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福建福鼎县畲族情况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96
颗粒名称:
八、《福建福鼎县畲族情况调查》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7
页码:
352-358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福鼎县畲族情况调查》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与物质生活、生活习俗。
关键词:
福鼎县
畲族
民俗调查
内容
(六)社会组织与物质生活
畲族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同一血缘的同姓家庭,通常聚居一起。同一近祖的若干家,组成房,而祭祖等事宜就是按房为单位轮流负责。女子婚后跟丈夫住,生的孩子也从父姓;独女可以招赘,所生的子女,长子从父姓,次子也有从母姓。母系社会的残余仍很浓厚,集中表现在舅父权力很大,不但分家由他主持,外甥的婚嫁,也需征得他的同意。
畲族血缘住居的原则极其明显。牛埕下片绝大多数都姓雷;陶必山是钟姓的自然村,浮柳片的蓝厝里全属蓝姓;深垅全属李姓;往里全属钟姓。各姓都有祠堂组织,有族长,族长由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担任。下设理事若干,系公众推举产生,负责经营公众财产,主持祭祀事务,解决内部纠纷。而充任族长的,一般都是“名门右族”,至少也是小康之家。汝南《蓝氏宗谱》记云:“景昌兄……有干济之才,具从容之度……朝夕勤营,聿成家计,间乃完弟婚、葬父母,手置田宅……乡族中凡有巨细公务,靡不玉成其事,如建本村神宇,辑合族谱书,兄亦与有功焉!……女一适名门右族……”(景昌兄传)
又云:“英姿卓荦,气度雍容,莫若浮柳洋蓝君之卓越恒流也。居名承祖,官章胜云:生平裕,干济之才,凡乡族闾里中有睚眦起衅,欲兴鼠角雀牙者,兄剖析之,调停之。法语巽言,人钦其论。……当咸丰辛酉,金钱猖獗,人心汹汹,兄乃团壮丁,联里甲,一乡保固,鸡犬无惊。秦统帅歼除会匪,论功进赏,授加六品军功。论君之齿未臻强仕之年者,考君之业已倾中外之望也!”(承祖公传)
族长职责,除“玉成”公务,“建本村神宇,辑合族谱书”之外,还“剖析”“调停”闾里中的“睚眦起衅”,还“团壮丁,联里甲”。有些族长拥有地主武装,与官府有瓜葛。
家庭中的父亲,对内是一家之长,发号施令,掌管家内一切事务,对外则全权代表全家,参与社会活动。妇女非但无财产继承权,连讲话的余地都没有。家内财产,由男子承继,长子例可享多分财产权,先抽1/10或1/20给长子,这叫做“抽长田”,据说以作接待来往客人之用,其余则与诸弟平分。过去和现在大家庭的迹象都不多见。
勤劳俭朴、“务本力农”是畲族人民传统的美德,男女老少无不参加劳动,妇女劳力,一般都很精强,除奔跑于上山下地之外,还纺纻织布,从事副业。一年收苎三季,分别在5、7、9三月,妇女就把加工的苎麻收存起来,待农闲或雨天纺织。织成品有麻线、夏衫、布袋、蚊帐、围身裙、裙带等。所织的围身裙带,古朴美观,上有图案与简易文字,表现了畲族妇女的聪敏与智慧。
畲民的服饰,男人受汉族影响深,已全部“汉化”;妇女头饰尚保留些本民族特色,有的妇女衣着亦与汉族相同。
过去,畲族妇女的服饰相当讲究,由专门衣匠缝制,衣服一般呈黑色,向右开襟。衣领与袖管,都绣有花边,胸前偏右,绣有一朵碗大图案,有百鸟朝凤凰,有草木花卉,富有本民族的色彩与风格。胸前偏上方,缀有两粒红绒球,中间镶着各色料珠,闪闪发亮,异常美观。若是用于婚嫁之服装,其质量更是讲究,一般是绸衣,灰绸或红绸裙子。鞋呈黑色,布底、单鼻、秃头、阔口,两侧与前头均有绣花。
妇女发饰亦因婚否而有不同。已婚妇女通常梳一扁圆髻,紧贴脑后,罩以黑色髻网,插银簪若干。若髻上扎有白苎麻线,则表示死了公婆,为父母戴孝的一种标志。丈夫与妻子平等,故妻子不必为丈夫挂孝。
未婚少女,梳一条辫子,从前顶斜围脑后,一束红色或红绿色苎麻线,斜扎脑顶与辫子平行。
女子出嫁时的发饰与前述两种又有不同,通常是把头发扭成一束,高高堆在头顶,结成髻,冠以尖形布帽,形似半截牛角,上贴有一片短形银牌,轻薄似纸,顶端缀有银饰器与各色料珠,下垂前额,遮向面部,三把银质头花插在前顶,围成环状,头花下沿,系有不少料珠、银片、银铸之类装品,垂向眼前,摇来晃去,颇为美观。
男人婚饰比较简单,头戴红顶首帽,身着黑绸长衫,外套龙凤马褂,脚穿黑色布鞋,阔口、秃头、双鼻、布底。
妇女结婚穿的裙子,平时绝对忌穿,留待死时穿用。妇女平时多穿粗布衣衫,一件新衣非做客、进城绝不穿用,一到家又马上更换,故能保持常新。浮柳片蓝美莲有件母亲留下的衣服,于今20多年了,但色泽之鲜艳,质地之良好,一似从前,这是畲族劳动妇女的俭朴美德。
畲民住屋,多是平房、瓦顶,有厅堂、边房,两层的较少。厨房一般不设烟囱。一座房屋的建成,往往需要三五年时间,先搭个架子,然后盖以瓦片,围以四壁,铺以地板,逐步完成。
(七)生活习俗
汝南《蓝氏宗谱》云:“畲民……男耕女织,恪守法纪,其风俗近古。”据说,畲民的风俗由于长期与汉族不断的交往接触,才接受一部分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固有风俗。
1.婚嫁
畲族仍保留着氏族社会残留的外婚制,同姓不婚,畲汉少婚的保守局面继续存在。
过去,青年男女的婚姻皆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能做主。由于婚姻是一种商品性的买卖行为,结婚十分不易,除铁定的聘金100元或50元一分不少地支付外,繁缛的礼节也够人头昏脑涨,应接不暇。青年男子因结婚而负一身债的不在少数。
男女婚姻经媒婆撮合,卜卦测定,父母同意,才订婚,才结婚。
订婚时,男方给女方送礼,有猪肉80斤,面20斤,布12尺,饼50斤,鸡,头,戒指2枚,耳环1对,头花3朵,盘担1挑(内有鸡、酒、面若干)。此外又有手巾、黑纱、蜡烛等。女方则回以糯米糍粑20斤,布衫2件,毛巾1条,袜1双。
择吉日时,男方又送饼20斤,猪肉10余斤,耳环,对,龙凤帖,对,此外又筹备一席酒菜,宴请媒婆。女方则回以红粬1两,糖半斤,饼5斤,年糕、面、万年青、红豆、花生,葱等若干。
结婚前一天,男方再送猪脚50~60斤、红纸包3包——梳头包、感谢包、舅父包;女方回以铺床包、下轿包。
花轿未出,陪嫁先行。陪嫁有衣裳10余套,皮箱1只,面盆1只,面盆架1个,桌2张,衣柜1架,被1床,蚊帐1顶,绣花鞋l双。舅父赠的锡茶壶、酒瓶各1个,羊1只。陪嫁多寡,以聘礼之厚薄为定。
出阁凌晨,花轿至女家迎娶,新娘大吵大闹,不愿出嫁,亲戚婶嫂替她梳妆也不肯顺从,遇见姑母,就对姑母哭诉衷曲,遇见舅父,就扑在舅父怀里号啕大哭,边拥抱舅父,边哭边歌:“舅呀舅,你杀鸡来又请酒,我无以报答你,真真无人情呀!”舅父亦细语抚慰:“甥女呀,你爹生女真无用,长大要嫁别人家……”
吵闹到力乏了,才肯梳妆。当姑母替她梳头时,她又以哭当歌道:“姑母呀,梳头要梳圆,梳扁不好看呀!”当舅父把她扶出厅堂分饭时,又得吵哭一场,然后,才含口饭喷些饭粒在兄弟衣襟上。唱道:
一颗给你当钱宝,一颗给你藏谷仓,
春来播种一把谷,秋来收成万颗粮。
分罢饭,由姑母戴好头花,带上红鸡蛋、炒米。上轿后,花轿在大厅两进两退之后才出大门。临出门时,女家则把一碗茶叶拌米,洒向轿顶,祝福一路平安!
花轿过桥,都得停下,待新娘向“桥神”扔下一粒红鸡蛋,才又前进。
轿至男家,停在大厅。姑母出来,托两杯茶向轿内一晃,新娘起立,递上红纸包,把花生、炒米撒满地,让周围小孩争抢。新娘向祖宗三鞠躬之后,婚礼宣告完毕,新娘进入洞房。畲民婚礼,没有拜堂,恭敬祖宗只用敬礼,不可下跪,相传她们始祖母是高辛皇帝之公主。新郎远远望见花轿,就要躲避起来,怕“犯冲”,直到婚礼结束,才敢出头露面。因此,结婚仪式,实际上是新娘一人在演独角戏。
晚上,新娘陪同十男喝喜酒,席间新娘高居大位,新娘倾注第一盏酒。饮酒开始,十男和声同唱:
一劝酒,到万千,女扬挂斗出朝天,
举子出在明月下,洞房花烛满堂前。
二劝酒,事周全,奉劝上位大小官,
新郎身穿康熙褂,礼乐诗书讲团圆。
三劝酒,食未多,前门姜女唱笙歌,
头戴金盔青顶帽,身穿青褂绣龙袍。
四劝酒,五支花,龙楼凤阁起凤娥,
仁义礼智长久远,国恩嘉庆保荣华。
五劝酒,众人醉,桌上一班讲诗对,
畅意之时齐要讲,古文经义齐讲来。
十男酒席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结束后,立即把酒桌的蜡烛扶到洞房,闹房开始了。新娘藏妥红鸡蛋后旋即出门,十男一拥而入,围坐床上,分吃5碗干点:花生、蚕豆、饼干、豌豆、大豆。吃罢,新娘提壶进内,向十男倾倒糖水,十男抢饮,唱曰:
糖交蜜,蜜交糖,新娘交新郎,
荣华交富贵,富贵天地长。
糖过去,蜜过来,七子八婿郭子仪,
九世同居张公义,满堂儿孙笑微微(咪咪)。
饮罢,十男各掏腰包,赠予新娘,以谢厚意盛情。接着,十男分头在床上搜索红鸡蛋与红纸包,边找边唱:
把被翻过去,新娘生子好读书;
把被翻过来,新娘生子中秀才。
翻来覆去,直到找着为止。红纸包既已拿到,红鸡蛋又已下肚,兴意益发浓烈,引吭高歌,有对唱、有独吟,直至夜深人静,才乘兴归去。
这种婚姻形式是最普遍的一种。此外,有“姑换嫂”,就是以亲妹跟对方换取妻子。有“对婚制”,即多男子之家以男子与多女子之家互相换取,一方受女为媳,一方得男为赘。有“服务婚”,男子至女家做工,以工资报酬,抵算聘金谓之。有童养媳。招赘情况不很多,一般招赘,都因家无后嗣,欲以亲生女儿招赘,继承家产、养老送终。所生子女,两家对分,长子从父姓,次子从母姓。婚后倘有他故,不愿在女家过活,允许出走,出走前需付一笔双老赡养金。有嗣之家,有时也招赘,多因男子年少,欲以招赘担负田间劳动,女婿劳动所得与女家平分秋色。一般是何时招赘,何时完亲。倘女方年少,则可例外,女婿就在女家劳动,日后双方情意不合,可以分离。若由女方提出,男方就可领走劳动期间的报酬;若是男方主动提出,则离开时分文皆无。
寡妇再嫁,遭到亲房叔伯百般刁难,除陪嫁外,一概不许带走。婴孩带去抚养,成年回家,延接香火。只准后门出,不许大门走;只许夜间走,不准白天走。小叔往往有娶嫂的优先权。据了解浮柳的情形例外,寡妇行动自由,亲房无权干涉。入赘的多,出嫁的多。
离婚手续简便,一纸离婚书即可离婚,离婚时,男方可向女方索回聘金。
2.丧葬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请巫师“驱鬼”治病十分普遍,名曰“做王”。“做王”有“做大王”或“做小王”,皆由巫师决定。“小王”程序简单,只要一碗饭,一盘菜,燃几根香,化几张纸箔就算了事。“做大王”须由巫师主持,首先在病房内排几碗菜,一碗饭,点香,化纸钱,其后念经,舞动法宝,吹响法螺,指手画脚,作恫吓状,驱逐鬼魔。说这样才能把三魂七魄索回,归还病人。
死了人,向土地买水,替死人洗涤,穿上盛装,抬到后厅停放,等时辰入殓。死人手执桃枝与粽子——草木灰为馅,竹叶为壳。桃枝以驱赶拦路狗,粽子喂狗,起“调虎离山”(实际是“调狗离道”)作用。
发丧之晚,请巫师念经,设灵台,化纸钱;并告晓亲戚朋友,前来凭吊。
棺材极为粗陋。一般是当天发葬,二三年后清明或冬至之日,破土取骨藏诸瓮内,葬入墓洞或是山坡窟窿之中。
人们对墓地的选择极为重视,据说,得福地,则福荫子孙,人财两旺;得坏地,则家破人亡,祸延后世。当然这是迷信。因此墓地多请地理先生选择,然后择吉破土。入葬前,置蜡炬于墓内,观火焰曲直,测定风水好歹。埋葬时,巫师高立墓顶,手拿麦粒、谷粒,念念有词,撒向墓坪,让子孙踊跃捡之,带回家藏诸谷仓。临回家时,需把墓内蜡炬接引回家。埋葬归来,儿孙身围红布,沿途吹吹打打。
居父母丧,头年不做粽,1周内不刷锅,120天内不理发。子孙戴孝3年,100天内可以结婚,越超百天,需待3年之后才可结婚。
3.节日
畲族人民笃信鬼神,逢年过节备办各色菜肴飨祭历代先祖,纵使家境极其清寒之户,也要设法几盘,以示虔诚。一年四季祭祖活动有:
正月初一日,家家贴红,人人穿新,亲友相遇,互为祝贺,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三月初三日,祭墓,有公田之宗族,尚可在祭罢痛饱一餐。
五月初五日,家家喷雄黄酒,户户钉青艾叶,除魔清邪,福佑平安,备办粽果、米粉及酒菜恭祭先代祖宗。
七月十五日,以糍粑等菜肴、果品祭祀历代先祖。
十二月十五日,是最末一次也是规模最大一次祖祭,备办鱼、肉、鸡、鸭、糖果等,或6盘、或8盘、或12盘,偶数为佳,一般都陈列祠堂内进行祖祭。
由于知识的贫乏,生活的贫困,对自然界现象无能为力应付,所以把人文的繁茂,谷物的丰稔,一股脑儿地祈望于神明。于是乎一年四季除了繁琐的祭祖之外,又出现了许多名目的“福日”。
二月初二日,为“地主爷福”,祭土地诸神,保佑全乡平安。
五月初四日,为“保苗福”,五谷丰登,田园大熟全寄托在此福身上,祭礼既丰厚,气氛又热闹,其他福日倘若因故可以疏忽,此福却不容粗心大意。
六月初六日,为“杨府爷”福日,保佑四季平安。
十二月廿四日,谓“完满福”,欢庆一年丰收,四季平安,答谢诸神协力庇佑。
做福有“福祉”,各房轮流,各家负责。有公田之族,牲礼则由公田收入开支,无公田之族,则按口募捐。祭罢,又是一顿丰餐。
4.生育
婴儿出生前数月,请临水奶娘菩萨保佑生产平安。出生后卜卦算命,命中若有带“煞”,则必“过关”消除。巫师主持过关之礼仪,挂神像,排法宝,念咒语,请菩萨,舞铃刀,吹法螺,指手画脚,煞有介事。过了关才能除病消难平安长大。经济宽裕者,则在婴儿出生时就过青童关。1岁至16岁均可过关。
5.禁忌
不学理发,不抬轿子,不吹喇叭,不当乞丐,不做民夫。男女18岁不结婚。不吃狗肉。畲族人民过去有许多禁忌,据说是祖先神圣的托付,不可违背。“高皇歌”亦有记述:“摇磨撞铁都无分,山客不要派民夫”。“山客扛轿理不该”。
虽有如许禁忌,奈因年远世湮,播迁靡定,加上生活所迫,有些禁忌被废除。
附注
①福建编写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