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宁德县南山片畲族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91
颗粒名称:
三、《宁德县南山片畲族调查报告》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5
页码:
330-334
摘要:
本文记述《宁德县南山片畲族调查报告》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畲族用犁、畲族用耙、畲族用锄头等。
关键词:
宁德县
畲族
民俗调查
内容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南山片畲族所用的农具,不论是铁器或竹木器,全由汉区买入(飞鸾),种类大多与汉人同样。虽有些个体的铁、木、石工匠分散在各个村落,因技术不高,设备缺漏,又不能组织集体生产,因此,亦无能满足生产需要。其农具有如下几种:
第一,铁器类:有犁、耙、镰刀、草耙、田刀、柴刀、锄头等;
第二,竹木类:软〓(晒干作物用的)、番薯?、谷筛、箩篓、谷楻桶等;
第三,加工工具类:土砻(脱谷皮用的)、石臼、风车(扬谷壳糠的)、地瓜刨(切地瓜丝用的)。这些工具与汉族大同小异。因山高水冷,田园面积窄长,土地贫瘠黏硬,新式工具推广不多。
耕畜全是水牛,南山片约计有47头。
主要农具简图:(略)畲族农具说明
①畲族用犁:此犁专用于山区梯田。全部约重35斤,是由铁犁头和木犁柄两部分构成的。犁头长1.1尺,短平原(汉区)犁1寸,犁头不像汉犁那样尖,稍带曲圆形,犁尖至犁手长约2.5尺,犁柄长3.5尺,都比汉犁短约5~7寸,因为山区梯田土硬且面窄,形此构造,便于使用。
②畲族用耙:此耙宽3.1尺,比汉耙短5寸,齿高1尺,比汉人用的短1寸,齿间2.5寸,全耙的齿比平原田耙少两齿,适用于山区梯田,也因梯田土硬且窄,便于灵活转弯。
③畲族用锄头:锄头有四角锄、板锄、山锄和三角锄等4种,四角锄嘴宽约4寸;绝大部分用于平原水田、农地。畲族山区很少用板锄嘴宽2.5~3寸,山锄嘴宽2寸,乃畲汉人民山地通用工具。板锄适用于土质很硬的农地开荒用。山锄适用于开荒掘岩石等坚硬的东西;三角锄嘴形呈现曲线园尖形,跟宽4.5~5寸。乃畲族劳动人民传家工具,应用量最多,适用于山区梯田,因梯田水冷土硬,不易损坏。据传说,三角锄乃从高辛帝宝库里取出的,至今保留着祖宗流传形状。
④畲族用田草耙,与汉族一样,只是竹柄稍长些,大概适于梯田形窄特点,一般坵田同向耙二回,便可换行再耙。
耕作技术:山田除收获季节慢些外,耕作工序亦大体上与汉区相同,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精耕细作”,畲族农技在汉区的影响下,也有一定提高。如新中国成立前单季稻只一翻一耙就插秧苗,有的甚至今天翻耙,明天就插身,技术非常粗放,也就更谈不到积肥和多施肥料,有的还是白水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几乎都做到二翻三耙,有的还三翻三耙,每亩施800~1000担(包括土肥)。精耕细作加上肥料,水利灌溉和改制,取得了增产。
至于工业、商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全无从业人员。他们大部分都是替本民族人民做工,没有商品性产品,同前做的工资等副业收入归入合作社,暂预支一些零用钱,代之以评工记分计酬。生产技术与成品质量也都落后于汉区。如竹器手工业者6人中,只有1人能做较精细的枕头等竹器,其他都是粗工。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后,南山片办起了1个炼铁土高炉,8个喇叭炉,目前投入生产的只有1个土高炉,投入生产后,铁砂原料也有困难,他们正在积极觅矿和备料中。1958年5月“五社合一”前,是以汉区、乡所在地——飞鸾为中心,和汉族进行土特产的交换。换出的以毛竹、杉木、木炭、茶叶及其他山区土特产为主,换入的是日常用品和副食品为主:如畲族的装饰品、土布和粮食加工品、咸鱼货等。“五社合一”后,政府商品部门才在南山、乌岩、可坑里、蒲岭等村设起了零售供销店。南山供销店是供销与收购并重,因为这里是南山片多数自然村必经之道。收购柴炭、人造纤维原料为主,也收购废铜废铁。自1958年7月25日起,先在南山供销店收购木炭180~200担,火柴1500~2000多担,直接卖给飞鸾供销部的不算在内。其他供销店都是以供销为主,收购为铺。供销日常用品和饮食、槽料,服务于畲族人民生活,便利生产,颇得群众的好评,农事繁忙时,扩大供销品种类,群众就没心花工跑五六里远的飞鸾去买东西。
这里的副业主要是砍毛竹、木炭、烧炭。参加高级社后,副业生产都组织起了专业队。一般副业生产专业队全劳动力每年收入150~200元,比农业全劳动力收入还多些。农业全劳动力年收入在100元左右。以上各业均在发展中,前途可观。它有助于提高畲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
(2)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①物质生活。南山片畲族的衣服多用自织苎麻布制成,据说这种麻布每年织1次,每天可织1丈,织布机基本上和汉族一样,只是飞梭长一些。现在衣服形式男子和汉族便服体式一样,衣是对襟,中有布结纽扣5个,裤子和汉族的一样。据说过去男人古装头戴红顶帽、身穿纹布制的长袍,有5粒铜扣,裤也是纹布制,脚穿白纹布袜及双鼻鞋,夏天则穿纻布制成的对襟式衣,有3粒铜扣,象征蓝、雷、钟3姓。妇女的衣服装饰较特殊,上衣是对领衣,领四角形,一般沿领边有各式布卷成的花边,结婚时所穿上衣领上且有绣花,平时穿短裤,结婚时及节日还加穿外围裙,妇女还穿由自己制成的绣鞋,鞋面前都高起一块,很为美观,叫做单鼻鞋。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已逐渐购买棉布来代替自织苎麻布,特别是男子干部更多穿上衬衫、中山装。但妇女还保存有民族服装形式。
畲族一日三餐,主食是米、地瓜,节日也到飞鸾买些面类。菜以芋头为多,近年来由于生产大跃进,劳动力紧张,因此蔬菜种得少,只有一些竹笋、生姜、空心菜等,有时也从飞鸾买些鱼虾之类。过年过节也宰猪,今年中秋节就接连二天宰了两头猪。
畲族居住的房子多傍山而建,房屋形式和汉族大体差不多。材料多用当地生产的杉木,地基用石头,墙壁也有用竹编成。一般每栋房子有四扇,中间是大厅,厅边左右两边有间,有后厅,后厅左右两边有后间,后厅通常是储藏家具杂物,大部分是明厅,前厅没有二楼,前间后间有二楼。房子的前面是庭院,左右有的还各有一列廊层,可养家畜,藏杂物,也可住人。有的房子在四间左右两边有僻宅,有时用作厨房。1957年新建小学校舍一座三间房已用白灰刷壁,并加上天花板。
由于畲族居地多在山岭中,交通不便,现在往来都靠步行。1956年公路横过南山片后,畲族可以沿着平坦公路行走,甚至到县城也可走到飞鸾搭汽车。
②社会组织。南山片畲族的社会组织,据有些老人回忆,过去有祠堂组织和族长的,蓝、雷、钟各有一个,但已很久没有了,他们只记得族长的权力很大,大家也很听族长的指挥和意见。
在亲戚称谓上,和汉族大体一样,较不同的是儿子称母亲的哥或弟为“奶舅”,儿子称母亲的哥或弟的妻为“阿母”,丈夫称妻的父亲为“大公”,丈夫称妻母为“大婆”,媳妇未生育前称丈夫父母为“阿爷”、“阿奶”,已生育改称“阿公”、“阿妈”。
③家庭与婚姻。南山片畲族都是小家庭,兄弟成人后结婚就分居。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媒人介绍,常需一笔巨额聘金,如南山雷华喜新中国成立前娶罗源女儿为妻用去礼金80元,饼300块,肉30斤,面30斤,鱼30斤。由于山区生活困苦,过去大多抱养童养媳,在小时候抱进家里养,只需花几元钱,至长大成人后才结婚。结婚时,新婚穿较漂亮衣服,头戴凤凰冠,较富裕家庭常用红花轿,吹鼓班去迎接新娘。一般夫妇年龄相差2~5岁。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铺张浪费风俗已渐革除,但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要请亲戚喝酒。新婚姻法公布后,畲族很欢迎,但是由于过去社会传统影响,童养媳制度还普遍存在着,甚至有的人虽没有儿子,也先抱个养童媳,准备以后再招个“儿子”……不管结婚前后,畲族男女地位是平等的,这大概因妇女有劳动力,能劳动生产的缘故。南山片畲族同姓可以结婚,结婚后如感情不好,也可离婚,寡妇再嫁也不会引起人家反感,续娶也有。
凡50岁以上老人死后,在房间穿上衣服,放在后厅坐椅上,半个钟头后装棺。棺暂置后厅,经一二天择符合生人死人无冲突的日子扛上山埋葬。较富裕的人家有做墓,墓的形式与汉人一样。如青年人死亡,马上装棺抬上山去埋葬。凡丧葬、建房子、结婚等都得择日,过去马山村有个择日先生蓝连灿(已死6年)。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习俗已大半革除,只是妇女尚不喜欢18岁结婚,据说18岁结婚会有“18难”,不利。
④节日。南山片畲族的节日和汉族大体相同。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及元旦(农历)有办鱼、肉、京果、杂货、做糍,祭祀龙头祖宗,表示一年四季田园生产五谷丰登,是祖宗保佑,向他敬谢,并将糍分送亲戚,也常到亲戚家去做客。正月十五日过元宵节,有办五碗菜,烧元宝,点香做福,用鼓班迎接“奶娘”(菩萨)。三月三日也做节,买肉菜。三月十五日做秧福,为保秧苗,买几碗菜、豆腐干、蛋、酒做福,请白马王(地头主)吃。五月初五日过端午节,用糯米做粽,用猪头1个,豆腐干、蛋、菜做福,请白马王及祭祖先。七月十五日做节办5碗菜,鱼、肉、酒、做糕请白马王。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吃水粉、米粉、芋、蛋、肉等。九月初九过重阳节,有做福,办鱼、肉、蛋、菜请白马王。十一月十五过冬至节。一般在节日除祭祖先外,还请白马王。此外,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十五是忌日。正月初七日人生日,初八是五谷生日,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在这些日子里忌做污秽事。过去在农历元旦、三月十五日、端午节、七月十五都请道士做宗教仪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起初还有做福、祭祖宗、请白马王,自1954年起就没有做,但畲族人民对一些较重大节日还有浓厚感情。今年农历元旦时,曾有外地男子来南山村与本村五个妇女盘歌通宵;又过中秋节时,上级批准宰2头猪,也深受群众欢迎。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宁德分组
[党群资料654]
附注
①陈永成主编:《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永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