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94
颗粒名称: 一、生产活动
分类号: S16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本文记述宁德市畲村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等。传统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苎麻、黄麻、烟叶、糖蔗、果蔗、药材、芝麻、茉莉花、席草、芦笋等。而历史上种竹木、种苎、种菁(蓝靛)、种茶是畲民的种植强项。现在苎麻和蓝靛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艺植竹木”和种茶仍然是畲乡经济的龙头产业。
关键词: 宁德市 生产活动 农事活动

内容

畲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等。畲族种植稻谷历史悠久,尤其以种植旱稻闻名。畲村种植的旱稻,又称山稻、园稻、山苗、奢禾;所制成的米称畲米。种植畲禾在当年四月下种,九月收获,一年一熟,优质但低产,每亩只产干谷50~75公斤。
  畲村种植最广泛的就是甘薯,甘薯又叫番薯、地瓜。明万历年间引种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畲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受畲民重视程度甚而超过了稻谷。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畲族人家只在喜庆节日和饮宴招待亲友时才吃用大米,而甘薯米(薯丝晒干制成)却是一年四季的主食。20世纪70年代引种推广水稻杂优良种后产量大幅度增高,水稻广为种植,大米才成为畲族主食。
  大小麦是境内畲村辅助性粮食作物,小麦品种有和尚麦、白芒麦、红芒麦,大麦有六角麦等;畲村杂粮还有大豆、马铃薯和玉米、高梁、粟子、养麦、苦花麦、糁(俗称“晏莫栽”)和赤豆、金甲豆、蚕豆、绿豆、豌豆、羊胡子豆等。种植较广泛的杂粮品种以大豆和马铃薯居多。
  畲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苎麻、黄麻、烟叶、糖蔗、果蔗、药材、芝麻、茉莉花、席草、芦笋等。而历史上种竹木、种苎、种菁(蓝靛)、种茶是畲民的种植强项。现在苎麻和蓝靛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艺植竹木”和种茶仍然是畲乡经济的龙头产业。
  清乾隆以前,畲民耕作仍以游耕为主,“食尽一山则他徙”。清乾隆年间(1736~1794年)畲民落籍以后,逐渐改变了原有粗犷的抛荒制耕作方法,学会了施用农家肥和防治病虫害。畲村水田因地处山区,海拔高,通常只种单季稻。在农历二月初春分时节后,下地做田埂、挖稻根、锄田;立夏前后浸种,浸种两三天后下种(30来天便可拔秧);四月间该犁的田,进行头次犁田;四月底芒种前,二次锄田(翻土),可耙的头次耙田;四月底五月初芒种间,二次耙田、拔秧(播田插秧),最迟在夏至前插完秧。秧插后35天(五月底六月初小暑前)第一次耘草;六月底七月初至立秋前,第二次耘草并施肥;九月初霜降后割稻。园地多种植甘薯,二月春分下种育苗,比汉族地区迟15~30天;三月底四月初立夏前茅藤(即移植薯苗);四月中旬小满时节,开始插播番薯,芒种长势最旺,最迟到夏至,施基肥;五月底六月初小暑锄畦,追肥;六月中旬大暑后,翻番薯藤三四次(于锄畦后20天),如下雨则顺延;十月半立冬后收成,挖番薯推番薯米。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