八卦;有的在背部以肩胛线为中心,上下左右捏9处或12处,俗称后八卦;有的只捏印堂穴。捏的部位与次数多寡视病情与医者经验而定。
(2)抓筋
用拇指与食指用力抓腋窝胸侧(胸大肌、胸小肌的肌腱),使其上肢有发麻感,连续抓3~7次;再抓肩井部位(大拇指贴锁骨上窝,四指紧贴背侧),用力抓3~7次;肩胛骨内侧(骶脊肌)3~7次,每次都要有“叭嗒”的响声,直至局部充血为止。抓的部位与次数根据病情与医者的经验而定,有的是配合捏痧或刮痧,也有单独治疗的。抓筋治疗脘腹痛效果特别显著。
(3)挑痧
患者感到全身不适,似被绳索捆绑,畲医也认为“发痧”。医者右手斜握银针(三棱针),针尖露出半米粒大,在十宣、甲沟上边正中及手太阴或手太阳、期中线、任督脉等处轻挑,除手指外,其他部位有的挑出血丝来。患者经挑痧治疗后全身感到轻松、舒适。据称这种疗法会成瘾,下次类似病症还得使用此法。
在福安、霞浦、蕉城等地还有“挑病珠”(也称挑癍珠)。据介绍,当患者感到全身不适、难过不堪时,身上会出现病“线”。轻者有两条线,呈白色;重者有八条线,或更多线,呈米黄色。每条线都有交叉点,像蜘蛛网,在两线交叉处结一粒“珠”,有的好多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可以找到。顺线找珠,找到珠后用银针挑去,挑出血丝来,挑完珠就感到舒适。若一次没挑完,病还会复发。症状一时缓解,没有治愈,还要再挑,直至挑完为止。有的畲医介绍用于治疗腹痛,在天枢穴旁开两个同身寸处挑,即穴位挑病珠,也可以收到好效果。
(4)刮痧
根据病情选定部位,多数在上肢内侧肘弯处,也有在颈部大椎两侧,或大椎至肩或脊柱等处。先用清水或茶水、米醋、黄酒在选定部位上涂抹,然后用四个手指轻拍至微红,再用骨梳背或用手掌尺侧(俗称掌刀)从轻到重往下刮,至局部充血为止,不宜过分用力,防止表皮刮伤。刮的部位多寡与刮的程度亦由医者掌握。
畲医的捏痧、抓筋、挑痧、刮痧注重部位,不讲究穴位;讲究手法,轻重有别。一般患者都请有经验者施行,效果显著。是属现代医学的充血疗法,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针刺疗法
畲医的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不尽相同。注重部位而不讲究穴位,多用三棱针。医者斜握银针,中指挟着针尖,露出半米粒长,在一定部位上挑针。分为轻挑与重挑两种:轻挑只是在表皮上,以不出血为度;重挑在表皮上挑出血丝,有的挑后还要挤血,从针孔中挤出血珠,有的只挑针而不挤血。针刺部位视病情病种而定,各个畲医也不尽相同,比较一致的有前后心的“八卦针”。也有现代针灸中的针法,多为强刺激、不留针,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才留针。畲医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体内气血不调所致,轻针调其气血,放血去掉淤血,能使血脉流通,有其独特理论。也有畲医采用针灸、按摩、拔火罐、气功等方法治疗疾病,其法基本与中医相似,但在取穴上有其特殊之处,仍以部位为主,有时同一种病症在不同经络上取穴,疗效也很显著。
3.草药接骨
畲医接骨的方法是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小夹板用鲜杉树皮、小竹片、小木片),草药外敷,有的还内服草药。福安市燕坑村畲医接骨颇有名气,所采用的就是手法复位后,用小竹片夹住固定,外敷草药。中草药要用糯米饭、茶油或蛋清捣烂调匀后敷上,开始不能用酒调敷,后期改用黄酒调敷;初时强调“静”,使部位固定,促进骨的愈合,三五天后出现“皮肤痒”,表示气血已运行,可以适当“活动”。适时适度活动可达到舒筋活络,这就是动静结合,比单纯石膏固定强调“静”是不同的。有些病例还采用黑枣(去核)、鸡汁调草药外敷,这要根据病情与医者的习惯(经验)而决定。
4.青草药
畲医治病多用青草药,据资料记载,常用畲药有300多种。畲医应用草药多数是随用随采的原生药(少数畲医利用园边屋角种植些常用或难以采到的草药),也有按季节采集,经粗加工后备用,少数还将草药烧灰存性或蜜炙备用。畲医用药讲究新鲜,超过百日不用,也有以一年为期。草药多以畲族语定名,与当地群众俗名不同,更与学名不同,甚至各地畲医叫法也不一样。青草药多用全草,也有只用叶、茎、花、果、根、皮或某一部分的。常用草本植物,也用木本、藤本、蕨类、菌类等,少用海产品入药,却采用溪流山谷田间的小动物入药。
畲医用药有其特别之处,如用白颈蚯蚓去内脏烘干研末调醋外涂治丹毒(福安市),治疗唇疔用活蟾蜍一只,百草霜一克捣烂敷患处(霞浦县),以红跳墙鱼(石磷)熬油调米饭食用治疗小儿疳积(福鼎市),以钉螺壳烧灰研末存性调茶油外涂治疗疖肿(福鼎市),用山哈清炖服用治疗小儿骨迟、行迟(蕉城区)等。畲医常用禽畜的内脏或肉、或黄酒等配药炖服,重视忌口,多指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或冷食,有时也忌鱼、肉等腥膻类食物。
畲医用青草药剂量都比较大,绝大多数用水煎服,按病情酌加配料,如寒症加生姜、红糖;热症加白糖、冰糖;跌打损伤加黄酒(特殊病例还加童尿);虚症加猪蹄、夹心肉等。也有少数畲医将青草药制成丸散丹膏。掌握单秘验方的畲医所用青草药皆自采自用,加工后交给病者,以防技术外传。有些单秘验方效果显著,如霞浦县畲医用铁菱角根治带状疱疹,真珠莲根治小儿腹泻、山皇后根(马鞭草科大青)治神经性头痛等,屡试屡验,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第二节 畲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传统民族医药。
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的山区中,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一旦患病,就医十分困难,很难请到好医生进山看病;另一方面,畲族群众在贫瘠的山地上靠落后的耕作技术收成是很有限的,经济十分困难,仅能维持糊口度日,也无钱邀请好医生进山医疗,缺医少药是畲族人民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因而在畲族中有句俗话:“不怕天气变,就怕人生病。”形象地说明畲族人民对医药的渴求。畲族人民为求生存,图繁衍,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要积极寻觅能够防治疾病的方法与药物(青草药),因而搜集前人用过且对防治疾病有效的单验方和其他防治方法;且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长年累月与青草药为伴,要寻觅青草药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些治病方法就是畲民日常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
我们在搜集材料时,曾有一位畲医贡献丹参汤治疗头晕嘴歪的验方时就说是他的先祖平素身体强壮,挑担能挑二百多斤,但某日清晨起来后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而跌倒,爬起来后嘴巴歪了,请医生治疗说这种病不好治,也没有多少钱治疗,就拖着。后经人指点,说每日三餐服用丹参汤各一碗就可以治好。他就到山后采取丹参回来,抓一把洗净放在锅中熬成水变黄色了,就盛出一碗来吃,每天早中晚各吃一碗,经过服用一段时间,头也不晕了,可以下地劳动,再服一段,嘴歪也好了。以后丹参汤医治头晕目眩嘴歪病就这样传下来了。
又如我们在采访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燕科村祖传治疗骨折的畲医雷晋金时,他说他的接骨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上祖在山地种地瓜等庄稼,屡屡遭受一群猴子的糟蹋,在忍无可忍之下将猴子的腿打断,以示警告。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群猴子又来糟蹋庄稼,而被打断的猴腿却是好好的,以为前次没有把猴腿打断,这次狠心把能赶上打断的尽力把猴腿骨打断,猴子拖着断腿跑了。但过了一段后,地里的庄稼还是被猴子破坏了,他就伺机等猴子再来时再把猴腿打断,然后偷偷跟在猴群后边观察,发现伤猴摘取一些树叶放在嘴上咬烂后贴敷在伤腿处。他的上祖就把这些树叶记下来,以后有人骨折了,他的祖先就采摘这些树叶捣烂绑敷在患处,同样把骨折治好了,以后又不断摸索总结方法,形成治疗骨折的专科,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有些畲医是上代人用青草药将自己的病治好后,又用同样方法给别人治病,也把病治好了,就形成单方验方,采用父传子、子传孙的方法代代承传,因而各家各户为了适应环境都掌握一定数量的单验方,都在特定季节采集一定数量的青草药以备急用与防病。过去畲民掌握的治病技艺不作为谋生之术,多数是为同胞尽义务的,且是有求必应,热情极高,需要上山采药时不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都会为同胞采药,又不索取报酬,有的人得了痧症,他们就会上门为病人抓痧、刮痧;有的人跌得头破血流,他们就会带着草药上门去包敷。病人治好了病家就送一些鸡蛋或农副产品上门酬谢,有些病人病治好后上门口头致谢,建立感情。这些单验方和特殊治疗方法在过去年代里确实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畲族群众中也存在保守落后的一面,他们把所获得的单验方和其他治疗方法视为传家之宝,不轻易外传,以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但可传媳妇),口传心授,代代承传,少有文字记载,使有些单验方、一技之长随着年代而得到发扬、自成体系;有些则因后继乏人或怀技者意外死亡而失传。怀有一技之长者一般不以技艺为主业,仍从事农耕,或半农半医,也有收受微薄的酬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环境中,畲族人民为了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运用了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方法,总结经年累月防治疾病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为畲族人民的保健与繁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制约,畲医文化水平低,甚至还有一些文盲,因而只能凭记忆传授医药知识,容易失传;又因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致使不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畲族医疗经验失传,如擅长使用中草药治疗妇科病,行医60多年的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蒿尾村畲族医生雷白妹;善用中草药治疗骨折的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的雷春宝等享有盛誉的畲医经验都已失传。又如擅长妇产科的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畲医雷春妹,行医56年,运用祖传小银刀潜指伸进产妇子宫内肢解死胎,医名远播福安、福鼎、寿宁及浙江省泰顺县,其医术也未能很好承传。到了清末,有些科举落第的畲民自学中医,结合祖传治病方法,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论在畲村开设诊所,为畲民服务。也有少数中医药人员到畲村开设诊所,但为数极少,且多数在畲族人口较集中的村庄,广大畲村仍处于缺医少药之中。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畲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也有很大进步,畲族医药也得到重视,许多畲族医药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如福安市群众至今仍然信奉的畲医四大家,即行医五代,特长中草药治疗妇女病,尤以治疗女性不孕症为擅长的坂中畲族乡白岩下村兰银妹;从医六代,善用草药治疗小儿“风”症的康厝畲族乡老虎坑钟玉履;四代传人,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草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穆云畲族乡燕科村雷晋金;祖传五代,使用中草药和祖传治疗喉科经验,自制刀具切开咽喉部脓肿等小手术的溪尾乡怕岭村钟成瑞,还有福安市下白石乡亨里村善治内科杂症的兰隆森等。福鼎市有擅长中草药治疗常见病的浮柳村钟义春;治疗小儿疳积独树一帜的钟文镰;应用中草药治病,祝由疗疾的佳阳雷大孙,以及善于运用验方,结合自身体会,用三叶青、玉米蕊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热喘和用花蜘蛛剖肚焙灰冲小青龙汤治寒喘等特殊疗法的罗唇村畲医李贵山等。霞浦县有擅长中草药医治妇科病的沙江镇沙塘村方厝埕的雷秀兴,母女四代承传以中草药治疗妇、儿科病的洲洋乡竹下塘村黄米寨的蓝石兰,以草药治疗伤寒病见长、又善用针刺点穴治杂症的钟敏树,专用中草药治疗杂病的溪南镇卫生院雷元明,用中草药治疗伤寒和妇科杂症功效显著的崇儒乡雷成兴等。蕉城区有使用中草药、针刺治疗眼疾的霍童镇小坑里村的兰银莲,用中草药治疗“鼻渊”的飞銮镇小东岗村的雷明池和擅长抓痧的雷三悌,使用中草药治疗“六神病”的黄土岱钟茂锦、钟紫穗等。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雷志先采用中草药治伤名闻全县,影响到连江县、蕉城区等地。还有许多有一技之长者也都得到继承。由于畲族医药多数具有专科专病特长,治疗某些疾病有独到之处,用药简便,药源丰富,治法多样,费用便宜,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当地群众乐于接受。据霞浦县1987年调查,该县有畲族医药工作者108人,其中在全民、集体医疗单位的41名,半农半医8名,乡村医生20名,卫生员25名,接生员14名,还有众多的一技之长者。福安市1987年调查全市有畲医药卫生工作者131名,其中在全民、集体单位的24名,乡医和卫生员49名,接生员54名,个体开业行医4名。福鼎、蕉城、罗源、柘荣等县(市、区)都有一批畲族医药工作者,分布在广泛的畲村,为广大畲族群众服务。
为了继承发扬畲族医药,各级卫生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初,福建省卫生厅、民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加强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1993年原卫生部科技司司长陈海峰专程来闽东调查畲族医药工作情况;宁德地区卫生局为帮助畲族地区扭转缺医少药状况,先后举办了畲族乡医培训班、畲族卫生员训练班等,积极为畲族地区培训卫生技术人才,并积极支持开展畲族医药的调查研究工作,促进畲族医药工作的开展。
闽东各县市卫生局都为畲族医药的调查、整理工作做出努力,如蕉城区卫生局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召开畲族医药座谈会,收集畲族医药材料,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散失无存,1985年又组织人员进行畲族医药情况调查,初步整理13名畲医的经验。霞浦县卫生局在20世纪60年代就整理畲族医药经验,召开畲族医药人员座谈会、畲族医药学术交流会,组织人员深入畲村采风访贤,动员畲族医药人员献方献药。“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受到冲击,但于1979年县卫生局、县医药科学研究所整理编印了《畲族验方选》一辑,收集验方130首,涉及内、外、妇、儿、伤科、五官科等108个病种。福安市于1954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溪潭乡成立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后拆并在乡保健院),1991年成立了福安市民族医院;1985~1987年组织人员深入畲村调查研究,撰写了11名知名畲医的基本情况,编印了《福安县畲族单验方汇编》,收集单验方57首,49个病种。1987年全省第一届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福安市召开。福鼎市名老中医林上卿等积极开展畲族医药有关资料的收集,撰写了《福鼎县畲族医药卫生情况调查》材料,于1984年10月刊在福鼎县政协主办的《福鼎县文史资料》上。
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畲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畲村采风访贤,搜集大量资料,撰写了《闽东畲族医药卫生情况的初步调查》学术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20卷第1期上;畲族医药史的调查研究科研课题于1992年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闽东畲族诊治痧症的情况调查》研究论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12、13期上,该研究课题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畲族钟氏药方治疗女性不孕症》、《畲族食物方法》、《畲族正骨治伤技术的调查研究》等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有的获优秀论文奖)。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一书的副主编单位之一,参加《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的编写工作,为《中国民族药食大全》推荐材料。1996年由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35万字《畲族医药学》一书问世,原福建省卫生厅魏忠义厅长为该书题写了“民族医药,中华瑰宝”,原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邱林华主任题写了“发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造福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祖国的医药宝库”。原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林颖、原宁德地区卫生局郑孟唐局长分别为该书作序。该书的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畲族医药研究空白,为深入开展畲族医药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一书中的“畲医药”一节也由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供稿,该所还参与了2000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一书的编写工作,为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做出了努力。在各级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闽东畲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促进了畲族医药工作的发展。2002年三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出版发行了近30万字的《三明畲族民间医药》一书,还有不少学者在全国各种医药学期刊上发表了有关畲族医药的文章,也出现了有识之士创办畲药开发基地,筹建畲族青草药标本园,开展畲药对台贸易活动等,为畲族医药这块百花园增添了新彩。
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宁德市畲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这对畲族文化遗产的发扬与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由于畲族医药有其历史和学术上的局限性。尽管在近20多年来因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社会老龄化的面临,加上合成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日趋明朗化和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转向追求天然药物的情绪越来越浓,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还我绿色药物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受到现代医药的强力冲击,又因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畲族医药的特点、特色无法得到发扬与提高,缺乏展示平台。加上现有畲医药队伍素质低、人数少、设施缺等因素,无法形成优势,无力与现代医药抗争,使畲族医药处于被排挤、淘汰之列,若不积极加以抢救,有濒临失传之虑。
二是畲族医药的抢救工作缺乏一支强有力技术队伍作支撑,基本上处于少人问津的冷门,真正从事这方面工作者寥若晨星,抢救工作乏力。
三是缺乏专门机构抓落实和专项资金的投入,致使畲族医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需要资金投入,这就使某些急功近利者生厌,资金缺乏形成无米之炊,工作难以开展。而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工作成果是要付出代价的,使工作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还需要时间与过程的,缺乏长远的眼光而舍不得投入,这项工作就难以出成果,更不可能产生高技术含量的好成果,因而成立专门机构抓落实和专项资金的投入是抢救畲族医药遗产的关键所在,理应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四是现有从事畲医药工作队伍素质低,队伍日趋萎缩,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据新近对福安、霞浦、福鼎、蕉城四县(市、区)从事畲医药工作人员情况的初步调查,现有96人,分布在福安32人(1987年为131人)、霞浦12人(1987年为108人)、福鼎14人(1987年有百余人)、蕉城38人(1987年有百余人),仅为1987年调查时的四分之一。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不含30岁)者6人(6.25%),30~39岁者15人(15.63%),40~49岁者19人(19.79%),50~59岁者25人(26.04%),60~69岁者20人(20.83%),70~79岁者8人(8.33%),80岁以上者3人(3.13%),最大年纪84岁;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下(不含10年)者9人(9.83%),10~19年者22人(22.92%),20~29年者19人(19.79%),30~39年者26人(27.08%),40~49年者13人(13.54%),50年以上者7人(7.29%),最长时间67年。文化程度明显偏低,96人中仅有4人(4.17%)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而自报“大专”文化程度,自报高中文化程度23人(23.96%),初中32人(33.33%),小学31人(32.2%),文盲6人(6.25%)。加上不少有名气的老畲医相继去世,队伍后继乏人、乏术。
五是现行的有些政策法规制约了畲医药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如执业医师考试没有像藏医、蒙医、维医、傣医那样对畲医药者实行特殊的政策规定与要求,而是按照中西医务人员的要求,实行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到畲医药一大特点是专科性强,绝大多数属于一技之长,依靠祖传的单方验方为民治病,多为亦农亦医,文化素质低,医药基础知识缺乏,需要特殊政策与特殊要求,对他们实行倾斜政策,“法外施恩”,给他们以生存的机会,实行一刀切,他们都成为取缔、打击的非法行医者,对发扬民族传统医药不利。
六是前段政府对畲医药工作关心与支持不够,扶持措施不力,致使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发展传统医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积极意义,希望政府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加大投入,进一步关心、支持、扶植畲族医药工作。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